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9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意图和语言——论赫施对作者意图的语言学诠释
被引量:
2
1
作者
庞弘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8,共8页
美国学者赫施坚持将作者意图视为解释的必要前提与根本依据,而维系其意图论主张的最主要支柱则在于语言学层面的诠释、开掘与建构。首先,通过对"语义自律论"和"本体论语言观"的诊断,赫施表明了意图较之于语言的优...
美国学者赫施坚持将作者意图视为解释的必要前提与根本依据,而维系其意图论主张的最主要支柱则在于语言学层面的诠释、开掘与建构。首先,通过对"语义自律论"和"本体论语言观"的诊断,赫施表明了意图较之于语言的优越地位,并由此展现了对"语言学转向"这一重大文化事件的批判性反思。在此基础上,依托"言说主体"命题的提出,赫施强调,意图不可能完全摆脱语言而独立存在,它必须通过公共性语言的作用而得以具体化和彰显。赫施的理论不仅深化了自己有关作者意图的既有论说,更有效地推动了当代学术界围绕意图和语言关系的相关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施
作者意图
语言学转向
言说主体
作者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者意图重构与“客观性”追问——赫施意图论解释学的语境维度
2
作者
庞弘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1,共6页
美国学者赫施始终将作者意图视为解释的必然前提与终极归宿,通过语境层面的深入探究,他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意图论主张。首先,赫施将解释学中的"视域"指认为一个同语境密切关联的范畴,从而驳斥了伽达默尔著名的"视域融合&...
美国学者赫施始终将作者意图视为解释的必然前提与终极归宿,通过语境层面的深入探究,他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意图论主张。首先,赫施将解释学中的"视域"指认为一个同语境密切关联的范畴,从而驳斥了伽达默尔著名的"视域融合"命题,并凸显了自己重构作者原意的坚定立场。由此出发,依靠对"范型"概念的提炼与阐发,赫施进一步指出,意图应当被定义为一种建基于语境之上的、大致的"可能性"状态,它可以经由解释者对语境的持续开掘而不断精确化。在"作者之死"的时代背景下,赫施的理论不仅体现了他对作者意图的创造性建构与价值重估,更彰显了他对意义之客观确定性的不懈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施
作者意图
语境
视域融合
范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众里寻他千百度——关于作者意图与文本解读的思考
3
作者
王明
杜亭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9期34-37,共4页
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材料为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结尾是:"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命题者为考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小说设计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和每年的情况一样,试题一公布...
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材料为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结尾是:"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命题者为考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小说设计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和每年的情况一样,试题一公布,立即有"好事者"询问作者巩高峰:"诡异的光"究竟有什么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结尾
命题者
作者意图
文本解读
浙江高考
阅读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悖论与脱困——命题与作者意图不合的实质及破解之道
4
作者
陈兴才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6-59,共4页
争议由来已久苏州市统考高二试卷阅读题,文学类阅读的选文是王亚的《清明》。有的学生可能是被题目难着了,“想知道原作者做题时是什么感受”,于是考后通过微博找原作者请教。作者王亚做了用自己文章命制的试题,对照答案,20分仅得6分,...
争议由来已久苏州市统考高二试卷阅读题,文学类阅读的选文是王亚的《清明》。有的学生可能是被题目难着了,“想知道原作者做题时是什么感受”,于是考后通过微博找原作者请教。作者王亚做了用自己文章命制的试题,对照答案,20分仅得6分,于是调侃道:“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意图
命题
脱困
悖论
《清明》
阅读题
苏州市
原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小说的大节奏:《早秋》的叙事策略与作者的意图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强
李思思
《外国语文研究》
2016年第2期31-38,共8页
正如"(诗歌中的)声音听起来应该是意义的回响",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也必须为烘托主题而设置。因此,叙事策略的运用精妙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对小说主题的呼应程度,而确立小说的主题也就成为了分析小说叙事策略功用的前提;反过来,从...
