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淡水电捕鱼工具性能研究与作用半径评估 被引量:7
1
作者 石瑞 胡欣 +2 位作者 杨志勇 陈寅杰 甚庆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3期11986-11988,11990,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电捕鱼工具使用现状,为国家制订渔业资源保护政策与导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地收集鱼具,测定电捕鱼工具可击昏鱼的作用范围、输出电压、波形,分析该类工具在性能上的演变,评价电捕鱼工具对水生资源的影响。[结果]... [目的]了解我国电捕鱼工具使用现状,为国家制订渔业资源保护政策与导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地收集鱼具,测定电捕鱼工具可击昏鱼的作用范围、输出电压、波形,分析该类工具在性能上的演变,评价电捕鱼工具对水生资源的影响。[结果]现有电捕鱼工具以脉冲输出为主,直流输出为辅,没有收集到交流输出样品。现有电捕鱼工具的平均输出电压是1975年的1.6倍、1959年的3.0倍,平均击昏作用距离是是1975年的1.3倍,1959年的1.7倍;个别工具的输出电压达到1975年的4.3倍,1959年的8.0倍;可击昏作用半径达到1975年的2.3倍及1959年的2.9倍。研究结果还表明现有的电捕鱼工具通过提升输出电压、改为脉冲输出等方法,提升捕鱼效率、扩大作业范围,会引发鱼等水生生物资源的加速消亡。[结论]该试验分析方法及作用半径的评估方法,可用于电捕鱼工具对水生资源影响的评估,有利于推进我国农牧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捕鱼工具 性能 击昏 作用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热作用半径的估算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王美燕 张正威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53-2159,共7页
为了在设计过程中合理布置换热器和估计它们之间的热干扰程度,提出估算竖直埋管换热器影响半径的方法.通过几种简单负荷条件下换热器周围土层中过余温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过余温度随距离衰减的一般性规律,指出土层对短周期冷热交替负荷具... 为了在设计过程中合理布置换热器和估计它们之间的热干扰程度,提出估算竖直埋管换热器影响半径的方法.通过几种简单负荷条件下换热器周围土层中过余温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过余温度随距离衰减的一般性规律,指出土层对短周期冷热交替负荷具有"过滤"作用,即短周期冷热交替负荷引起的过余温度会随距离很快衰减,周期越短则衰减越快.基于该"过滤"作用,得到了离换热器一定距离处最大过余温度的估算公式和换热器热作用半径的估算方法.通过实际算例表明:该估算方法能快速和较准确地确定换热器的热作用半径,在设计过程中可利用其确定换热器的间距;换热器的热作用范围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土层的综合热扩散系数和导热系数,二是其负荷的冷热不平衡率和所包含的长周期冷热交替成分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直地埋管换热器 作用半径 过滤作用 过余温度 热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反质子有效相互作用半径的能量依赖
3
作者 殷中宝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418-420,共3页
利用程函近似方法,在能量23.5GeV,62GeV,546GeV和1.8TeV下,计算了质子-反质子的有效相互作用半径.结果表明:质子-反质子的有效相互作用半径并非随logs线性增大。
关键词 程函近似 相互作用半径 质子 反质子 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油藏二氧化碳吞吐有效作用半径计算方法 被引量:6
4
作者 姜俊帅 刘庆杰 王家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16-2222,共7页
二氧化碳在油藏中的波及范围是评价致密油藏二氧化碳吞吐采收率的关键参数。如何计算吞吐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波及范围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基于二氧化碳对流扩散机理,建立二氧化碳吞吐的理论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方法得到理论模型的解析解... 二氧化碳在油藏中的波及范围是评价致密油藏二氧化碳吞吐采收率的关键参数。如何计算吞吐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波及范围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基于二氧化碳对流扩散机理,建立二氧化碳吞吐的理论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方法得到理论模型的解析解,绘制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图版,形成一种合理计算吞吐过程中二氧化碳波及范围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定义二氧化碳极限作用浓度,提出二氧化碳有效作用半径的概念,并分析弥散度、分子扩散系数和注入速度对有效作用半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致密油藏二氧化碳吞吐有效作用半径的主要因素是注入速度和分子扩散系数,弥散度对有效作用半径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二氧化碳吞吐 对流扩散 波及范围 有效作用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中的振捣棒作用半径预测
5
作者 边策 李金明 +1 位作者 田正宏 张雨豪 《水电能源科学》 2025年第9期87-91,共5页
