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侯宝林“歪诗”逗乐毛泽东
- 1
-
-
-
出处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I0024-I0024,共1页
-
文摘
侯宝林第一次为毛泽东说相声,是1949年4月初。他与郭启儒说的相声是《婚姻与迷信》。毛泽东被逗笑了,说:“侯宝林是个语言学家。”以后毛泽东在工作之余常请侯宝林到住处说相声,劳累了请侯宝林说相声,烦躁了请侯宝林说相声,高兴了也请侯宝林说相声。每次毛泽东都会带头鼓掌,还大声赞道:“侯先生,再来一个嘛!”
-
关键词
侯宝林
毛泽东
1949年
语言学家
相声
诗
-
分类号
I239.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侯宝林最反感别人叫他“侯宝林儿”
- 2
-
-
作者
侯珍
-
出处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I0008-I0008,共1页
-
文摘
侯宝林是最反感别人当面叫他“侯宝林儿”的。这一“儿化韵”在他看来“轻蔑”的意味更多于“亲昵”。而且是与“小”、“贱”一类侮辱性的含义相关,甚至还表现出把相声这种艺术仍然当做“玩意儿”、把他这样的“艺术家”仍然当作“说相声的”或“臭说相声的”错误看法。每每遇到这类情况,他那极好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使自己与对方都陷入极其尴尬的境地。
-
关键词
侯宝林
艺术家
儿化韵
“小”
相声
-
分类号
G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J03
[艺术—艺术理论]
-
-
题名侯宝林相声幽默语段的构成特点
- 3
-
-
作者
杜永道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2-53,共2页
-
文摘
侯宝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我们考察了《侯宝林相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注意到侯宝林先生相声作品中的幽默语段从语义构成的角度观察,存在着若干类型。一、矛盾型这类幽默语段的特点是,说话人前后话语之间存在着某种语义上的矛盾性。例如:(1)甲说真的,你和你哥哥,你们俩人谁大呀?乙这脑子真够坏的,我哥哥当然比我大呀!(《全家福》)“甲”先说的“你哥哥”跟“甲”
-
关键词
侯宝林相声
说话人
人民文学
行记
王宝
给你
阳平关
女口
叠音词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侯宝林语言二三事
- 4
-
-
作者
许嘉璐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3-46,共4页
-
文摘
侯宝林语言二三事许嘉璐侯宝林先生在他的相声艺术生涯中,极为重视语言的推敲,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他驾驭语言能力之高妙,也是人所共誉的。但是人们通常只是从他的表演中领略到其语惊人之妙,侯宝林在舞台之下又复如何?却很少有人报道,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只有把台上的...
-
关键词
侯宝林
艺术生涯
语言艺术
郭全宝
我们小时候
摇摇头
人说
对我说
黄幡绰
不好看
-
分类号
K825.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侯宝林笑答洋记者
- 5
-
-
-
出处
《财会月刊》
1997年第8期62-62,共1页
-
-
关键词
侯宝林
西方记者
普鲁卡因
政治制度
记者招待会
大字标题
普通话
英语发音
听不懂
澳大利亚
-
分类号
F23
[经济管理—会计学]
-
-
题名侯宝林与“平地茶园”
- 6
-
-
作者
崔金生
-
出处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5-45,共1页
-
-
关键词
侯宝林
“平地茶园”
艺术家
中国
生平事迹
-
分类号
K825.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银行出人才——拜见艺术大师侯宝林
- 7
-
-
作者
梅放
-
出处
《武汉金融》
1986年第7期36-,共1页
-
文摘
湖北省首届外语大奖赛的给奖晚会上,邀请了全国著名艺术大师侯宝林表演传统相声。笔者有幸在一次私人便宴中拜见了这位大师。从他的谈话中,悟出人生哲理的幽默感,领略他精湛语言和丰富的经历,真不愧为学识渊博的艺术大师。他的幽默感寓意于教。席间,对一位年轻女外语教师说:“你正在为祖国、为人类培养人才,人才是看不见的社会财富,你是大量财富的创造者,必须坚持岗位,哪怕现在艰苦些,可不要传染上‘红眼病’,教师是高尚的职业”。侯老的话,更坚定女教师的信心。当话题转到银行时。
-
关键词
侯宝林
学识渊博
人生哲理
社会财富
经济发展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羽化”焉能“成佛”?
