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主要农作物驯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
5
1
作者
贾冠清
孟强
+1 位作者
汤沙
张仁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55-1371,共17页
农作物的驯化过程与农耕文明的发端密切相关,是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不断丰富衍化,利用价值不断完善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重点从作物驯化的主要性状、基因组遗传区段、重要驯化基因的克隆、作物驯化后的传播与基因渗透、作物驯化理论与...
农作物的驯化过程与农耕文明的发端密切相关,是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不断丰富衍化,利用价值不断完善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重点从作物驯化的主要性状、基因组遗传区段、重要驯化基因的克隆、作物驯化后的传播与基因渗透、作物驯化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作物驯化研究的新趋势等方面评述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深入开展作物驯化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驯化
形态学性状位点
数量性状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物驯化对根际微生物组的选择
被引量:
3
2
作者
吉丽
石少华
+1 位作者
田磊
田春杰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4期368-372,共5页
作物驯化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物进化过程,不仅会引起作物生理生态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还对根际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功能特征以及作物调控等方面产生影响。同时,根际微生物生态变化也体现了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
作物驯化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物进化过程,不仅会引起作物生理生态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还对根际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功能特征以及作物调控等方面产生影响。同时,根际微生物生态变化也体现了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力。本文综述了作物驯化与根际微生物组间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作物驯化可能对根际微生物组的选择及其驱动要素,为改善根际微生物的生态特征及功能,寻找潜在的特殊的微生物资源,提高作物的抗性及养分吸收及实现土壤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驯化
根际微生物组
相互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的大豆裂荚性状解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宋英培
王灿
+3 位作者
周会汶
孔可可
许孟歌
王瑞凯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目的】探究抗裂荚分子机制,挖掘抗裂荚大豆种质资源,可为揭示大豆裂荚性遗传和驯化机理、加速南方大豆抗裂荚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和野生栽培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探寻大豆裂荚性相关基因。使用...
【目的】探究抗裂荚分子机制,挖掘抗裂荚大豆种质资源,可为揭示大豆裂荚性遗传和驯化机理、加速南方大豆抗裂荚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和野生栽培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探寻大豆裂荚性相关基因。使用302份大豆材料进行2年表型测定,借助9574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用包括1308份栽培大豆和203份野生大豆的重测序数据进行QTL区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3个表型变异解释率大于10%的QTL位点,分别为qPdh-Chr08(Gm08:3048312)、qPdh-Chr15(Gm15:312814)和qPdh-Chr16(Gm16:29951529)。其中qPdh-Chr16是已知基因pdh1(Pod dehiscence habit 1)。结合野生和栽培大豆重测序数据发现,qPdh-Chr08和qPdh-Chr15内存在人工选择导致的群体分化序列,发现2个重要候选基因Glyma.08G038600和Glyma.15G003600。根据功能注释发现,这两个基因参与生长素和木质素的代谢。【结论】使用2年数据检测到大豆裂荚性2个新的QTL位点qPdh-Chr08和qPdh-Chr15,并在QTL区域内鉴定野生栽培大豆分化基因,最终筛选到2个重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裂荚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遗传多样性
作物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蚕豆栽培史考述
4
作者
周雨
张鸾
+1 位作者
麻吉亮
张蕙杰
《农业展望》
2024年第8期80-85,共6页
蚕豆是人类栽培的最古老的驯化栽培作物之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蚕豆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研究中国蚕豆栽培历史对于丰富全球农作物传播与交流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探究中国蚕豆生产布局变化的内在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
蚕豆是人类栽培的最古老的驯化栽培作物之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蚕豆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研究中国蚕豆栽培历史对于丰富全球农作物传播与交流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探究中国蚕豆生产布局变化的内在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生物学研究成果互补考述中国蚕豆的栽培史。研究发现:蚕豆在中国的栽培可分为可能的早期传入(夏至唐中期)、区域性引种栽培(唐中期至南宋)、全国广泛传播与栽培(元末至明末清初)和特产区形成(清初至今)4个阶段;传播路径大致为以西南地区为中心向外扩散,首先引种至甘肃、青海、云南等西部省份,再东传至上海、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最终在全国范围普及;蚕豆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由区域性作物逐渐成为全国性的重要作物之一,经过数百年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云南、青海、甘肃、浙江、河北等蚕豆优势产区。追溯蚕豆的驯化和传播可为寻找优化蚕豆品质和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驯化
作物
栽培史
植物基因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要农作物驯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
5
1
作者
贾冠清
孟强
汤沙
张仁梁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出处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55-1371,共1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1000706,2018YFD10007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1630,31522040)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CARS-06-13.5-A4)~~
