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工艺参数对侧向搅拌摩擦增材成型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海 袭著鑫 +2 位作者 张剑 于明玉 孙朝伟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3-149,共7页
对铝合金单层侧向搅拌摩擦增材制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艺参数对侧向搅拌摩擦增材表面成形和内部宏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材后基板区晶粒受热输入影响发生长大,增材区和结合区晶粒得到细化。增材速度过慢会因"二次增材"... 对铝合金单层侧向搅拌摩擦增材制造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工艺参数对侧向搅拌摩擦增材表面成形和内部宏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材后基板区晶粒受热输入影响发生长大,增材区和结合区晶粒得到细化。增材速度过慢会因"二次增材"在增材表面形成波纹。下压量一定时,可以通过提高旋转速度和降低增材速度增加热输入,以提高材料软化程度来减弱毛刺现象,提高增材表面平整度,同时,增材区域内部钩尖尺寸也因垂直方向的塑性流动加强而减小。下压量过小时,热输入不足,材料软化程度和垂直方向的塑性流动不足,不利于减弱表面毛刺现象和减小内部钩尖尺寸;下压量过大会抑制材料垂直方向的塑性流动,钩尖尺寸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搅拌摩擦增材成形 热输入 塑性流动 金相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搅拌摩擦增材制造工艺优化与力学性能特征分析
2
作者 朱海 刘琪 +1 位作者 袭著鑫 郭春成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75,共8页
为研究侧向搅拌摩擦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对增材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响应面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基于响应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增材参数为旋转速度为982.81r·min^(-... 为研究侧向搅拌摩擦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对增材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响应面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基于响应面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通过方差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增材参数为旋转速度为982.81r·min^(-1),增材速度为36.147mm·min^(-1),下压量为2.428mm时增材区的最大抗拉强度为252.72MPa,断后伸长率为11.82%。根据工艺过程对最优工艺参数进行修正,随后进行5层侧向搅拌摩擦增材制造试验,并进行力学性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最优工艺参数下增材区拉伸性能与母材性能相当,拉伸试件断裂方式为韧性断裂;后一层增材区硬度高于前一层增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搅拌摩擦制造 响应面 工艺优化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合金侧向搅拌摩擦增材制造工艺参数对增材区成形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朝伟 朱海 +2 位作者 赵华夏 张剑 袭著鑫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2-127,共6页
在2024铝合金基板上进行了6156铝合金侧向搅拌摩擦增材制造试验,研究了增材工具行进速度与旋转速度对增材区成形的影响。研究表明,增材工具的行进速度与旋转速度会通过改变塑性流动金属所受的挤压摩擦作用及整体热输入的大小影响增材制... 在2024铝合金基板上进行了6156铝合金侧向搅拌摩擦增材制造试验,研究了增材工具行进速度与旋转速度对增材区成形的影响。研究表明,增材工具的行进速度与旋转速度会通过改变塑性流动金属所受的挤压摩擦作用及整体热输入的大小影响增材制造中塑性金属的流动趋势以及增材条料间的结合程度;随着增材工具行进速度的降低与旋转速度的增加,增材区的金属流动更加充分,表面及内部成形变好,增材区整体长度增加;增材区内部的成形质量由增材过程中增材条料金属的塑性流动方式决定,当塑性金属流动不充分或塑性金属量不足时,会在增材区内部形成未结合的冶金缺陷,并使硬度分布不均匀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制造 侧向搅拌摩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具形状及工艺过程对搅拌摩擦增材成形及缺陷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赵梓钧 杨新岐 +1 位作者 李胜利 李冬晓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92,共9页
采用2mm厚的2195-T8铝锂合金作为增材板条,利用5种不同形状的搅拌工具进行搅拌摩擦增材工艺实验。利用金相观察和硬度测试的分析方法,重点探讨搅拌工具形状与工艺过程对增材成形、界面缺陷及硬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状和三角平面... 采用2mm厚的2195-T8铝锂合金作为增材板条,利用5种不同形状的搅拌工具进行搅拌摩擦增材工艺实验。利用金相观察和硬度测试的分析方法,重点探讨搅拌工具形状与工艺过程对增材成形、界面缺陷及硬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状和三角平面圆台状搅拌针下增材界面上下材料无明显混合,偏心圆柱状和三凹圆弧槽状搅拌针有利于增材界面上下材料混合及减小界面钩状缺陷;增材前进侧界面形成致密无缺陷冶金连接,而后退侧界面材料混合不充分,钩状缺陷易伸入焊核区,且弱连接缺陷起源于此。四层增材中,相邻两层焊接方向相反的增材工艺使除顶层增材外其他增材两侧钩状缺陷向焊核区外侧弯曲,弱连接缺陷得到改善;顶层增材后退侧钩状缺陷伸入焊核区。增材焊核区有明显软化现象,但不同增材工艺下焊核区硬度分布均匀,表明搅拌摩擦增材制造可获得性能均匀的增材;相比于单道焊接工艺,来回双道焊接工艺使单层增材焊核区进一步软化;四层增材中,越靠近顶部的增材,其焊核区平均硬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锂合金 搅拌摩擦制造 搅拌工具 界面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研究现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子健 孙舒蕾 +6 位作者 肖寒 冉旭东 陈强 黄树海 赵耀邦 周利 黄永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2-177,共16页
基于搅拌摩擦焊与增材制造技术开发的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为金属增材制造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固相加工路线,其具有适用材料范围广、构件综合性能良好、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金属及金属基复材结构件制备方... 基于搅拌摩擦焊与增材制造技术开发的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为金属增材制造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固相加工路线,其具有适用材料范围广、构件综合性能良好、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金属及金属基复材结构件制备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鉴于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的独特优势,本文首先对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完全耦合的热变形过程以及沉积层宏观成形进行了简单介绍,之后对增材沉积层微观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进行了重点论述,大量研究表明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中独特固相成形可使增材构件产生类锻造态显微组织,该技术已被逐步应用于结构件制备、修复、涂层加工等领域中。最后对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增材制造技术进行了展望,指出该技术未来需在仿真模拟、制造工艺、技术优化、质量监测、复杂构件制备等领域中进一步研究和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固相沉积制造 料热变行为 宏观 微观组织演变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H08Mn2Si增材成形件磨损行为的影响
6
作者 杨秀芝 张李超 +3 位作者 华文林 杨春杰 董春法 李轩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9-123,共5页
以H08Mn2Si为焊丝并添加合金粉的电弧增材成型件为研究对象,在SST-ST销-盘摩擦磨损实验机上开展增材件的磨损实验研究,考察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增材层抗磨损能力的影响。采用JSM-6010型扫描电镜观察磨损试样的磨损面,采用S-3000N型超景深... 以H08Mn2Si为焊丝并添加合金粉的电弧增材成型件为研究对象,在SST-ST销-盘摩擦磨损实验机上开展增材件的磨损实验研究,考察不同热处理工艺对增材层抗磨损能力的影响。采用JSM-6010型扫描电镜观察磨损试样的磨损面,采用S-3000N型超景深光学显微镜观察试样的腐蚀抛光面,分析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金属增材件的耐磨性必须同时结合磨损量和摩擦系数综合分析,初期耐磨性可以通过磨损量的大小来粗略评定,后期耐磨性必须用摩擦系数来评定;经综合分析发现:热处理工艺能有效提高增材件的耐磨性,其中增材件在350℃×3 h保温、空冷热处理工艺下的耐磨性能最好,主要以磨粒磨损机理为主;750℃试样耐磨性能最差,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为主的混合磨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08Mn2Si 磨损 摩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