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导体激光器侧向模式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汪丽杰 佟存柱 +4 位作者 王延靖 陆寰宇 张新 田思聪 王立军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95-911,共17页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在固体或光纤激光器泵浦、材料加工、激光雷达、空间通讯及国防等领域具有重大需求,但传统器件面临发散角大、光束质量差、亮度低的难题,限制了其直接应用。宽区半导体激光器具有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高的优点,但其侧...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在固体或光纤激光器泵浦、材料加工、激光雷达、空间通讯及国防等领域具有重大需求,但传统器件面临发散角大、光束质量差、亮度低的难题,限制了其直接应用。宽区半导体激光器具有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高的优点,但其侧向模式受多种物理效应的影响,高电流下激射模式数很大,导致远场宽度随电流增大迅速展宽,光束质量非常差,成为制约半导体激光亮度提高的关键瓶颈难题。因此,需要对半导体激光器的侧向模式进行控制。本文首先从半导体激光器的侧向模式影响机制出发,分析了其侧向模式特性及光场分布与器件结构的关联关系;接着,介绍了目前主要的侧向模式控制技术,通过抑制高阶模式及侧向远场展宽,实现光束质量的改善及激光亮度的提升。采用先进的侧向模式控制技术,可从芯片层次发展新型的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有利于拓展半导体激光器应用领域及降低应用成本,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 侧向模式 光束质量 高亮度 低发散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侧向损耗结构的高阶侧向耦合光栅DFB半导体激光器
2
作者 王泽龙 范杰 +3 位作者 王海珠 邹永刚 石琳琳 张崇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1,共8页
窄线宽、基横模半导体激光器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获得窄线宽、基横模输出的半导体激光器,在边发射半导体激光器脊波导两侧分区制作高阶侧向耦合光栅和侧向损耗结构,用以压窄线宽和抑制高阶横模。该器件在50μm宽脊波导前端的两侧... 窄线宽、基横模半导体激光器件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为获得窄线宽、基横模输出的半导体激光器,在边发射半导体激光器脊波导两侧分区制作高阶侧向耦合光栅和侧向损耗结构,用以压窄线宽和抑制高阶横模。该器件在50μm宽脊波导前端的两侧刻蚀损耗结构区,长度为150μm,横向刻蚀深度为10μm。侧向耦合光栅的长度为700μm,周期为6.3μm,占空比为0.4。实验结果表明,在注入电流为0.6 A时,该激光器件的输出光斑仍能保持“单瓣”状态,发散角为5.92°,光谱线宽为46 pm,波长为1 058.7nm,相比于宽脊波导激光器(WR-LD)分别降低了16.5%和59.6%。该激光器获得了259.19 mW的输出功率和0.52 W/A的斜率效率,相比于WR-LD分别提升了25.6%和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器 窄线宽 侧向损耗结构 高阶侧向耦合光栅 侧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边界层分离的隧道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效率研究
3
作者 朱代强 徐湃 +2 位作者 蒋树屏 刘奕显 刘灿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7-828,共12页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在隧道火灾排烟系统设计中备受青睐,其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烟气沿“隧道-排烟口-排烟道”流动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边界层分离,造成有效排烟空间减小,影响排烟效率。为揭示边界层分离影响下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排烟效...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在隧道火灾排烟系统设计中备受青睐,其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烟气沿“隧道-排烟口-排烟道”流动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边界层分离,造成有效排烟空间减小,影响排烟效率。为揭示边界层分离影响下侧向集中排烟有效空间及排烟效率,以某3车道沉管隧道为例,开展不同火源热释放速率下1∶10缩尺模型试验和FDS数值模拟。通过观测分析排烟口及排烟道内3个边界层分离区域,提出考虑边界层分离区体积的有效排烟空间量化方法,量化排烟风量、排烟口宽高比、排烟口布设高度影响下有效排烟空间和排烟效率大小。从单组排烟口与排烟系统2个角度,分析排烟口、排烟道有效排烟空间与排烟效率的关系,得到排烟口与排烟策略的优化设计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排烟口内有效排烟空间与排烟效率受排烟口参数和排烟策略的影响强于排烟道内,且受排烟口参数的影响强于排烟策略;排烟效率不仅与有效排烟空间相关,还与排烟速率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排烟口内边界层分离及排烟速率对排烟效率的影响;火源热释放速率50 MW时,排烟口宽高比2∶1、排烟口布设高度5.75 m、排烟风量360 m~3/s为侧向集中排烟系统优化设计参数。研究成果可为充分挖掘侧向集中排烟潜能提供参考,为实现隧道火灾高效排烟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侧向集中排烟模式 边界层分离 有效排烟空间 排烟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单墩不同侧向力分布模式Pushover分析方法 被引量:12
4
作者 盛光祖 李建中 陈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0-174,183,共6页