正如"(诗歌中的)声音听起来应该是意义的回响",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也必须为烘托主题而设置。因此,叙事策略的运用精妙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对小说主题的呼应程度,而确立小说的主题也就成为了分析小说叙事策略功用的前提;反过来,从对叙事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来判断叙事的"政治取向"的做法多半会成为"过度解读"。兰斯顿·休斯的小小说《早秋》以其"时空一体"的节奏、"有限的"全知视角和"无情节"的叙事结构等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赢得了无数批评者的青睐,充分展示了小说作者"戏剧性"还原生活原貌的功力。素有"黑人桂冠诗人"之称的兰斯顿·休斯在这篇小说里未触及任何种族政治的因素,对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他只是以精妙的叙事手段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些习惯于"政治性批判"的批评者所强加给文本的其它叙事企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秋》
叙事策略
作者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醒世姻缘传》作者劝惩意图与实际效果的消解
被引量:
1
6
作者
田雨鑫
《蒲松龄研究》
2019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西周生创作《醒世姻缘传》小说的主观意图主要在于劝惩教化。但由于小说因果报应的设定,以及实际书写中存在的一些疏漏,作者对喜剧娱乐因素分寸把控并不完美等种种因素使得小说文本本身即对其劝惩功能造成了消解,并不能达到作者预期的...
西周生创作《醒世姻缘传》小说的主观意图主要在于劝惩教化。但由于小说因果报应的设定,以及实际书写中存在的一些疏漏,作者对喜剧娱乐因素分寸把控并不完美等种种因素使得小说文本本身即对其劝惩功能造成了消解,并不能达到作者预期的劝惩效果。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与书写的客观效果、读者的阅读感受形成了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劝惩
作者意图
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意逆志与意图迷误
7
作者
杨保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以意逆志
作者意图
文学创作
语言系统
创作对象
文学形象
形象意义
作者
与作品
孟子
“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隐含的作者——《小说修辞学》方法论探析
8
作者
姚钰倩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8期24-26,共3页
《小说修辞学》这本书出版于1961年,在那个时代,传统的、以考据“作者意图”为主的“作者中心”的文学批评方式受到广泛的批判和反对,“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兴起,与此同时现实主义依旧是小说创作的主流,现代主义反传统与反理性的...
《小说修辞学》这本书出版于1961年,在那个时代,传统的、以考据“作者意图”为主的“作者中心”的文学批评方式受到广泛的批判和反对,“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兴起,与此同时现实主义依旧是小说创作的主流,现代主义反传统与反理性的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在这个背景之下,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者们虽然也强调以文本为中心的客观性,但他们以哲学的、传统的方法论为依据,严肃地探讨了小说的叙事技巧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反驳了当时主流偏激的文学思潮,用传统的涓涓细流中和时代的洪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思潮
《小说修辞学》
隐含的
作者
作者意图
文学批评
反理性
叙事技巧
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葛琳
《作文(高中版)》
2024年第1期43-44,共2页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基础薄弱,传统思维盛行,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阅读教学质量事倍功半,导致学生对阅读感受漠然,参与感不强,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传统阅读教学一般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课文为主,学生为辅,被动地接受老师和作品教授...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基础薄弱,传统思维盛行,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阅读教学质量事倍功半,导致学生对阅读感受漠然,参与感不强,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传统阅读教学一般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课文为主,学生为辅,被动地接受老师和作品教授和传达的内容和思想。学生普遍参与感不强,或者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教条式地记忆所谓的“作者意图”“文章主旨”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感
文章主旨
阅读感受
作者意图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教条式
传统思维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哲学阐释学的拓展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
4
10
作者
梁真惠
耿强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88,共6页
国内翻译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而忽视了其它阐释学流派持论的合理性。很多著者基本未加批判就直接借用阐释学原则来研究翻译现象...
国内翻译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而忽视了其它阐释学流派持论的合理性。很多著者基本未加批判就直接借用阐释学原则来研究翻译现象,导致两种结果:第一,文本阐释的有效性被置换,这对翻译学科的本体研究构成了威胁;第二,将哲学阐释学原则直接应用到翻译实例分析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哲学阐释学的理论品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张应重点从文本意义的有效性与文本意义生成机制两个方面去拓展哲学阐释学的应用空间,以适应翻译学科的理论需要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阐释学
翻译学科
作者意图
文本
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原文到译文的得与失
被引量:
7
11
作者
陈大亮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6-129,共4页
目前,翻译界对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提法基本认可,但何为翻译的创造性,从原文到译文究竟得到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从这些问题出发,受文本意义的三种划分法的启示,考察从原文到译文的得与失,得出以下结...
