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易画线穿刺法联合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刘晓强 罗嘉谊 +5 位作者 谷昌伟 李铠湘 钟章华 赵湘军 李锐冰 王洪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7-232,共6页
目的探讨简易画线穿刺法联合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在侧路椎间孔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2年12月采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89例,其中35例采用传统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 目的探讨简易画线穿刺法联合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在侧路椎间孔镜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2年12月采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89例,其中35例采用传统经皮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常规组),54例采用简易画线穿刺法联合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改良组),比较2组透视次数、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MacNab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都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常规组1例L 4神经根损伤,考虑术中神经根挤压损伤,术后下肢肌力无异常,但神经支配皮节区痛觉过敏、麻木,伴夜间抽筋,予普瑞巴林、甲钴胺、维生素B1和B6治疗2个月后好转,随访至1年后恢复正常;其余病例无硬膜、腹部脏器损伤、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常规组复发1例,改良组复发2例,3例复发均发生在术后3个月内,其中2例症状较重,再次行内镜翻修手术,1例选择保守治疗后好转。与常规组相比,改良组穿刺次数[(1.8±0.7)次vs.(7.5±1.1)次,t=27.543,P=0.000]、[透视次数(5.7±1.8)次vs.(23.2±2.2)次,t=41.235,P=0.000]和手术时间[(72.7±7.2)min vs.(92.7±7.7)min,t=12.317,P=0.000]均明显减少或缩短;2组术后住院时间[(3.2±0.6)d vs.(3.3±0.6)d,t=0.062,P=0.951]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随访(14.0±1.3)月,改良组随访(13.6±1.2)月,2组末次随访腰退痛VAS评分[(1.5±0.6)分vs.(1.6±0.7)分,t=0.751,P=0.455]、ODI[(10.8±3.4)%vs.(11.8±3.9)%,t=1.284,P=0.202]、MacNab标准优良率[100%(54/54)vs.100%(35/35),Z=-0.981,P=0.327]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简易画线穿刺法联合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椎间孔穿刺的准确性,操作简单,减少医患X线暴露,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安全性提高,值得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侧路椎间孔镜手术 简易画线穿刺 可视化关节突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点靶线体表投影穿刺法在侧路椎间孔镜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安文 吴博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5-249,共5页
目的探讨靶点靶线体表投影穿刺法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5月~2018年3月采用侧路椎间孔手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115例,其中2017年5月~2018年3月58例行靶点靶线体表投影穿刺法置管为A组,2016年5月~2017年5月57例行常... 目的探讨靶点靶线体表投影穿刺法在侧路椎间孔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2016年5月~2018年3月采用侧路椎间孔手术治疗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115例,其中2017年5月~2018年3月58例行靶点靶线体表投影穿刺法置管为A组,2016年5月~2017年5月57例行常规穿刺置管法为B组,比较2组术中穿刺置管时间、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效果。结果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与B组对比,A组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缩短[(25.3±4.7)min vs.(31.3±6.5)min,t=-5.632,P=0.000],透视次数明显减少[(12.6±3.2)次vs.(22.6±6.5)次,t=-10.558,P=0.000],手术时间明显缩短[(62.2±14.8)min vs.(87.5±18.9)min,t=-7.978,P=0.000]。2组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末次随访VAS评分和ODI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穿刺比较,靶点靶线体表投影穿刺能提高穿刺准确率,减少辐射危害,使手术时间缩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路椎间孔镜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靶点靶线体表投影穿刺 椎间盘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XLIF联合侧路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不稳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诗成 潘磊 +3 位作者 刘青华 薛厚军 李捷 陈伟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7-700,704,共5页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18年02月应用小切口单节段XLIF联合侧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32例病例资料,L4/511例,L3/415例,L2/36例。