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法修正案(九)》修正后的强制猥亵、侮辱罪解析 被引量:48
1
作者 陈家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75,共8页
《刑法修正案(九)》对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做了修改,司法解释将其更名为强制猥亵、侮辱罪。但这一罪名概括并不符合合法性、科学性原则,将修改后的条文归纳为"强制猥亵罪""强制侮辱妇女罪"两个罪名,更符合法律规... 《刑法修正案(九)》对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做了修改,司法解释将其更名为强制猥亵、侮辱罪。但这一罪名概括并不符合合法性、科学性原则,将修改后的条文归纳为"强制猥亵罪""强制侮辱妇女罪"两个罪名,更符合法律规定。立法对强制猥亵与强制侮辱行为的规定并非同义反复。将强制猥亵罪认定为倾向犯,既有利于区分强制猥亵与强制侮辱两类不同的行为,也有利于区分强制猥亵、侮辱罪与侮辱罪之间的界限。在"公共场所当众"实施强制猥亵、侮辱行为包括在网络公共空间上当众实施强制猥亵、侮辱罪行为的情况。造成被害人伤亡的情况不宜一律认定为本罪的加重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九) 强制猥亵、侮辱 罪名 倾向犯 加重处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暴力治理视域下侮辱、诽谤罪的同质化评价与选择性适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罗翔 张慧敏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126,共9页
网络暴力行为主要涉及侮辱、诽谤罪,但司法实践中过于强调侮辱与诽谤的区分,以致难以发挥侮辱、诽谤罪应有的规制功能。基于法益保护的同一性、行为构成的同一性,以及网络暴力行为的共同内核,应当将侮辱、诽谤罪视为可统一适用的选择性... 网络暴力行为主要涉及侮辱、诽谤罪,但司法实践中过于强调侮辱与诽谤的区分,以致难以发挥侮辱、诽谤罪应有的规制功能。基于法益保护的同一性、行为构成的同一性,以及网络暴力行为的共同内核,应当将侮辱、诽谤罪视为可统一适用的选择性罪名,同时在社会评价降低的判断中采取社会主流价值标准,使得对名誉权的保护维持在合理限度内。网络暴力根据是否具有事实基础分为“事实型”网络暴力和“虚构型”网络暴力,“虚构型”网络暴力直接适用侮辱诽谤罪且量刑更重,而“事实型”网络暴力则适用被害人自我答责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限缩刑法保护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侮辱 诽谤 名誉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抛弃者和被侮辱者——肖江虹小说论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海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8-134,共7页
作家与作品,往往并不同时进入读者的视野。也许某位作家的声名如雷贯耳,我们却未读其一字一句,但更多的时候是读其文而不知其人,唯有当其文字感人肺腑时,我们方有想见其人的愿望。肖江虹,正是这样一位以数量不多却令人悄然动容的... 作家与作品,往往并不同时进入读者的视野。也许某位作家的声名如雷贯耳,我们却未读其一字一句,但更多的时候是读其文而不知其人,唯有当其文字感人肺腑时,我们方有想见其人的愿望。肖江虹,正是这样一位以数量不多却令人悄然动容的小说叩人心扉并为读者所关注的作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江虹 侮辱 抛弃 作家 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侮辱网络虚拟身份的刑法规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夏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5-170,共6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侮辱网络虚拟身份的案件层出不穷。网络虚拟身份是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网络生存、开展互动与社交的关系定位,具有匿名性、现实性与多元性等特征。网络虚拟身份虽然没有独立人格,却能够映射、关联现实主体的人格,是使...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侮辱网络虚拟身份的案件层出不穷。网络虚拟身份是在网络虚拟世界进行网络生存、开展互动与社交的关系定位,具有匿名性、现实性与多元性等特征。网络虚拟身份虽然没有独立人格,却能够映射、关联现实主体的人格,是使用者自身的"电子延伸",值得法律予以保护。侮辱网络虚拟身份的行为必须具有公然性,且他人能够根据虚拟身份推断出被害人的现实身份,并可能降低其外部名誉或贬损内部名誉时,方可成立侮辱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身份 名誉权属性 财产权属性 侮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侮辱、诽谤在定罪、举证与审理上的新变化——从《刑法修正案(九)》第16条说开去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晓明 《法治研究》 2015年第6期27-34,共8页
《刑法修正案(九)》第16条对《刑法》第246条进行了修订,突破了侮辱罪、诽谤罪的举证责任和审理程序,加之此前《"网络诽谤"解释》)第2条第1项在网络诽谤构罪标准上的突破,带来了此类案件审理上的一些新变化。本文认为,网络诽... 《刑法修正案(九)》第16条对《刑法》第246条进行了修订,突破了侮辱罪、诽谤罪的举证责任和审理程序,加之此前《"网络诽谤"解释》)第2条第1项在网络诽谤构罪标准上的突破,带来了此类案件审理上的一些新变化。本文认为,网络诽谤构罪标准上变化早已是一个司法操作上的难点,此次又规定网络侮辱罪、诽谤罪的举证可由公安机关协助,甚至由此也必然导致审理过程与程序上的新变化。本文针对这些司法操作与法理上的困惑与难点,提出了完善《"网络诽谤"解释》第2条第1项的建议,并探讨了利用网络侮辱、诽谤他人案件的举证由"公安机关提供协助",分析了在审理过程与程序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以利于《刑法修正案(九)》第16条的具体操作与贯彻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九)》网络侮辱 诽谤案件 定罪 举证 审理 新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罪疑难问题研析——兼谈《刑法修正案(九)》对民族习俗的特殊保护 被引量:3
