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佛教美学的历史巡礼
1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87,共7页
本文以美是普遍快感及其对象、美学作为感觉学为独特视角,聚焦汉译佛典关于愉快情感及其对象的形态、特征、本质、规律及其价值评判的思想理论及其演变历史。佛教从"色即是空"的基本世界观出发,对纯粹的官能快感及其对应的现... 本文以美是普遍快感及其对象、美学作为感觉学为独特视角,聚焦汉译佛典关于愉快情感及其对象的形态、特征、本质、规律及其价值评判的思想理论及其演变历史。佛教从"色即是空"的基本世界观出发,对纯粹的官能快感及其对应的现实世界的形式美、形象美持否定态度,竭力追求出世的清净无染的道德美、真实无妄的本体美,同时又从"色复异空"的中观世界观出发,对官能快感对应的现实美加以变相的肯定。本文由此展开了中国佛教美学思想的历史巡礼。东汉佛教美学莲花初开,奠定了大小乘美学思想的基石;六朝佛教美学繁花似锦,佛典的翻译和著述催生了佛教美学的繁荣;隋唐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创构将美学世界装点得琳琅满目;宋元禅宗美学一枝独秀;明清佛教美学余音缭绕;近代太虚法师宣告了佛教美学走向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美学 佛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佛教美学的价值趋向 被引量:4
2
作者 赵建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4-48,共5页
佛教虽无严格意义上的美学,但通过佛法义理呈现了深邃独特的美学观念。在总体宗教性质限定下,佛教美学的价值趋向体现为由伦理化超主客价值趋向,向哲理化、心理化超主客价值趋向推进深化的历史建构过程。
关键词 佛教美学 超主客价值趋向 伦理化 哲理化 心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佛教美学思想 被引量:3
3
作者 蒋述卓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76-83,共8页
佛教的各种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对之进行了较详细的梳理,从中归纳出佛教美学中的四个突出特点,即一、美是幻影;二、美是体验的;三、虚构与夸饰;四、推崇完美。文章对它们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说。
关键词 佛教美学 佛教哲学 直觉 七宝 体验美学 空理 “妙悟” 参悟 美的观念 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庞蕴与中国居士佛教美学 被引量:3
4
作者 皮朝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3,共9页
在中国居士佛教与居士佛教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庞蕴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他自觉地把创作诗偈作为表达禅悟、宣扬禅理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他有明确的诗学主张,指明了进行诗偈创作的动机与宗旨,还把吟诗作为获得禅悟、进入禅境的一种重要手... 在中国居士佛教与居士佛教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庞蕴都作出过重要贡献。他自觉地把创作诗偈作为表达禅悟、宣扬禅理的一种最基本的手段。他有明确的诗学主张,指明了进行诗偈创作的动机与宗旨,还把吟诗作为获得禅悟、进入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提出了涉及文艺审美鉴赏的审美心态、审美方式、审美内容和审美效应的重要命题。在他的语录(公案)和诗偈中,蕴涵着有关日常生活审美的思想,涉及生活态度、生活准则、生活取向、生活境界等方面的生活审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蕴 中国居士佛教美学 生活审美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源山水诗与佛教美学 被引量:6
5
作者 詹志和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7-62,共6页
魏源耽山溺佛好诗,自称“十诗九山水”,“溺仙溺佛溺山水”。他的山水诗别创新声,在审美追求上与佛教美学多有会通之处,具体征象是:一、错彩镂金,穷妍极丽的视象;二、富于理趣,寓“理”于景的智思;三、摇曳多“变”,似真似“幻”的情境... 魏源耽山溺佛好诗,自称“十诗九山水”,“溺仙溺佛溺山水”。他的山水诗别创新声,在审美追求上与佛教美学多有会通之处,具体征象是:一、错彩镂金,穷妍极丽的视象;二、富于理趣,寓“理”于景的智思;三、摇曳多“变”,似真似“幻”的情境。禅风佛雨与其经世思想、浪漫精神熔于一炉,使魏源的山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彩镂金 寓理予景 摇曳变幻 佛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摩诘经》与王维的佛教美学思想 被引量:2
6
作者 谭朝炎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8-152,共5页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 王维深得《维摩诘经》要旨,以维摩诘为楷模。其诗深广地渗入《维摩诘经》的美学思想。王维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文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道悟诗悟,合而为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摩诘 《维摩诘经》佛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美学的研究历程及其逻辑结构 被引量:1
7
作者 祁志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5-170,共6页