采用术前及末次随访...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18年02月应用小切口单节段XLIF联合侧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的32例病例资料,L4/511例,L3/415例,L2/36例。采用术前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角,活动度评估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手术时间(46±15)min;术中出血量(65±38)ml。VAS评分、0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背侧和腹侧高度增加3.8 mm和4.4 mm,融合节段前凸角为12.4°,节段活动度为2.15°和2.35mm。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在随访过程中得到完全缓解。结论对于退行性腰椎不稳,XLIF联合侧路椎弓根钉固定作为一种微创脊柱融合技术,可获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不稳 侧路椎间融合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FCN的路侧激光雷达可行驶空间检测
4
作者 朱进玉 杨若楠 +3 位作者 鲍宇健 张凯 唐尔迪 汪贵平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5,共9页
为了提高道路检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全卷积神经网络(FCN)的路侧激光雷达可行驶空间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建立环形栅格图并统计栅格内的点云信息,生成二维俯视图;然后,在FCN中引入混合膨胀卷积以替换标准卷积,并在池化层后添加空... 为了提高道路检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全卷积神经网络(FCN)的路侧激光雷达可行驶空间检测方法。首先,通过建立环形栅格图并统计栅格内的点云信息,生成二维俯视图;然后,在FCN中引入混合膨胀卷积以替换标准卷积,并在池化层后添加空间特征对齐模块,在卷积层后添加通道特征对齐模块,从而构建HCS-FCN。在自主构建的16线路侧激光雷达道路数据集和32线路侧激光雷达道路数据集上,将HCS-FCN与传统的FCN和SegNet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显示,HCS-FCN的F_(1)分数在16线数据集和32线数据集上分别达到88.4%和89.2%;平均像素准确率在16线数据集和32线数据集上分别达到89.1%和89.7%;平均像素交并比在16线数据集和32线数据集上分别达到87.3%和88.9%;均优于传统FCN和SegN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驾驶 激光雷达 可行驶空间 全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流仿真的智能路侧设施管控效果测度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钟琳凯 林毅 +3 位作者 曾琪婷 连培昆 陈宁 张道智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5-1142,共8页
智能路侧设施布设的管控效果对智能路侧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但在现有的智能路侧设施管控效果测度方法研究中,存在实地测度实验的高成本性、场景不可控及现有仿真软件侧重单车仿真且缺乏对交通流层面的控制策略植入与运行状态分析等问题。... 智能路侧设施布设的管控效果对智能路侧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但在现有的智能路侧设施管控效果测度方法研究中,存在实地测度实验的高成本性、场景不可控及现有仿真软件侧重单车仿真且缺乏对交通流层面的控制策略植入与运行状态分析等问题。因此利用VISSIM COM二次开发,提出了基于交通流仿真的管控效果测度方法。首先,设计高速公路的管控场景,并利用VISSIM进行场景构建;其次,通过设计换道控制策略算法和动态限速策略算法,对换道过程和限速过程进行计算和控制;最后,通过构建管控效果评价模型对高速公路的管控效果进行量化及分析,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对比其他测度方法,所提方法的速度方差分别降低了39.51%和25.65%。由此可见,该方法能够适应复杂的高速交通环境,并能够有效地对高速公路智能路侧设施布设的管控效果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智能设施 高速公 管控效果 VISSIM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侧相机的自适应空间变换车辆检测方法
6
作者 华家宝 张京瑞 +1 位作者 朱福民 陈璐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9-359,共11页
为了提高基于路侧相机的车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研究了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与Transformer模型的车辆检测模型。针对复杂的交通场景,设计了自适应空间Transformer,将其与ResNet50结合构建了可以应对车辆视角和尺度变换的主干网络。设... 为了提高基于路侧相机的车辆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研究了融合卷积神经网络(CNN)与Transformer模型的车辆检测模型。针对复杂的交通场景,设计了自适应空间Transformer,将其与ResNet50结合构建了可以应对车辆视角和尺度变换的主干网络。设计了基于角度和距离的位置编码,优化Transformer模型输入,使模型充分利用图像中的空间信息,并采用了通道空间注意力模块,以更好地捕获图像中的上下文信息。在解码器部分,去除了自回归机制,允许模型并行解码多个目标,并引入了目标查询集嵌入,使其更适应车辆检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UA-DETRAC、IITM-hetra和自采数据集上的mAP@0.5分别达到96.42%、87.82%和98.64%,在所有尺寸上均超越了其他对比模型。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各模块对性能的关键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空间变换 TRANSFORMER 车辆检测 通道空间注意力机制 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侧摄像头的多目标跟踪算法优化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平 姚宇阳 王新红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50,共10页