6
作者 高丽丽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3-160,共8页
《刑法修正案㈨》对刑法第302条的修正反映了立法对民族习俗的进一步保护。该条罪之盗窃行为不限于秘密窃取,盗窃之既遂应采"控制说";侮辱行为不以"公然"实施为必要,侮辱包括暴力侮辱和非暴力性行为侮辱;抢劫、抢... 《刑法修正案㈨》对刑法第302条的修正反映了立法对民族习俗的进一步保护。该条罪之盗窃行为不限于秘密窃取,盗窃之既遂应采"控制说";侮辱行为不以"公然"实施为必要,侮辱包括暴力侮辱和非暴力性行为侮辱;抢劫、抢夺、遗弃行为能被评价为本罪行为;尸体既包括完整躯体,还应包括尸体之部分、尸骨、骨灰和遗发,但不应含殓物;应对破坏坟墓行为进行刑法规制;处理本罪与他罪关系应以刑法认识错误原理为指导;应用罪数原理认定本罪之一罪与数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盗窃 侮辱 故意毁坏尸体 尸骨 骨灰罪犯罪手段犯罪对象此罪与彼罪罪数认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侮辱罪和诽谤罪
7
作者 陈宝树 《中州学刊》 1982年第1期149-152,共4页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中就有惩罚侮辱罪、诽谤罪这类犯罪的规定。《唐律·斗讼篇》中就规定“詈骂尊长者罪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对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规定就更加详尽和具体。一八一○年的法国刑法典第二编第七节对侮辱罪、诽...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法律中就有惩罚侮辱罪、诽谤罪这类犯罪的规定。《唐律·斗讼篇》中就规定“詈骂尊长者罪之”。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对于侮辱罪与诽谤罪的规定就更加详尽和具体。一八一○年的法国刑法典第二编第七节对侮辱罪、诽谤罪作了原具体规定。如第三七五条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公共集会中,或在传布并分发的印刷文字或非印刷文字中,侮辱他人者,或对他人为无任何具体事实而指责其一定缺陷之侮辱言论者,处十六法郎至五百法郎罚金。”德国刑法典第二篇第十四章关于侮辱罪的规定有十六条。国民党反动政府时代的刑法第二十七章也规定了惩办侮辱罪、诽谤罪的条款。剥削阶级的法律,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工具,它保证剥削阶级成员的名誉和人格不受侵犯;而被剥削的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诽谤罪 侮辱 人格 大字报 法院 小字报 侮辱他人者 被害人 情节严重 诬告陷害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缫丝女工——鲁迅藏草明短篇小说集《女人的故事》
8
作者 白海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8-84,F0003,共8页
《女人的故事》,草明女士著,尹庚主编,作为“天马丛书”第十六集,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初版日期为1935年9月。这是草明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内收短篇小说8篇。《阿胜》(原刊于《广州文艺》1932年10月16日,后改名为《不听妈妈话的女... 《女人的故事》,草明女士著,尹庚主编,作为“天马丛书”第十六集,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初版日期为1935年9月。这是草明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内收短篇小说8篇。《阿胜》(原刊于《广州文艺》1932年10月16日,后改名为《不听妈妈话的女孩子》),《等待》(原刊于《广州文艺》1932年10月23日),《有句话要问真他》(原刊于《广州文艺》1932年12月6日,后改名为《有一句话要问他》),《一个人不做声的时候》(1933年4月22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天马书店 草明 广州文艺 《等待》 侮辱与被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欺凌与被侮辱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与鲁迅的《阿Q正传》之比较
9
作者 孙大满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54,50,共5页
关键词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果戈理 鲁迅 侮辱 经典作品 文学大师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侮辱国歌行为的入罪分析:基于《刑法修正案(十)》的解读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邱可嘉 王利荣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0-145,共6页
