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旱灾遥感监测研究——作物缺水指数模型的实现 被引量:43
1
作者 申广荣 田国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研究黄淮海平原旱灾监测中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实现的方法 ,特别是以与遥感图象相同的分辨率来计算作物缺水指数采取的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以及在 GIS的支持下 ,对矢量格式的地形图及遥感图象的不同处理 ,以实现图象、图形、数据的一体化。... 研究黄淮海平原旱灾监测中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实现的方法 ,特别是以与遥感图象相同的分辨率来计算作物缺水指数采取的对气象数据的处理 ,以及在 GIS的支持下 ,对矢量格式的地形图及遥感图象的不同处理 ,以实现图象、图形、数据的一体化。从而得到所需的研究区旱情分布图等不同形式的结果。实时监测表明 :本方法精度高 ,可靠性强 ,基本上达到了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缺水指数 GIS 遥感监测 线性插值 旱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缺水指数监测旱情方法研究 被引量:54
2
作者 申广荣 田国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研究了在黄淮海平原旱灾监测中,通过遥感数字图象获得的数据和地面气象站资料估算农田蒸散进而计算作物缺水指数来监测旱灾的方法,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对气象数据的最优插值处理,并发展了确定最优插值所需初值的线性插值模型,在GIS... 研究了在黄淮海平原旱灾监测中,通过遥感数字图象获得的数据和地面气象站资料估算农田蒸散进而计算作物缺水指数来监测旱灾的方法,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对气象数据的最优插值处理,并发展了确定最优插值所需初值的线性插值模型,在GIS的支持下实现了图象、图形、数据的一体化。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基本上达到了准确、实时监测干旱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缺水指数 旱灾 遥感监测 线性插值 最优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缺水指数的土壤含水量估算方法 被引量:10
3
作者 虞文丹 张友静 郑淑倩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7-83,共7页
为研究江苏省徐州市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基于MODIS数据和站点气象数据,利用蒸散发双层模型和考虑土壤水分可供率的改进双层模型分别计算实际蒸散发量,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区域潜在蒸散发量,计算获得作物缺水指数(crop... 为研究江苏省徐州市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基于MODIS数据和站点气象数据,利用蒸散发双层模型和考虑土壤水分可供率的改进双层模型分别计算实际蒸散发量,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区域潜在蒸散发量,计算获得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并与2010年7月和11月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实测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建模,得到了土壤含水量分布图。结果表明:基于蒸散发双层模型的土壤含水量估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53和0.72,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89%和9.6%;对双层模型进行改进后,土壤含水量估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都为0.84,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47%和6.03%,利用改进后的双层模型对土壤相对含水量进行估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缺水指数(CWSI) 双层模型 土壤水分可供率 土壤相对含水量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层温度的菜心缺水指数模型初步试验研究(英文)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卫星 罗锡文 +2 位作者 区颖刚 洪添胜 胡红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50,共4页
以柳叶菜心为研究对象 ,测试了不同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空气温湿度和冠层温度等参数 ,确定了作物缺水指数经验模型的参数 ,并针对太阳辐射强度对模型做了改进。研制了蔬菜旱情检测系统 ,利用红外测温仪、土壤含水量传感器等 ,可以... 以柳叶菜心为研究对象 ,测试了不同干旱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空气温湿度和冠层温度等参数 ,确定了作物缺水指数经验模型的参数 ,并针对太阳辐射强度对模型做了改进。研制了蔬菜旱情检测系统 ,利用红外测温仪、土壤含水量传感器等 ,可以实时测得田间作物的水分亏缺状态 ,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测试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缺水指数模型 冠层温度 空气饱和水蒸气压盖 柳叶莱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蒸散发模型的定量遥感缺水指数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振华 赵英时 +1 位作者 李笑宇 胡月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4-120,I0003,共8页