针对当前多目标追踪算法应对路侧交通场景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路侧摄像头的多目标追踪算法。选择one‐shot追踪算法路线,基于FairMOT设计神经网络,使单个网络同时生成目标检测结果与外观特征结果,增强实时性效果;采用新的数据关联方式,... 针对当前多目标追踪算法应对路侧交通场景的缺陷,提出一种基于路侧摄像头的多目标追踪算法。选择one‐shot追踪算法路线,基于FairMOT设计神经网络,使单个网络同时生成目标检测结果与外观特征结果,增强实时性效果;采用新的数据关联方式,减少遮挡对追踪器的影响;引入新的运动相似度度量方式——缓冲交并比,弥补线性运动预测模型产生的误差;提出基于速度判别的丢失轨迹移除算法和基于历史位置匹配算法,实现长时间遮挡轨迹的身份恢复。在UA‐DETRAC公开多目标追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该算法有效性。为证明该算法在真实路侧环境的适用性,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开放道路采集真实路侧场景数据。最后,将该算法和SORT、DeepSORT、ByteTrack、FairMOT算法在真实路侧场景数据上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在identification F‐Score、ID switch、fragmentation、mostly tracked、mostly lost、multiple object tracking accuracy等评估指标上优于其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追踪 目标检测 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窝车联网侧行链路信道测量与分析
8
作者 代亮 王宁 +3 位作者 白浩男 宁耀军 孟芸 许宏科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1-370,共10页
蜂窝车联网侧行链路接口(PC5)采用终端到终端直接通信的形式,因其通信延迟低、传输容量大和传输可靠性高的特点而具备广阔的科研和工程前景。为了实测蜂窝车联网侧行链路信道特性,使用具有PC5接口的车载板卡在城市道路进行了通信测量工... 蜂窝车联网侧行链路接口(PC5)采用终端到终端直接通信的形式,因其通信延迟低、传输容量大和传输可靠性高的特点而具备广阔的科研和工程前景。为了实测蜂窝车联网侧行链路信道特性,使用具有PC5接口的车载板卡在城市道路进行了通信测量工作,并依据测量结果从信道特征对PC5接口信道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通信收包时延随距离和信噪比变化的特征,将实测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值与自由空间和双射线两种路径损耗经验模型及对数距离和双斜率两种路径损耗拟合模型的预测值进行了对比,并引入了四种相关性分析算法,从数值偏移量、线性相关程度和几何形态相似度等角度分析了模型预测值与实测数据的关联性,最终验证了双斜率路径损耗模型最适合表征PC5接口通信信道在城市环境下的衰落特征,基于该模型测算得到的路径损耗指数和阴影衰落方差也进一步说明此模型能够更好地结合实验环境表征信道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窝车联网 行链 信道测量 径损耗模型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侧多传感器融合中的联合标定优化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佘锋 杨贵永 +1 位作者 刘建虎 王平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0-1757,共8页
在路侧感知中,交通场景复杂多变,单类传感器无法满足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要求,多传感器融合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而多传感器融合的前提是实现传感器之间的联合标定。在激光雷达和相机的共视区内摆放标定物,从而获得特征点的点云坐标和对... 在路侧感知中,交通场景复杂多变,单类传感器无法满足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要求,多传感器融合逐渐成为发展趋势,而多传感器融合的前提是实现传感器之间的联合标定。在激光雷达和相机的共视区内摆放标定物,从而获得特征点的点云坐标和对应像素坐标,再使用EPnP(Efficient Perspective-n-Points)算法求得激光雷达和相机之间的外参;对激光雷达路面的点云进行上采样,根据联合标定的外参矩阵生成对应的像素坐标,然后采用决策树回归、随机森林回归算法训练模型;根据激光雷达标定的结果实现像素坐标到WGS84坐标的转换,该方法不需要将激光雷达和相机集成在一起。最后,经实验验证该联合标定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标定 感知 多传感器融合 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路侧激光雷达的车辆目标跟踪与定位 被引量:2
10
作者 郭紫祎 张红娟 +1 位作者 赵智博 李必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4-89,共6页
本文对基于路侧激光雷达的车辆目标跟踪与定位算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算法流程。首先,基于反光条的路侧激光雷达位姿标定,构建背景点云地图,对路侧激光雷达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背景差分滤波,只保留机动车、非机动车、... 本文对基于路侧激光雷达的车辆目标跟踪与定位算法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算法流程。首先,基于反光条的路侧激光雷达位姿标定,构建背景点云地图,对路侧激光雷达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背景差分滤波,只保留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前景点云数据,对前景点云进行基于密度的DBSCAN聚类,将点云划分为点云簇;然后,训练SVM分类器,用提取的点云簇特征对其进行基于SVM的目标分类识别;最后,通过最近邻算法实现目标的帧间关联,用线性卡尔曼滤波对目标物体的轨迹进行预测和更新。在精度评定的部分,利用相对位置误差和绝对轨迹误差对标定结果和算法定位结果进行精度分析。从分析结果可知,本文提出的带有卡尔曼滤波的轨迹估计方法得到的优化后的平滑轨迹更符合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明显提高目标跟踪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目标识别 目标跟踪 卡尔曼滤波 点云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分布式功率控制的侧行链路高谱效传输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小祥 王碧钗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87,共7页
