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纵向题目作答时间模型:对潜在加工速度的变化追踪
1
作者 陈琦鹏 詹沛达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4年第1期86-96,共11页
本研究提出四个纵向题目作答时间(RT)模型以追踪潜在加工速度的变化。四者的测量模型一致,差异主要体现于描述潜在加工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结构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者均有实践应用性且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模拟研究表明四者... 本研究提出四个纵向题目作答时间(RT)模型以追踪潜在加工速度的变化。四者的测量模型一致,差异主要体现于描述潜在加工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结构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者均有实践应用性且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模拟研究表明四者在不同模拟条件下的参数估计返真性均良好。总之,本文提出的四个纵向RT模型具有可应用性且心理计量学性能良好;不仅丰富了纵向RT数据的分析方法,还拓展了纵向潜变量模型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目作答时间 纵向数据 对数正态作答时间模型 潜在增长曲线 项目反应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答时间与反应依赖关系建模:基于双因子模型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小军 柏小云 罗照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62,共11页
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测验的计算机化越来越普遍,使得被试作答的过程性数据的搜集也越来越便利。分层模型的提出为作答时间与反应的联合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建模框架,且逐渐成为当前最流行的方法。虽然分层模型被广泛使用,但仅仅通过参... 在心理与教育测验中,测验的计算机化越来越普遍,使得被试作答的过程性数据的搜集也越来越便利。分层模型的提出为作答时间与反应的联合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建模框架,且逐渐成为当前最流行的方法。虽然分层模型被广泛使用,但仅仅通过参数间的关系还不能很好地解释作答时间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模型,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基于双因子模型的新视角,文中将测验的作答时间与反应分别视为测量被试速度和能力的两个局部因子,而作答时间与反应又视为综合测量了被试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的一般能力或全局因子。基于此,文中提出双因子分层模型,以探讨作答时间与反应的依赖关系。模拟研究发现Mplus程序能有效估计双因子分层模型的各参数,而忽视作答时间与反应依赖关系的分层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存在明显的偏差。在实例数据分析中,相较于分层模型,双因子分层模型的各模型拟合指数表现更好。此外,不同被试在不同项目上的作答时间与反应存在不同的依赖关系,从而对被试的作答准确率与时间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答时间 反应 依赖关系 分层模型 双因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对数正态作答时间模型:对潜在加工速度多维性的探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詹沛达 Hong Jiao Kaiwen Man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32-1142,共11页
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潜在加工速度反映学生运用潜在能力解决问题的效率。为在多维测验中探究潜在加工速度的多维性并实现参数估计,本研究提出多维对数正态作答时间模型。实证数据分析及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潜在加工速度具有与潜在能力... 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潜在加工速度反映学生运用潜在能力解决问题的效率。为在多维测验中探究潜在加工速度的多维性并实现参数估计,本研究提出多维对数正态作答时间模型。实证数据分析及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潜在加工速度具有与潜在能力相匹配的多维结构;(2)新模型可精确估计个体水平的多维潜在加工速度及与作答时间有关的题目参数;(3)冗余指定潜在加工速度具有多维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低于忽略其多维性所带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目作答时间 多维潜在加工速度 题目作答理论 计算机化测验 P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答时间数据的改变点分析在检测加速作答中的探索——已知和未知项目参数 被引量:2
4
作者 钟小缘 喻晓锋 +3 位作者 苗莹 秦春影 彭亚风 童昊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77-1292,共16页
