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方入路椎间融合技术联合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1
作者 万文涛 边汉明 +3 位作者 陈超 赵栋 孙逊 杨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5-714,共10页
目的:探讨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联合单侧(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UPS)与双侧(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P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 目的:探讨侧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联合单侧(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UPS)与双侧(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BP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LLIF治疗的65例单节段LDD患者,其中接受UPS治疗的患者14例,接受BPS治疗的患者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影像学参数[包括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节段性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轴向中央管横截面积(axial central canal cross-sectional area,CCA)、椎管矢状径(midsagittal canal diameter,CD)、黄韧带面积(ligamentum flavum area,LFA)、黄韧带厚度(ligamentum flavum thickness,LFT)]、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疗效。结果:UPS组手术时间(80.64±10.87min vs 131.57±11.37min)和住院费用(86463.14±1889.54元vs 101213.06±4512.54元)显著低于BPS组(P<0.05)。两组术后DH、FH、SL、CD、CCA等影像学参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UPS组术后即刻右侧LFT显著低于BPS组(2.28±0.71mm vs 2.67±0.49mm,P=0.019)。UPS组融合率为85.7%,BPS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28.6%vs 23.5%)无显著差异(P=0.733)。结论:单节段LLIF联合UPS固定治疗LDD在影像学改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控制方面与BPS固定相当,且具有手术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椎体融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小切口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2
作者 林秋水 刘延 +3 位作者 石志才 白玉树 张秋林 陈自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389,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小切口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O-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O-TLIF或... 目的:探讨双侧小切口Wiltse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O-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O-TLIF或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的62例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37例,女25例,年龄68.0±5.5岁;其中MO-TLIF组32例,MIS-TLIF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节段、病程、随访时间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切口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植骨融合率等方面的差异;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明显手术相关并发症。MO-TLIF组与MIS-TLIF组的术中出血量(80.3±25.1mL vs 72.3±21.8mL)、术后切口引流量(30.7±10.2mL vs 29.3±9.0mL)、住院时间(5.4±0.9d vs 5.4±0.8d)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MIS-TLIF组相比,MO-TLIF组患者手术时间更短(90.8±8.8min vs 98.3±8.0min,P=0.001)、术中透视次数更少(4.7±0.7次vs 7.2±1.4次,P<0.001)。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DI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01),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发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植骨均融合。结论:双侧MO-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与MIS-TLIF相比可减少术中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微创经椎腰椎椎体融合 经皮置钉 Wilt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2年随访结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吴静晔 葛腾辉 +3 位作者 李观清 敖进涛 徐忠宁 孙宇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93-598,共6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2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9月OLIF(46例)和TLIF...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2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0年9月OLIF(46例)和TLIF(45例)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2年随访资料,融合范围1~2个腰椎节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次要观察指标为术后2年影像学参数、椎间融合、融合器沉降和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率。结果OLIF和TLIF术后2年腰痛VAS[2(2,3)vs.2(2,2),P=0.943]、下肢痛VAS[2(2,2)vs.2(2,2),P=0.988]和ODI[17%(10%,22%)vs.14%(10%,22%),P=0.417]差异均无显著性。OLIF术后2年椎间高度优于TLIF[(11.9±1.5)mm vs.(9.2±2.0)mm,P<0.001],节段前凸角度优于TLIF(15.7°±7.2°vs.12.5°±5.9°,P=0.029),且融合器沉降率低[19.6%(9/46)vs.40.0%(16/40),P=0.037]。2组术后2年融合率[93.5%(43/46)vs.87.5%(35/40),P=0.562]和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率[4.3%(2/46)vs.6.7%(3/45),P=0.980]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于退行性腰椎滑脱,短节段OLIF和TLIF术后2年在症状改善和融合率方面表现相似,但OLIF椎间高度和前凸角度恢复更显著,且融合器沉降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斜外融合 腰椎滑脱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辅助下侧前方腰椎融合术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被引量:11