- 8
-
-
作者
陈丽君
-
机构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50,共1页
-
-
关键词
2005年
侯宝林
小标题
文章
-
分类号
H194.5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应该读成儿化韵的词
被引量:1
- 9
-
-
作者
黄佩文
-
出处
《汉语学习》
1981年第5期45-48,共4页
-
文摘
“儿”字本身有独立意义,可以用作单词,也可以同其他语素结合构成单词,如:儿子、女儿、健儿、孤儿……。“儿”还可以用作后缀(词尾),发音时不自成音节,如:眼皮儿、小鞋儿、事儿、味儿、有趣儿……。以上用法,在许多语音或语法书中都讲得很清楚,学起来或用起来并不太难。但是,在一些文艺作品或记录口头语言的书面上,却有一些虽作后缀但又不自成音节的“儿”字,常省去不写。拿侯宝林的相声《三棒鼓》(见《侯宝林相声选》)为例,原作品中该读儿化韵而没有写出的“儿”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这段相声的录音时,就都说出来了。例如: 模样[儿] 百花[儿] 京胡[儿] 板胡[儿] 高音胡[儿] 低音胡[儿] 慢慢[儿] 秧歌[儿]
-
关键词
儿化韵
相声
自成音节
侯宝林
原作品
三棒鼓
光棍
下巴
面条
复音词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留心各种语言现象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于根元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8-21,共4页
-
文摘
一留心不妥的语句。语文评改、词语评改,视野要开阔一些。不要老是在成份残缺、搭配不当、褒贬不当一些方面做文章。《中国语文》丛书《词语评改五百例》(语文出版社,1984),把性质大体相近的篇目归纳了一下,分为十三类:用词,指代,虚词,词语搭配,句式,成分,语序,事理,修辞,汉字,标点,杂例,编校。够多了吧?可是编者在《后记》里写道:“从篇目可以看出,这本集子并没有全面涉及现代汉语使用的各种问题,它仅仅提供了在实际使用中几个方面的部分材料。”十三类之内小类不全,十三类之外还有类。编《词语评改五百例》我也参加了。
-
关键词
词语搭配
搭配不当
《中国语文》
语言美
现代汉语
语文出版社
语言学理论
反问句
侯宝林相声
史铁生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民国名人的“北漂”生活
- 11
-
-
作者
马承钥
-
出处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I0021-I0021,共1页
-
文摘
“北漂”并非自今日始,在清末民初就方兴未艾了。北京前门大栅栏和天桥一带商业繁华,也是茶楼酒肆三教九流荟萃之处,自然成为打擂、卖艺、说书、唱曲的理想场所,所谓“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大批民间艺人从天南海北漂到此“撂地儿”表演,建国后家喻户晓的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全宝、白全福、常贵田、张少杰和“评剧皇后”白玉霜、新凤霞等人,都属“北漂”成功的典范。当年在京崭露头角的京剧名伶,更开启了“北漂”成功的先河。
-
关键词
生活
名人
民国
清末民初
三教九流
民间艺人
相声大师
侯宝林
-
分类号
K25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名人效应的那一面
- 12
-
-
作者
杨心恒
-
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1-1,共1页
-
-
关键词
侯宝林
刘易斯·科塞
功能主义
诺贝尔奖
社会学专业
冲突理论
大学教授
哥伦比亚大学
交换理论
现代结构
-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
-
题名《聊斋俚曲》里的“象生”
- 13
-
-
作者
李万鹏
-
出处
《文史哲》
1984年第6期78-78,共1页
-
文摘
“象生”一词,初见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宋元明清以来屡见不鲜,至今仍有“象生拼盘”之类的称呼。由于象生含有摹仿逼真的意思,近代研究曲艺的学者经常根据“学象生”、“乔象生”、“象生?”等表演技艺把它和相声联系起来。赵景深先生在《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中就曾说过:“所谓相声,实在是宋代象生之遗。”象生是否即相声,不能一概而论,就目前所见到的四十多条象生资料分析,属于表演技艺的象生不足四分之一,而大部分象生是指工艺品和食品而言的。侯宝林先生在《我和相声》中引用《红楼梦》里薛宝钗说“你不用做这些象生儿了”一句话。
-
关键词
中国古典喜剧
相声
侯宝林
曲艺
东京
聊斋俚曲
近代研究
宋元明清
红楼梦
资料分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标点符号答问(三)
- 14
-
-
作者
苏培成
-
出处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7期61-62,共2页