目前,翻译界对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提法基本认可,但何为翻译的创造性,从原文到译文究竟得到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从这些问题出发,受文本意义的三种划分法的启示,考察从原文到译文的得与失,得出以下结论:从原文到译文失去的是作者意图,得到的是译者意图,保留的是作品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文
译文
作者意图
作品
意图
译者
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寻找夏娃与文本解读——论《我的丁一之旅》
被引量:
4
12
作者
于戈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5,共7页
关键词
文本解读
作者意图
追问
史铁生
实验性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自译看译者的任务——以《台北人》的翻译为个案
被引量:
17
13
作者
吴波
《山东外语教学》
2004年第6期65-68,共4页
本文以白先勇自译的<台北人>为个案,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任务.作者从文本和文化交流两个层面指出,译者的任务决不能被简单地归纳为"忠实于作者和原作".译者是翻译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其终极任务是通过亲自介入翻译...
本文以白先勇自译的<台北人>为个案,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任务.作者从文本和文化交流两个层面指出,译者的任务决不能被简单地归纳为"忠实于作者和原作".译者是翻译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其终极任务是通过亲自介入翻译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原作进行重构,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时译者通过翻译发掘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促成原文和译文、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的任务
自译
作者意图
译者
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本“过度阐释”及其历史语境分析——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
被引量:
12
14
作者
林斌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2-37,共6页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现代南方女作家。发表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被誉为麦卡靳斯的一部扛鼎力作,其故事情节已经广为熟知,然而作品问世后的一段插曲却多半鲜为人知:作...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现代南方女作家。发表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被誉为麦卡靳斯的一部扛鼎力作,其故事情节已经广为熟知,然而作品问世后的一段插曲却多半鲜为人知:作者曾因"反犹倾向"的指控而一度遭受精神折磨。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尝试对文本的"过度阐释"及其特定历史语境作出简要分析,从而加深理解麦卡勒斯的反主流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犹倾向”
“过度阐释”
历史语境
作者意图
文本
意图
隐含
作者
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艺术阐释论——艺术阐释的四种模式
被引量:
1
15
作者
孙伟科
周倩旎
《民族艺术研究》
2001年第4期16-21,45,共7页
关于艺术阐释的各种理论主要表现是以作者、文本、读者为中心的表面对立。它们各自包含着对于一定艺术现象的审美经验研究和合理性。本文总结它们的理论特点和贡献 ,并对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心 ,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生活、作...
关于艺术阐释的各种理论主要表现是以作者、文本、读者为中心的表面对立。它们各自包含着对于一定艺术现象的审美经验研究和合理性。本文总结它们的理论特点和贡献 ,并对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心 ,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生活、作者、文本、读者的潜理解和关于文本自足性与开放性、自传性与概括性、作者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辩证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文本
自传性
作者意图
读者
自足性
现实
中心
开放性
辩证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
被引量:
1
16
作者
刘绍信
《北方论丛》
CSSCI
1998年第1期98-100,共3页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刘绍信《白鹿原》问世之际,曾引起当代文坛一时轰动,批评家操刀执笔,见解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怎样,小说所展示的文化生活及思想艺术情趣,已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清晰的印迹。“小说被认为是...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刘绍信《白鹿原》问世之际,曾引起当代文坛一时轰动,批评家操刀执笔,见解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怎样,小说所展示的文化生活及思想艺术情趣,已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清晰的印迹。“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原》
民族秘史
鹿子霖
白嘉轩
宗法观念
白孝文
宗法家族
小说
作者意图
文化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非独立性”的电视解说词写作
被引量:
2
17
作者
郭薇薇
《写作》
2013年第5期19-21,共3页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也是电视创作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电视解说词能够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传达节目创作者意图,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并能协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共同完成节目创作。电视解说词的写作...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也是电视创作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电视解说词能够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传达节目创作者意图,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并能协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共同完成节目创作。电视解说词的写作和使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或文稿写作,即便是同属大众传媒载体的报纸稿和广播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说词写作
电视创作
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
节目内容
电视语言
有声语言
作者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翻译与阐释研讨
18
作者
周晓娴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93-97,共5页
翻译即阐释。然而对于阐释的对象及方法争议颇多。作者意图、词句的语境意义和文本的语类特征构成原文意义的基本要素。阐释过程中,阐释者依赖个人学识及性格特征,除尽量客观地分析原文本之外,还应有对读者的考虑。阐释的最佳方法是使...