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无线通信系统除了支持蜂窝通信,还支持侧行链路(Sidelink,SL)通信,即两个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可以直接通信,而不需要经过基站中转,有利于降低传输时延、提升资源利用率。在现有的SL分布式系统中,... 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无线通信系统除了支持蜂窝通信,还支持侧行链路(Sidelink,SL)通信,即两个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之间可以直接通信,而不需要经过基站中转,有利于降低传输时延、提升资源利用率。在现有的SL分布式系统中,主要通过简单的能量测量进行干扰规避,资源复用准则欠佳,导致中高用户密度场景下吞吐受限。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功率控制的SL高谱效传输机制。各发送UE基于目标链路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和其他干扰链路的CSI进行功率优化,以实现局部范围内多个通信链路的和吞吐最大化;进一步,设计了广播式的CSI测量上报机制能实现多链路的分布式功率控制和资源选择。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案相比于现有的SL分布式资源分配机制,在中高用户密度下可获得30%~100%的吞吐增益;此外,所提方案相比于现有WiFi的载波侦听多址(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SMA)分布式信道接入机制,在中高用户密度下可获得50%~200%的吞吐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链通信 分布式功率控制 资源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等级公路货车路侧事故乘员伤害评估方法
12
作者 程国柱 穆长儒 +2 位作者 靳钢睿 裴玉龙 徐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139,共8页
为定量评估低等级公路货车路侧事故风险,降低路侧事故损失,使用PC-Crash软件进行仿真试验,研究在不同圆曲线半径、边坡坡度、驶出速度和路基高度的条件下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驶入路侧的事故严重程度。以加速度损伤指标ASI作为乘员伤害评... 为定量评估低等级公路货车路侧事故风险,降低路侧事故损失,使用PC-Crash软件进行仿真试验,研究在不同圆曲线半径、边坡坡度、驶出速度和路基高度的条件下轻型货车和重型货车驶入路侧的事故严重程度。以加速度损伤指标ASI作为乘员伤害评估指标,分别建立了低等级公路直线段和曲线段货车路侧事故乘员损伤程度计算模型。利用Fisher最优分割法,根据ASI有序数据样本,划分了低等级公路货车路侧事故严重度等级并计算了加速度损伤指标ASI阈值,提出了低等级公路货车路侧事故严重度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加速度损伤指标ASI与车速和路基高度之间体现出类似于正线性变化趋势;加速度损伤指标ASI与边坡坡度之间体现出类似于指数函数变化趋势;加速度损伤指标ASI与圆曲线半径之间体现出类似于幂函数变化趋势;相比于车速和路基高度,边坡坡度的增加更容易导致车辆冲出路外发生路侧事故,增加路侧事故严重程度;圆曲线半径的增大虽然可以减少路侧事故的严重程度,但其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乘员伤害 Fisher最优分割算法 低等级公 加速度损伤指标 事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侧感知车辆轨迹数据的质量评估方法
13
作者 雷财林 赵聪 +2 位作者 娄刃 暨育雄 杜豫川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72,共17页
路侧传感器已大量部署在高速公路上,用来实时采集路段全样本车辆轨迹数据,为交通流全时空管控、微观驾驶行为分析等提供数据支持,但数据质量的快速评估一直是困扰行业管理部门的难题。现有的车辆轨迹数据评估方法大多存在操作复杂、维... 路侧传感器已大量部署在高速公路上,用来实时采集路段全样本车辆轨迹数据,为交通流全时空管控、微观驾驶行为分析等提供数据支持,但数据质量的快速评估一直是困扰行业管理部门的难题。现有的车辆轨迹数据评估方法大多存在操作复杂、维度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对动态交通流中实时产生的车辆轨迹数据的评价需求。为快速判别路侧毫米波雷达车辆轨迹数据的质量,文中通过挖掘数据自身信息提出了一种数据质量评价方法。首先,在分析实测轨迹数据典型问题的基础上,从轨迹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及有效性4个维度建立了9个二级评价指标;然后,基于CRITIC赋权法计算综合指标;最后,针对4种不同场景的3549条毫米波雷达实测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的安装方式、型号等会显著影响车辆轨迹数据的质量,所提出的数据质量评价方法能够量化不同车辆轨迹数据的质量差异。文中研究结果可为路侧传感器采集数据性能衰变的短时监测及数据采集设备的选型提供支持,也可为车辆轨迹数据质量的提升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毫米波雷达 车辆轨迹数据 数据质量 CRITIC赋权法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与测试验证 被引量:2
14
作者 鲍叙言 龚正 +1 位作者 李伯雄 余冰雁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37,共8页
