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亚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1-107,共7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是指20世纪初至50年代,由流亡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中国大地上用俄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既保留了鲜明的"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特征,又刻有深深的中国烙印,包涵着其他文学对象少有的特殊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俄罗斯侨民文学是指20世纪初至50年代,由流亡到中国的俄罗斯人在中国大地上用俄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作品既保留了鲜明的"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特征,又刻有深深的中国烙印,包涵着其他文学对象少有的特殊性,本身既是特殊地域文学现象,也是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现象。文章以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为基点,论述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叉、边缘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为多元格局的文学史理论概念全貌的科学描述提供新的思考,为重新描绘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提供新的学术成果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侨民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哈尔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观照 被引量:1
2
作者 朱红琼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5-147,151,共4页
二十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其侨民文学传统之悠久、作家人数之众多、创作成就之伟大以及世界影响之广泛无国能敌。我国学术界对俄侨民文学的正式介绍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关注和研究则在九十年代并持续至今。... 二十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其侨民文学传统之悠久、作家人数之众多、创作成就之伟大以及世界影响之广泛无国能敌。我国学术界对俄侨民文学的正式介绍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关注和研究则在九十年代并持续至今。一些优秀侨民作家的作品渐次闪亮引入,一批颇具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不断问世,俄侨民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俄罗斯侨民文学 中国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联侨民文学管见——苏联文学新论之四
3
作者 林建华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90-98,共9页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而又冷静地论证苏联侨民文学。介绍侨民文学戏剧性的冷与热,剖析侨民文学三个浪潮的由来以及侨民文学成就与不足。最后从侨民文学推论出:苏联文学已成为历史,但作为历史的苏联文学,将成为世界文学中...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而又冷静地论证苏联侨民文学。介绍侨民文学戏剧性的冷与热,剖析侨民文学三个浪潮的由来以及侨民文学成就与不足。最后从侨民文学推论出:苏联文学已成为历史,但作为历史的苏联文学,将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永恒的阅读对象和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文学 侨民作家 侨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廿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祖淑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112-117,共6页
关键词 侨民文学 侨民作家 俄罗斯文化 俄罗斯文学 廿世纪 文学创作 索尔仁尼琴 俄国侨民 知识分子 诺贝尔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伯侨民文学的历史意义与文学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晨 《阿拉伯世界》 2001年第1期65-67,共3页
丰富多彩、华丽优美的阿拉伯侨民文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阿拉伯文学中的一支特殊流派,极具文学价值。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它拥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对阿拉伯传统文学进行了一系列勇敢的改革和创新,其结果使东西方文学成功地融合... 丰富多彩、华丽优美的阿拉伯侨民文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阿拉伯文学中的一支特殊流派,极具文学价值。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它拥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对阿拉伯传统文学进行了一系列勇敢的改革和创新,其结果使东西方文学成功地融合了起来,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充分展现阿拉伯东方文学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民文学 文学价值 传统文学 东方文学 阿拉伯文学 独特 流派 东西方 勇敢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与本土文学关系
6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9-239,共1页
南京师范大学汪介之教授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与本土文学关系研究》(批准号为04WWB005)目前已经结项。项目最终成果为专著《流亡者的乡愁:俄罗斯域外文学与本土文学关系述评》。
关键词 文学关系研究 侨民文学 俄罗斯 本土 社科基金项目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省 乡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散文学到侨寓文学:一条可能的历史脉络 被引量:2
