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宏儒 韩本谊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4期271-273,共3页
目的 :分析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 5例 ,其中男 3例 ,女 2例。年龄 2 0~ 44岁 ,平均 30 4岁。CT检查 3例 ,MRI检查 4例。结果 :肿瘤位于脑室内前2 /3 ,边界清楚... 目的 :分析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 5例 ,其中男 3例 ,女 2例。年龄 2 0~ 44岁 ,平均 30 4岁。CT检查 3例 ,MRI检查 4例。结果 :肿瘤位于脑室内前2 /3 ,边界清楚。CT平扫呈略高密度 ,增强扫描肿瘤增强不明显。MRI表现为略短T1,略长T2信号。本组 5例有 3例误诊为室管膜瘤 ,2例误诊为星形胶质细胞瘤。结论 :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 ,CT和MRI是该病有效的检查手段。侧脑室前 2 /3处发生的肿瘤 ,鉴别诊断应考虑到中枢神经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 MRI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特点和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海波 齐巍 +2 位作者 王磊 张伟 张懋植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2期160-161,共2页
目的探讨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95年1月~2008年1月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62例CN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NC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手术切除并辅以必要的放射治疗是目前CNC首选的治疗... 目的探讨侧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1995年1月~2008年1月经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的62例CNC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NC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结论手术切除并辅以必要的放射治疗是目前CNC首选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 手术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CT及MRI影像特征分析
3
作者 王箔 任彦 +1 位作者 姚振威 陆娜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CT及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中枢神经细胞瘤多见于侧脑室Monro孔附近,邻近或源于透明隔,多以一侧脑室... 目的:总结分析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CT及MRI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病理诊断为中枢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结果:中枢神经细胞瘤多见于侧脑室Monro孔附近,邻近或源于透明隔,多以一侧脑室为主向双侧脑室生长,以左侧脑室(42/71)多见。肿瘤实性部分在CT上主要表现为稍高或等密度,肿瘤内部常见钙化、囊变。肿瘤的实性部分MRI主要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T2‑FLAIR稍高或高信号,DWI弥散受限。T1WI增强扫描多表现为轻度到中度强化(64/69),瘤周或瘤内见多发血管影。肿瘤的MRI特征性表现包括宽基底征、皂泡征、周围泡泡征、扇贝征、宝石征、液-液平面征;磁共振波谱上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明显下降、胆碱峰明显升高。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发病年龄、发病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总结归纳这些特征有助于术前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 计算机体层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cfDNA联合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张媛 王莉华 +3 位作者 郭燕 吕国庆 吴隼 张景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3-1068,共6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游离DNA(cf DNA)联合白介素10(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NSI将患者分为CNSI组...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游离DNA(cf DNA)联合白介素10(IL-10)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浸润(CNS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在本院就诊的63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CNSI将患者分为CNSI组(15例)和non-CNSI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风险、CNS-IPI风险、累及的结外站点数量、骨髓受累、肥大性疾病、B症状、来源细胞、葡萄糖定量、潘氏试验、脑脊液氯、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脑脊液蛋白、外周血cf NDA、IL-10的情况。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cf DNA、IL-10与脑脊液蛋白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外周血cf DNA、IL-10对DLBCL患者继发CNSI的预测价值。末次随访时间为2023年11月30日,Kaplan-Meier法计算non-CNSI组患者继发CNSI的时间。结果:CNSI组的IPI风险、CNS-IPI风险、累及的结外站点数量、脑脊液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non-CNSI组(均P<0.05)。CNSI组患者外周血cf DNA、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non-CNSI组(均P<0.01)。外周血cf DNA、IL-10与脑脊液蛋白均呈正相关(r=0.4024,0.315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f DNA、IL-10对CNSI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9、0.742,二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910,敏感度为80.00%,特异度为93.70%,诊断效能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测。中位随访时间20(6-31)个月,以外周血cf DNA联合IL-10阳性或阴性对non-CNSI患者分组,阳性组患者继发CNSI的时间明显短于阴性组的患者(P<0.05)。结论:DLBCL合并CNSI患者外周血cf DNA、IL-10的水平显著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对CNSI具有良好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 循环游离DNA 白介素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 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增量价值研究
5