文摘
农作物的驯化过程与农耕文明的发端密切相关,是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基础不断丰富衍化,利用价值不断完善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重点从作物驯化的主要性状、基因组遗传区段、重要驯化基因的克隆、作物驯化后的传播与基因渗透、作物驯化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及作物驯化研究的新趋势等方面评述近年来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深入开展作物驯化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作物驯化
形态学性状位点
数量性状
基因克隆
Keywords
crop domestication
morphological traits
QTL
gene cloning
分类号
S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物驯化对根际微生物组的选择
被引量:
3
2
作者
吉丽
石少华
田磊
田春杰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土壤与作物》
2019年第4期368-372,共5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1503010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501202)
文摘
作物驯化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物进化过程,不仅会引起作物生理生态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还对根际微生物的相互关系、功能特征以及作物调控等方面产生影响。同时,根际微生物生态变化也体现了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力。本文综述了作物驯化与根际微生物组间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作物驯化可能对根际微生物组的选择及其驱动要素,为改善根际微生物的生态特征及功能,寻找潜在的特殊的微生物资源,提高作物的抗性及养分吸收及实现土壤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作物驯化
根际微生物组
相互选择
Keywords
crop domestication
rhizomicrobiome
mutual selection
分类号
S154.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的大豆裂荚性状解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宋英培
王灿
周会汶
孔可可
许孟歌
王瑞凯
机构
九江学院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江西油茶研究中心/大豆研究中心
出处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60484,31760392)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2BAB215028,20224BAB215014)
江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JXARS-24-01)。
文摘
【目的】探究抗裂荚分子机制,挖掘抗裂荚大豆种质资源,可为揭示大豆裂荚性遗传和驯化机理、加速南方大豆抗裂荚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和野生栽培大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探寻大豆裂荚性相关基因。使用302份大豆材料进行2年表型测定,借助9574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用包括1308份栽培大豆和203份野生大豆的重测序数据进行QTL区段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3个表型变异解释率大于10%的QTL位点,分别为qPdh-Chr08(Gm08:3048312)、qPdh-Chr15(Gm15:312814)和qPdh-Chr16(Gm16:29951529)。其中qPdh-Chr16是已知基因pdh1(Pod dehiscence habit 1)。结合野生和栽培大豆重测序数据发现,qPdh-Chr08和qPdh-Chr15内存在人工选择导致的群体分化序列,发现2个重要候选基因Glyma.08G038600和Glyma.15G003600。根据功能注释发现,这两个基因参与生长素和木质素的代谢。【结论】使用2年数据检测到大豆裂荚性2个新的QTL位点qPdh-Chr08和qPdh-Chr15,并在QTL区域内鉴定野生栽培大豆分化基因,最终筛选到2个重要候选基因。
关键词
大豆
裂荚性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遗传多样性
作物驯化
Keywords
soybeans
pod dehiscence habit
whole genome association analysis
genetic diversity
crop domestication
分类号
S565.1 [农业科学—作物学]
Q943.2 [生物学—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蚕豆栽培史考述
4
作者
周雨
张鸾
麻吉亮
张蕙杰
机构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出处
《农业展望》
2024年第8期80-85,共6页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8)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文摘
蚕豆是人类栽培的最古老的驯化栽培作物之一。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蚕豆栽培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的国家。研究中国蚕豆栽培历史对于丰富全球农作物传播与交流的知识体系,以及深入探究中国蚕豆生产布局变化的内在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生物学研究成果互补考述中国蚕豆的栽培史。研究发现:蚕豆在中国的栽培可分为可能的早期传入(夏至唐中期)、区域性引种栽培(唐中期至南宋)、全国广泛传播与栽培(元末至明末清初)和特产区形成(清初至今)4个阶段;传播路径大致为以西南地区为中心向外扩散,首先引种至甘肃、青海、云南等西部省份,再东传至上海、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地,最终在全国范围普及;蚕豆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由区域性作物逐渐成为全国性的重要作物之一,经过数百年的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云南、青海、甘肃、浙江、河北等蚕豆优势产区。追溯蚕豆的驯化和传播可为寻找优化蚕豆品质和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蚕豆
驯化
作物
栽培史
植物基因
可持续发展
Keywords
faba beans
crop domestication
agricultural history
plant gen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分类号
S643.6-09 [农业科学—蔬菜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主要农作物驯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贾冠清
孟强
汤沙
张仁梁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作物驯化对根际微生物组的选择
吉丽
石少华
田磊
田春杰
《土壤与作物》
2019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多样性的大豆裂荚性状解析
宋英培
王灿
周会汶
孔可可
许孟歌
王瑞凯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蚕豆栽培史考述
周雨
张鸾
麻吉亮
张蕙杰
《农业展望》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