4
作者 许宇霞 史强 +2 位作者 李远红 何友智 罗为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429-2433,2439,共6页
目的探讨通道辅助显微镜下侧前方腰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 目的探讨通道辅助显微镜下侧前方腰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OLIF组和Mis-TLIF组各6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功能恢复、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Mis-TLIF组比较,OLIF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均明显更短或更少,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ODI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6个月后两组间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Mis-TLIF而言,OLIF手术具有安全可行、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能有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侧前方入路腰椎间融合 腰椎融合 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退变与侧前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LIF)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蔡鑫义 都承斐 杨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32-232,共1页
目的将正常腰椎、腰椎退变和腰椎融合相结合,全面分析它们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方法建立正常腰椎(L3~S1)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然后通过改变正常腰椎模型的几何形态(椎间隙高度,前缘骨赘尺寸,椎间盘面积)以及退化节段的重要组织(... 目的将正常腰椎、腰椎退变和腰椎融合相结合,全面分析它们之间的生物力学关系。方法建立正常腰椎(L3~S1)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然后通过改变正常腰椎模型的几何形态(椎间隙高度,前缘骨赘尺寸,椎间盘面积)以及退化节段的重要组织(髓核、纤维环基质和终板)的材料属性,建立3种腰椎退变模型(轻度、中度和重度),其中L4~5为退变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盘退变 隙高度 腰椎退变 腰椎融合 骨赘 终板 生物力学 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中不同固定系统对腰椎振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张彬 都承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25,共1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不同固定系统(侧方钢板固定系统、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和经椎小关节固定系统)对人体腰椎在全身振动条件下的振动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腰椎(L1~S1)有限... 目的探讨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不同固定系统(侧方钢板固定系统、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和经椎小关节固定系统)对人体腰椎在全身振动条件下的振动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正常腰椎(L1~S1)有限元模型和具有5种不同固定系统的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有限元模型。施加了500 N压缩随动载荷和±40 N的正弦轴向垂直载荷,频率为5 Hz,持续时间为0.6 s。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比固定系统等效峰值应力等相关生物力学数据,发现在全身振动下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产生了较小的应力,例如对比固定系统等效峰值应力的动态响应的峰值和振幅,发现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具体数值分别为13.669、11.518和2.151 MPa,而侧方钢板固定模型的动态响应最大,其峰值和振幅分别为36.209、29.481和6.743 MPa。结论在全身振动下抵抗融合器下沉和保持椎间盘高度能力最强的是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模型。侧方钢板固定系统模型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应力,不利于患者的后期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本研究建议,经常处于振动环境中的司机和相关从业人员在进行侧前方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时建议选择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进行辅助治疗,侧方钢板不建议被单独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融合 螺钉固定 全身振动 前方 椎小关节 垂直载荷 振动力学 随动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徐灿华 吴增晖 +1 位作者 郑轶 张清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837-1841,共5页
目的 探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l fusion,XLIF)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阐明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21~119个月(... 目的 探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vertebral fusion,XLIF)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中的初步应用,阐明该术式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21~119个月(平均47.3个月)后,出现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及对应的腰腿痛症状患者,采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9例。其中,邻近节段病变发生在融合节段上方8例、下方1例;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4例、腰椎管轻度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管轻度狭窄2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凸1例。根据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判断手术效果。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提示单节段邻近节段病变,行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手术时间(65.6±15.0)min,出血量(27.8±5.6)mL,术中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的发生,住院(5.7±1.1)d;末次随访腰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分别为2.8±1.9、23.5±3.7,较术前(7.9±2.7、13.0±5.1)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手术损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融合 极外融合 邻近节段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5
8