作者 梁泓中 周庆陆 +4 位作者 陈夏宜 郭睿 张学梅 肖运平 覃滢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 目的:探讨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和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增量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PCNSL及48例GBM患者术前增强T1WI、增强T2 FLAIR图像。比较PCNSL组和GBM组在增强T1WI、增强T2 FLAIR上强化特征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增强T1WI、增强T2FLAIR强化特征鉴别PCNSL和GBM的诊断效能。结果:2组在增强T1WI的强化比例和强化均匀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增强T2 FLAIR的边缘强化和中心强化上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和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增强T1WI强化特征、增强T2 FLAIR强化特征的AUC值(P<0.05)。结论:增强T2 FLAIR对增强T1WI鉴别PCNSL和GBM有一定增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胶质母细胞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的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无创鉴别模型构建及验证
6
作者 宋婷婷 洪士强 +3 位作者 祝贺 郑蕾 吴昌顺 冯虹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49,72,共10页
目的针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影像学鉴别难题,探讨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两者术前无创性鉴别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173例经病理或诊断... 目的针对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影像学鉴别难题,探讨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对两者术前无创性鉴别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173例经病理或诊断性放疗确诊的颅内占位患者病例(GBM 118例,PCNSL 55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121)与验证集(n=52)。收集术前临床数据(血清学指标、影像学表现)及多模态MRI序列[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contrast-enhanced T1-weighted imaging,CE-T1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 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2-FLAIR)序列、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b=1000 s/mm^(2))、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勾画肿瘤核心区(排除瘤周水肿)作为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通过Z-score标准化后,联合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关键特征,采用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分类器及10折交叉验证法建模并验证。建立临床模型、4个单一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比较以上各个模型预测效能,选出最佳模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评估模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AUC差异,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拟合能力,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临床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83(95%CI:0.76~0.90)和0.74(95%CI:0.61~0.87)。影像组学模型中,多模态的T1+ADC+T2+DWI Model表现最佳,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为0.93(95%CI:0.88~0.98)和0.84(95%CI:0.72~0.96)。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进一步提升诊断效能,训练集AUC 0.94(95%CI:0.90~0.98)(准确度90.2%,敏感度96.7%),验证集AUC 0.85(95%CI:0.74~0.96)(准确度88.6%,敏感度83.3%),其预测准确性及临床净获益均显著优于单一模型。结论临床-多模态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可精准区分GBM与PCNSL,其无创性诊断效能为术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有望减少活检需求并优化诊疗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临床特征 影像组学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16例并文献复习
7
作者 凌玉楠 马晶晶 +5 位作者 林之光 马燕 李情 康惠 张梦雪 陈波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定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PCNSL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辅助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头颅MR增强、全身PET-CT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223名初诊PCNSL患者,有187例完成骨髓穿刺及活检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有16例(8.56%)患者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2例骨髓活检示B淋巴瘤累及骨髓;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6位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患者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1个月;171位骨髓正常患者组的中位PFS为12.6个月。两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骨髓流式细胞术显示克隆性B细胞。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对其有效。骨髓克隆性B细胞的存在对于PCNSL患者PFS无影响。PCNSL患者骨髓中克隆性B细胞的出现可能由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累及骨髓及存在共同前体细胞等。疑诊PCNSL患者的初始评估中应进行骨髓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PCNSL) 骨髓克隆性B细胞 共同前体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C灰度直方图鉴别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周健 程敬亮 +2 位作者 陈晨 张勇 谢珊珊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5-328,共4页
