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贾岛五律与佛教戒律的类比之误:以宇文所安的晚唐诗研究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小亮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96,共6页
贾岛诗歌与佛教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贾岛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视角,宇文所安《晚唐诗》从形式上发现贾岛五律的创作与释子持守佛教戒律的联系,无疑为此研究提供了新颖见解。只是将五律诗律与佛教戒律的类比放入同时代诗歌语境和贾岛诗... 贾岛诗歌与佛教关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贾岛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视角,宇文所安《晚唐诗》从形式上发现贾岛五律的创作与释子持守佛教戒律的联系,无疑为此研究提供了新颖见解。只是将五律诗律与佛教戒律的类比放入同时代诗歌语境和贾岛诗歌实践来考察,存在诸多可疑之处,仍有待更多的证据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岛 五律诗律 佛教戒律 南宗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佛教戒律的转向及其现代意义
2
作者 许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83-87,共5页
戒学为佛教戒定慧三学之首,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佛法东传以后,中国佛教学者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中国佛教戒律也发生了显著转向,这种转向对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佛教戒律的转向主要有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其... 戒学为佛教戒定慧三学之首,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佛法东传以后,中国佛教学者对其研究不断深入,中国佛教戒律也发生了显著转向,这种转向对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佛教戒律的转向主要有两条逻辑线索,一条是其显著的中国化历程,而更为深刻的则是由规则中心主义向原则中心主义的转向。在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中国佛教戒律的转向是值得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戒学 佛教戒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戒律与康德的诫律之比较研究
3
作者 陈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2,共6页
佛教大小乘戒律和康德的诫律并不完全相同,大小乘戒律之间也有区别,要探讨彼此间的差异,从社会学意义上考察佛教戒律和康德诫律之间的异同,是一条比较恰当的研究路径。并进而探讨菩萨杀人背后隐藏的另类戒律,揭示康德说谎杀人背后隐藏... 佛教大小乘戒律和康德的诫律并不完全相同,大小乘戒律之间也有区别,要探讨彼此间的差异,从社会学意义上考察佛教戒律和康德诫律之间的异同,是一条比较恰当的研究路径。并进而探讨菩萨杀人背后隐藏的另类戒律,揭示康德说谎杀人背后隐藏的真正精神,以及二者之间的不同。考察了小乘戒律和康德道德主义者对菩萨杀人的批判以及菩萨戒对小乘戒律和康德道德主义者的回应。针对大乘菩萨戒和康德的自律进入世俗社会出现的伦理困境,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戒律 道德律 意志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以饮酒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6
4
作者 郑炳林 魏迎春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7年第4期25-40,共16页
关键词 敦煌文献 晚唐五代 佛教戒律 饮酒 僧尼 佛事活动 文化资料 寺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佛典文学看佛教的女性观 被引量:4
5
作者 普慧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77,共7页
佛教的女性观不仅涉及佛教队伍中大量的女尼问题,还反映了佛教如何看待整个社会的妇女问题。早期佛教悲观厌世,以生活为牢笼,以涅槃为解脱,提倡"无生",视性欲和性行为为大罪,将其列为一切戒条之前列。而作为生育和生命力象征... 佛教的女性观不仅涉及佛教队伍中大量的女尼问题,还反映了佛教如何看待整个社会的妇女问题。早期佛教悲观厌世,以生活为牢笼,以涅槃为解脱,提倡"无生",视性欲和性行为为大罪,将其列为一切戒条之前列。而作为生育和生命力象征的妇女,就被当成"性"和"欲"的化身,淫逸、放荡的源泉和邪恶的标志。小乘佛教认为"为女人不得作佛"。大乘佛教虽也在一定程度继承了小乘佛教的女性观,经典在与日俱增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思想洪流的猛烈冲击下,给女性相当高的地位,即使女性为淫逸之源,但只要接受佛教之开化,照样可以悟道成佛。这种抬高女性地位的观念除了与男女平等思想有关外,又与天竺原始生殖崇拜文化的巨大惯性,有着直接的和内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文学 佛教戒律 佛教女性观 生殖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圣凯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3期83-87,共5页
全球伦理作为一种共享的全球性道德理想,必须在全球各种文明中寻找思想的资源。本文通过对佛教伦理内容的概括与梳理,考察了在“全球伦理”语境下佛教伦理的现代诠释方法,从信仰伦理、社会规范伦理、美德伦理等方面构建了佛教伦理的体系... 全球伦理作为一种共享的全球性道德理想,必须在全球各种文明中寻找思想的资源。本文通过对佛教伦理内容的概括与梳理,考察了在“全球伦理”语境下佛教伦理的现代诠释方法,从信仰伦理、社会规范伦理、美德伦理等方面构建了佛教伦理的体系,探讨了佛教伦理思想的特质,展现了佛教伦理作为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伦理 伦理资源 道德观 佛教道德 佛教戒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佛教史迹画内容考释(九) 被引量:6
