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荠菜中酚类物质与过氧化物酶作用底物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艳芬 蒋娟 +2 位作者 姜丽 侯田莹 郁志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24-326,共3页
针对荠菜在贮运保鲜过程中的变质问题,以与衰老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为研究对象,运用紫外光谱扫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荠菜中的酚类物质,并研究不同浓度的酚类物质对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荠菜中酚类提... 针对荠菜在贮运保鲜过程中的变质问题,以与衰老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为研究对象,运用紫外光谱扫描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荠菜中的酚类物质,并研究不同浓度的酚类物质对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荠菜中酚类提取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213nm,初步确定荠菜中的主要酚类物质是焦性没食子酸,POD的最适底物是绿原酸,酶促反应的最佳底物浓度为8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荠菜 酚类 过氧化 作用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淀粉样蛋白(1-40)对痴呆老龄大鼠海马MARCKS mRNA表达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韩振蕴 苏芮 范吉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404-1406,共3页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1-40)致痴呆老龄大鼠海马富含丙氨酸的豆蔻酰化蛋白激酶C的作用底物(MARCKS mRNA)的表达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年轻组、老龄组、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对老龄大鼠采用β-淀粉样蛋白(1-40)1次... 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1-40)致痴呆老龄大鼠海马富含丙氨酸的豆蔻酰化蛋白激酶C的作用底物(MARCKS mRNA)的表达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年轻组、老龄组、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对老龄大鼠采用β-淀粉样蛋白(1-40)1次性侧脑室注射,建立痴呆模型。通过行为学以及RT-PCR检测,观察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以及海马MARCKS mRNA的变化。结果:行为学检测表明模型组的学习记忆功能明显低于正常组,模型组MARCKS mRNA表达明显高于老龄组、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侧脑室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可以明显增加老龄大鼠海马MARCKS mRNA的表达,并且导致老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提示MARCKS表达异常很可能是β-淀粉样蛋白(1-40)致神经元可塑性降低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Β蛋白 大鼠 富含丙氨酸的豆蔻酰化蛋白激酶C的作用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末端肽富集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玲凡 单亦初 +1 位作者 张丽华 张玉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9-236,共8页
蛋白质的末端不仅是蛋白质合成的起点和终点,更参与并调节蛋白质的各项生理功能。研究蛋白质的末端不仅对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注释十分必要,还为揭示蛋白酶的作用机理提供重要信息。该文着重针对近年来蛋白质组末端肽富集策略方面取得... 蛋白质的末端不仅是蛋白质合成的起点和终点,更参与并调节蛋白质的各项生理功能。研究蛋白质的末端不仅对于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注释十分必要,还为揭示蛋白酶的作用机理提供重要信息。该文着重针对近年来蛋白质组末端肽富集策略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蛋白质末端组学技术在蛋白酶作用底物和位点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此外,还对蛋白质末端组学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末端组学 末端肽富集 蛋白酶作用底物和位点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4
作者 程婕 杨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Cytochrom e P450 Reduc-tase,CPR)是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系中为细胞色素P450提供电子的膜蛋白,本文从电子传递、底物作用及其基因调控三方面的特性对其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CPR领域一些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氧化还原酶 电子传递 作用 基因调控 细胞色素P4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是怎样“逃脱”乙酰胆碱酯酶的水解到达突触后膜的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明泉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2-72,共1页
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一个酶分子在一秒钟就能催化分解25000μmol的乙酰胆碱(ACh),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可在2 ms的时间内被水解。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效率如此之高,突触前膜释放的ACh在到达突触后膜之前是怎样避免被水解的?... 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一个酶分子在一秒钟就能催化分解25000μmol的乙酰胆碱(ACh),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ACh可在2 ms的时间内被水解。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效率如此之高,突触前膜释放的ACh在到达突触后膜之前是怎样避免被水解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过量底物抑制作用底物抑制作用是指酶的催化反应由于底物浓度过高,其反应速率反而会下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作用 突触后膜 催化分解 突触小泡 催化效率 电镜照片 终板电位 神经冲动 反应速率 酶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保护上的应用
6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1990年第5期105-107,共3页
902551 应用生物技术和微电子学进行环境分析[会,英]/Stanbro,W.D.…//Biotechnol.Corp Protection.-1988,ACSSymp.Ser.379.-331~337[译自 DBA,1990,9(1)。
关键词 木质素降解 苯酚类 厌氧污泥 废水预处理 工业废水 硫化氧化 上向流 毒性分析 菌系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