该文针对西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缺水问题,以黑河中游区域范围内的张掖市内的盈科绿洲及荒漠为研究对象,运用ASTER卫星遥感数据,根据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缺水指数模型涉及的2个参数进行了改进:1)... 该文针对西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缺水问题,以黑河中游区域范围内的张掖市内的盈科绿洲及荒漠为研究对象,运用ASTER卫星遥感数据,根据地表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缺水指数模型涉及的2个参数进行了改进:1)在植被覆盖区,利用半干旱地区基于亚象元的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双层模型,剥离土壤的影响,获取缺水指数模型中的植被潜热通量;2)为了更精确地提取地表信息,利用遗传算法对该区进行混合像元分解,获取模型中的地表组分温度参量。通过地表缺水指数估算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含水率,模拟结果与地表同步实测值土壤水比较,误差精度分布在2.17%~3.58%,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土壤含水率 模型 组分温度 作物缺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选遥感干旱指数的华北平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吴天晓 李宝富 +3 位作者 郭浩 王云倩 朱艳冰 廉丽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1-1634,共14页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产品和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作物缺水指数(CWSI)、干旱严重度指数(DSI)、归一化植被供水指数(NVSWI)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表征华北平原干旱状况的适用性,并基于优选后的指数研究了2000—2018年干旱的... 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产品和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作物缺水指数(CWSI)、干旱严重度指数(DSI)、归一化植被供水指数(NVSWI)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表征华北平原干旱状况的适用性,并基于优选后的指数研究了2000—2018年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CWSI在反映干旱的效果上明显优于另外三种干旱指数。(2)时间上,2000—2018年春季干旱最严重,其次是秋季和冬季,夏季干旱最轻,但春季干旱强度有所下降,速率为-0.03/10a,而其他三季均呈增加趋势,速率为(0.01—0.08)/10a。(3)空间上,华北平原东部和东南部发生轻旱频率高,西部和北部中旱及以上干旱频率较高。山东省西北部及河南省东部、安徽省北部等地春旱呈显著减弱趋势(P<0.05);夏季华北平原东南部干旱增加趋势显著(P<0.05),而北部减弱趋势显著(P<0.05);秋季华北平原西南一带干旱上升趋势较大;冬季西部、中部及南部干旱增加趋势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缺水指数 干旱指数 遥感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6的银川地表蒸散量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宋硕 赵婉凝 +4 位作者 李少然 王亚飞 岳天泽 贾黎明 刘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6,共9页
【目的】阐明2000—2020年银川市地表蒸散量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以水定市、以水定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蒸散产品MOD16,气温、降水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运用slope线性趋势、相关分析等方法,并采用MOD16A3数据进行... 【目的】阐明2000—2020年银川市地表蒸散量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以水定市、以水定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蒸散产品MOD16,气温、降水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运用slope线性趋势、相关分析等方法,并采用MOD16A3数据进行作物缺水指数的计算,对银川市2000—2020年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20年银川市蒸散量在201.2~344.2 mm之间,多年均值为273.4 mm;在空间分布上,整体上呈围绕建成区的中部区域较高,西部贺兰山区域和东部区域较低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银川市蒸散量呈增加趋势,倾向率为5.093 mm/a,蒸散量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最高,为88.30%,可见银川市大部分区域蒸散量变化趋势是增加的,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围绕建成区的部分中部区域。蒸散量减少的区域面积占比为2.44%,年蒸散量基本不变的区域面积占比为9.26%。(3)与2000年相比,2020年的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的相对变化率为−6.73%、0.33%、−8.34%、−14.87%、21.95%、9.05%、230.45%、−2.08%。银川市蒸散量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显著,多年平均蒸散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322.9 mm)、水体(268.5 mm)、人造地表(256.9 mm)、林地(240.0 mm)、湿地(220.3 mm)、灌木地(216.7 mm)、草地(201.9 mm)、裸地(196.4 mm)。(4)对银川市2000—2020年蒸散量与气温、降水量、NDVI(2000—2019年)的相关分析表明,银川市蒸散量与气温、降水量和NDVI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2000—2020年,气温、降水量、NDVI都是影响银川市年均蒸散量上升的驱动因素,其中NDVI是最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以期为银川市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银川市生态需水量研究和生态环境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 MOD16 蒸散量 土地利用 时空变化 NDVI 作物缺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季干旱的时空分布