为准确计算钢筋混凝土中振捣棒的有效作用范围,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新拌混凝土流变理论的振捣棒作用半径的预测模型,在受振混凝土满足假塑性流体特征和钢筋网中流动等效为多孔介质渗流的假定下,推导了振捣棒在钢筋混凝土中的作用半径表达式... 为准确计算钢筋混凝土中振捣棒的有效作用范围,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新拌混凝土流变理论的振捣棒作用半径的预测模型,在受振混凝土满足假塑性流体特征和钢筋网中流动等效为多孔介质渗流的假定下,推导了振捣棒在钢筋混凝土中的作用半径表达式,并结合试验结果对表达式中的经验参数进行了经验拟合。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发现除棒体振动强度较小的个别工况外,作用半径预测模型总体预测精度较高,但考虑到施工现场混凝土浇筑所用振捣棒振动强度大,因此作用半径预测模型可有效指导现场振捣作业和量化评价钢筋布置方案对棒体振捣作用范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振捣棒 钢筋 作用半径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长期运行性能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智斌 马真迪 +4 位作者 郝建科 贾国圣 柯婷婷 成崇华 金立文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我国关中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中深层地热能供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地质参数是影响中深层地埋管供暖系统性能的决定性因素。针对陕西关中地区中深层地埋管供暖性能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关中地区咸阳市兴平市、咸阳市渭城区、西安市高... 我国关中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中深层地热能供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地质参数是影响中深层地埋管供暖系统性能的决定性因素。针对陕西关中地区中深层地埋管供暖性能展开研究,通过梳理关中地区咸阳市兴平市、咸阳市渭城区、西安市高陵区、西安市鄠邑区、西安市长安区5个典型区域的地质参数,结合典型地埋管结构参数,对长期运行下的换热器性能及热作用半径变化规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换热器运行之初的性能变化较为显著,但均在经过5 a左右运行后趋于稳定。地埋管深度从2000 m增至2500 m时,出口水温有着明显的提升,同一时刻下出口水温的涨幅可达8%,各采暖季末的出口水温随深度增加的变化更为显著。由于长期运行,年平均取热功率呈现下降趋势,20 a内的总降幅为11%~12%;随着换热器埋深的增加,取热功率涨幅可达41.41%~53.23%。热作用半径受埋深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埋深管道运行20 a后的井底最大热作用半径均在50 m左右;土壤温度受与换热器距离及运行时长的影响更大,距离20 m以内的土壤温度呈现明显的波动下降趋势,而距离在60 m以外的土壤温度在20 a的运行期内降幅很小。此外,由于具有大厚度新近系张家坡组(N2z)和新近系蓝田-灞河组(N2l+b)的地质条件,西安市鄠邑区、高陵区以及咸阳市兴平市等地区地埋管的出口水温、取热功率较高,更适宜开展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利用。研究成果有望为关中地区中深层地热能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开发 中深层地埋管 地质参数 取热性能 作用半径 模拟分析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法光学非接触测量头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奎先 杨仁平 +4 位作者 张国雄 李敬杰 裘祖荣 于复生 冷长林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3,共5页
光学非接触测头在其实际应用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为此,对三角法测量头的灵敏度与特性标定、工件的倾斜与颜色的影响、光束功率与引起的温升、测头的位置找正、测头系统的作用半径标定等应用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误差... 光学非接触测头在其实际应用中,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为此,对三角法测量头的灵敏度与特性标定、工件的倾斜与颜色的影响、光束功率与引起的温升、测头的位置找正、测头系统的作用半径标定等应用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误差补偿、提高调整和标定精度以提高光学非接触测头使用精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 非接触测头 三角法 标定 作用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蓄热-放热过程中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特性模拟 被引量:15
8
作者 吴晅 刘卫 +2 位作者 路子业 梁盼龙 金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4-213,共10页
为探索内蒙中部地区地源热泵蓄热-放热过程中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变化特性,以垂直U型地埋管周围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了二维非稳态传热物理数学模型。在与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对土壤蓄热、放热和蓄热-放热耦合过程... 为探索内蒙中部地区地源热泵蓄热-放热过程中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变化特性,以垂直U型地埋管周围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了二维非稳态传热物理数学模型。