7
作者 孙修身 《敦煌研究》 1988年第4期26-35,121-122,共12页
五三酒泉郡释迦牟尼瑞像吐蕃统治沙州的中唐时期开凿的洞窟里,如第231、237诸窟的佛龛北披上出现一种新的壁画题材。画一佛像,高肉髻,两耳垂至肩,赤袒上身,无饰物,两臂屈于胸腹间,左手掌平置,内有如同蜂巢或葵盘状物。右手大指和食指相... 五三酒泉郡释迦牟尼瑞像吐蕃统治沙州的中唐时期开凿的洞窟里,如第231、237诸窟的佛龛北披上出现一种新的壁画题材。画一佛像,高肉髻,两耳垂至肩,赤袒上身,无饰物,两臂屈于胸腹间,左手掌平置,内有如同蜂巢或葵盘状物。右手大指和食指相掐,作说法之印,下身着短衣,以带系结于腹际,带结于腹脐之下,两腿赤裸,光脚站莲花跃上。头顶有花差,脑后有头光,侧旁有墨书的榜题:“酒泉郡释迦牟尼瑞像。”(图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戒律 菩萨 释迦牟尼 吐蕃 壁画 敦煌遗书 观世音 佛像 吉祥天女 文献记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
8
作者 岑贤安 《学术论坛》 1983年第4期33-36,26,共5页
柳宗元一生的活动,同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和评价柳宗元的哲学思想,不能不涉及他同佛教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对柳宗元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看法已渐趋一致,然而对他与佛教关系的分析仍颇歧异。如何看待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已成为正确评... 柳宗元一生的活动,同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和评价柳宗元的哲学思想,不能不涉及他同佛教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对柳宗元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看法已渐趋一致,然而对他与佛教关系的分析仍颇歧异。如何看待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已成为正确评价柳宗元的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一柳宗元是否信佛?这要实事求是地考察柳宗元的言论行动,才能得出确切的答案。根据现存的文集,柳宗元一生留下的诗文共六百多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哲学思想 佛教戒律 朴素唯物主义 历史地位 中庸思想 正确评价 龙兴寺 天台宗 元气论 实事求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收藏的敦煌与中亚艺术品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冀青 莫洛索斯基 《敦煌学辑刊》 1990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1986年至1987年,美国历史学者苏珊·伊丽莎白·莫洛索斯基(Ms.Susan Elizabeth Mrozowski)随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室王冀青学习中亚美术史,并拟以调查研究美国各公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典藏的中亚文物为合作课题。1988年至198... 1986年至1987年,美国历史学者苏珊·伊丽莎白·莫洛索斯基(Ms.Susan Elizabeth Mrozowski)随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室王冀青学习中亚美术史,并拟以调查研究美国各公私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典藏的中亚文物为合作课题。1988年至1989年莫洛索斯基任职于华盛顿市史密森学会新建的赛克勒亚洲艺术博物馆(The Sackler Gallery of Asian Art,Smithsonian Institution),利用便利的工作条件为这项课题寻访到部分有关资料,由王冀青撰写成该文。莫洛索斯基于1989年底转往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学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敦煌学研究 伯希和 壁画 佛教艺术 供养人 观音菩萨 佛教戒律 公元 艺术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谈四川德格成文法与藏传佛教及西藏地方传统成文法之间的渊源关系
10
作者 索南才让 《西藏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117-120,共4页
德格土司制定的十三条成文法与历代西藏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有着渊源关系,而历代西藏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又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因而德格土司制定的十三条成文法,无论在内在指导精神还是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到了藏... 德格土司制定的十三条成文法与历代西藏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有着渊源关系,而历代西藏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又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因而德格土司制定的十三条成文法,无论在内在指导精神还是外在表现形式上,都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尤其是藏传佛教戒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戒律 德格成文法 西藏地方传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敕修百丈清规》的法律属性与法律关系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继武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9-124,共6页