8
作者 刘立靖 吴静 +1 位作者 李纯斌 常秀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6,共9页
基于MODIS实际蒸散量(ET)和潜在蒸散量(PET)反演作物缺水指数(CWSI),研究黄土高原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用CWSI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进行偏相关分析以探究生长季内最干旱月份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生长季CWSI多年平... 基于MODIS实际蒸散量(ET)和潜在蒸散量(PET)反演作物缺水指数(CWSI),研究黄土高原生长季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并用CWSI和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进行偏相关分析以探究生长季内最干旱月份对NDVI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生长季CWSI多年平均值为0.777,处于中度干旱状态,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南部较轻,西北部较严重的特征,且高程在1200~1700 m区域内的干旱程度最高;2)2001-2020年多年生长季CWSI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其中2001年干旱程度最高,2018年干旱程度最低;在整个生长季内,黄土高原在4月的干旱程度最高;8月的干旱程度最低。具体表现为:4-10月,干旱等级从重旱过渡到中旱和轻旱,又从轻旱演变成中旱;3)从植被类型角度分析,荒漠、草原的分布区域属于重旱;草甸、栽培植被、灌丛的分布区域属于中旱;针叶林、阔叶林的分布区域属于轻旱,且不同植被类型在植被生长季的CWSI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预警和旱灾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长季 作物缺水指数 植被归一化指数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6产品的陕西关中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9
作者 何慧娟 卓静 +1 位作者 李红梅 权文婷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6-241,共6页
基于MOD16产品,利用作物缺水指数法,结合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及MOD17植被指数信息,分析了2000—2013年陕西关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基于MOD16产品的作物缺水指数的计算结果与站点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并且两者的相... 基于MOD16产品,利用作物缺水指数法,结合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及MOD17植被指数信息,分析了2000—2013年陕西关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基于MOD16产品的作物缺水指数的计算结果与站点土壤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并且两者的相关系数通过了P〈0.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MOD16数据可以用于关中地区干旱的时空变化分析;作物缺水指数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在关中地区的东部和北部值较高,较为干旱,特别是在关中东北部和西安市周边干旱特别严重,作物缺水指数多年平均值在0.795-0.832,达到重旱等级,并且区域内干旱程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作物缺水指数有明显的年内变化波动,在3—6月及10—11月值最高,作物缺水指数达0.7左右,其中3—6月是重旱和特旱集中发生的时期,而10—11月以轻旱和中旱为主;2000—2013年作物缺水指数在2003年出现最低值(0.65左右),后逐年升高,在2013年达最高值(0.8左右);2000—2013年轻旱面积呈减小的趋势,中、特旱呈增加趋势;作物缺水指数与温度、降水及植被的关系密切,高温少雨时,作物缺水指数偏高,干旱容易发生,同时归一化植被指数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6 干旱 时空分布 作物缺水指数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蒸散发的干旱监测及时效性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田国珍 武永利 +1 位作者 梁亚春 杨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1-729,共9页
在改进的SEBS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作物缺水指数方法(CWSI),利用研究区域2014年风云二号、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及同期全省107个气象台站、农业气象观测站及土壤水分站数据,进行山西省干旱监测及时效性分析。结果显示:(1)CWSI受地形和植被... 在改进的SEBS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作物缺水指数方法(CWSI),利用研究区域2014年风云二号、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及同期全省107个气象台站、农业气象观测站及土壤水分站数据,进行山西省干旱监测及时效性分析。结果显示:(1)CWSI受地形和植被的影响,植被茂盛的地区出现旱情低估的现象,而在城镇密集区则出现旱情高估的现象。(2)CWSI的干旱监测结果的精度达到80%以上,可以满足业务工作的精度需求。(3)CWSI与土壤湿度和降水都显示了一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说明了CWSI用于干旱监测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可见,气象站实测的点数据与遥感数据的完美结合,有效的提高了监测结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精度,弥补了常规模型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监测 SEBS模型 作物缺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旱情监测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申广荣 田国良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7-21,共5页
