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原型盆地及其演化 被引量:13
1
作者 彭兆蒙 彭仕宓 +2 位作者 吴智平 李伟 孔旭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42,共6页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 在残留盆地展布、地层发育特征以及控盆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恢复了华北东部侏罗—白垩纪的原型盆地格局。研究表明,早—中侏罗世,华北东部处于古亚洲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演化的过渡阶段,为弱挤压成盆期,发育中小型山间盆地,早期盆地走向以近EW向为主,晚期NNE向盆地更为发育;盆地早期的沉积表现为对印支期造成的低洼地区的充填,晚期则表现为披覆式沉积。晚侏罗—早白垩世,华北东部构造演化主要受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进入大规模裂陷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火山活动强烈,原型盆地的展布具有明显分区性,受NW/NWW向、NE/NNE向断裂系统的控制,拉张断陷、拆离断陷、反转断陷及走滑拉张型盆地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晚白垩世,华北东部隆起剥蚀,仅少数地区沉积充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盆地 原型盆地 盆地演化 侏罗—白垩纪 华北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侏罗—白垩纪沉积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文庆 陈书平 杨先范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6-317,共12页
覆盖区侏罗—白垩系分布、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对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编制的地层分布图和地震资料解释,研究了渤海海域侏罗—白垩纪时期沉积、构造变形及演化特征。渤海海域燕山期构造变形与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幔上... 覆盖区侏罗—白垩系分布、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对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编制的地层分布图和地震资料解释,研究了渤海海域侏罗—白垩纪时期沉积、构造变形及演化特征。渤海海域燕山期构造变形与板块俯冲引起的地幔上拱有关。早-中侏罗世,库拉—伊泽奈崎板块北西向俯冲,地层展布继承了印支期古构造格局,呈近东西向,属于坳陷成盆期。晚侏罗—早白垩世,库拉—伊泽奈崎板块北北西向俯冲,火山活动强烈,为热拱断陷期。受郯庐断裂左行活动影响,地层展布具有明显分带性,多呈北东—南西向和北西西—南东东向。晚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北西向俯冲挤压,岩浆冷凝,进入萎缩隆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侏罗—白垩纪 沉积 构造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西伯利亚大型裂谷盆地侏罗系—白垩系成藏组合与有利勘探领域 被引量:2
3
作者 贺正军 温志新 +5 位作者 王兆明 阳孝法 刘小兵 梁英波 吉利洋 汪永华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8,共9页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中生代—新生代大型裂谷盆地,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和储层均发育于侏罗纪—白垩纪裂后拗陷阶段,这与典型裂谷盆地油气富集于裂谷层系的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基于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成藏要素与成藏组合分析... 西西伯利亚盆地是一个富含油气的中生代—新生代大型裂谷盆地,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和储层均发育于侏罗纪—白垩纪裂后拗陷阶段,这与典型裂谷盆地油气富集于裂谷层系的特点具有明显差异。基于系统的岩相古地理编图、成藏要素与成藏组合分析,划分了盆地拗陷阶段的成藏组合,探讨了各成藏组合的油气分布规律,指明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勘探方向。研究表明:侏罗纪—早白垩世巴雷姆期,盆地经历了一次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的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盆地最主要烃源岩和下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早白垩世巴雷姆期末—晚白垩世,转变为短周期、多期次海侵—海退沉积旋回,控制了上部多套成藏组合的发育。侏罗系—白垩系纵向上可以划分为7套成藏组合,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下白垩统贝里阿斯阶—巴雷姆阶成藏组合和下白垩统阿普特阶上段—上白垩统塞诺曼阶成藏组合。盆地北部陆架阿普特阶上段—塞诺曼阶成藏组合中的波库尔组大型构造圈闭,南部陆上的侏罗系成藏组合中的秋明组与瓦休甘组的岩性圈闭,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两大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成藏组合 油气分布 勘探领域 侏罗—白垩纪 西西伯利亚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带构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蒋俊 缪卫东 +9 位作者 赵凤全 李君 袁瑞 周慧 邓晓睿 王珊 董才源 黄智斌 师斌 汲雷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9,共12页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 吐格尔明背斜和阳北断裂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山前库车褶皱冲断带的东段,两者均为基底卷入型构造。阳北断裂是一个反转构造,其变形历史可以追溯到侏罗纪—白垩纪的正断层;新生代构造反转,发生了多期冲断变形加速期,分别发生于白垩纪末—古近纪初、古近纪末—新近纪初、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吐格尔明背斜构造带是阳北断裂中新世早期及以后的冲断作用派生出来的一个次级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带。它由吐格尔明背斜及其南、北两条呈背冲关系的逆冲断层组成。背斜核部元古宇变质岩出露地表;中、新生界直接不整合于变质岩之上,缺失全部古生界,说明研究区可能属于一个长期存在的古生代古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新生代逆冲断层 反转构造 基底卷入构造 元古宇变质岩 古隆起 吐格尔明背斜 阳北断裂 库车褶皱冲断带东段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跃南断裂带的形成演化
5
作者 周慧 黄理力 +3 位作者 龚洪林 刘亚雷 文磊 李曰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0-739,共10页
