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元旦 《现代园艺》 2016年第17期141-142,共2页
佛教文化旅游区不仅保护及优化了自然景观资源,而且成为当代城市的一片绿洲。佛教园林中第一大构成要素是植物,被称为佛教文化具象化的载体,园林植物包括寺庙里人工种植的花草树木,也包括寺庙周边天然形成的丛林。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 佛教文化旅游区不仅保护及优化了自然景观资源,而且成为当代城市的一片绿洲。佛教园林中第一大构成要素是植物,被称为佛教文化具象化的载体,园林植物包括寺庙里人工种植的花草树木,也包括寺庙周边天然形成的丛林。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一生都与植物有密切关系,不是任何植物都能取代佛教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旅游 植物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视角下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功能研究——以杭州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吕丽辉 高海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43,共5页
目前中国遗产旅游业的发展基本依托于遗产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和不适当利用现象。杭州佛教文化丰厚,各寺院特色活动丰富,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在利世思想、良性递进的利益主体关系、积极有效的传播途径基础上,形成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功能体系,... 目前中国遗产旅游业的发展基本依托于遗产资源,存在过度开发和不适当利用现象。杭州佛教文化丰厚,各寺院特色活动丰富,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在利世思想、良性递进的利益主体关系、积极有效的传播途径基础上,形成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功能体系,有助于发挥佛教文化遗产旅游积极功能,保护佛教文化遗产。佛教文化遗产旅游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延续遗产文脉、传播信息符号、普及宗教知识、传承民俗活动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遗产旅游 旅游功能 杭州寺院 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佛教运动”、旅游经济与非营利部门——当代台湾佛教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6
3
作者 周利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106,共4页
本着"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出世"的理念,台湾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新佛教运动",佛教从传统的山林、寺院中走出,转变成融入都市社会,参与世俗经济的发展,以回应现代化、都市化的结构性变迁。台湾佛教界根据... 本着"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出世"的理念,台湾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新佛教运动",佛教从传统的山林、寺院中走出,转变成融入都市社会,参与世俗经济的发展,以回应现代化、都市化的结构性变迁。台湾佛教界根据宗教非营利性的特点,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幅度地改变了佛教在台湾的社会地位。佛教文化旅游经济的开发过程中,虽然在人才、资讯与金钱上,道场已像企业一样,有了新风貌,但利用宗教敛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若社会各界不予以重视,教团不仅无法扮演稳定人心的力量,甚至宗教自身也会变成社会隐患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院经济 人间佛教 佛教运动 佛教文化旅游经济 宗教非营利性 宗教社会福利 佛教新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