目的:研究ADC灰度直方图鉴别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侧脑室内的10例室管膜瘤和14例中枢神经细胞瘤,选取两组肿瘤ADC横轴面图像最大层面,并用MaZda软件勾画兴趣区(ROI)并进... 目的:研究ADC灰度直方图鉴别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侧脑室内的10例室管膜瘤和14例中枢神经细胞瘤,选取两组肿瘤ADC横轴面图像最大层面,并用MaZda软件勾画兴趣区(ROI)并进行直方图分析,对比两组ADC灰度直方图参数,包括平均值(Mean)、方差(Variance)、偏度(Skewness)、峰值(Kurtosis)、第1百分位数(Perc.01%)、第10百分位数(Perc.10%)、第50百分位数(Perc.50%)、第90百分位数(Perc.90%)、第99百分位数(Perc.99%),绘制ROC曲线分析以上参数对室管膜瘤和中枢神经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通过ADC灰度直方图分析得到的9个纹理参数中,平均值、方差、Perc.01%、Perc.10%、Perc.50%、Perc.90%、Perc.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erc.99%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979),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92.9%,具有较高的鉴别效能。结论:ADC灰度直方图分析可用于鉴别室管膜瘤和中枢神经细胞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 中枢神经细胞 室管膜 磁共振成像 直方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表现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慧 严静东 +2 位作者 陈涛 雷贞妮 陈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46-749,共4页
目的探讨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多数位于侧脑室前角、体部或孟氏孔区,均... 目的探讨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7年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多数位于侧脑室前角、体部或孟氏孔区,均伴有一侧或双侧侧脑室扩张积水。其中11例行CT检查,28例行MRI检查,4例行~1H MRS检查。CT平扫呈等或稍高不均匀密度,内含多发囊变、坏死及钙化灶,4例病灶内见出血。磁共振T1WI呈不均匀等、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稍高信号,内多发囊变、坏死,囊变呈"皂泡样"或"丝瓜瓤样"。DWI实性部分呈高或稍高信号,囊变、坏死部分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多呈轻中度强化,内见血管穿行。经1H MRS检查的4例肿瘤均出现Cho峰明显升高,Cr峰及NAA峰降低。免疫组化测定中,大多数肿瘤显示Neu-N,Syn,GFAP和低水平Ki-67的阳性表达。结论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具有典型的影像表现,综合CT及MR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和鉴别侧脑室其他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 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缓解后全身复发1例
10
作者 沈艺雯 吴楠 +1 位作者 徐以轩 吴剑秋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08,共2页
患者男性,53岁。2019年8月出现视物不清。头颅MRI提示双侧丘脑、右侧脑室体部及左侧小脑绒球多发占位,见图1。2019年9月患者在当地医院接受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结果:CD79a(3+)、... 患者男性,53岁。2019年8月出现视物不清。头颅MRI提示双侧丘脑、右侧脑室体部及左侧小脑绒球多发占位,见图1。2019年9月患者在当地医院接受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结果:CD79a(3+)、CD20(3+)、C-MYC(30%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复发 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结外非霍奇金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磁共振机器学习模型鉴别诊断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明霄 刘国莉 +2 位作者 李艳华 孙硕 马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9-1096,共8页
目的 基于多参数MRI采用6种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构建预测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模型,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77例(125个病灶)原发性中枢神经... 目的 基于多参数MRI采用6种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构建预测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模型,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诊断效能。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77例(125个病灶)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以及解放军总医院和公共数据库的90例(108个病灶)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163例和验证集70例。选取T1WI、T2WI及增强T1WI序列进行感兴趣区分割,并从每个感兴趣区中提取1 132个影像特征。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筛选出ICC≥0.85的影像特征。依次通过ICC、递归消除法筛选出最佳特征。在6种分类器中对3个单序列特征组、3个双序列组与1个多序列特征组进行训练及验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SVM_rbf分类器与多序列特征组的组合模型是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的最优模型,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9、0.913,准确度均为0.886。结论 无创提取多参数MRI特征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可有效鉴别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不典型胶质母细胞瘤,为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不典型胶质母细胞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_(1)WI增强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鉴别胶质母细胞瘤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钱森 余红 +2 位作者 潘美娟 陈杰云 孟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基于T_(1)WI增强图像采用六种不同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构建预测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模型,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经病理证实的GBM 57例和PCNSL 49例患者... 目的:基于T_(1)WI增强图像采用六种不同机器学习分类算法构建预测胶质母细胞瘤(GBM)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模型,比较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经病理证实的GBM 57例和PCNSL 4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应用ITK-SNAP软件在术前T1WI增强图像手动逐层勾画瘤体感兴趣区(ROI)。