翻译即阐释。然而对于阐释的对象及方法争议颇多。作者意图、词句的语境意义和文本的语类特征构成原文意义的基本要素。阐释过程中,阐释者依赖个人学识及性格特征,除尽量客观地分析原文本之外,还应有对读者的考虑。阐释的最佳方法是使所理解的意义以一种被人理解的新的方式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意义
作者意图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久天长》:知天命,慰平生
19
作者
刘宇清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第5期34-36,共3页
王小帅是一位作者导演,喜欢用电影书写生活经验,替长辈代言,为自己写照,与朋友共情。凡是现实,都有局限。凡是批评,都有倾向。作者意图与观众期待高度一致/不一致,都不会增减《地久天长》的价值。2019年2月16日,王景春和咏梅在第69届柏...
王小帅是一位作者导演,喜欢用电影书写生活经验,替长辈代言,为自己写照,与朋友共情。凡是现实,都有局限。凡是批评,都有倾向。作者意图与观众期待高度一致/不一致,都不会增减《地久天长》的价值。2019年2月16日,王景春和咏梅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最佳男女主角银熊奖,《地久天长》受到万众瞩目。3月22日,影片在国内公映,观众反应激烈/分裂,"热夸猛踩的都有"。截至4月8日,《地久天长》上映18天,票房收入4409.5万元人民币。1评论热闹,票房冷清,冰火两重天,王小帅导演的作者情怀再次遭遇市场挫折。何以至此?是"命"还是"错"?本文根据电影作者、文本和观众的关系,谈点抛砖引玉的浅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国际电影节
王小帅
银熊奖
观众反应
电影
作者
知天命
作者
导演
作者意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短篇小说Salvation的翻译策略
20
作者
袁卫民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0期142-143,共2页
Salvation的写作极其风格化,这就要求在翻译该小说时,要考虑其语言的风格特点,以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展示原文作者的本意,再现原文的神韵。
关键词
语言风格
翻译策略
作者意图
原文神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意图和语言——论赫施对作者意图的语言学诠释
被引量:
2
1
作者
庞弘
机构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1-188,共8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2JZD019]
南京大学青年基金项目"E.D.赫施‘作者意图’理论研究"的资助
文摘
美国学者赫施坚持将作者意图视为解释的必要前提与根本依据,而维系其意图论主张的最主要支柱则在于语言学层面的诠释、开掘与建构。首先,通过对"语义自律论"和"本体论语言观"的诊断,赫施表明了意图较之于语言的优越地位,并由此展现了对"语言学转向"这一重大文化事件的批判性反思。在此基础上,依托"言说主体"命题的提出,赫施强调,意图不可能完全摆脱语言而独立存在,它必须通过公共性语言的作用而得以具体化和彰显。赫施的理论不仅深化了自己有关作者意图的既有论说,更有效地推动了当代学术界围绕意图和语言关系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
赫施
作者意图
语言学转向
言说主体
作者
建构
Keywords
Hirsch
the author's intention
the linguistic turn
speaking subject
author construct
分类号
H0-05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意图重构与“客观性”追问——赫施意图论解释学的语境维度
2
作者
庞弘
机构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出处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1,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从现代到后现代"(项目编号:06AZW001)阶段性成果
文摘
美国学者赫施始终将作者意图视为解释的必然前提与终极归宿,通过语境层面的深入探究,他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意图论主张。首先,赫施将解释学中的"视域"指认为一个同语境密切关联的范畴,从而驳斥了伽达默尔著名的"视域融合"命题,并凸显了自己重构作者原意的坚定立场。由此出发,依靠对"范型"概念的提炼与阐发,赫施进一步指出,意图应当被定义为一种建基于语境之上的、大致的"可能性"状态,它可以经由解释者对语境的持续开掘而不断精确化。在"作者之死"的时代背景下,赫施的理论不仅体现了他对作者意图的创造性建构与价值重估,更彰显了他对意义之客观确定性的不懈追寻。
关键词
赫施
作者意图
语境
视域融合
范型
Keywords
Hirsch
the author’ s intention
context
fusion of horizons
genre
分类号
I024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众里寻他千百度——关于作者意图与文本解读的思考
3
作者
王明
杜亭
机构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出处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第9期34-37,共4页
文摘
2017年浙江高考阅读材料为巩高峰的《一种美味》,文章结尾是:"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命题者为考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小说设计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和每年的情况一样,试题一公布,立即有"好事者"询问作者巩高峰:"诡异的光"究竟有什么涵义?