作者 姜宇 郭昭庆 +6 位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6年6月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6年6月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22例。通过侧前方入路显露至骨折椎体,进行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术,植入装有自体骨的钛网或人工椎体,选用侧方钉棒或钉板装置固定至相邻椎体,透视证实内固定位置满意后完成手术。影像学评估包括后凸角(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JOA-29)、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良Frankel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手术时间(199.1±50.4)min,术中出血量(793.2±479.4)ml,术后住院时间(5.4±1.0)d。1例术中发现胸膜撕裂,即刻修补,术后恢复满意,无胸腔积液;1例围术期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未达到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标准,保守治疗满意后出院。术后即刻Cobb角19.5°±2.3°,与术前Cobb角29.4°±3.2°差异有显著性(P=0.000),末次随访Cobb角25.8°±2.5°,与术前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6)。术前11例出现神经损害,改良Frankel分级分别为5例D1级,5例D2级,1例D3级,术后9例恢复至少1级(Z=-3.035,P=0.002)。22例术后平均随访96.3月(39~133个月),末次随访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经历翻修手术,腰背部疼痛VAS评分、JOA-29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结论对于单节段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手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总体疗效满意,一定程度矫正局部后凸畸形,有效解除前方神经压迫,重建脊柱前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腰椎后凸畸形 前方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矢状面失衡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阎凯 刘波 +2 位作者 孙宇庆 肖斌 吴静晔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08-1015,共8页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 目的:探讨多节段前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0年4月于我院就诊并接受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7例腰椎退行性侧凸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男3例,女14例;年龄55~81岁(67.8±6.3岁);随访时间13~39个月(25.9±7.6个月)。在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全脊柱X线片测量脊柱冠状面及矢状面相关参数,包括:腰椎侧凸Cobb角、C7铅垂线-骶骨中垂线距离(C7 plumb line-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腰椎前凸分布指数(lordosis distribution index,LDI)、脊柱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GAP评分(Global Alignment and Proportion score)、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记录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部和下肢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对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和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480min(327.4±85.4min),出血量50~1100ml(504.7±275.1ml),融合节段3~8个(3.8±1.2个)。1例患者术后左侧大腿外侧腹股沟区感觉减退,给予营养神经药物后20d症状缓解;1例患者术中发生椎体终板骨折,调整融合器置入路径避开骨折部位,同时一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随访未发现融合器进一步沉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侧凸Cobb角、C7PL-CSVL、TK、TLK、LL、LDI、GT、GAP评分、PT、SS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腰椎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均获得改善;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ODI、JOA评分、腰部VAS和下肢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进一步改善,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节段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退行性侧凸患者的症状,同时矫正脊柱三维畸形、重建矢状面和冠状面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 前外腰椎融合 脊柱矢状面失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被引量:8
10
作者 胡万坤 贺石生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34-635,共2页
近年来,前路腰椎融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它有利于降低假关节形成的发生率和恢复患者脊柱正常的矢状序列,并向微创化方向不断发展。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是近年来出现的经外侧穿过腹... 近年来,前路腰椎融合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它有利于降低假关节形成的发生率和恢复患者脊柱正常的矢状序列,并向微创化方向不断发展。腰椎极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是近年来出现的经外侧穿过腹膜后间隙和腰大肌到达腰椎的一种新的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技术。与传统的前路腰椎手术相比,该技术的优点在于不经腹膜腔、不需要分离大血管和神经丛,因而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窥镜下手术方式,另一种是管状撑开器手术方式。现就两种手术方式的相关解剖研究、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评价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融合 手术方式 融合技术 腰椎手术 临床疗效评价 假关节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入路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何磊 戎利民 董健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046-1050,共5页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经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包括经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前路手术常需普通外科或血管外科医生协助,存在大血管与内脏损伤、男性还存在逆行射精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融合 相关并发症 极外 腰椎椎体融合 安全性 lumbar 腰椎退行性疾病 经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侧方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
12