在与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对土壤蓄热、放热和蓄热-放热耦合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分析了热作用半径、单位管长换热量和土壤温度随热泵运行时间及运行模式的变化规律;单一条件下的蓄热、放热以及蓄热-放热耦合模式下土壤热平衡问题,探讨了流体入口流速、温度、土壤类型和热泵运行模式等因素对土壤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热作用半径随蓄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逐渐趋于平缓,热泵运行25和28 d后,热作用半径分别为3.3和3.4 m;流体入口温度对热作用半径及单位管长换热量影响较大但流体流速影响较小,流体入口温度和速度分别为40、60℃和0.6、1.2 m/s时,对应热作用半径分别为3.7、4.5和3.5、3.6 m。合理的间歇运行模式对换热量及埋管周围土壤温度的恢复均有改善;土壤导热系数越大土壤温度恢复时间与效果越佳,土壤导热系数为3.1 W/(m?K)时恢复后温度为9.3℃(土壤初温9.5℃)。此外,蓄热-放热耦合模式下换热量不等对土壤热平衡具有较大影响。试验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其相对最大误差为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温度 热泵系统 地埋管 作用半径 运行模式 土壤热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灵山辽东栎林植物生态场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丛沛桐 于景华 +1 位作者 赵则海 祖元刚 《木本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7-151,共5页
依据能量学原理 ,提出了一套植物生态场计算方法 ,并用于北京东灵山辽东栎林物种相互作用研究。经计算 ,辽东栎种群生态场作用半径为 1 5m ,大叶白蜡 -胡枝子种群间生态干涉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
关键词 生态场 辽东栎种群 作用半径 植物 东灵山 山毛榉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地换热器放热工况的现场运行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赵军 宋德坤 +1 位作者 李新国 张春雷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结合一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建立了垂直竖井与地基桩单U型管埋地换热器联合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的综合性能实验装置。通过对一个夏季长期间歇运行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地下各个测点的温度上升幅度各不相同;桩埋管的热作用半径至少为2.5m,井... 结合一地源热泵示范工程,建立了垂直竖井与地基桩单U型管埋地换热器联合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的综合性能实验装置。通过对一个夏季长期间歇运行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地下各个测点的温度上升幅度各不相同;桩埋管的热作用半径至少为2.5m,井埋管的热作用半径至少为2m;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桩埋管的放热率大于井埋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桩埋管 单位埋深换热量 作用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蓄热特性与模拟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伟 李新国 +1 位作者 赵军 韩敏霞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91-1495,共5页
在能量平衡和导热方程基础上,建立埋地换热器周围土壤内蓄热、释热过程的准三维非稳态模型,并通过数值求解得到计算结果;针对单埋管蓄热模型,得到土壤温度随运行时间、径向距离的变化情况,针对管群跨季节蓄热、取热模型,得到一个周期内... 在能量平衡和导热方程基础上,建立埋地换热器周围土壤内蓄热、释热过程的准三维非稳态模型,并通过数值求解得到计算结果;针对单埋管蓄热模型,得到土壤温度随运行时间、径向距离的变化情况,针对管群跨季节蓄热、取热模型,得到一个周期内不同运行工况结束时的土壤温度场分布;通过模拟计算对不同土壤类型的蓄热特性进行研究,并比较了3种典型土壤的蓄热能力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蓄热 作用半径 蓄热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U型地埋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连小鑫 刘金祥 +2 位作者 陈晓春 李莹 丁高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5,共8页
采用Fluent软件对垂直U型地埋管三维非稳态热渗耦合换热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热物性、管内流速、渗流速度以及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对地埋管的换热影响。结果表明:地埋管的换热量分别与管内流速、渗流速度、土壤的导热系数以及回填材料的... 采用Fluent软件对垂直U型地埋管三维非稳态热渗耦合换热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热物性、管内流速、渗流速度以及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对地埋管的换热影响。结果表明:地埋管的换热量分别与管内流速、渗流速度、土壤的导热系数以及回填材料的导热系数成正比,通过拟合分别获得平均每天换热量与管内流速、渗流速度和回填材料导热系数的关系式;土壤的热扩散系数对地埋管的热作用半径影响显著;同时渗流速度越大,换热稳定时间越短,土壤圆周方向上各点温度相差越大,且土壤温度场恢复能力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U型地埋管 数值模拟 热渗耦合换热 作用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埋管式地源热泵土壤温度分布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志华 张丽英 +2 位作者 黄珂 胡珊 俞准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80-1485,共6页
