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格局、作案模式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兰利 李钢 +5 位作者 李秉承 李佳 温小婷 王亚彤 王莺莺 闫强乐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4-1868,共15页
文章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分布格局、作案模式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被盗掘文物以秦汉及以前时期的在野古墓葬为主;盗掘文物犯罪人多为低学历... 文章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探究中国盗掘文物犯罪的空间分布格局、作案模式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被盗掘文物以秦汉及以前时期的在野古墓葬为主;盗掘文物犯罪人多为低学历、务农或无业的男性中老年。2)空间上,存在3个高发省域和3个次高发省域;热点区主要集中在豫、晋、陕交界地带,涉及7个热点市域;随时间变化,高发市域略有增减和转移,但整体范围相对稳定;微观地点上,高发于乡村耕地和山野林、荒地;国保单位与盗掘犯罪地都集聚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文物资源丰富的地区更易发生盗掘文物犯罪。3)犯罪出行空间模式以“市内盗掘”为主,“跨市盗掘”目的地集中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域并以中、短距离为主;多为4~9人团伙作案,分专业和偶然盗掘2类,作案过程可划为组队、谋划、实施、逃逸4个阶段。4)文物分布和打防政策是盗掘文物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盗掘文物犯罪 空间格局 作案模式 影响因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