基于GIS技术,提出了用集遥感图像、图形、数据为一体的作物缺水指数模型监测黄淮海平原旱灾的方法。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速度快、精度高,从点到面各种形式的黄淮海平原旱情分布结果均与实际吻合,基本上达到了实时监测旱情的... 基于GIS技术,提出了用集遥感图像、图形、数据为一体的作物缺水指数模型监测黄淮海平原旱灾的方法。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速度快、精度高,从点到面各种形式的黄淮海平原旱情分布结果均与实际吻合,基本上达到了实时监测旱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 作物缺水指数 GIS 遥感监测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方法进行土壤水分监测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肖国杰 李国春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126,共6页
总结了常用的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了国内外在这一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以改进的热惯量法、作物缺水指数法和植被指数法等为主要代表的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日臻成熟。G IS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模型的优... 总结了常用的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了国内外在这一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以改进的热惯量法、作物缺水指数法和植被指数法等为主要代表的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日臻成熟。G IS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模型的优化,以及微波遥感的应用将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指出在土壤水分监测方面应走多学科综合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监测 土壤水分 热惯量 作物缺水指数 植被指数 微波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旱灾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申广荣 田国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88-191,共4页
干旱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严重影响并限制着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文主要研究利用遥感技术资料,基于GIS技术,通过作物缺水指数模型监测旱情的方法。在黄淮海平原进行的实时监测表明,各种形式的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 干旱作为自然灾害的一种,严重影响并限制着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文主要研究利用遥感技术资料,基于GIS技术,通过作物缺水指数模型监测旱情的方法。在黄淮海平原进行的实时监测表明,各种形式的结果与实际基本吻合,此方法可用于平原旱灾实时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缺水指数 旱灾 遥感监测 GIS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层温度的温室葡萄CWSI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雪 顾明 +2 位作者 张晓东 毛罕平 左志宇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8-130,共3页
探讨并建立了适合于镇江丘陵地区温室葡萄水分状况监测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模型。通过田间实验和观测,得到了适合温室葡萄的CWSI经验模型中的经验关系。初步的检验和分析表明,这一模型是合理的,可以用于温室内葡萄基于冠层温度信... 探讨并建立了适合于镇江丘陵地区温室葡萄水分状况监测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模型。通过田间实验和观测,得到了适合温室葡萄的CWSI经验模型中的经验关系。初步的检验和分析表明,这一模型是合理的,可以用于温室内葡萄基于冠层温度信息的水分状况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缺水指数模型 冠层温度 温室葡萄 土壤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情遥感监测方法及其进展 被引量:33
15
作者 李纪人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17,共3页
我国水资源短缺,旱灾一直是我国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客观、经济等常规手段不具备的优势,在旱情监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遥感监测干旱的热惯量法、作物缺水指数法、归一化植被指数距平法... 我国水资源短缺,旱灾一直是我国造成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遥感技术具有宏观、快速、客观、经济等常规手段不具备的优势,在旱情监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遥感监测干旱的热惯量法、作物缺水指数法、归一化植被指数距平法、供水植被指数法和微波遥感法,介绍了在此领域中近年来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遥感 旱情监测 中国 水资源 热惯量法 作物缺水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距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信息系统在大面积范围内旱灾遥感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申广荣 田国良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273-277,共5页