以某办公建筑双U垂直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连续3a的运行进行土壤温度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在换热器夏季累积换热量为366.5MJ,冬季累积换热量为233.8MJ的情况下,距换热器5.0m范围内土壤温度共升高2.8℃,系统运... 以某办公建筑双U垂直埋管式地源热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连续3a的运行进行土壤温度监测及分析。结果表明:在换热器夏季累积换热量为366.5MJ,冬季累积换热量为233.8MJ的情况下,距换热器5.0m范围内土壤温度共升高2.8℃,系统运行30a后,土壤温度超过35℃;土壤在与工程井径向换热的同时进行深度范围内的轴向换热;另外土壤的蓄热性使土壤温度变化出现2-6个月的时间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埋管地源热泵 土壤温度 换热 作用半径 蓄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源热泵U型垂直埋管传热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洪利 田景瑞 +1 位作者 马一太 董文超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6-72,共7页
基于ANSYS软件并结合唐山地区气象资料和土壤特性,建立了该地区地源热泵U型埋管非稳态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性能分析。不同工况和埋管间距周围温度场的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最佳埋管间距约为4 m,并确定了给定条件下的热作用半径及土... 基于ANSYS软件并结合唐山地区气象资料和土壤特性,建立了该地区地源热泵U型埋管非稳态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性能分析。不同工况和埋管间距周围温度场的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最佳埋管间距约为4 m,并确定了给定条件下的热作用半径及土壤特性与热平衡时间的关系。考虑到土壤年净负荷或机组运行多年后净负荷均不平衡,分别对地源热泵机组全年和多年运行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进行了模拟。本文为地源热泵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U型埋管 温度场 作用半径 土壤净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季节蓄热型地源热泵热传递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晅 路子业 +3 位作者 刘卫 梁盼龙 田雪凯 金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4-171,共8页
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了准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跨季节蓄热型地源热泵蓄热过程中土壤温度、单位井深换热量、热作用半径随热泵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土壤结构、入口水温、入口质量流量、热泵运行模式等... 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建立了准三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在试验验证的基础上,分析了跨季节蓄热型地源热泵蓄热过程中土壤温度、单位井深换热量、热作用半径随热泵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土壤结构、入口水温、入口质量流量、热泵运行模式等对土壤传热规律的影响,并研究了土壤热平衡问题。结果表明:同一半径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增长幅度随土壤热扩散率的增加而增大;土壤热作用半径随热泵运行时间及入口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并逐渐趋于稳定;间歇运行模式下,地埋管附近土壤温度及换热量均呈波动式变化,且当径向距离大于0.3 m时,与连续模式一致;在满足换热量的情况下,流体质量流量不宜过大;系统运行一个周期(360 d)后土壤温度基本可以恢复,且流体入口温度不宜低于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埋管 作用半径 运行模式 土壤热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热工况下地埋管周围土壤的热湿迁移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召田 赵艳林 +2 位作者 吕海波 徐云山 莫红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145-150,共6页
基于实际工程建立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行过程的岩土体原位观测站,实现系统运行状况和换热过程中岩土体温度变化、水分迁移的实时监测,通过冬季工况运行试验,揭示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土体的热湿迁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工况下该地源... 基于实际工程建立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行过程的岩土体原位观测站,实现系统运行状况和换热过程中岩土体温度变化、水分迁移的实时监测,通过冬季工况运行试验,揭示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土体的热湿迁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工况下该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的机组性能系数COP为3.58,具有良好的制热效果;土壤温度场的变化受地埋管热交换和大气环境变化两个因素的影响,但二者的影响范围及程度有所区别;土壤温度场的变化幅度随着与地埋管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竖埋管热作用的影响半径约2.0 m左右,水平埋管热作用的影响半径约1.0 m左右;地埋管热交换对土壤湿度场的影响不显著,但大气降雨引起的地表水入渗和地下水位的变迁对土壤湿度场变化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热交换 作用半径 热湿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源热泵地埋管周围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志华 张觉荣 张士花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487-1490,共4页