基于慧医汇影放射组学Radcloud平台进行ROI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并采用方差阈值法(阈值>0.9)、单变量特征选择法(P<0.01)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降维,筛选出的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极致梯度提升、逻辑回归(LR)、线性判别分析(LDA)、随机森林、K近邻等6种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使用5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6种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模型之间AUC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共提取1 688个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特征降维及筛选后保留显著特征(5折交叉验证、每组分别25、10、31、17、14个特征)构建预测模型,6种模型中LDA、LR模型诊断效能最佳,在5折交叉验证集中LDA、LR模型平均AUC分别为0.965、0.958,准确度为87.8%、89.6%,敏感度为86.0%、86.0%,特异度为89.4%、93.0%。6种模型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T_(1)WI增强图像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预测GBM与PCNSL且准确率较高,其中LDA、LR模型诊断效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肿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综述 被引量:35
13
作者 洪楠 王屹 +1 位作者 孙燕萍 杜湘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2期195-196,共2页
关键词 脑室中枢神经细胞 影像学表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豁免部位(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研究进展
14
作者 沈冰滢 邢帅 付伟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1-475,共5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起源于颅内、眼、脊髓和软脑膜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且肿瘤在诊断后6个月内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自1991年由Lachance等首次提出以来,...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指起源于颅内、眼、脊髓和软脑膜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且肿瘤在诊断后6个月内未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自1991年由Lachance等首次提出以来,国内外对PCNSL进行了广泛的研究。PCNSL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3%,占所有脑肿瘤的2%~3%^([1-2]),年发病率为(0.4~0.5)人/10万,70岁以上老年人的年发病率增至4人/10万,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PCNSL的发病率远高于免疫正常者,而国内报道的病例多为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 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 病理特征 分子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MRI表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振勇 王海波 +1 位作者 欧阳兵 成丽娜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分析第三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第三脑室CNC的MRI表现,扫描序列包括T1-FLAIR、T2-FLAIR、T2WI、DWI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6例肿瘤均位于第三脑室内... 目的:分析第三脑室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第三脑室CNC的MRI表现,扫描序列包括T1-FLAIR、T2-FLAIR、T2WI、DWI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6例肿瘤均位于第三脑室内,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呈长T1、长T2信号,部分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呈蜂窝状,增强扫描示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侧脑室有不同程度积水。结论:位于第三脑室类圆形或椭圆形肿瘤,边界清,MRI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者,应考虑到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 中枢神经细胞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外中枢神经细胞瘤二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陆明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6期689-691,共3页
中枢神经细胞瘤足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肿瘤,1982年Hassoun等。首次报道。它绝大多数位f脑室内,最常见的部位是靠近透明隔和Monro氏孔区,少数可位于第三脑室或第四脑室。而发生于脑室外的中枢神经细胞瘤(extraventricularneurocylonla... 中枢神经细胞瘤足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肿瘤,1982年Hassoun等。首次报道。它绝大多数位f脑室内,最常见的部位是靠近透明隔和Monro氏孔区,少数可位于第三脑室或第四脑室。而发生于脑室外的中枢神经细胞瘤(extraventricularneurocylonla.EVN)非常少见。本文总结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VN的影像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 脑室 中枢神经系统 第四脑室 第三脑室 影像表现 病理证实 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细胞瘤和脑室外神经细胞瘤
17
作者 阎晓玲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9期811-,共1页
肿瘤由形态一致伴神经元分化的圆形细胞组成,位于侧脑室室间孔区(中枢神经细胞瘤)或脑实质内(脑室外神经细胞瘤),好发于青年人,预后良好。肿瘤具有良性组织学形态,典型结构为小而成熟的肿瘤细胞,呈单一片状排列,其间被神经毡背景分隔(图... 肿瘤由形态一致伴神经元分化的圆形细胞组成,位于侧脑室室间孔区(中枢神经细胞瘤)或脑实质内(脑室外神经细胞瘤),好发于青年人,预后良好。肿瘤具有良性组织学形态,典型结构为小而成熟的肿瘤细胞,呈单一片状排列,其间被神经毡背景分隔(图1a);肿瘤细胞呈簇状排列于血管周围,形成室管膜瘤样'假菊形团'结构(图1b);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内有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染色质呈细斑点状,偶见核仁;某些区域以透明细胞为主,类似少突胶质细胞瘤结构(图1c);少见的组织学形态为'Homer Wright菊形团'结构和神经节细胞。肿瘤细胞弥漫表达突触素(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 脑室神经细胞 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枢侵犯的临床特征、预后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18
