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创作是作家人格的见证
1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60-60,共1页
吴若增在《关于作家的等次》(《文学报》90年8月2日)一文中指出:文学创作是作家人格的见证。一个作家终其一生笔耕,他所有的文字都有意无意地让人见着他自己的人格。而做为文学,做为真正能够启发人们良知与心智的文学作品,便总是一种作... 吴若增在《关于作家的等次》(《文学报》90年8月2日)一文中指出:文学创作是作家人格的见证。一个作家终其一生笔耕,他所有的文字都有意无意地让人见着他自己的人格。而做为文学,做为真正能够启发人们良知与心智的文学作品,便总是一种作家的人格力量的感召与呼唤。这里,唯有那种秉赋了大人格的作家的作品,才能具有那种普遍而永恒的精神魅力。而这种魅力其实是人格的魅力。当代中国文坛,所欠缺的不是聪明,而是性格与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作家人格 人格 人格力量 精神魅力 见证 中国文坛 文学作品 心智 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整体人格向世界说话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英琦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4-26,共3页
不仅在思维中,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化的世界中 肯定自己。
关键词 整体人格 中国当代作家 作家人格 自我人格 人性 理性思维 终极价值 道德能力 生存实践 卡夫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走下艺术殿堂的文学论争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小禄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3期79-80,共2页
关键词 文学论争 语言艺术 社会现实 “文化工业” 文学批评史 文学观念 艺术范式 作家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时英小说现代性之我见
4
作者 陈建飞 《中文自学指导》 2005年第3期37-39,共3页
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的小说展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城市的文化个性以及都市人的精神面貌。他所描绘的城与人是都市的二重性与作家人格的二重性相契合的结果,小说呈现出颓废的美学特征,而这正是现代性的表证。
关键词 现代性 穆时英小说 精神面貌 文化个性 三十年代 新感觉派 作家人格 美学特征 二重性 都市人 海城市 颓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创作个性及其二重性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宪年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133-140,共8页
随着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和加强,创作个性愈来愈被艺术家所重视,并成为艺术生命的独特标志。与此相适应,批评界也对作家的创作个性给予特别的关注,除刊出了不少对它的专题研究文章外,即使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也往往有专节谈创作个性。... 随着作家现代意识的觉醒和加强,创作个性愈来愈被艺术家所重视,并成为艺术生命的独特标志。与此相适应,批评界也对作家的创作个性给予特别的关注,除刊出了不少对它的专题研究文章外,即使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也往往有专节谈创作个性。这种文学现象的出现实属可喜,然欣喜之余却又感到不满和焦虑,因为在这些文章中,有时往往把创作个性和作家人格、作家个性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个性 作家主体 二重性 审美潜能 艺术家 作家人格 审美个性 艺术作品 个性潜能 相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效果和现实主义
6
作者 王西彦 《文艺理论研究》 1980年第3期26-27,共2页
社会效果问题实际上就是现实主义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作家的人格修养和精神状态。凡是文艺作品是现实主义的,它的社会效果就好,现实主义程度越高,生命力就越强,社会效果就越好;反过来。
关键词 现实主义 精神状态 作家人格 人格修养 文艺作品 倾向性 生命力 托尔斯泰 契诃夫 社会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