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是发展“车路云一体化”、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立足当下应用需求和产业进展,介绍了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标准化现状,以及研究团队研发的测试工具及开展测试验证的情况。测试验... 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是发展“车路云一体化”、实施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立足当下应用需求和产业进展,介绍了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的关键技术、标准化现状,以及研究团队研发的测试工具及开展测试验证的情况。测试验证结果展现出部分已部署的路侧感知系统仍存在较大技术爬坡空间,且在测试工具的辅助下可大幅提升系统性能,同时也验证了关键技术的必要性、已有标准的可用性、测试工具的高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 感知系统 传感技术 融合算法 标准化 测试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侧侵扰影响下的机动车速度特性分析及预测
15
作者 谢济铭 钱正富 +2 位作者 夏玉兰 赵鹏燕 秦雅琴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5,共13页
低等级道路路侧侵扰现象频繁,冲突严重,紊乱无序。准确预测其复杂交通行为特性,可揭示路侧侵扰影响下的交通事故发生机制。为此采集低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5类常见的路侧侵扰源视频,提取高分辨率车辆微观轨迹,获取行经侵扰区的车辆速度,... 低等级道路路侧侵扰现象频繁,冲突严重,紊乱无序。准确预测其复杂交通行为特性,可揭示路侧侵扰影响下的交通事故发生机制。为此采集低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5类常见的路侧侵扰源视频,提取高分辨率车辆微观轨迹,获取行经侵扰区的车辆速度,划分侵扰区特征断面,分析车速时空特性演变规律,采用线性、对数以及三次回归建立车速预测模型。三次回归模型在侵扰区复杂场景下表现出更好的车速预测性能。结果表明:低等级城市道路侵扰区的车速降幅普遍高于公路,驾驶人在侵扰源及附近减速效应显著,当驾驶人与侵扰主体的意图协调后,驾驶人会加速通过前方侵扰区,但当侵扰主体的行为意图难以预测时,车速会出现一定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车辆速度 交通特性 低等级道 侵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与交互的路侧目标检测算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杨海 李富 +1 位作者 陈德基 王泉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52-161,共10页
针对路侧视角下目标检测任务中,小目标密集,多尺度变化以及复杂天气背景干扰等挑战,提出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与交互的目标检测算法——MF-YOLO。设计C2f-CAST,通过星操作将来自不同子空间的特征进行交互与变换,并引入MLCA捕捉远距离像素... 针对路侧视角下目标检测任务中,小目标密集,多尺度变化以及复杂天气背景干扰等挑战,提出基于多尺度特征融合与交互的目标检测算法——MF-YOLO。设计C2f-CAST,通过星操作将来自不同子空间的特征进行交互与变换,并引入MLCA捕捉远距离像素之间局部,全局特征以及通道和空间特征,多尺度信息聚合加强对遮挡目标显著语义信息关注,消除背景影响;针对颈部层在上下文信息融合效率较低的问题,加入轻量级卷积GSConv对传统卷积进行优化,并设计跨级部分网络模块,降低模型复杂度和参数量。构造跨层级融合模块SDFM,对浅层特征图进行自校准操作,并融合深层特征图语义信息,解决小目标漏检的问题;最后,设计基于自适应惩罚因子和锚框质量的梯度调整函数,并结合动态聚集机制改进的WPIoU损失函数,提升边界框回归性能和检测鲁棒性。实验结果显示,MF-YOLO在DAIR-V2X-I和UA-DETRAC数据集上mAP@0.5指标分别达到85.1%,92.3%,与原YOLOv8s相比分别提升4.4%和1.8%,计算量GFLOPs下降了19.8%,参数量下降8.18%。检测速度达到152 fps,满足实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星操作 特征融合 目标检测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行优先视角下的城市路侧绿带更新设计探究——以聊城市聊堂路为例
17
作者 窦婷婷 翟付顺 《现代园艺》 2024年第6期157-160,共4页
现有路侧绿带建成年代较久,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给路侧绿带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城市路侧绿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公共绿地建设重心改变,市民的需求发生改变,步行... 现有路侧绿带建成年代较久,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改变,给路侧绿带提出了新的要求。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城市路侧绿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公共绿地建设重心改变,市民的需求发生改变,步行优先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出现了新的内涵,步行优先不只是交通方式的优先,更是人民的优先,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同时也是应对碳排放量增多的重要举措,并以聊城市聊堂路路侧绿带为例进行了验证。以期为步行优先视角下的路侧绿带更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优先 绿带 更新 聊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2
18
作者 蓝思彬 吴增晖 +5 位作者 许俊杰 易红蕾 张清顺 段明阳 陈恩良 杨善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单...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资料,共21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3例;年龄57.0±13.3岁(45~77岁),随访时间18.0±5.0个月(12~29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3d在轴位MRI上测量轴位椎管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canal,APDC);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并计算滑移百分比(slipping percentage,SP)。末次随访时应用CT评估融合率及融合器塌陷率。