作者 郑召民 王建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5-388,共4页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分为前方和后方入路,包括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分为前方和后方入路,包括前路腰椎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近年来开展的侧方入路腰椎间融合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可经腹膜后间隙直达椎间隙,处理椎间盘组织,进行椎体间融合,并完成椎管间接减压及冠状面或矢状面序列不良矫正。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LLIF术式主要包括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umbar intervertebrae fusion,XLIF或DLIF)、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LLIF由ALIF演变而来,侧方经腰大肌入路最初报道于1982年,XLIF经腰大肌技术由Ozgur等在2006年率先报道并命名,而OLIF技术2012年首次发表于Asian Spine Journal,强调不分离腰大肌而从其前缘进入。其中,OLIF因其术后神经并发症少,不需要术中神经监护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青睐。然而,由于缺少高等级临床证据、适应证难以界定等情况,许多医生仅靠个人经验来选择LLIF技术。因此,LLIF仍有较多争议之处,笔者结合自己有限实践及文献复习,在此总结、发表一些浅见,供拟开展本技术的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LUMBAR 腰椎退变性疾病 极外 外科医生 临床证据 腰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密度对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明 李世渊 +6 位作者 杨林 张细顺 杨健齐 谭健韶 邝满源 李家颖 关宏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1-1097,1106,共8页
目的:分析骨密度对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0年7月期间我科在脊柱微创通道系统辅助下OLIF治疗的MeyerdingⅠ级腰椎退行性滑脱症... 目的:分析骨密度对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0年7月期间我科在脊柱微创通道系统辅助下OLIF治疗的MeyerdingⅠ级腰椎退行性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骨密度分为低骨量组(-2.5<T值<-1.0,n=30)和骨质疏松组(T值≤-2.5,n=2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滑脱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资料。计算并比较两组术后1周的滑脱复位情况、术后1个月椎管横截面面积改善情况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X线片通过Brantigan评分评估两组植骨融合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JOA评分,并以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作为疗效判定改善情况。结果:低骨量组比骨质疏松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下床时间短及住院时间短,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骨量组术后1周完全复位29例(96.7%),骨质疏松组完全复位15例(68.2%),两组间完全复位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硬膜囊横截面面积和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骨量组的椎间隙高度恢复比骨质疏松组好(12.79±0.99mm vs 11.25±0.98mm,P<0.05),两组间硬膜囊横截面面积改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骨融合率低骨量组(93.3%)与骨质疏松组(77.3%)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骨量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JOA评分与骨质疏松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JO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LIF治疗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滑脱症均能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效果;低骨量的患者疗效优于骨质疏松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滑脱症 骨密度 经斜椎体融合 融合 临床疗效 隙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前纵韧带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手术中的重要意义
14
作者 王簕 曾裕威 +4 位作者 刘松 张清顺 梁达轩 胡玮 吴增晖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以腰椎前纵韧带外侧缘为参考,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手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中融合器放置位置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实施的66例XLIF手术患者,随... 目的探讨以腰椎前纵韧带外侧缘为参考,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手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中融合器放置位置的准确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实施的66例XLIF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融合器放置常规定位组(术中C臂定位)33例和改良定位组(术中C臂结合前纵韧带定位)33例,比较两组的基本临床特点,术后融合器所在的位置,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对114个腰椎节段进行了XLIF手术治疗,两组病例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依据本研究建立的融合器位置评价法比较发现,改良定位组能明显降低融合器放置偏前或偏后的情况(P<0.00)。围手术期并发症统计,两组均有髂腰肌乏力或大腿前外侧麻木的记录,但均未出现重要神经、血管及内脏损伤;常规定位组出现1例因融合器位置偏后需要二次手术减压。结论以前纵韧带外侧缘与纤维环的交界确定为融合器放置的前界可以提高融合器放置的精准性,有效防止融合器放置偏前或偏后,这在XLIF的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外腰椎融合手术 前纵韧带 融合器的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结合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及经皮椎弓根钉治疗伴腰椎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21
15
作者 涂计 李文甜 +8 位作者 杨述华 张宇坤 华文彬 李帅 王坤 刘伟 宋雨 罗荣锦 杨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7-444,共8页