7
作者 施龙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2年第1期81-87,共7页
自“海通”以来,华人散居世界各地,在没有取得所在国国籍以前,是当地的侨民,他们的创作往往是对故国风土人情的怀念,而几乎不涉及当地,这种创作一般不可以称为勃兰兑斯所谓“侨寓文学”或“侨民文学”①。其特点正如鲁迅谈到乡土... 自“海通”以来,华人散居世界各地,在没有取得所在国国籍以前,是当地的侨民,他们的创作往往是对故国风土人情的怀念,而几乎不涉及当地,这种创作一般不可以称为勃兰兑斯所谓“侨寓文学”或“侨民文学”①。其特点正如鲁迅谈到乡土文学时顺带提及的那样:“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民文学 历史脉络 离散 风土人情 勃兰兑斯 创作 作者 乡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在华俄侨文学的创作意向
8
作者 王晓兰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X期29-30,共2页
20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学的一个分支'侨民文学'逐渐兴盛起来,究其最初原因,是1917年俄罗斯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十月革命。这场无产阶级革命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俄国的统治,但部分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在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开始... 20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学的一个分支'侨民文学'逐渐兴盛起来,究其最初原因,是1917年俄罗斯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十月革命。这场无产阶级革命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俄国的统治,但部分反动势力不甘心失败,在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开始向革命反扑,连年的灾难迫使几十万俄国公民为了躲避战乱而流亡海外。中国与俄罗斯相邻,在这种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侨文学 中国 文学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 俄罗斯侨民 侨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道路和现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国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119-123,共5页
东南亚的华文文学渊源于中国。她的萌芽是随着中国向东南亚地区移民开始的。作为一种白话文学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广泛诞生,是在中国发生了震憾世界的“五四”运动之后。在华文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由侨民文学到本土文学的发展过程... 东南亚的华文文学渊源于中国。她的萌芽是随着中国向东南亚地区移民开始的。作为一种白话文学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广泛诞生,是在中国发生了震憾世界的“五四”运动之后。在华文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由侨民文学到本土文学的发展过程。出现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创作思潮合流,而以现实主义为主潮的发展趋势。进入80年代以来,文坛不同程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文学进入了成熟期。当前的状况是喜忧参半,繁荣与困境同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华文文学 侨民文学 本土文学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特阿拉伯王国建立后的初期文学
10
作者 海维谅 《阿拉伯世界研究》 1994年第4期10-14,共5页
沙特阿拉伯王国是在纳季德、希贾兹两行政区域统一后,于伊历1357年5月17日(公元1932年9月18日)宣布成立的。此后的领域包括东部达兰以外的南部阿西尔及纳吉朗等地。拥有如此辽阔的地域后,阿卜杜·阿齐兹国王便从长计议,开始考虑如... 沙特阿拉伯王国是在纳季德、希贾兹两行政区域统一后,于伊历1357年5月17日(公元1932年9月18日)宣布成立的。此后的领域包括东部达兰以外的南部阿西尔及纳吉朗等地。拥有如此辽阔的地域后,阿卜杜·阿齐兹国王便从长计议,开始考虑如何推进全面的发展与建设。其首要者,乃是地方的治安,生命财产的保障。以前,从纳季德到麦加或由麦加往麦地那的旅客就结队旅行,其安全也无保障,凡独行者,在途中不但财物被歹徒抢走,且有性命危险。安定为治国之本。为地方安定,人民乐业计,阿卜杜·阿齐兹国王严厉执行伊斯兰教法令,决不容情。他曾亲自由利雅得出发,步行前往麦加。据说,他在途中只带两名要员,一位是有权威的法官,另一位是有执行权的警官。沿途私访查询,遇有杀人抢劫案件时,犯者被捕后即命法官审判,查明真相后就地惩罚,杀人者抵命,盗窃者砍手,强奸者死刑,冤枉人者鞭笞八十。随行警官立即执行,并以审判经过,及执行情况公诸官报UMMUL QURA,以周知国人。如是者数次,地方治安大有改善,旅客远途独行而安全无虞,是以生命财产均有保障,至道不拾遗,国家大治。在此环境之下,各项建设均有起色,而尤以文教为甚。教育振兴,出版受鼓励,从而人才辈出,颇有百鸟争鸣之气象,而政治已上轨道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特阿拉伯王国 侨民文学 麦地那 阿拉伯文学 文学 安萨里 作家 文学作品 伊斯兰教法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人M·茨维塔耶娃及其创作
11
作者 张宏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65-168,共4页
茨维塔耶娃是俄国“白银时代”侨民文学的杰出诗人 ,4 1年的生命旅程中 ,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随笔 ,其中大多数作品是在侨居国外后创作的。但在前苏联特殊的历史时期 ,茨维塔耶娃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 ,80年代后掀起的“侨民文学热... 茨维塔耶娃是俄国“白银时代”侨民文学的杰出诗人 ,4 1年的生命旅程中 ,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随笔 ,其中大多数作品是在侨居国外后创作的。但在前苏联特殊的历史时期 ,茨维塔耶娃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 ,80年代后掀起的“侨民文学热”使人们重新审视这位天才诗人 ,给予她应有的地位。本文论述了茨维塔耶娃坎坷的一生 ,浅析了她自杀的原因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茨维塔耶娃 “白银时代” 侨民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伯文苑的一朵奇葩(续)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培勇 《阿拉伯世界研究》 1991年第1期51-55,共5页