-
文摘
标点符号答问(三)苏培成十一、什么是冒号的犯括范围?冒号的概括范围就是冒号管辖的范围。用来提起下文的冒号,它的概括范围要和它前面的提示性话语所提示的内容保持一致,通常到一个句子的末尾,但有时也可以大于一个句子。例如:①不用问,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
-
关键词
点符号
引号
引文
句子
侯宝林
经济应用写作
经济活动分析
正确思想
句号
经济秘书
-
分类号
H155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感录随(三)
- 15
-
-
作者
王观泉
-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6-96,共1页
-
-
关键词
侯宝林
赵本山
崔永元
陈凯歌
鲁迅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手电筒光柱的群的性质
- 16
-
-
作者
蚓深
-
机构
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审
-
出处
《中国大学教学》
1992年第1期33-34,共2页
-
文摘
相声大师侯宝林在〈醉酒〉中将两个醉汉的醉态描写得维妙维肖。在这篇妙作中他主要利用了一个科学知识:手电筒的光线呈圆柱形平行光束。
-
关键词
平行光束
侯宝林
圆柱形
逆元
矢径
中性元
角射
点交
七气
射角
-
分类号
G649.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中国俏皮话大辞曲》序
- 17
-
-
作者
俞敏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15-15,共1页
-
文摘
这部书的主编人刘广和同志是我的学生。他和我有些个共同点——都在天津市出生又都在天津受教育直到成年。我们谈起话来往往扯到天津卫的方言。有一回谈到北京一句俏皮话儿:“属黄花儿鱼的——溜边儿。”从一个北京人的身分说,这句话是不通的:一个北京人不出远门儿,永远看不见水边儿游的活海鱼。原来这句俏皮话儿出在天津。60年前的天津,“七十二沽”这句带《西游记》烙印的话已经透着牛气了,可是水塘。
-
关键词
七十二沽
话儿
买东西
景进
《论衡》
治家格言
汽车司机
下定义
民间艺人
侯宝林
-
分类号
H19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礼多生意好
- 18
-
-
作者
刘德华
-
出处
《企业经济》
1982年第5期46-46,共1页
-
文摘
“生意不怕小,就怕顾客少。”要使顾客盈门,除了靠商品的质量、装潢和花色品种等条件外,礼貌待客,文明经商,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俗话说“好店三年不换客”,“和气生财”,就是指“礼多”生意好。做生意讲“礼”,二千多年前韩非子在他写的《外储说右上》一文中就总结了十二字诀:“升概平”、“为酒美”、“遇客谨”、“悬帜高”。强调了经商一是商品分量要足,二是商品质量要高,三是服务态度要好,四是商品标志要醒目。“遇客谨”说的就是对顾客一定要有好的态度。据说,从外国观光归来的人,都感到资本家会做生意。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礼乡”,服务态度好。侯宝林在他写的访目手记中写道:“顾客所到之处,总是受到主动。
-
关键词
服务态度
顾客
资本家
商品质量
韩非子
礼貌
社会主义
生意
侯宝林
花色品种
-
分类号
F2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
-
题名“请您”未必礼貌
- 19
-
-
作者
奚博先
-
出处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8-48,共1页
-
文摘
"请您"未必礼貌奚博先十多年前开始的文明礼貌运动中,产生了著名的"礼貌用语十一字"。把礼貌语言归纳为11个字,提纲挈领,对于推广普及礼貌用语不能说没有好处。但是如果以为只要用了这11个字就算讲话有了礼貌,那恐怕是要出问题的。记得1980年9月25日,...
-
关键词
礼貌用语
奚博先
礼貌语言
语言学会
语言工作者
整体考虑
侯宝林
精神文明建设
语言素养
讲礼貌
-
分类号
H136.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号示例
- 20
-
-
作者
张宿东
-
出处
《领导科学》
1986年第12期11-,共1页
-
文摘
■是数学上的符号。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维有时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故而列出以下几例: 职位高■贡献大。且不说林彪、江青一伙,窃据高位,作恶多端;《新星》中的顾荣之辈,对社会的贡献与其职位也极不相称。无官职■贡献小。张思德、黄继光、雷锋、赵春娥、张海迪等,虽无官职,可是谁不敬佩他们的业绩. 文凭≠才能。有人把文凭之别看作才能高低的标志。按此逻辑,如何评价爱迪生、高尔基、侯宝林的才能? 上班■工作。因为有人上班时间聊天。
-
关键词
张海迪
黄继光
侯宝林
社会生活
荣之
韶卿
寿上
相声演员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