作者 马雅婷 陈研仿 +9 位作者 周志远 张蕾 李鑫 王新华 付晓瑞 孙振昌 常宇 南飞飞 李玲 张明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0-768,共9页
目的:研究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构建CNS侵犯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395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5例PTCL患者的中位... 目的:研究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中枢神经系统(CNS)侵犯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构建CNS侵犯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395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5例PTCL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1-143)个月。13例诊断CNS侵犯,CNS侵犯发病率为3.3%。CNS侵犯的风险因病理亚型而异,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CNS侵犯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患者(P<0.05)。CNS侵犯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明显短于无CNS侵犯患者,患者诊断CNS侵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4(0.6-127)个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结外受累部位>1处(HR=4.486,95%CI:1.166-17.264,P=0.029)、病理亚型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HR=9.022,95%CI:2.289-35.557,P=0.002)、ECOG PS评分>1(HR=15.890,95%CI:4.409-57.262,P<0.001)是PTCL患者中枢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上述影响因素分别赋值1分并构建一个新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将患者分为3个危险分层,分别为低危组(0-1分)、中危组(2分)及高危组(3分),高危组1年CNS侵犯的累计发病率高达50.0%。对模型进一步评估显示其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及拟合性,并且一致性指数为0.913(95%CI:0.843-0.984)。结论:本研究构建的中枢风险预测模型可以较好甄别PTCL患者的不同风险人群,但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尚需进一步的数据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 中枢神经系统侵犯 预后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3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19
作者 钱牧 刘运运 +3 位作者 祝毓帅 冯基高 张帆 赵建农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7-462,共6页
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eptidase 3,MMP‑3)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尤其在损伤修复及神经病理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MMP‑3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促进轴突和髓鞘再生... 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eptidase 3,MMP‑3)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尤其在损伤修复及神经病理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MMP‑3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促进轴突和髓鞘再生,并抑制神经再生抑制因子。此外,MMP‑3还通过调节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通透性和调控神经炎症,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MMP‑3的异常表达与脑肿瘤的侵袭性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MMP‑3在这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深入解析MMP‑3的分子调控机制,以推动靶向治疗策略的开发,提高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P‑3 中枢神经系统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症 胶质母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细胞瘤及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12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9
20
作者 崔华娟 王卓才 +2 位作者 陈敬文 彭大云 赖日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7-291,共5页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及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atypical central neurocytoma,ACN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CN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以及电镜特点,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CNC)及非典型中枢神经细胞瘤(atypical central neurocytoma,ACN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CN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以及电镜特点,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12例患者大部分表现为头晕、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少量伴神经功能障碍。组织学均表现为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圆形,胞质少而略透明,其中散在无细胞区的神经毡样结构,间质血管呈纤细分支状,少数病例出现钙化。8例瘤细胞异型性小,未见坏死,核分裂象<2个/10 HPF,4例瘤细胞有异型,核分裂多见,>5个/10 HPF,其中2例见坏死。免疫表型:12例Syn弥漫阳性,NeuN则阳性强度不等。5例GFAP灶阳性,8例Ki-67增殖指数<2%,4例Ki-67增殖指数>8%。电镜观察瘤细胞胞质内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间见突触结构。12例患者随访2个月~7年,其中2例复发,1例死于并发症,其余均无瘤生存。结论 CNC预后较好,组织学上易误诊为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特别是ACNC易误诊为WHOⅢ级以上的肿瘤。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观察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 非典型 预后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