佛教美学是一个跨学科论题,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收获需要佛教与美学两方面的积累。笔者以太虚法师、严北溟、蒋述卓、王海林等学者的研究为历史坐标,回顾了佛教美学这门交叉学科的研究历程,并在权衡得失、综合取舍的基础上,就佛教美学原理... 佛教美学是一个跨学科论题,要想在这方面有所收获需要佛教与美学两方面的积累。笔者以太虚法师、严北溟、蒋述卓、王海林等学者的研究为历史坐标,回顾了佛教美学这门交叉学科的研究历程,并在权衡得失、综合取舍的基础上,就佛教美学原理的重构提出逻辑构架,对于人们全面、准确认识佛教美学原理,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佛教美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建设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美学 佛教 佛教哲学 佛教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音乐美学对现代音乐的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何艳珊 尹树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41,共4页
本文从佛教视野分析现代音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现代音乐审美奠基于杂染的"阿赖耶识",因而容易导致"感性"与"理性"的分离,以及"个性"泛滥的后现代主义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杂染的"... 本文从佛教视野分析现代音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现代音乐审美奠基于杂染的"阿赖耶识",因而容易导致"感性"与"理性"的分离,以及"个性"泛滥的后现代主义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杂染的"阿赖耶识"会使我们对于音乐的认识和理解偏离它的本来面目。因此,回复到"真如本性",是现代音乐审美中十分必要的"清零"过程,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可靠的出发点,从而使我们有可能突破现代音乐审美所面临的理论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音乐美学 阿赖耶识 真如本性 现代音乐 圆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原: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先行者
9
作者 周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3期5-12,I0002,共9页
茅原先生是我国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先行者,也是最早将东方哲学作为研究方法(而非仅仅是研究对象)引入音乐美学研究的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他示未曾有、作寂寞言、成《未完成》,以超拔的学养、卓绝的目光,为学人展现了一片新天地,... 茅原先生是我国佛教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先行者,也是最早将东方哲学作为研究方法(而非仅仅是研究对象)引入音乐美学研究的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他示未曾有、作寂寞言、成《未完成》,以超拔的学养、卓绝的目光,为学人展现了一片新天地,预示了未来音乐美学的新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原 佛教音乐美学思想 佛教哲学 禅宗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三十年我国佛教音乐哲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4年第3期53-53,54-58,共6页
近三十年来,我国佛教音乐哲学研究逐渐兴起,本文分析了其文化背景、学术论域与可行性,详细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探讨了需要注意的问题与研究前景。
关键词 佛教音乐哲学(美学) 音乐美学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玛才旦电影海外研究的方法 被引量:7
11
作者 石嵩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6-133,共8页
近年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学者逐步聚焦于屡获国际大奖的万玛才旦及其使用藏族母语制作的影片。海外学者将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地新浪潮电影归类为世界电影版图上的小众电影;采用公路类型片的研究方法透析影片所承载的反抗精神;以景观... 近年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学者逐步聚焦于屡获国际大奖的万玛才旦及其使用藏族母语制作的影片。海外学者将以万玛才旦为代表的藏地新浪潮电影归类为世界电影版图上的小众电影;采用公路类型片的研究方法透析影片所承载的反抗精神;以景观研究作为方法,构建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的西藏想象;挖掘万玛才旦影像中所蕴藏的佛教美学思想。在西方理论框架下所进行的万玛才旦电影的海外研究,其系统化挖掘和方法化分析为海外学者提供了影像证明,主导了讲述中国藏族及藏区故事的国际话语权;而万玛才旦本人也成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名片和作为方法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电影的海外研究 小众电影 公路类型电影 景观研究 佛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