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佛教诗学的“兼性”智慧
1
作者 王婧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1-248,256,共9页
"佛教诗学"是指使用佛法观看诗歌而形成的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佛教诗学中充满着"兼性"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佛教不落一边、超越分别的中道智慧影响下形成的"道器为一"诗学观;二是在佛教以善... "佛教诗学"是指使用佛法观看诗歌而形成的理论及其批评实践。佛教诗学中充满着"兼性"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佛教不落一边、超越分别的中道智慧影响下形成的"道器为一"诗学观;二是在佛教以善巧方便传递般若智慧方法影响下形成的"诗以言智"诗学观;三是在佛教诸行无常而法无定法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不屑古今"批评方法。佛教诗学的"兼性"智慧对中国诗学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诗学 道器为一 诗以言智 不屑古今 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嬗变
2
作者 刘运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76-182,共7页
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传统的历时性联结,也立足于时代的共时性建构。其理论核心是"本同—末异",审美形态是"缘情—绮靡",接受方式是"得意—忘象"。如果从理论形态上划分,魏晋诗学又可以分为儒家... 魏晋诗学的理论体系,既立足于传统的历时性联结,也立足于时代的共时性建构。其理论核心是"本同—末异",审美形态是"缘情—绮靡",接受方式是"得意—忘象"。如果从理论形态上划分,魏晋诗学又可以分为儒家诗学、玄学诗学和佛教诗学,而且各理论形态之间互相渗透,多元并存。其中建安从儒道并存转向儒家诗学;正始从儒家诗学转向玄学诗学;西晋从玄学诗学复归儒家诗学,再发展为儒玄并存;东晋又从玄学诗学逐渐向玄释圆融、佛教诗学转化,这是魏晋诗学的基本嬗变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诗学 儒家诗学 玄学诗学 佛教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