Pushover分析使用一定分布模式的递增水平侧向力代表地震作用下结构惯性力的分布,分布模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Pushover分析的结果,尤其是结构高阶振型影响显著时,因此侧向力分布的选取是Pushover分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选取7条强震地... Pushover分析使用一定分布模式的递增水平侧向力代表地震作用下结构惯性力的分布,分布模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Pushover分析的结果,尤其是结构高阶振型影响显著时,因此侧向力分布的选取是Pushover分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选取7条强震地震波,对比了典型地震波下非线性时程分析(IDA)和采用4种不同侧向力分布模式的Pushover分析的15m、30m和60m墩的地震反应。并从总体、构件和截面三个层面对各种模式Pushover分析进行评价,分析其适用性。研究表明结构进入非线性和高阶振型影响显著时,自适应侧向力模式较其他模式Pushover分析结果更接近IDA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SHOVER分析 高阶振型影响 IDA分析 自适应侧向模式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陷区上生下储油侧向运移模式及油聚集——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付广 冯赫青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3期11-14,60,共5页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中的不同油层组对接,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的不同油层组中;断裂错断阶数越多,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油层组的层位越深,反之则越浅。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对其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有利部位;②扶一油层组是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主要层位。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勘探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陷区 上生下储 侧向运移模式 断裂密集带 扶杨油层 三肇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电塔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力分布模式选取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伟 周强 +1 位作者 马智勇 赵玉峰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64-1771,共8页
为有效地采用Pushover分析获得输电塔架的抗震性态指标,针对该类结构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力分布模式选取开展了研究。首先根据塔架抗震性态指标确定侧向力分布模式合理性选取准则,然后根据规则化后的代表性地震波进行了不同地震动强度下... 为有效地采用Pushover分析获得输电塔架的抗震性态指标,针对该类结构Pushover分析的侧向力分布模式选取开展了研究。首先根据塔架抗震性态指标确定侧向力分布模式合理性选取准则,然后根据规则化后的代表性地震波进行了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的塔架非线性时程分析,并与4种常用侧向力分布的Pushover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进而根据塔架关键点位移和塔腿主材应力的一致性分析,对比研究了各侧向力分布模式的适用性,建议输电塔结构Pushover分析中采用多振型和倒三角两种侧向力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电塔 PUSHOVER分析 侧向力分布模式 选取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转不规则结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与pushover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唐玉 郑七振 楼梦麟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7-72,共6页
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的施加问题是合理进行pushover分析的关键环节。对于可以简化为平面模型的结构,传统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但对于因扭转不规则而导致必须采用空间模型的结构则并不适用。为此,针对扭转不规则结构... 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的施加问题是合理进行pushover分析的关键环节。对于可以简化为平面模型的结构,传统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但对于因扭转不规则而导致必须采用空间模型的结构则并不适用。为此,针对扭转不规则结构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问题,并基于该类结构的地震响应特征,通过引入水平侧向力调整系数和水平侧向力分配系数,提出了扭转不规则结构改进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对一具有典型扭转不规则特性的空间钢框架结构分别进行改进分布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和IV类场地典型地震动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改进分布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体现出扭转效应对结构反应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更多的结构抗震信息,验证了所提出模式的可行性,说明pushover分析法也同样适用于扭转不规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不规则结构 PUSHOVER分析 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梁高桩承台体系推倒分析侧向力分布模式 被引量:5
8