跃南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一条形状奇特的断裂带,平面展布呈口袋状。在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的断裂构造分析,认为跃南断裂带经历了二叠纪、二叠纪末—三叠纪和侏罗—白垩纪3期断裂作用的叠加。二叠纪大陆裂谷作用形... 跃南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一条形状奇特的断裂带,平面展布呈口袋状。在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的断裂构造分析,认为跃南断裂带经历了二叠纪、二叠纪末—三叠纪和侏罗—白垩纪3期断裂作用的叠加。二叠纪大陆裂谷作用形成的一系列NE-SW和NW-SE走向的陡倾的正断层,组成一个共轭断裂系统。沿跃南断裂带的两组不同方向的正断层活动加强,并最终追踪、贯通,形成了口袋状的跃南断裂带。也就是说,跃南断裂带实际上是由NE-SW和NW-SE走向两组断层组合而成的。断裂带围限的地块相对抬升,形成一个大型的垒块。二叠纪末—三叠纪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引起的逆冲断层,叠加在二叠纪正断层之上,进一步强化了跃南断裂带,使之断距加大,围限的垒块进一步抬升。侏罗—白垩纪的正断层属于南天山造山后的伸展构造,见于跃南断裂带上方,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对断裂带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正断层 二叠纪末—三叠纪逆冲断层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大陆裂谷 同碰撞构造 碰撞后构造 跃南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郭城金矿床黄铁矿Rb-Sr等时线年龄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杰 张丽鹏 +1 位作者 李聪颖 姜梦瑶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94-895,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研究区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与苏鲁造山带的缝合部位(图1a)。该区在三叠纪晚期经历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作用,侏罗—白垩纪构造岩浆活动频繁,是胶东地区重要的金及有色金属成矿区(... 1研究目的(Objective)研究区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板块与苏鲁造山带的缝合部位(图1a)。该区在三叠纪晚期经历了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造山作用,侏罗—白垩纪构造岩浆活动频繁,是胶东地区重要的金及有色金属成矿区(图1b)。近年来,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其中辽上金矿的规模达到了特大型,显示了该区巨大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东北缘 侏罗—白垩纪 华北板块 大地构造 苏鲁造山带 成矿区 碰撞造山作用 找矿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造山带的同碰撞和碰撞后构造——塔里木盆地北部地震解释成果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洪辉 李曰俊 +8 位作者 马德波 文磊 李程 赵岩 刘亚雷 黄彤飞 赵甜玉 高艳艳 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2-338,共17页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构造 侏罗—白垩纪中期伸展构造 同碰撞构造 碰撞后构造 不整合 地震解释 塔里木盆地北部 南天山 中亚造山带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南部中生代碰撞相关构造及其在古特提斯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李勇 李曰俊 +11 位作者 杨宪彰 文磊 黄少英 张亮 王祥 陈才 王斌 段云江 周慧 李洪辉 刘亚雷 黄彤飞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5-340,共26页
地震资料解释和野外地质调查,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发现中生代碰撞相关构造。同碰撞构造发育于西昆仑山前、阿尔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为晚三叠世冲断构造。既有晚三叠世新形成的冲断构造,也有先存构造的复活(如车尔臣断裂)。碰撞后构造见于... 地震资料解释和野外地质调查,在塔里木盆地南部发现中生代碰撞相关构造。同碰撞构造发育于西昆仑山前、阿尔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为晚三叠世冲断构造。既有晚三叠世新形成的冲断构造,也有先存构造的复活(如车尔臣断裂)。碰撞后构造见于西昆仑和阿尔金山前,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及其控制下形成堑—垒构造。晚三叠世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在西昆仑山前和麦盖提斜坡均为NNE-SSW;冲断方向是由造山带向塔里木盆地,在麦盖提斜坡有反冲。它们是塔里木板块南缘一次碰撞造山的同碰撞构造。这是北羌塘—塔里木碰撞,是古特提斯洋复杂的闭合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塔里木南部的侏罗纪—白垩纪伸展构造是其碰撞后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冲断构造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碰撞相关构造 塔里木盆地南部 北羌塘—塔里木碰撞 古特提斯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石在分析盆地物源区迁移与湖岸线演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高志勇 石雨昕 +1 位作者 冯佳睿 周川闽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7-524,共18页
中国中西部盆地的盆山结合部位,勘探程度较低、钻井少、地震成像复杂,致使利用传统的地震相、测井相、岩心资料等研究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特征较为困难。基于露头中巨厚砾岩发育层段对应盆地内储集层平面展布范围最广这一认识,运用"... 中国中西部盆地的盆山结合部位,勘探程度较低、钻井少、地震成像复杂,致使利用传统的地震相、测井相、岩心资料等研究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特征较为困难。基于露头中巨厚砾岩发育层段对应盆地内储集层平面展布范围最广这一认识,运用"将今论古"方法,建立南天山前现代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河流等沉积体系中砾石与搬运距离关系,以及不同沉积相类型中砾石发育产状与湖岸线远近关系,定量计算了准噶尔盆地多条重点剖面侏罗系—白垩系现今位置与沉积物源区和湖岸线演化的距离,恢复了侏罗纪—白垩纪物源区范围与湖岸线演化过程。认为侏罗纪—早白垩世砂砾岩储集体向盆地内延伸范围最大时期的湖岸线,明显与现今盆地边缘线有一向西北方向敞开的夹角,该认识对在编制岩相古地理图过程中以盆地边缘线即为湖岸线的观念提出了不同见解,为恢复准南等低勘探程度区原型盆地的岩相古地理特征、预测有利储集体的展布提供参数依据。建立的刻画物源区变化和湖岸线迁移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参数,是对传统沉积学研究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 从源到汇 物源区 湖岸线迁移 侏罗—白垩纪 准噶尔盆地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