关键词
文章结尾
命题者
作者意图
文本解读
浙江高考
阅读材料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悖论与脱困——命题与作者意图不合的实质及破解之道
4
作者
陈兴才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6-59,共4页
文摘
争议由来已久苏州市统考高二试卷阅读题,文学类阅读的选文是王亚的《清明》。有的学生可能是被题目难着了,“想知道原作者做题时是什么感受”,于是考后通过微博找原作者请教。作者王亚做了用自己文章命制的试题,对照答案,20分仅得6分,于是调侃道:“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
关键词
作者意图
命题
脱困
悖论
《清明》
阅读题
苏州市
原
作者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小说的大节奏:《早秋》的叙事策略与作者的意图
被引量:
2
5
作者
张强
李思思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武汉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出处
《外国语文研究》
2016年第2期31-38,共8页
文摘
正如"(诗歌中的)声音听起来应该是意义的回响",小说中的叙事策略也必须为烘托主题而设置。因此,叙事策略的运用精妙与否往往取决于其对小说主题的呼应程度,而确立小说的主题也就成为了分析小说叙事策略功用的前提;反过来,从对叙事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来判断叙事的"政治取向"的做法多半会成为"过度解读"。兰斯顿·休斯的小小说《早秋》以其"时空一体"的节奏、"有限的"全知视角和"无情节"的叙事结构等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赢得了无数批评者的青睐,充分展示了小说作者"戏剧性"还原生活原貌的功力。素有"黑人桂冠诗人"之称的兰斯顿·休斯在这篇小说里未触及任何种族政治的因素,对绝大多数读者而言,他只是以精妙的叙事手段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并没有那些习惯于"政治性批判"的批评者所强加给文本的其它叙事企图。
关键词
《早秋》
叙事策略
作者意图
Keywords
Early Autumn
narrative strategies
authorial intention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醒世姻缘传》作者劝惩意图与实际效果的消解
被引量:
1
6
作者
田雨鑫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蒲松龄研究》
2019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文摘
西周生创作《醒世姻缘传》小说的主观意图主要在于劝惩教化。但由于小说因果报应的设定,以及实际书写中存在的一些疏漏,作者对喜剧娱乐因素分寸把控并不完美等种种因素使得小说文本本身即对其劝惩功能造成了消解,并不能达到作者预期的劝惩效果。作者的主观创作意图,与书写的客观效果、读者的阅读感受形成了背离。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劝惩
作者意图
消解
Keywords
The Marriage Stories to Awaken Men
Persuasion and punishment
The author's intention
Dissolution
分类号
I207.3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意逆志与意图迷误
7
作者
杨保春
出处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以意逆志
作者意图
文学创作
语言系统
创作对象
文学形象
形象意义
作者
与作品
孟子
“志”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隐含的作者——《小说修辞学》方法论探析
8
作者
姚钰倩
机构
广西师范大学
出处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8期24-26,共3页
文摘
《小说修辞学》这本书出版于1961年,在那个时代,传统的、以考据“作者意图”为主的“作者中心”的文学批评方式受到广泛的批判和反对,“以文本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兴起,与此同时现实主义依旧是小说创作的主流,现代主义反传统与反理性的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在这个背景之下,新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者们虽然也强调以文本为中心的客观性,但他们以哲学的、传统的方法论为依据,严肃地探讨了小说的叙事技巧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反驳了当时主流偏激的文学思潮,用传统的涓涓细流中和时代的洪浪。
关键词
文学思潮
《小说修辞学》
隐含的
作者
作者意图
文学批评
反理性
叙事技巧
伦理道德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葛琳
机构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出处
《作文(高中版)》
2024年第1期43-44,共2页
文摘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基础薄弱,传统思维盛行,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阅读教学质量事倍功半,导致学生对阅读感受漠然,参与感不强,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传统阅读教学一般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课文为主,学生为辅,被动地接受老师和作品教授和传达的内容和思想。学生普遍参与感不强,或者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教条式地记忆所谓的“作者意图”“文章主旨”等内容。
关键词
参与感
文章主旨
阅读感受
作者意图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教条式
传统思维
教学效果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哲学阐释学的拓展与翻译研究
被引量:
4
10
作者
梁真惠
耿强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昌吉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
出处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88,共6页
文摘