刑法修正案(十)新增侮辱国歌罪是《国歌法》的配套性立法选择。公然侮辱国家象征的行为不仅可能毁损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还会伤害其社会归属感,因此入罪侮辱国歌的行为旨在维护国家的权威和社会的团结。公然侮辱国家象征的行为还直接破... 刑法修正案(十)新增侮辱国歌罪是《国歌法》的配套性立法选择。公然侮辱国家象征的行为不仅可能毁损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还会伤害其社会归属感,因此入罪侮辱国歌的行为旨在维护国家的权威和社会的团结。公然侮辱国家象征的行为还直接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和否定守法公民的规则意识。新增罪名周延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调整范围旨在维护宪法及法律权威性。作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侮辱国歌的行为必须发生在公共场合且在使用国歌的过程中,以故意纂改歪曲、贬损式奏唱等行为形式侮辱国歌的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限度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十) 侮辱国歌罪 情节严重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网络侮辱行为的刑法规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郭玮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4-92,共9页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犯罪的“网络异化”使现行刑法与网络空间的裂痕不断扩大,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普遍经历着异化过程,现行刑法与理论面临挑战。网络侮辱行为由于主体的流动性与规范因果关系的模糊性,面临规制障碍。在灵活运用刑法解释的基...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犯罪的“网络异化”使现行刑法与网络空间的裂痕不断扩大,犯罪构成要件要素普遍经历着异化过程,现行刑法与理论面临挑战。网络侮辱行为由于主体的流动性与规范因果关系的模糊性,面临规制障碍。在灵活运用刑法解释的基础上,应慎重认定网络侮辱发起者与积极参加者等侵害主体,对“暴力”与侮辱性质的理解应置身于网络语境中,通过考察初始行为、介入行为与结果三者的关系,建立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实质关联。随着定量标准体系的不断演化,逐步建立契合网络侮辱犯罪特征的全面综合的定量标准体系,实现传统语境向网络语境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侮辱 网络异化 因果关系 定量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法律道德主义辩护--从侮辱尸体罪切入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峰铭 《交大法学》 CSSCI 2018年第2期66-84,共19页
将严重侮辱、损毁尸体行为犯罪化具有直觉上的吸引力。然而,自由主义犯罪化立场坚持损害原则和冒犯原则穷尽犯罪化的正当事由,侮辱尸体罪不能通过这一立场得以辩护。基于新自然法理论的法律道德主义立场则主张,国家有责任通过刑法手段... 将严重侮辱、损毁尸体行为犯罪化具有直觉上的吸引力。然而,自由主义犯罪化立场坚持损害原则和冒犯原则穷尽犯罪化的正当事由,侮辱尸体罪不能通过这一立场得以辩护。基于新自然法理论的法律道德主义立场则主张,国家有责任通过刑法手段回应侮辱尸体的行为。要证立这一立场,关键在于通过建构"人类尊严"和"共同善"这两个核心概念,说明侮辱尸体行为的道德属性和国家强制干涉的正当性基础。人类尊严是一类重要的共同善,国家权力的正当性基础则在于维护和促进共同善。侮辱尸体侵害人类尊严,因而是一种严重的公共道德不当,国家有责任通过刑法对这一类行为做出适当回应。因此,法律道德主义能为侮辱尸体行为的犯罪化提供最佳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化 法律道德主义 侮辱尸体罪 人类尊严 共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言辞侮辱的典型事实形态及其刑法定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小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6-36,共11页
肆意谩骂、恶毒攻击及披露身体隐私是网络言辞侮辱的三种典型事实形态。是否存在流氓动机,是区分在网络上肆意谩骂的侮辱罪与寻衅滋事罪的标志。综合分析所攻击的事件的性质、攻击言辞的真实性、攻击的激烈程度以及社会观念对攻击的容... 肆意谩骂、恶毒攻击及披露身体隐私是网络言辞侮辱的三种典型事实形态。是否存在流氓动机,是区分在网络上肆意谩骂的侮辱罪与寻衅滋事罪的标志。综合分析所攻击的事件的性质、攻击言辞的真实性、攻击的激烈程度以及社会观念对攻击的容忍度这四项要素,是认定网络恶毒攻击的关键。在网络上传播非强制场合的妇女裸体视频的,只能构成侮辱罪;而传播强制性侮辱的裸体视频的,则系强制侮辱罪与侮辱罪的法条竞合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言辞侮辱 刑法定性 网络肆意谩骂 网络恶毒攻击 网络披露身体隐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侮辱国旗国徽罪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德法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4-16,共3页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于1990年6月28日通过了《关于惩治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对我国现行刑法的一项重要补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刑事法律。本文拟就这一新的罪名作些尝试性的探讨... 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于1990年6月28日通过了《关于惩治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对我国现行刑法的一项重要补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刑事法律。本文拟就这一新的罪名作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旗 国徽 侮辱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为人 我国刑法 公安机关 决定 管理活动 罪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2年北新南华侮辱回教案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福湘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8,共7页
