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过程及机制——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立国 王佳琴 刘旭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00-1811,共12页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传统村落居民的情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而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居民情感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城镇化、旅游化的过程中,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的情感及其交换模式也在不断的演变。文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案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日常生活实践-情感交换”的分析框架,探讨传统村落居民在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根据侗族大歌实践中的权力博弈演变,可将皇都村日常生活实践分为4个阶段:原始平衡阶段、被动妥协阶段、主动抵制阶段、融合再生阶段;2)皇都村居民非遗日常生活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经过从互惠型依次向一般型、协商型和生产型转变的过程;3)传统村落居民非遗日常实践中情感交换模式演变具有系统性,外缘系统的演变推动内核系统调适,推动力、牵引力和支撑力构成其演变的动力机制。情感交换模式的演变过程展现居民在面对非遗资本化时的抵制策略与情感调适过程,对非遗保护实践中情感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实践 情感交换模式 演变 传统村落 非遗 皇都村侗族大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小黄侗族大歌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孙九霞 吴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3-82,190,共10页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 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是民族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以贵州小黄村侗族大歌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探讨侗歌的商品化对侗歌传承的影响,发现小黄侗族大歌的商品化过程包含了文化资源的品牌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商品化过程中含有异地文化商品化和本地文化商品化两种形式,二者都推进了侗族大歌的传承:本地文化商品化主要体现为表演队、侗歌表演的出现,他们从多方面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以侗歌产品在异地的展演以及打(文艺)工等方式为主的侗歌文化的异地商品化则提升了小黄侗族大歌的知名度,增加了外界对小黄侗歌的关注,增强了村民自豪感,促进了侗歌的社区传承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商品化 文化传承 侗族大歌 民族旅游 小黄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的起源、传承及现代发展——以黔东南州小黄村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莉 卢芝艳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8-89,共2页
侗族大歌这种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那么,在现阶段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厘清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及发展、传承及变迁,以及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价值,无疑有助于我们更... 侗族大歌这种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那么,在现阶段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厘清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及发展、传承及变迁,以及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价值,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而在把持好文化内涵基础上,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走向既发扬民族文化又增加经济效益循环互动的良性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起源 传承 发展价值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侗族大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被引量:12
4
作者 乔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9-114,共6页
侗族大歌作为民间歌曲中的一株艺术奇葩,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尤其是其文化教育功能在培养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也不同程... 侗族大歌作为民间歌曲中的一株艺术奇葩,在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尤其是其文化教育功能在培养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危机。在侗族大歌变迁的脚步日趋加快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探寻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有效途径,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遗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文化教育功能 传承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生态元素发微——以贵州省宰荡村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谭厚锋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2年第1期142-147,共6页
通过剖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侗族大歌得以延续至今的自然、社会与文化生态元素,以期探讨该村侗族大歌的历史发展脉络。
关键词 宰荡村 侗族大歌 生态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以来侗族大歌的创新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龙昭宝 龙耀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8年第3期127-131,共5页
1949年以来,侗族大歌从一种民间艺术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创新发展,体现于三个方面:艺术展演在同声合唱的基础上新增混声合唱,在舞台上增加侗族生活场景;内容主题从赞颂、爱情、教化等方面发展至反映时事,吸收侗族经典叙事题... 1949年以来,侗族大歌从一种民间艺术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创新发展,体现于三个方面:艺术展演在同声合唱的基础上新增混声合唱,在舞台上增加侗族生活场景;内容主题从赞颂、爱情、教化等方面发展至反映时事,吸收侗族经典叙事题材以深化内涵;传承传播从村寨传承发展至学校传播,从口耳相传发展至多途径、多媒介传播。这也表明,民族文化只有在形式、主题及传播方面不断创新方能获得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艺术展演 内容主题 传承传播 创新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的种类及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肖育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9-130,共2页