本文讨论以土地信息系统为工具,利用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在大面积范围内监测旱情的方法及可行性。作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的一部分在黄淮海平原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基于土地信息系统的图像、图形、数据一体化处理基本上达... 本文讨论以土地信息系统为工具,利用作物缺水指数模型在大面积范围内监测旱情的方法及可行性。作为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的一部分在黄淮海平原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表明:基于土地信息系统的图像、图形、数据一体化处理基本上达到了准确,实时监测干旱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信息系统 作物缺水指数 旱灾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黄土高原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7
作者 苏文壮 杨永崇 +2 位作者 王涛 苏立红 王钰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51-4560,共10页
为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20年MODIS蒸散产品和气象站点数据,利用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黄土高原干旱变化特... 为促进黄土高原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2001—2020年MODIS蒸散产品和气象站点数据,利用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黄土高原干旱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年际上,2001—2020年黄土高原CWSI呈显著线性下降过程,下降速率为0.0058 a^(-1)(P<0.01)。干旱程度呈先减(2001—2018年)后增(2018—2020年)过程;②空间上,CWSI以减少趋势为主,显著减少趋势占区域总面积91.24%,其中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南部地区CWSI下降速率较快;③黄土高原CWSI与气温以负偏相关关系为主,显著负偏相关占区域面积的7.78%,集中分布于青海东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与降水以负偏相关关系为主,显著负偏相关占区域总面积60.88%,集中分布于黄土高原西南部和东部地区。气温升高背景下,降水增加促使黄土高原实际蒸发显著增加、潜在蒸发不显著减少,导致CWSI显著下降。研究结论认为降水是黄土高原CWSI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年降水量增加减缓了黄土高原干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潜在蒸散发 作物缺水指数 气温 降水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WSI的贵州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梁任刚 周旭 +3 位作者 李松 杨大方 陈大蓉 裴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84-291,共8页
为了促进贵州省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结合气象、植被指数等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2000—2019年的干旱时空... 为了促进贵州省农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结合气象、植被指数等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2000—2019年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贵州省CWSI多年均值为0.43,整体处于轻旱等级,空间分布为东南湿润,西北干旱,多年旱情变化呈缓解趋势;(2)从地貌类型来看,非喀斯特地貌CWSI多年均值为0.37,整体处于无旱等级,喀斯特地貌均值为0.47,处于轻旱状态;(3)从植被类型来看,除针叶林整体处于无旱状态外,其他植被类型都处于轻旱等级,且针叶林的变异系数(CV)值较其他林地高,说明其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高,抗旱能力强;(4)贵州省CWSI与降水和气温均呈负相关,负相关面积占比为95%和54%,说明降水对CWSI的影响较大。综合分析得出,贵州省东南部湿润,西北地区干旱,全省干旱受喀斯特地貌、降水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作物缺水指数(CWSI) 喀斯特地貌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马梓策 孙鹏 +2 位作者 姚蕊 吕胤锋 邹逸凡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1-240,共10页
基于MODIS实际蒸散量(ET)和潜在蒸散量(PET)产品反演作物缺水指数(CWSI),采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干旱程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农作物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草原主要以中旱和重... 基于MODIS实际蒸散量(ET)和潜在蒸散量(PET)产品反演作物缺水指数(CWSI),采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平均干旱程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农作物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草原主要以中旱和重旱为主,荒漠主要以重旱为主;除针叶林和沼泽外,其他植被类型旱情缓解;干旱年内变化特征呈双峰型曲线,且在Day113~Day144干旱最为严重,表现为重旱;各植被类型年内变化特征与全区变化趋势相一致,均呈双峰型曲线;夏旱对植被生长的胁迫作用最强,而年平均干旱强度对植被生长的胁迫作用主要由夏旱主导;春季灌丛、夏季和秋季农作物对干旱的响应较为敏感。研究结果可为内蒙古植物群落的生态预警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缺水指数 植被类型 NDVI 干旱监测 内蒙古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