国内翻译界对阐释学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则,即"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和"视阈融合",而忽视了其它阐释学流派持论的合理性。很多著者基本未加批判就直接借用阐释学原则来研究翻译现象,导致两种结果:第一,文本阐释的有效性被置换,这对翻译学科的本体研究构成了威胁;第二,将哲学阐释学原则直接应用到翻译实例分析上,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了哲学阐释学的理论品格。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张应重点从文本意义的有效性与文本意义生成机制两个方面去拓展哲学阐释学的应用空间,以适应翻译学科的理论需要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哲学阐释学
翻译学科
作者意图
文本
意图
Keyword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discipline of translation
author's intention
textural intention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原文到译文的得与失
被引量:
7
11
作者
陈大亮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6-129,共4页
文摘
目前,翻译界对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提法基本认可,但何为翻译的创造性,从原文到译文究竟得到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对这些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从这些问题出发,受文本意义的三种划分法的启示,考察从原文到译文的得与失,得出以下结论:从原文到译文失去的是作者意图,得到的是译者意图,保留的是作品意图。
关键词
原文
译文
作者意图
作品
意图
译者
意图
Keywords
source text
target text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translator’s intention
分类号
H06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寻找夏娃与文本解读——论《我的丁一之旅》
被引量:
4
12
作者
于戈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9-105,共7页
关键词
文本解读
作者意图
追问
史铁生
实验性
小说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自译看译者的任务——以《台北人》的翻译为个案
被引量:
17
13
作者
吴波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 上海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2004年第6期65-68,共4页
基金
.NULL.
文摘
本文以白先勇自译的<台北人>为个案,探讨了翻译中译者的任务.作者从文本和文化交流两个层面指出,译者的任务决不能被简单地归纳为"忠实于作者和原作".译者是翻译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其终极任务是通过亲自介入翻译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原作进行重构,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同时译者通过翻译发掘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促成原文和译文、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对话.
关键词
译者的任务
自译
作者意图
译者
意图
Keywords
the task of translator
self-translation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lator
the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本“过度阐释”及其历史语境分析——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
被引量:
12
14
作者
林斌
机构
北京大学英语系
出处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32-37,共6页
文摘
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一位成就突出的现代南方女作家。发表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被誉为麦卡靳斯的一部扛鼎力作,其故事情节已经广为熟知,然而作品问世后的一段插曲却多半鲜为人知:作者曾因"反犹倾向"的指控而一度遭受精神折磨。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尝试对文本的"过度阐释"及其特定历史语境作出简要分析,从而加深理解麦卡勒斯的反主流立场。
关键词
“反犹倾向”
“过度阐释”
历史语境
作者意图
文本
意图
隐含
作者
反讽
Keywords
anti-Semitism
over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contexts
authorial intention
textual intention
implied author
irony
分类号
I712.079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艺术阐释论——艺术阐释的四种模式
被引量:
1
15
作者
孙伟科
周倩旎
机构
云南艺术学院
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2001年第4期16-21,45,共7页
文摘
关于艺术阐释的各种理论主要表现是以作者、文本、读者为中心的表面对立。它们各自包含着对于一定艺术现象的审美经验研究和合理性。本文总结它们的理论特点和贡献 ,并对以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心 ,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对于生活、作者、文本、读者的潜理解和关于文本自足性与开放性、自传性与概括性、作者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辩证观念。
关键词
阐释
文本
自传性
作者意图
读者
自足性
现实
中心
开放性
辩证观
分类号
J01 [艺术—艺术理论]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
被引量:
1
16
作者
刘绍信
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北方论丛》
CSSCI
1998年第1期98-100,共3页
文摘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刘绍信《白鹿原》问世之际,曾引起当代文坛一时轰动,批评家操刀执笔,见解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怎样,小说所展示的文化生活及思想艺术情趣,已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清晰的印迹。“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者陈忠实以巴尔...