继笔会之后,拉丁美洲的阿拉伯侨民文学家于1935年在巴西圣保罗市成立了又一个侨民文学团体——安达卢西亚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振兴和发展阿拉伯文学,维护其纯洁性和高尚性,摒弃哗众取宠、低级趣味、追名逐利的庸俗文风,使文学成为启迪... 继笔会之后,拉丁美洲的阿拉伯侨民文学家于1935年在巴西圣保罗市成立了又一个侨民文学团体——安达卢西亚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振兴和发展阿拉伯文学,维护其纯洁性和高尚性,摒弃哗众取宠、低级趣味、追名逐利的庸俗文风,使文学成为启迪思想,陶冶性情,歌颂人间美德,探索生活真谛的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协会成立后,它主办的杂志《协会》发表了不少题材新颖,风格独特的文学作品,逐渐扬名拉美阿拉伯侨民界。协会成员主要创作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民文学 圣保罗市 阿拉伯文化 启迪思想 文学作品 哲理诗 阿格勒 自由体诗 安达卢西亚 纪伯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诗一辩:霍达谢维奇与阿达莫维奇的十年论战(1927—1937)
13
作者 张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08-122,共15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诗人、评论家的霍达谢维奇与阿达莫维奇持续了10年的论战,成为巴黎俄侨诗歌界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两位评论家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侨民诗歌的评价标准、俄罗斯传统诗歌的继承、年轻一代侨民诗人的写作启蒙等,其中,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诗人、评论家的霍达谢维奇与阿达莫维奇持续了10年的论战,成为巴黎俄侨诗歌界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两位评论家论战的主要内容包括侨民诗歌的评价标准、俄罗斯传统诗歌的继承、年轻一代侨民诗人的写作启蒙等,其中,以普希金为代表的经典文学样式和以“巴黎音调”为代表的新诗歌风貌成为论辩最主要的焦点。从本质上看,“十年论战”反映了俄罗斯侨民诗人普遍存在的创作焦虑和在身份认同上面临的现实困境,同时也折射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总体文化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侨民文学 侨民诗歌 巴黎音调 霍达谢维奇 阿达莫维奇 文学 十年论战 经典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纪伯伦和他的长诗《行列》
14
作者 孔令涛 《阿拉伯世界研究》 1998年第4期39-40,共2页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是著名的阿拉伯文学艺术家、画家、诗人,近代阿拉伯文学的倡导者和侨民文学叙美派的创立者.1883年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风景秀丽的贝什里,家境贫寒,生活环境艰苦.1895年,他随母亲、哥哥和两个妹妹移...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是著名的阿拉伯文学艺术家、画家、诗人,近代阿拉伯文学的倡导者和侨民文学叙美派的创立者.1883年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风景秀丽的贝什里,家境贫寒,生活环境艰苦.1895年,他随母亲、哥哥和两个妹妹移居美国北部的波士顿,住在一个贫民区里.当时他只有12岁,刚刚读完小学.家里先送他学英语,15岁时又把他送回黎巴嫩去学习阿拉伯语.他在语言学校学习了4年,然后又回到了波士顿.不幸的是,灾难接踵而来,他的母亲、哥哥及一个妹妹先后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另一个妹妹玛尔雅娜.平日里靠妹妹做些针线活养家.20岁的时候,纪伯伦开始从事绘画和写作.他在一次自己的绘画作品展上结识了玛丽·哈斯凯勒女士,由于她的支持和帮助,纪伯伦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1908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伯伦 阿拉伯文学 黎巴嫩 生活环境 浪漫主义 侨民文学 长诗 城市老人 行列 家境贫寒
全文增补中
一次思想文化交流的国际盛会
15
作者 李振中 《阿拉伯世界研究》 1998年第2期45-47,共2页
应阿拉伯教育、文化、科学组织(简称ALESCO)和突尼斯文化部的联合邀请,我于1997年11月17~21日到突尼斯参加了“阿拉伯文化与其他文化对话国际研讨会”.会议有3个主要议题:1.阿拉伯文化与亚、非、拉美第三世界文化.2.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 应阿拉伯教育、文化、科学组织(简称ALESCO)和突尼斯文化部的联合邀请,我于1997年11月17~21日到突尼斯参加了“阿拉伯文化与其他文化对话国际研讨会”.会议有3个主要议题:1.阿拉伯文化与亚、非、拉美第三世界文化.2.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3.在世界新秩序中,阿拉伯与世界其他地区政治对话和经济交流的前景.参加会议的是来自世界5大洲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他们每人都提交了论文,其中有16人向大会宣读了论文.与会期间,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时甚至是激烈的辩论.来自西班牙王室的玛丽娅·蒂丽莎·帕尔玛公主的论文《亨廷顿观点剖析》,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逐一进行分析、批判.帕尔玛公主认为当今世界正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多样化、文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国家、各民族都根据各自的特点和状况发展,速度有快有慢,向现代化迈进并不意味着西化,或溶于西方文化中.语言的多样化和信仰的多样化(无神论、有神论、一神论、多神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文化 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 侨民文学 帕尔玛 现代化运动 文化对话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教 亨廷顿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