关键词 教案 侮辱 伊斯兰教史 跨学科研究 文献资料 《申报》 研究者 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刑法典中的诽谤罪和侮辱罪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华成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0-65,共6页
关键词 澳门刑法典 诽谤罪 侮辱 行为人 新闻出版自由 被害人 内地刑法 客观方面 构成要件 主观要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绛给老王钱是“侮辱”吗?——兼说《老王》的主题
17
作者 刘德水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49-51,共3页
杨绛《老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生活陷入困顿、一身疲病的三轮车夫老王,不知从哪里得到一瓶香油和几十个鸡蛋,送给杨绛。
关键词 《老王》 杨绛 侮辱 三轮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留金:被侮辱与被嘲弄的小人物
18
作者 庄淑洁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6-47,共2页
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变色龙》,历来被认为是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腐朽以及沙皇走狗横行霸道的代表作。作品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固然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主要人物,教学中需要重点解读;就是那些“小人物”也不应... 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变色龙》,历来被认为是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腐朽以及沙皇走狗横行霸道的代表作。作品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固然是作者浓墨重彩刻画的主要人物,教学中需要重点解读;就是那些“小人物”也不应忽略而值得剖析玩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人物”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沙皇专制制度 嘲弄 侮辱 《变色龙》 奥楚蔑洛夫 主要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暴力犯罪的刑事法治理 被引量:47
19
作者 周立波 《法治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38-51,共14页
网络暴力犯罪不是规范意义上的刑法学概念,而是一类犯罪现象的统称,其本质是网络言语信息类暴力犯罪。网络暴力犯罪应与其他言语信息型网络犯罪和网下暴力犯罪进行区分,以准确界定其内涵范围。网络暴力犯罪的行为类型主要有四种,即谩骂... 网络暴力犯罪不是规范意义上的刑法学概念,而是一类犯罪现象的统称,其本质是网络言语信息类暴力犯罪。网络暴力犯罪应与其他言语信息型网络犯罪和网下暴力犯罪进行区分,以准确界定其内涵范围。网络暴力犯罪的行为类型主要有四种,即谩骂侮辱型、造谣诽谤型、泄露隐私型和寻衅滋事型。网络暴力犯罪的惩治存在刑法适用和刑事追诉的双重困境,需要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虽然《惩治网络暴力意见(征求稿)》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回应,但仍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明确典型网络暴力犯罪的刑法适用;修改相关法律,畅通侮辱、诽谤型网络暴力犯罪案件刑事追诉的程序;强化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事责任等,从而更好地惩治网络暴力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网络侮辱 网络诽谤 人肉搜索 网络寻衅滋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滋病感染妇女感受的歧视及其对利用预防母婴传播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爱玲 王临虹 +2 位作者 热孜艳 古力 苏穗青 《中国健康教育》 2009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目的了解某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感染妇女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尤其是侮辱和歧视的感觉,分析对其利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影响。方法采用定性调查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和现场观察来获取研究资料。结果艾滋病感染妇女面临的最大社会心理... 目的了解某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感染妇女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尤其是侮辱和歧视的感觉,分析对其利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影响。方法采用定性调查方法,通过深入访谈和现场观察来获取研究资料。结果艾滋病感染妇女面临的最大社会心理问题是侮辱和歧视,分别来自医务人员、社区人员、家庭成员和她们自己。其中来自医务人员的歧视,对艾滋病感染妇女利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影响最大。结论减少社会特别是医务人员的歧视,可以提高艾滋病感染妇女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侮辱和歧视 艾滋病感染妇女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