作者 袁万城 杨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67-1472,共6页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并针对高桩承台体系的等效固结模型,通过改变承台质量,对几种分布模式的推倒分析曲线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承台质量较大时,上述模式均低估了承台的惯性力作用,并且时程分析得到的体系抵...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侧向力分布模式,并针对高桩承台体系的等效固结模型,通过改变承台质量,对几种分布模式的推倒分析曲线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承台质量较大时,上述模式均低估了承台的惯性力作用,并且时程分析得到的体系抵抗不同地震波的能力差异较大,而上述模式对应的能力曲线却没有体现出这种不同.考虑到高桩承台体系承台惯性力较大的特点,借鉴墩顶集中力分布模式,提出了双集中力分布模式.以一飘浮体系斜拉桥的高桩承台模型为例,进行常见模式以及新模式下纵桥向的推倒分析,并将推倒分析曲线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新模式的结果与时程分析的结果吻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桩承台 推倒分析 侧向力分布模式 桥梁 双集中力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地基柔性和侧向力分布模式的桥墩推倒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康银庚 刘保东 +1 位作者 任红伟 王光裕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2-109,共8页
考虑地基柔性的影响,使用SAP2000有限元程序分别建立了墩底固结和墩底六弹簧约束的桥墩模型,采用均匀加速度、第一阶振型和前三阶振型组合等3种水平侧向力加载模式分别对模型进行了推倒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墩高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通... 考虑地基柔性的影响,使用SAP2000有限元程序分别建立了墩底固结和墩底六弹簧约束的桥墩模型,采用均匀加速度、第一阶振型和前三阶振型组合等3种水平侧向力加载模式分别对模型进行了推倒分析,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墩高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模型动力特性和推倒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地基柔性不但延长了桥墩的自振周期,还对其振型和推倒曲线有着重要影响;对梁式桥梁结构进行推倒分析时不宜采用一阶模态向量分布加载模式;对于墩高较低、由第一阶振型控制的桥墩可采用均匀加速度和按一阶振型计算出的水平地震力分布模式进行推倒分析,墩高较高时,采用振型组合的加载模式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式桥 推倒分析 水平侧向力加载模式 地基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滞变性能退化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的新型侧向力模式
10
作者 白久林 孙博豪 金双双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223-231,共9页
基于规范格式的抗震设计侧向力模式主要是基于弹性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获得的,这与强震下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具有不兼容性,不能很好的预测和控制结构的地震损伤。基于强震均匀损伤的抗震理念,提出了滞变性能退化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的新... 基于规范格式的抗震设计侧向力模式主要是基于弹性结构系统的动力特性获得的,这与强震下结构的非线性地震响应具有不兼容性,不能很好的预测和控制结构的地震损伤。基于强震均匀损伤的抗震理念,提出了滞变性能退化结构体系抗震设计的新型侧向力模式。建立了以峰值指向性改进I-K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模型,构建了结构的均匀损伤优化设计程序,系统研究了收敛参数、地震动特性、目标延性、结构周期、阻尼比、软化刚度系数、材料延性能力、材料循环退化速度等对新型侧向力模式的影响。提出了以结构基本周期、目标延性和楼层相对高度为变量的新型侧向力模式量化表达式。结果表明,采用新型侧向力模式设计的结构,能实现结构的损伤分布均匀化,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损伤 侧向模式 抗震性能 优化设计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不规则钢结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与Pushover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七振 包亚敏 李玲玲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4,共6页
合理选取侧向水平力分布模式是Pushover分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形状较为规则且基本振型起主要控制作用的结构,传统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对分析结果影响不大,得到的结构破坏方式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形状不规则且高阶振型影响不能... 合理选取侧向水平力分布模式是Pushover分析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形状较为规则且基本振型起主要控制作用的结构,传统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对分析结果影响不大,得到的结构破坏方式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形状不规则且高阶振型影响不能忽略的结构则受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的影响很大。针对竖向不规则多、高层结构侧向刚度突变的特点,从楼层质量、侧向刚度、振型参与系数等影响因素出发,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对一典型竖向不规则钢框架结构分别进行了不同侧向力分布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并与IV类场地典型地震波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显示,改进分布模式下的Pushover分析与时程分析结果最为接近,验证了所提模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不规则结构 PUSHOVER分析 水平侧向力分布模式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均匀损伤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新型侧向力模式