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结合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LIF)及经皮椎弓根钉治疗伴有腰椎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应用脊柱内镜结合OLIF及经皮椎弓根钉治疗腰椎管狭窄... 目的探讨全脊柱内镜下椎管减压结合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OLIF)及经皮椎弓根钉治疗伴有腰椎滑脱的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应用脊柱内镜结合OLIF及经皮椎弓根钉治疗腰椎管狭窄合并有腰椎滑脱的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65.0±4.2)岁(55~80)岁;评估术后影像学改变及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包括椎间隙高度变化、椎管直径、椎管面积以及椎体滑脱程度等。临床疗效评估包括使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评价术后下腰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1.5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椎管面积、椎管直径明显增加,椎间隙高度明显增高,上位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减小。责任节段椎管面积由术前(83.70±1.24)mm2增加至末次随访(115.80±1.91)mm2。椎间隙高度由术前(12.20±0.58)mm增加至末次随访(14.50±0.37)mm。椎管直径由术前(8.40±0.61)mm增加至末次随访(10.70±0.84)mm。腰椎滑脱程度由术前(14.80±0.77)%减少至末次随访(2.40±0.23)%。术后患者腰腿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改善。VAS评分由术前(7.80±0.79)分降至术后1周(3.15±0.48)分,末次随访为(2.56±0.82)分。ODI评分由术前(53.10±6.45)%降至术后1周(20.80±3.27)%,末次随访为(18.70±5.74)%。结论全内镜下椎管减压结合OLIF及经皮椎弓根钉技术运用多种脊柱微创手段,通过减压、融合、固定、复位实现椎管减压、纠正脊柱不稳,从而治疗伴有脊柱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腰椎融合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 微创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被引量:12
16
作者 蓝思彬 吴增晖 +5 位作者 许俊杰 易红蕾 张清顺 段明阳 陈恩良 杨善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单... 目的:探讨极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8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资料,共21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3例;年龄57.0±13.3岁(45~77岁),随访时间18.0±5.0个月(12~29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术前及术后3d在轴位MRI上测量轴位椎管前后径(anterior-posterior diameter of the canal,APDC);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在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并计算滑移百分比(slipping percentage,SP)。末次随访时应用CT评估融合率及融合器塌陷率。结果: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9±1.7分、1.7±0.7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6.1±2.1分、1.4±0.7分,ODI分别为(42.6±24.8)%、(12.1±4.2)%,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3d的APDC分别为11.2±3.8mm、12.7±4.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DH分别为7.2±1.2mm、10.2±1.4mm,FH分别为17.3±2.9mm、20.0±1.7mm,SP分别为(16.4±7.0)%、(6.1±6.6)%,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大血管损伤、腹腔脏器损伤、生殖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5例患者出现大腿前方麻木,症状均在3个月内缓解。2例患者出现融合器塌陷,无明显不适。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XLIF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椎体复位及椎管间接减压效果满意,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微创 腰椎滑脱症 接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段明阳 吴增晖 +5 位作者 许俊杰 易红蕾 张清顺 蓝思彬 陈恩良 杨善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6-212,共7页
目的 :观察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治疗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64.4±9... 目的 :观察极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初期疗效。方法:2012年7月~2017年3月在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采用XLIF治疗4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5例,女26例,年龄64.4±9.8(39~83)岁,手术节段共51节。临床疗效评价包括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腰椎JOA评分。影像学评价包括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节段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体后缘测量)和椎间孔面积,在术前和术后1周的MRI(T2加权)图像上测量手术节段的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侧方钢板组,21例,26个节段;后路螺钉组,20例,25个节段。比较总体的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的差异以及两组的手术前后变化的差异。结果:每节段手术时间为92.12±45.95min(50~260min),每节段术中出血量56.34±58.81ml(10~225ml)。1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大腿前外侧麻木,均于术后1~6周症状减轻或消失;均无脑脊液漏,无大血管、腹腔脏器、生殖股神经等损伤。随访22.39±13.18个月(6~63个月),13例(31.7%)患者出现融合器下沉,其中11例为Ⅰ级,2例为Ⅱ级,均无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41例患者的腰腿痛VAS评分、ODI及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椎管最狭窄处面积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和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种内固定方式,术后1周手术节段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轴位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最狭窄处面积的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侧方钢板组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椎间孔面积丢失比后路螺钉组多,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X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初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融合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卢岩岩 韩露 +4 位作者 鲍朝辉 牛辉 丁锏 叶立亮 朱卉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0-618,共9页