关键词
《白鹿原》
民族秘史
鹿子霖
白嘉轩
宗法观念
白孝文
宗法家族
小说
作者意图
文化因素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非独立性”的电视解说词写作
被引量:
2
17
作者
郭薇薇
机构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出处
《写作》
2013年第5期19-21,共3页
文摘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也是电视创作的重要手段和表现形式。电视解说词能够充分发挥有声语言的独特优势,传达节目创作者意图,帮助观众理解节目内容,并能协同电视其他表现手段共同完成节目创作。电视解说词的写作和使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或文稿写作,即便是同属大众传媒载体的报纸稿和广播稿,
关键词
解说词写作
电视创作
非独立性
电视解说词
节目内容
电视语言
有声语言
作者意图
分类号
G2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翻译与阐释研讨
18
作者
周晓娴
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93-97,共5页
文摘
翻译即阐释。然而对于阐释的对象及方法争议颇多。作者意图、词句的语境意义和文本的语类特征构成原文意义的基本要素。阐释过程中,阐释者依赖个人学识及性格特征,除尽量客观地分析原文本之外,还应有对读者的考虑。阐释的最佳方法是使所理解的意义以一种被人理解的新的方式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表达。
关键词
阐释
意义
作者意图
翻译
Keywords
interpretation
meaning
author's intention
translation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久天长》:知天命,慰平生
19
作者
刘宇清
机构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第5期34-36,共3页
文摘
王小帅是一位作者导演,喜欢用电影书写生活经验,替长辈代言,为自己写照,与朋友共情。凡是现实,都有局限。凡是批评,都有倾向。作者意图与观众期待高度一致/不一致,都不会增减《地久天长》的价值。2019年2月16日,王景春和咏梅在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最佳男女主角银熊奖,《地久天长》受到万众瞩目。3月22日,影片在国内公映,观众反应激烈/分裂,"热夸猛踩的都有"。截至4月8日,《地久天长》上映18天,票房收入4409.5万元人民币。1评论热闹,票房冷清,冰火两重天,王小帅导演的作者情怀再次遭遇市场挫折。何以至此?是"命"还是"错"?本文根据电影作者、文本和观众的关系,谈点抛砖引玉的浅见。
关键词
柏林国际电影节
王小帅
银熊奖
观众反应
电影
作者
知天命
作者
导演
作者意图
分类号
J90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篇小说Salvation的翻译策略
20
作者
袁卫民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出处
《海外英语》
2015年第10期142-143,共2页
文摘
Salvation的写作极其风格化,这就要求在翻译该小说时,要考虑其语言的风格特点,以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来展示原文作者的本意,再现原文的神韵。
关键词
语言风格
翻译策略
作者意图
原文神韵
Keywords
stylistic language
translating strategy
author's intention
spirit
分类号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意图和语言——论赫施对作者意图的语言学诠释
庞弘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作者意图重构与“客观性”追问——赫施意图论解释学的语境维度
庞弘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众里寻他千百度——关于作者意图与文本解读的思考
王明
杜亭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悖论与脱困——命题与作者意图不合的实质及破解之道
陈兴才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小小说的大节奏:《早秋》的叙事策略与作者的意图
张强
李思思
《外国语文研究》
201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醒世姻缘传》作者劝惩意图与实际效果的消解
田雨鑫
《蒲松龄研究》
201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以意逆志与意图迷误
杨保春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隐含的作者——《小说修辞学》方法论探析
姚钰倩
《文学艺术周刊》
202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葛琳
《作文(高中版)》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哲学阐释学的拓展与翻译研究
梁真惠
耿强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从原文到译文的得与失
陈大亮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5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寻找夏娃与文本解读——论《我的丁一之旅》
于戈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从自译看译者的任务——以《台北人》的翻译为个案
吴波
《山东外语教学》
2004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文本“过度阐释”及其历史语境分析——从《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反犹倾向”谈起
林斌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艺术阐释论——艺术阐释的四种模式
孙伟科
周倩旎
《民族艺术研究》
200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民族秘史”的展示——《白鹿原》解读
刘绍信
《北方论丛》
CSSCI
199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基于“非独立性”的电视解说词写作
郭薇薇
《写作》
201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翻译与阐释研讨
周晓娴
《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地久天长》:知天命,慰平生
刘宇清
《上海艺术评论》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短篇小说Salvation的翻译策略
袁卫民
《海外英语》
201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