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输注(donor specific transfusion,DST)细胞上CD47的表达在诱导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3组均以C57BL/6(CD47+/+)小鼠为供者,具体分为:(1)non-DST组:以未行CD47+/+DST及C...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输注(donor specific transfusion,DST)细胞上CD47的表达在诱导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3组均以C57BL/6(CD47+/+)小鼠为供者,具体分为:(1)non-DST组:以未行CD47+/+DST及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2)CD47-/-组:以输注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3)CD47+/+组:以输注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于术前7d、5d、3d分别接受共刺激因子封闭。观察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受体脾脏内的树突状细胞的激活情况;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试验检测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排斥反应时及移植后150d行移植心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non-DST组比较(移植心中位生存时间为7d),CD47-/-组移植心中位存活时间较长(中位生存时间为42d),但其存活时间明显短于CD47+/+组(中位存活时间>150d,P<0.01)。与CD47+/+组比较,CD47-/-组受鼠脾脏内表达CD11c+CD86+、CD11c+I-Adhi树突状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P<0.05)。CD47-/-DST7d后,受鼠的供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增加,而CD47+/+组的供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P<0.01)。CD47-/-组移植心受排斥时,心肌组织内可见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而CD47+/+组移植心术后150d时仍未见明显单个核细胞浸润,且与正常对照的心脏无明显差别。结论 DST细胞上CD47可以通过抑制受体树突状细胞激活及抑制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途径诱导免疫耐受。展开更多
目的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建立小鼠皮肤移植和心脏移植模型。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同系对照组、非致敏组、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每组供、受体各9只)。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供...目的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建立小鼠皮肤移植和心脏移植模型。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同系对照组、非致敏组、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每组供、受体各9只)。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水平和病理学表现,分析其排斥反应的特点。结果同系对照组小鼠心脏移植物在3个月观察期内均长期存活,非致敏组、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为(7.0±0.7)d、(2.6±0.5)d和(5.0±0.7)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预致敏组在心脏移植术后3 d、预致敏+环孢素组在心脏移植术后5 d DSA水平均较基础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致敏组病理学表现为心肌细胞破坏,形成间质炎,C4d少量沉积,CD3细胞大量浸润;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病理学表现为心肌细胞破坏,形成毛细血管炎,C4d大量沉积,但是前者CD3细胞浸润多于后者。结论利用不同品系间小鼠皮肤移植和心脏移植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可成功建立实用性强的小鼠心脏移植急性AMR模型,为后续AMR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研究提供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输注(donor specific transfusion,DST)细胞上CD47的表达在诱导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3组均以C57BL/6(CD47+/+)小鼠为供者,具体分为:(1)non-DST组:以未行CD47+/+DST及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2)CD47-/-组:以输注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3)CD47+/+组:以输注CD47+/+DST的BALB/c小鼠为受者。于术前7d、5d、3d分别接受共刺激因子封闭。观察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受体脾脏内的树突状细胞的激活情况;用体外混合淋巴细胞试验检测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排斥反应时及移植后150d行移植心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non-DST组比较(移植心中位生存时间为7d),CD47-/-组移植心中位存活时间较长(中位生存时间为42d),但其存活时间明显短于CD47+/+组(中位存活时间>150d,P<0.01)。与CD47+/+组比较,CD47-/-组受鼠脾脏内表达CD11c+CD86+、CD11c+I-Adhi树突状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P<0.05)。CD47-/-DST7d后,受鼠的供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增加,而CD47+/+组的供体反应性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P<0.01)。CD47-/-组移植心受排斥时,心肌组织内可见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而CD47+/+组移植心术后150d时仍未见明显单个核细胞浸润,且与正常对照的心脏无明显差别。结论 DST细胞上CD47可以通过抑制受体树突状细胞激活及抑制供体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的途径诱导免疫耐受。
文摘目的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模型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建立小鼠皮肤移植和心脏移植模型。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同系对照组、非致敏组、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每组供、受体各9只)。观察各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水平和病理学表现,分析其排斥反应的特点。结果同系对照组小鼠心脏移植物在3个月观察期内均长期存活,非致敏组、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为(7.0±0.7)d、(2.6±0.5)d和(5.0±0.7)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预致敏组在心脏移植术后3 d、预致敏+环孢素组在心脏移植术后5 d DSA水平均较基础值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致敏组病理学表现为心肌细胞破坏,形成间质炎,C4d少量沉积,CD3细胞大量浸润;预致敏组和预致敏+环孢素组病理学表现为心肌细胞破坏,形成毛细血管炎,C4d大量沉积,但是前者CD3细胞浸润多于后者。结论利用不同品系间小鼠皮肤移植和心脏移植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可成功建立实用性强的小鼠心脏移植急性AMR模型,为后续AMR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研究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