目的:系统评价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 目的:系统评价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LDD)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OLIF与MIS-TLIF治疗LDD的临床对比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并发症发生率、融合率等指标,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均为队列研究,NOS评价均为中高质量。共有1220例患者,其中OLIF组572例,MIS-TLIF组6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OLIF组手术时间(MD=-26.00,95%CI:-38.69~-13.32,P<0.0001)和住院时间(MD=-2.81,95%CI:-3.71~-1.92,P<0.00001)更短,下地时间更早(MD=-0.54,95%CI:-0.70~-0.37,P<0.00001),术中出血量(MD=-44.04,95%CI:-46.97~-41.12,P<0.00001)更少,VAS评分(MD=-0.37,95%CI:-0.67~-0.06,P=0.02)、ODI(MD=-4.48,95%CI:-8.75~-0.20,P=0.04)、DH(MD=1.08,95%CI:0.73~1.43,P<0.00001)、LLA(MD=3.00,95%CI:1.61~4.38,P<0.0001)的改善均优于MIS-TLIF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OR=1.38,95%CI:0.96~2.00, P=0.09)、融合率(OR=2.13,95%CI:0.91~4.97,P=0.08)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相较于MIS-TLIF,OLIF治疗LDD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缓解疼痛和功能障碍、改善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更优;而并发症发生率和融合率则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融合 微创经椎融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联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海东 何守玉 +1 位作者 方申云 闵继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90-897,共8页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OLIF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5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OLIF治疗的腰椎滑脱症患者53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9例,年龄62.17±9.72岁;OLIF联合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LP)固定组24例(LP组),OLIF联合后方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组29例(PS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人群特征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3个月及12个月分别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影像学指标如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来综合评价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根据Bridwell评估方法对椎间融合率进行评估。结果:随访时间为13.2±6.5个月(12~16个月)。LP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性低于PS组(75.41±11.53min vs 127.05±5.62min,P<0.05;39.55±5.32mL vs 89.81±9.62mL,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ODI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LP组VAS评分及ODI均优于PS组[3.05±0.67 vs 4.55±0.39,P<0.01;(17.36±2.76)%vs(22.80±6.02)%,P<0.01],但这种差异在术后1年时消失。LP组术前DH、FH及CSA分别为8.96±1.23mm,16.18±3.49mm和88.95±14.79mm^(2),术后1年分别为12.53±3.47mm、20.14±3.12mm、124.83±7.56mm^(2),较前均明显改善;PS组术前DH、FH及CSA分别为8.66±2.21mm、16.35±5.19mm、89.23±12.18mm^(2),术后1年分别为12.32±4.67mm、20.86±3.44mm、125.75±7.76mm^(2),较前均明显改善,但各参数在同期随访时无组间差异。LP组22例实现椎间融合,融合率为91.67%,略低于PS组(93.10%),但无统计学差异。LP组融合器沉降2例,腰骶丛损伤2例;PS组融合器沉降2例,腰骶丛损伤1例,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LP及OLIF+PS均可有效治疗腰椎滑脱症,相比于OLIF+PS,OLIF+LP的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而临床效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症 斜外融合 方钢板 椎弓根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李想 洪毅 +4 位作者 张军卫 唐和虎 吕振 陈世铮 关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00-406,共7页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 目的:探讨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9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二期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符合入选标准的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患者12例,包括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33±9.4岁(21~47岁)。所有患者首先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2周后接受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重建脊柱前中柱稳定性。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采用自行设计的工作通道,融合节段包括T11/124例,T12/L1节段5例,L1/2节段3例,分别记录前后路手术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在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分别采用ASIA2011标准以及Cobb角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以及矫正维持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Suk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后路手术时间平均125.8±29.0min,手术出血量平均460.5±88.1ml;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手术时间平均127.1±21.7min,手术出血量平均185.8±62.3ml。侧入路椎间融合相关手术并发症包括术后穿刺侧血胸1例.穿刺侧神经根损伤1例。随访时间平均12.75±4.6个月。患者术前平均Cobb角31°±8.7°,侧入路椎间融合术后平均Cobb角5.1°±3.5°,随访过程中平均矫正丢失4.3°±2.1°。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8例(66.7%),可疑融合4例(33.3%),无植骨不融合及暇关节病例;术前不完全损伤者中有5例出现至少1个级别的神经功能提高,其他患者神经功能无改善;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侧入路微创椎间融合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累及三柱的胸腰段骨折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是否可作为传统前后路开放手术的替代或补充有待更多病例更长时间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融合 脊柱微创 短节段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