针对天津市某工程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土壤温度变化规律测试,结果表明:土壤的热惰性有助于不同季节的热交换,本地区埋管换热器的作用半径大于2.5m,而且会波及到5m远处,但影响较小。
关键词 土壤源热泵 土壤温度 换热器 作用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地区垂直地埋管蓄热过程土壤温度的变化特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晅 刘卫 +1 位作者 金光 武文斐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7-72,66,共7页
给出了内蒙地区土壤温度计算式,通过计算获得该地区地表以下20m处土壤温度年波动范围为0.0483%。本文针对土壤蓄热过程建立了二维非稳态传热物理数学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对内蒙地区热泵长期(90天)连续蓄热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 给出了内蒙地区土壤温度计算式,通过计算获得该地区地表以下20m处土壤温度年波动范围为0.0483%。本文针对土壤蓄热过程建立了二维非稳态传热物理数学模型。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对内蒙地区热泵长期(90天)连续蓄热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了钻孔口径、回填材料、地埋管管径及热流密度等因素对蓄热过程土壤温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热泵长期连续运行会导致地埋管附近土壤出现热堆积不利于蓄热。热流密度、地埋管管径对土壤温度场和热作用半径影响较大;钻孔口径、回填材料对其影响较小;钻孔间距应保持在6.5m以上。研究结果对内蒙地区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相关参数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数值模拟 作用半径 地埋管 有限元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热湿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郝楠 金光 +2 位作者 郭少朋 陈正浩 李政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34,共6页
文章搭建了土壤热湿迁移实验装置,并利用该装置研究了不同进口流体温度、土壤体积含水率条件下,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湿度场的变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进口流体温度逐渐升高,土壤温度、湿度的最大值均逐渐升高,土壤温度、... 文章搭建了土壤热湿迁移实验装置,并利用该装置研究了不同进口流体温度、土壤体积含水率条件下,地埋管换热器周围土壤温度场、湿度场的变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进口流体温度逐渐升高,土壤温度、湿度的最大值均逐渐升高,土壤温度、湿度的下降速率逐渐加快;土壤的初始体积含水率越大,热源对土壤温度的作用半径越大,当土壤的初始体积含水率分别为0%,35%时,热源对土壤温度的作用半径分别为280,380 mm;当土壤与地埋管之间的径向距离为0~225 mm时,土壤含水率主要受温度梯度的影响,随着该径向距离逐渐增加,土壤含水率逐渐升高,当土壤与地埋管之间的径向距离为225~380 mm时,土壤含水率会受到温度梯度与含水率梯度的共同作用,使得水分逐渐向热源方向逆向迁移,当土壤与地埋管之间的径向距离为225 mm时,土壤含水率出现峰值,当土壤与地埋管之间的径向距离大于380 mm时,温度梯度对土壤水分迁移的影响逐渐减弱,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当土壤与地埋管之间的径向距离为525 mm时,土壤含水率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湿迁移 作用半径 土壤 进口流体温度 体积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冻土区路基专用地源热泵供热装置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田飞 岳祖润 +1 位作者 闫晓夏 徐丽霞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9-49,共11页
为满足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胀应急抢险需求,设计1款路基专用直接膨胀式地源热泵供热装置,并通过连续运行供热和间歇运行供热试验研究装置的供热性能。结果表明:地源热泵供热装置最高供热温度可达90℃,最低吸热温度可达-15℃;间歇供热条件... 为满足季节性冻土区路基冻胀应急抢险需求,设计1款路基专用直接膨胀式地源热泵供热装置,并通过连续运行供热和间歇运行供热试验研究装置的供热性能。结果表明:地源热泵供热装置最高供热温度可达90℃,最低吸热温度可达-15℃;间歇供热条件下,供热段平均供热温度随启停时间比的增大而升高,吸热段平均吸热温度随启停时间比的增大呈先降后升的规律;土体传热效率随着时间延长和与热泵距离的增大而降低,热泵运行第1天的热作用半径为0.87 m;热泵制热系数随启停时间比的减小而增大,最高达3.0以上,启停时间比过高时热泵能效性和地热能收集效果较差,而启停时间比过低时供热防冻效果较差。针对单线铁路路基冻害快速抢险需求,建议装置供热功率定为1.0~2.0 kW,布设间距取1.5~3.0 m,启停时间比先设为2 h∶1 h,然后根据冻胀缓解程度逐步降低启停时间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 季节性冻土区 地源热泵 启停时间比 换热温度 制热系数 作用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