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人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很多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用过度或不当是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该文对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已有研究的概念的界定与测量问题进行了...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人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很多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用过度或不当是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该文对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已有研究的概念的界定与测量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整合,讨论了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与测量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展开更多
参照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旨在编制出更适合我国情况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APIUS由6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耐...参照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旨在编制出更适合我国情况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APIUS由6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APIUS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测量工具。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进行病理性网络使用相关临床干预研究,为未来如何开展实验研究,进行临床治疗以及如何提高研究质量提供循证决策建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sych INFO和Cochrane center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进行病理性网络使用相关临床干预研究,为未来如何开展实验研究,进行临床治疗以及如何提高研究质量提供循证决策建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sych INFO和Cochrane center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等数据库,由两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并根据2010年的试验报告统一标准清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半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以及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文献共65篇。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的相关临床研究,研究设计和报告欠规范,缺少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诊断工具不一致;干预手段在心理、药物、运动、针刺等多方的发展。结论:目前关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随机对照研究尚少,研究质量较低。临床使用的干预手段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以及针灸等干预手段也逐渐兴起,然而缺乏高质量的研究验证干预手段的有效性。提示今后的研究应提高研究质量、统一诊断标准,加强对干预手段有效性的评价。展开更多
文摘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是人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很多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用过度或不当是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该文对病理性使用互联网已有研究的概念的界定与测量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整合,讨论了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界定与测量病理性使用互联网。
文摘参照国内外研究并结合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旨在编制出更适合我国情况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APIUS)。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APIUS由6个维度构成,即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APIUS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可以作为我国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测量工具。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外进行病理性网络使用相关临床干预研究,为未来如何开展实验研究,进行临床治疗以及如何提高研究质量提供循证决策建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sych INFO和Cochrane center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维普等数据库,由两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并根据2010年的试验报告统一标准清单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半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以及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文献共65篇。评价结果表明,目前的相关临床研究,研究设计和报告欠规范,缺少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诊断工具不一致;干预手段在心理、药物、运动、针刺等多方的发展。结论:目前关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随机对照研究尚少,研究质量较低。临床使用的干预手段以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以及针灸等干预手段也逐渐兴起,然而缺乏高质量的研究验证干预手段的有效性。提示今后的研究应提高研究质量、统一诊断标准,加强对干预手段有效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