侗族文化古老而深厚,侗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侗族大歌以其自然和声、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响遍海内外,文章通过对侗族大歌的种类和特征的论述,在当前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的新形式下,对侗族大歌做进一步... 侗族文化古老而深厚,侗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侗族大歌以其自然和声、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响遍海内外,文章通过对侗族大歌的种类和特征的论述,在当前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地方特色文化的新形式下,对侗族大歌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是极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种类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传承机制及其青年传承人群体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斯颖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3期118-123,共6页
侗族大歌数年来唱响各类国际舞台,是中国南方民族非遗成就的亮点之一。侗族大歌的重新兴盛,与其文化传统、传承机制、多方力量的努力等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以侗族大歌演唱团队中20-30岁的青年群体为考察对象,探索侗族大歌在自身传承中的... 侗族大歌数年来唱响各类国际舞台,是中国南方民族非遗成就的亮点之一。侗族大歌的重新兴盛,与其文化传统、传承机制、多方力量的努力等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以侗族大歌演唱团队中20-30岁的青年群体为考察对象,探索侗族大歌在自身传承中的优势与成功因素,并将之与壮族右江一带的嘹歌进行对比,有助于反思非遗保护与发展措施中的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非遗 传承机制 传承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的艺术特征与社会功能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向少华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9-131,共3页
侗族大歌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一颗明珠,学界对它的研究和关注一直很高。本文主要从侗族大歌的艺术特征和社会功能两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和研究,试图探析侗族大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侗族大歌的音乐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 侗族大歌 艺术特征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的时尚传播--以音乐剧《嘠老》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扶燕 龙国洪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1期257-260,共4页
文章以音乐剧《嘠老》为例,从侗族大歌时尚传播的现状、时尚传播的原因及表现形式、时尚传播的启示三个方面探讨侗族大歌的时尚传播。
关键词 侗族大歌 时尚传播 嘎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美学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姗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8-139,共2页
流布于中国黔东南、责北的侗族大歌是典型的中国多声部民歌,其多声部支声复调音乐形态、"众低独高"的演唱形式,打破了个中国传统音乐"单音性"、"落后"的标志。悠长的呼吸、鼻腔共鸣、舌尖颤音等演唱技巧... 流布于中国黔东南、责北的侗族大歌是典型的中国多声部民歌,其多声部支声复调音乐形态、"众低独高"的演唱形式,打破了个中国传统音乐"单音性"、"落后"的标志。悠长的呼吸、鼻腔共鸣、舌尖颤音等演唱技巧与支声复调巧妙结合,成就了侗族大歌美的形式、美的意境及美的异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演唱特点 美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态价值
12
作者 谢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1期380-382,共3页
侗族大歌是我国民间多声部合唱艺术珍宝,主要分布在我国黔、湘、桂毗邻地区和鄂西南一带,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不论从形式、到音乐本身、再到其传承都和自身文化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互相依存... 侗族大歌是我国民间多声部合唱艺术珍宝,主要分布在我国黔、湘、桂毗邻地区和鄂西南一带,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不论从形式、到音乐本身、再到其传承都和自身文化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互相依存。其中鼓楼大歌文化、大歌各类别、大歌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无字传歌等体现出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文化生态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的旅游实践、地方性重构与族群认同——贵州肇兴侗寨案例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杨洋 蔡溢 +2 位作者 范乐乐 殷红梅 周星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0-91,共12页
研究基于地方性理论,以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深入探讨侗族大歌旅游实践、地方性重构以及族群认同之间的互动过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肇兴侗族大歌蕴含的地方性延续了历时态发展特征,在景观、歌词文本、符号与情感等方面表征为以地... 研究基于地方性理论,以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深入探讨侗族大歌旅游实践、地方性重构以及族群认同之间的互动过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肇兴侗族大歌蕴含的地方性延续了历时态发展特征,在景观、歌词文本、符号与情感等方面表征为以地缘、血缘和"团款"关系为基础的稳定特质;(2)共时态建构中,通过包容、调和以及创新的方式化解了旅游与地方的二元矛盾,侗族大歌的地方性得到显著呈现,并获得游客等多元主体的接纳与认同,传统符号意义在传承中得到延伸;(3)族群对侗族大歌认同转变的实质是"我者"与"他者"地方性的关联与融合。研究在理论上延伸了地方性重构两个机制互动过程中人地关系动态演化规律的解释,也为民族旅游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重构 族群认同 旅游 侗族大歌 肇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及生存现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侗族大歌调查为例 被引量:4
14
作者 谢琛 孙凡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3,共8页
文章以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侗族大歌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传承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分析,并探讨了社会变革及现代传媒对其传承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关键词 贵州省黔东南州 侗族大歌 传承方式 传承现状 实地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缺位”到“共生”:侗族大歌舞台化的主体性困境与突破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丝 资利萍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6期124-132,156,共10页