结果: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9±1.7分、1.7±0.7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1±2.1分、1.4±0.7分,ODI分别为(42.6±24.8)%、(12.1±4.2)%,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3d的APDC分别为11.2±3.8mm、12.7±4.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DH分别为7.2±1.2mm、10.2±1.4mm,FH分别为17.3±2.9mm、20.0±1.7mm,SP分别为(16.4±7.0)%、(6.1±6.6)%,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大血管损伤、腹腔脏器损伤、生殖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5例患者出现大腿前方麻木,症状均在3个月内缓解。2例患者出现融合器塌陷,无明显不适。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椎体复位及椎管间接减压效果满意,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路椎间融合 微创 腰椎滑脱症 间接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 被引量:5
19
作者 段明阳 吴增晖 +5 位作者 许俊杰 易红蕾 张清顺 蓝思彬 陈恩良 杨善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6-212,共7页
目的 :观察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治疗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64.4±9... 目的 :观察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治疗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64.4±9.8(39~83)岁,手术节段共51节。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后缘测量)和椎间孔面积,在术前和术后1周的MRI(T2加权)图像上测量手术节段的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侧方钢板组,21例,26个节段;后路螺钉组,20例,25个节段。比较总体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差异以及两组的手术前后变化的差异。结果:每节段手术时间为92.12±45.95min(50~260min),每节段术中出血量56.34±58.81ml(10~225ml)。1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大腿前外侧麻木,均于术后1~6周症状减轻或消失;均无脑脊液漏,无大血管、腹腔脏器、生殖股神经等损伤。随访22.39±13.18个月(6~63个月),13例(31.7%)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其中11例为Ⅰ级,2例为Ⅱ级,均无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41例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O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椎管最狭窄处面积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的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侧方钢板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椎间孔面积丢失比后路螺钉组多,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初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侧路椎间融合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想 洪毅 +4 位作者 张军卫 唐和虎 吕振 陈世铮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0-406,共7页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患者12例,包括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3±9.4岁(21~47岁)。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2周后接受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通道,融合节段包括T11/124例,T12/L1节段5例,L1/2节段3例,分别记录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ASIA2011标准以及Cobb角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矫正维持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125.8±29.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460.5±88.1ml;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时间平均127.1±21.7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85.8±62.3ml。侧入路椎间融合相关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侧血胸1例.穿刺侧神经根损伤1例。随访时间平均12.75±4.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31°±8.7°,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平均Cobb角5.1°±3.5°,随访过程中平均矫正丢失4.3°±2.1°。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8例(66.7%),可疑融合4例(33.3%),无植骨不融合及暇关节病例;术前不完全损伤者中有5例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提高,其他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作为传统前后路开放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有待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椎间融合 脊柱微创 短节段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