相对于传统的离散作答数据,作答时间作为连续数据,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改变点分析(changepoint analysis)技术在心理和教育领域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本文一方面对改变点分析在心理测量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一个综合的总结和分析;另一方面,将... 相对于传统的离散作答数据,作答时间作为连续数据,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改变点分析(changepoint analysis)技术在心理和教育领域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本文一方面对改变点分析在心理测量领域的应用进行了一个综合的总结和分析;另一方面,将基于作答数据的两种改变点分析统计量推广到作答时间数据,将改变点分析技术应用到测验异常作答模式:加速作答speededness的检测上。采用两种检验方法:似然比检验和Wald检验,分别在已知和未知项目参数的条件下,实现异常作答模式的检测。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对于加速作答行为的检测具有很高的检验力,同时能够很好的控制I类错误率。实证数据分析进一步表明本文中所使用的方法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变点分析法 异常作答行为 作答时间 加速作答 统计过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作答精度和作答时间的概率态认知诊断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田亚淑 詹沛达 王立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73-1586,I0010-I0018,共23页
对多模态数据的联合分析是改进结果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主要途径。针对概率态认知诊断模型(CDM)仅能分析题目作答精度(RA)的局限,本文基于联合-层级建模框架和联合-交叉负载建模框架提出三个可联合分析RA和题目作答时间(RT)的概率态联... 对多模态数据的联合分析是改进结果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主要途径。针对概率态认知诊断模型(CDM)仅能分析题目作答精度(RA)的局限,本文基于联合-层级建模框架和联合-交叉负载建模框架提出三个可联合分析RA和题目作答时间(RT)的概率态联合CDM。模拟研究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新模型参数估计返真性良好,额外引入RT有助于提高参数估计精度并提供有关个体加工速度的测量;(2)基于联合-交叉负载建模框架构建的模型对测验情境的兼容性优于基于联合-层级建模框架构建的模型;(3)概率态属性比确定态属性更精细地反映个体对属性的掌握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诊断 概率态属性 题目作答时间 联合建模框架 交叉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中沉思-冲动型认知风格、能力水平、试题难度与试题作答时间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陆宏 王玥 +1 位作者 王超 梁雨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1-97,共7页
伴随着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试题作答时间已被逐步纳入被试能力水平的计算模型。因此,在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中,试题作答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是否会随正答概率的变化而变化,受到了研究者的持续关注。文章旨在探讨在不同正答概率条... 伴随着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的发展,试题作答时间已被逐步纳入被试能力水平的计算模型。因此,在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中,试题作答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是否会随正答概率的变化而变化,受到了研究者的持续关注。文章旨在探讨在不同正答概率条件下,自适应性测验中被试的沉思-冲动型认知风格、能力水平、试题难度与试题作答时间之间的关系。通过多组分析模型,文章发现测验环境由难变易时,个体差异与试题特征对试题作答时间的总效应显著减少,这有利于提高测验结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并改善测验的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 认知风格 能力水平 试题难度 试题作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项目作答反应时间的作弊甄别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志明 徐庆树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88,共11页
随着基于计算机的测试逐渐普及,搜集、记录、分析考生的项目作答反应时间数据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基于这一数据开展考试的作弊甄别研究。然而,此类研究国外较多,国内则非常之少。提出“两种三类”的作弊行为分类标准,从参数... 随着基于计算机的测试逐渐普及,搜集、记录、分析考生的项目作答反应时间数据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基于这一数据开展考试的作弊甄别研究。然而,此类研究国外较多,国内则非常之少。提出“两种三类”的作弊行为分类标准,从参数建模法、非参数建模法两个维度,对基于项目作答反应时间的作弊研究进行梳理,评述其在甄别各类作弊行为中的应用实践和甄别效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作答反应时间 作弊甄别 个人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眼动注视点的联合−交叉负载多模态认知诊断建模 被引量:7
8
作者 詹沛达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16-1432,I0004-I0009,共23页
多模态数据为实现对认知结构的精准诊断及其他认知特征(如,认知风格)的全面反馈提供了可能性。为实现对题目作答精度、作答时间(RT)和视觉注视点数(FC)的联合分析,本文基于联合−交叉负载建模法提出3个多模态认知诊断模型。实证研究及模... 多模态数据为实现对认知结构的精准诊断及其他认知特征(如,认知风格)的全面反馈提供了可能性。为实现对题目作答精度、作答时间(RT)和视觉注视点数(FC)的联合分析,本文基于联合−交叉负载建模法提出3个多模态认知诊断模型。实证研究及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联合分析比分离分析更适用于多模态数据;(2)新模型可直接利用RT和FC中信息提高潜在能力或潜在属性的估计准确性;(3)新模型的参数估计返真性较好;(4)忽略交叉负载所导致的负面结果比冗余考虑交叉负载所导致的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诊断 多模态数据 题目作答时间 注视点 认知风格 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