侗族大歌舞台展演作为当代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现代性语境中文化商品的“脱域化”呈现。消费逻辑支配下的侗族大歌舞台实践采用剪切、拼接和复制的手法重构表演文本,往往因“民间主体缺位”而沦为符号化商品的客体。当地政府人员和本... 侗族大歌舞台展演作为当代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现代性语境中文化商品的“脱域化”呈现。消费逻辑支配下的侗族大歌舞台实践采用剪切、拼接和复制的手法重构表演文本,往往因“民间主体缺位”而沦为符号化商品的客体。当地政府人员和本土“学者”进行“包装”和“建构”的舞台表演文本难免遭遇真实性受到质疑、价值性被遮蔽和舞台化表演“同一性”问题的主体性困境。其突破路径有三:一是明确实践中各主体的主体性定位,二是重塑民间主体性地位,三是构筑“与他者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 消费符号 文化商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大学传承与发展——以侗族大歌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慧群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之间由于文化信念、文化自觉的差异而难以协调,基础教育保护又由于高考指挥棒压力使得民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将民族非物质文化从民间推向大学的象牙塔是... 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之间由于文化信念、文化自觉的差异而难以协调,基础教育保护又由于高考指挥棒压力使得民族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将民族非物质文化从民间推向大学的象牙塔是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调和方式,在侗族大歌的大学传承实践中,实现了民族文化和区域大学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和完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非物质文化 传承与发展 大学教育 侗族大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侗族大歌的当代传播策略 被引量:5
17
作者 谭榕榕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4期127-133,共7页
侗族大歌作为侗民族文化的代表,在当代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面临一系列传承问题,为了继承弘扬这一民族文化,从民族语言缺失,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转变,打工经济对村寨的冲击,功利心膨胀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得出倡导侗语、侗歌进课堂,建立文化... 侗族大歌作为侗民族文化的代表,在当代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面临一系列传承问题,为了继承弘扬这一民族文化,从民族语言缺失,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转变,打工经济对村寨的冲击,功利心膨胀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得出倡导侗语、侗歌进课堂,建立文化生态圈,树立民族文化品牌,重构乡土经济等解决措施,对保证侗族大歌在当代的继承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文化传承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传统感”的影像化书写——以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冬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0,共7页
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以下简称“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于2015年4月启动,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非遗传承人对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的经验表达,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以下简称“非遗抢救性记录工程”)于2015年4月启动,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非遗传承人对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的经验表达,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数字影像资料。①这是非遗保护行动中第一个将具体的非遗传承人作为关键抢救对象的国家文化抢救工程,自立项之初便内含着“以镜头写文化”的具体实践,其书写主体由国家、地方、项目团队、传承人四级结构组成,其项目成果由不同层次的书写者通过镜头合作完成,其工作目标则是成为为国家留档的一部权威非遗文化研究索引。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在贵州省的实践为研究对象②,对“侗族大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品仙”项目进行长时间的田野跟踪调查,以期充分了解非遗影像化的动态“书写”过程,从人类学视角洞悉非遗影像是如何书写人们文化记忆中的“传统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性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 侗族大歌 四级结构 文化记忆 项目团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抢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侗族大歌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东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6-138,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逐精神需求,侗族民俗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与神秘性吸引了许多游客。本文中所提到的侗族大歌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在其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警惕,本文根据侗族大歌保护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追逐精神需求,侗族民俗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与神秘性吸引了许多游客。本文中所提到的侗族大歌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在其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警惕,本文根据侗族大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与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做抛砖引玉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大歌 保护 存在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电视纪录片《侗族大歌》探寻侗戏非遗的多维价值
20
作者 徐小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6-88,共3页
非遗类电视纪录片是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践目标,以纪录片特有的镜头语言和影像风格将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情怀和美学意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最终唤起观众对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1]。《侗族大歌》是由贵州省委... 非遗类电视纪录片是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践目标,以纪录片特有的镜头语言和影像风格将非遗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情怀和美学意蕴直观地呈现给观众,最终唤起观众对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与价值认同[1]。《侗族大歌》是由贵州省委宣传部与五洲传播公司联合出品的侗族音乐舞蹈类非遗电视纪录片,该剧从歌师潘萨银花教村寨里的人唱侗歌、跳侗舞开始,邀请国家级侗戏代表性传承人杨开元教授为学术总顾问,通过侗族音乐舞蹈非遗项目传承人个人形象与内心的刻画,全景式展现了人与人、人与侗戏、侗戏与社会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让观众真切地领悟到侗族音乐舞蹈非遗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在侗族音乐舞蹈非遗文化自省中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行哲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纪录片 侗族大歌 联合出品 侗戏 侗族音乐 音乐舞蹈 镜头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