12
作者 白久林 刘明辉 +1 位作者 孙博豪 陈辉明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共8页
结构在强震下形成均匀损伤状态时,各楼层的层间侧向变形近似相等、损伤大小相同,结构各部位的材料性能均得到充分发挥,易于形成整体化的屈服模式和耗能机制。基于优化准则法,考虑结构的整体损伤和局部损伤大小,构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 结构在强震下形成均匀损伤状态时,各楼层的层间侧向变形近似相等、损伤大小相同,结构各部位的材料性能均得到充分发挥,易于形成整体化的屈服模式和耗能机制。基于优化准则法,考虑结构的整体损伤和局部损伤大小,构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均匀损伤优化设计程序;基于非线性温克尔地基梁模型(BNWF),建立了能够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分析模型。分别以5层和8层结构为例,对其进行均匀损伤优化设计和关键收敛参数分析,对比研究了优化前后结构配筋、梁柱转角和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变化情况。基于两个均匀损伤优化设计结构的层剪力分布,以中国抗震规范的侧向力模式为基础,提出了新型抗震设计侧向力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匀损伤 侧向模式 钢筋混凝土结构 框架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优化准则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shover加载模式对圆形双柱墩地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善稳 王修信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4-99,共6页
为考察pushover侧向力模式对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圆形双柱墩模型为例,进行了6个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和4种常用侧向力加载模式的pushover分析,并以时程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对比基准。研究表明,不同侧向力加载模式计算结果存... 为考察pushover侧向力模式对桥墩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圆形双柱墩模型为例,进行了6个地震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和4种常用侧向力加载模式的pushover分析,并以时程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对比基准。研究表明,不同侧向力加载模式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静力法计算结果误差最大;给定振型下的模态法误差较小,在不同轴压比下的计算结果分布规律与时程法的吻合最好;常量加速度法的误差基本介于前述两种模式之间;M-phi曲线法的误差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而变大;与时程法相比,模态法的计算结果比其它方法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PSSI) 侧向模式 轴压比 PUSHOVER分析 非线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装配式钢结构侧向倒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晓飞 薛晓峰 吴彦霖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1年第6期47-52,共6页
为了评定兰州新区装配式钢结构的整体抗侧向倒塌能力,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该结构进行推覆分析。首先,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分别在结构侧向施加均布荷载和倒三角形荷载,逐级加载推覆,直至将结构推覆至目标位... 为了评定兰州新区装配式钢结构的整体抗侧向倒塌能力,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该结构进行推覆分析。首先,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确定结构的目标位移,分别在结构侧向施加均布荷载和倒三角形荷载,逐级加载推覆,直至将结构推覆至目标位移,得到pushover曲线,该曲线反映了结构加载→屈服→倒塌的全过程;然后,在曲线上得到V u、V d、V e、Δmax、Δy的值,并根据这些值计算出结构的超强系数、延性系数、延性折减系数、反应修正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最后,通过这些重要系数评定结构的抗侧向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加载模式 结构超强 结构延性系数 PUSHOVER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两阶段加载模式的改进模态推覆分析方法
15
作者 蒋欢军 雷杰 吕尚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7-67,共11页
在模态推覆分析(MP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模态推覆分析(IMPA)方法;IMPA方法克服了MPA方法采用固定加载模式的不足,考虑对结构屈服前后采用分段的加载机制进行推覆分析;并通过两个算例对IMPA方法、MPA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构顶点位移... 在模态推覆分析(MPA)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模态推覆分析(IMPA)方法;IMPA方法克服了MPA方法采用固定加载模式的不足,考虑对结构屈服前后采用分段的加载机制进行推覆分析;并通过两个算例对IMPA方法、MPA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构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角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IMPA方法在评估结构地震反应时较MPA方法在精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力弹塑性分析 模态推覆分析 侧向荷载模式 两阶段加载模式 结构地震响应 结构顶点位移 层间位移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微结构宽脊波导分布反馈1.06μm半导体激光器
