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多孔泄水闸侧向环流及脉动压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王振刚
聂孟喜
-
机构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
-
出处
《水利水运科学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44-49,共6页
-
文摘
三孔泄水闸的水工模型试验表明 ,单孔泄流会在消力池内产生侧向环流 .使作用在消力池底板上的脉动压力比底流水跃显著增加 ;使跃后水深小于相应的共轭水深 ,无法形成底流水跃的表面水滚 .建议三孔泄水闸正常泄水时 。
-
关键词
侧向环流
脉动压力
多孔泄水闸
流速水头
-
Keywords
lateral circumfluence
pulsating water pressure
water head of flow
intensity coefficient of pulsating water pressure
mean square deviation
model test
-
分类号
TV135.9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TV131.33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
-
题名珠江黄茅海河口洪季侧向余环流与泥沙输移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杨名名
吴加学
张乾江
任杰
刘欢
-
机构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45,共15页
-
基金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9565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6079
41176067)
-
文摘
2012年洪季对珠江黄茅海河口湾侧向动力结构与泥沙输移过程进行了系统观测,采用动量平衡和泥沙通量机制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河口流、温盐和泥沙侧向分布特征以及泥沙输移过程,探讨了侧向动量平衡与泥沙输移机制。洪季黄茅海河口存在明显的侧向流,西滩和北槽均形成表层向东、底层向西的两层侧向流,拦门沙滩顶呈现表、底层向西、中层向东的三层侧向流,而拦门沙前缘侧向流整体向西。河口湾纵向净泥沙通量表现为北槽向海、西滩向陆,拦门沙滩顶及其前缘均向海;侧向净泥沙通量表现为滩顶及其前缘均向西,西滩向东、北槽向西。这种侧向泥沙辐聚过程是高浓度悬沙聚集于滩槽界面的重要原因,向陆净通量是西滩回淤的重要原因。滩槽间侧向余环流动量平衡主要是侧向斜压梯度力、科氏力和侧向平流作用。欧拉平流输运在侧向泥沙输运中起主要作用,潮泵效应也起重要作用。
-
关键词
侧向环流
泥沙输移
动量平衡
宽浅河口
珠江
黄茅海河口
-
Keywords
lateral residual circulation
sediment transport
momentum balance
wide and shallow estuary
Pearl River
Huangmaohai Estuary
-
分类号
TV148
[水利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
-
题名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大小潮变化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4
- 3
-
-
作者
严冬
宋德海
鲍献文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海洋生态环境规划研究中心
-
出处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5,共1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6088、41406097、41476030)~~
-
文摘
基于ROMS三维模型,模拟了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轴、侧向分布和大、小潮变化。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最大浑浊带的轴向位置在22.3°—22.45°N之间,并随着潮流变化而周期性上下游迁移。控制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余流作用下的底层泥沙辐聚,决定最大浑浊带位置的主要因素是水平对流输沙,泥沙来源主要是上游浅滩沉积物的再悬浮。小潮期间堆积在浅滩的细颗粒沉积物在大潮期间被悬浮,搬运到下游的滞流点位置,在中滩南部和西滩外缘落淤。“潮泵”作用在大潮期间将泥沙向下游输运,在小潮期间向上游输运;垂向剪切作用则有利于悬浮泥沙的陆向输运;二者共同作用产生泥沙辐聚,形成最大浑浊带。大、小潮期间余流结构差异不大,主要由密度差和潮汐混合不对称共同导致,其中前者贡献更大。
-
关键词
珠江口
最大浑浊带
大小潮变化
泥沙输运
侧向环流
机制分析
-
Keywords
Pearl River Estuary
estuarine turbidity maximum
spring-neap tidal variation
sediment transport
lateral circulation
mechanism analysis
-
分类号
P731.2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P736.2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