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建构过程研究——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1
作者 郑春晖 王祎 钱莉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63-1574,共12页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 纪念性恐惧景观是人类珍贵的记忆遗产,但因灾难事件存在非亲历性和时空距离感,公众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的地理想象,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社会意义不断陷入困境,如何建构纪念性恐惧景观的神圣性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地,运用扎根理论探讨了媒体话语下纪念性恐惧景观神圣性地理想象的建构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1)网络媒体将南京大屠杀记忆扩展至更宽广的时空语境之中,叙述重点呈现由宏观历史向微观生命意义演变的趋势。2)国家及媒体通过命名规范、法律尊崇、象征物建构、仪式互动等方式,自上而下地将纪念馆建构为一个神圣的和平纪念地与新时代国家形象的传播地。3)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神圣性建构的过程中,纪念仪式扮演着联结主体、记忆与空间的重要角色。公众通过参与纪念仪式将自身与记忆场域和集体身份相连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与意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景观 南京大屠杀事件 地理想象 纪念仪式 神圣空间 集体记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亦非黑:基于线上数据的黑色旅游体验及群体比较 被引量:27
2
作者 宋竹芳 张高军 李树民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104,共15页
黑色旅游包含着人们复杂的体验,文章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利用线上用户生成内容数据,对中文、英文、日文描述的旅游体验进行分析,基于游前-游中-游后的时间逻辑构建了黑色旅游体验的结构模型。研究发现:第一,黑色... 黑色旅游包含着人们复杂的体验,文章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案例,利用线上用户生成内容数据,对中文、英文、日文描述的旅游体验进行分析,基于游前-游中-游后的时间逻辑构建了黑色旅游体验的结构模型。研究发现:第一,黑色旅游体验包括从哀而不伤,到百感交集,再到静水流深的3个阶段,其框架结构可按照体验时间、情感表现、体验内容以及体验层次等方面进行组织;第二,黑色旅游的悲情一面,能够跨越文化和国界的限制成为旅游者的共同体验,如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黑暗面、悲悯的情感等;第三,社会距离、文化背景、政治意识形态及个人立场等因素能够影响人们的黑色旅游体验。综合来看,旅游是促进"民相通"的有效途径。同时,黑色旅游带来的体验,也并非仅是显示度较高的悲伤情感,它最终会使人们对历史过往进行深刻反思,并进一步思考生命意义,这一层面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旅游 旅游体验 网络文本 群体比较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记载需要细节
3
作者 杜裕禄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13,共2页
1937年底至1938年初,发生在南京的侵华日军大屠杀事件,曾使我30万同胞遇难。这是不争的千真万确的史实,然而我们有关死难同胞具体名字的记载却很不详实。与中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样遭受法西斯侵略者大屠杀的犹太民族的记忆却是... 1937年底至1938年初,发生在南京的侵华日军大屠杀事件,曾使我30万同胞遇难。这是不争的千真万确的史实,然而我们有关死难同胞具体名字的记载却很不详实。与中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样遭受法西斯侵略者大屠杀的犹太民族的记忆却是清晰具体的:借助“犹太大屠杀遇难姓名中央数据库”可以“查询到300万左右死于纳粹屠杀的遇难者姓名和相关个人资料”。两个民族的记忆方式有所差异,是有多方原因的。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有些已永远地消逝在民族的记忆中,当年的国民党政府该负主要责任,这也是他们腐败和无能的表现。另外,它恐怕还与我们传统中的某些劣性有关,比如缺乏人本思想、轻视个人的价值;史实记载,追求宏大,欠缺细节。历史的教训是值得当代档案工作者汲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犹太大屠杀 历史档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