16
作者 郭郅冬 范杰 +2 位作者 王海珠 邹永刚 马晓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3-590,共8页
为了改善宽脊波导半导体激光器侧模特性和光谱特性,提出了一种具有侧向微结构脊波导和高阶脊表面光栅的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器。该激光器在宽脊波导的两侧刻蚀微结构区,基于各阶侧模光场分布不同的特性,增大了谐振腔内基侧模与高阶侧模... 为了改善宽脊波导半导体激光器侧模特性和光谱特性,提出了一种具有侧向微结构脊波导和高阶脊表面光栅的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器。该激光器在宽脊波导的两侧刻蚀微结构区,基于各阶侧模光场分布不同的特性,增大了谐振腔内基侧模与高阶侧模的损耗差,消除了远场光斑“多瓣”现象并且输出功率有所提升;同时,借助高阶脊表面光栅,器件的线宽得到了进一步压窄。在脊波导宽度50μm、腔长1 mm的情况下,与宽脊波导半导体激光器相比,制备的激光器件在0.6 A驱动电流下实现了对高阶侧模的抑制,输出功率、斜率效率、电光转换效率分别提升了16.4%、17.9%、15%,并且光谱特性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光谱线宽约为39 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激光器 侧向微结构 高阶Bragg光栅 侧向模式 窄线宽 远场光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曲约束支撑框架Pushover分析的加载模式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袁钰 吴京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7-211,共5页
Pushover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和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后振型的变化2个方面。对此,文中提出了振型组合方式为完全平方组合的多段加载模式,并通过OpenSees对一个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算例进行分析,说明了采... Pushover分析方法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和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后振型的变化2个方面。对此,文中提出了振型组合方式为完全平方组合的多段加载模式,并通过OpenSees对一个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结构算例进行分析,说明了采用多段加载模式计算精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曲约束支撑 PUSHOVER分析 OPENSEES 侧向加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诱导电流测试技术
18
作者 叶舟 韩培德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9-27,共9页
结合国内外对光诱导电流测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了更深入了解这项技术,对模型做了较为细致的介绍。综合介绍系统构造、原理、信号的影响因素、两种测试模式(侧向模式、标准模式)的模型及其应用。为今后LBIC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LBIC 太阳电池 侧向模式 标准模式 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改进 被引量:36
19
作者 毛建猛 谢礼立 翟长海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0-55,共6页
鉴于传统pushover方法不能考虑结构高阶振型的贡献,从而难以应用到高层结构中,有学者提出采用考虑多阶振型组合作用的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本文通过考虑结构屈服后地震作用发生变化这一特性,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并通过算例进行了验证... 鉴于传统pushover方法不能考虑结构高阶振型的贡献,从而难以应用到高层结构中,有学者提出采用考虑多阶振型组合作用的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本文通过考虑结构屈服后地震作用发生变化这一特性,对此方法进行了改进并通过算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改进的方法有很好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pushover分析 侧向荷载模式 能力曲线 地震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桩加固挤土效应及在地铁隧道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付艳斌 廖少明 朱合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005-2010,共6页
在减小地基变形进行的深层搅拌桩加固时,加固本身的挤土效应对隧道变形产生了影响。为此,模拟了搅拌桩(DCM)侧向挤土效应的4种荷载模式,结合实测资料并采用数值试验验证了侧向挤土荷载模式的合理性。进一步应用该模式,通过有限元模拟了... 在减小地基变形进行的深层搅拌桩加固时,加固本身的挤土效应对隧道变形产生了影响。为此,模拟了搅拌桩(DCM)侧向挤土效应的4种荷载模式,结合实测资料并采用数值试验验证了侧向挤土荷载模式的合理性。进一步应用该模式,通过有限元模拟了搅拌桩的加固挤土效应,分析讨论了不同加固顺序对地面变形,隧道变形以及长期蠕变变形的影响,结论表明,搅拌桩加固对地面环境影响是不可忽略,隧道周围搅拌桩施工顺序对隧道变形影响较大,搅拌桩加固后长期蠕变效应相对加固过程的变形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搅拌桩 侧向荷载模式 挤土效应 地铁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