清规是中国佛教创制的组织管理制度,而《敕修百丈清规》是佛教清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该清规由国家授权编撰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其属性与以前的佛教清规完全不同,已经从佛教组织的自制规约上升为国家的宗教法规,其内容... 清规是中国佛教创制的组织管理制度,而《敕修百丈清规》是佛教清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文献。该清规由国家授权编撰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此其属性与以前的佛教清规完全不同,已经从佛教组织的自制规约上升为国家的宗教法规,其内容涉及多种宗教法律关系,并设定了很多新的宗教权利、义务关系,对其后的佛教组织管理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戒律 《敕修百丈清规》 法律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宗元崇佛的主体意识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晓芬 《中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4期19-24,共6页
柳宗元的崇佛,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柳宗元一生喜佛,他通晓佛理,广交僧人,并写下了许多称美阐述佛教的文字。但柳宗元却对人生表现得很执着,他具有强烈的仕宦意识,把出仕看作济世利民的唯一途径,即使长期处于逆境,他也从未象一般士人... 柳宗元的崇佛,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柳宗元一生喜佛,他通晓佛理,广交僧人,并写下了许多称美阐述佛教的文字。但柳宗元却对人生表现得很执着,他具有强烈的仕宦意识,把出仕看作济世利民的唯一途径,即使长期处于逆境,他也从未象一般士人那样寻求精神解脱而把佛教作为退身避世的港湾,却始终孜孜不息于既定人生目标的追求,他推崇佛教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天台宗 主体意识 僧人 佛教理论 佛教戒律 佛教思想 崇佛 主体人格 佛性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藏幢读跋两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乃翥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7-34,26,共9页
一龙门文物保管所历年收藏唐代文物中,有东都弘圣寺临坛大德释真坚及圣善寺志行僧释怀则尊胜经幢各一躯。前者幢体系一正八面棱柱,己无幢盖、基座。现残高148厘米,水平截面外接园直径18厘米,内刊真坚大师行状并厕实沙门佛陀波利译本《... 一龙门文物保管所历年收藏唐代文物中,有东都弘圣寺临坛大德释真坚及圣善寺志行僧释怀则尊胜经幢各一躯。前者幢体系一正八面棱柱,己无幢盖、基座。现残高148厘米,水平截面外接园直径18厘米,内刊真坚大师行状并厕实沙门佛陀波利译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部(插图一)。后者现呈一球冠状园柱体,亦缺基座。以其顶部所存卵孔并结合幢铭所载之内容,知其应为一多层幢塔靠近基部之一节。此幢节高、广各60厘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罗尼 高僧传 佛教 天竺 新罗 佛教戒律 密教 唐代佛教 佛陀 比丘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律师探源
14
作者 王申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1-43,共3页
中国古代“律师”寻踪中国古代的司法活动中没有出现过象古代罗马共和制时期的律师职业人员,更没有被官府确认为合法的律师制度。中国文字的律,字义上可以解释为规范、规则,如戒律、定律。《易·师》:“师出为律”.孔颖达疏:“律,... 中国古代“律师”寻踪中国古代的司法活动中没有出现过象古代罗马共和制时期的律师职业人员,更没有被官府确认为合法的律师制度。中国文字的律,字义上可以解释为规范、规则,如戒律、定律。《易·师》:“师出为律”.孔颖达疏:“律,法也”。师字,是指教人以道者,凡是擅一门技艺之长者,常被称为师,如琴师,画师.由此引伸,宗教中也尊称僧人为法师、禅师等。古代律和师二字很少连用,最早所见的倒是出现在宗教用语,如《唐大典》所载,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佛教中对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律师 讼师 中国古代 诉讼代理人 律师制度 官吏特权 佛教戒律 中国文字 司法活动 职业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梵志诗校注置辩
15
作者 刘瑞明 《敦煌研究》 1987年第4期71-75,共5页
张锡厚同志筚路蓝缕,终于完成《王梵志诗校辑》大著.这是在《敦煌变文集》之后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草创之功不易有,粗疏之失难免无.项楚同志《〈王梵志诗校辑〉匡补》纠误补阙,使不少疑难爽然获解,令人感奋.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需... 张锡厚同志筚路蓝缕,终于完成《王梵志诗校辑》大著.这是在《敦煌变文集》之后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草创之功不易有,粗疏之失难免无.项楚同志《〈王梵志诗校辑〉匡补》纠误补阙,使不少疑难爽然获解,令人感奋.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需要群策群力,愚者之千虑或可补智者之一失.《匡补》一文分载《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五年第一辑和《敦煌研究》总第四期,本文就《敦煌研究》所载部分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个别问题也涉及蒋绍愚先生《〈王梵志诗校辑〉商榷》和袁宾同志〈王梵志诗校辑〉校释补正,以期研讨.只得暂时劳,旷身入苦海.(○一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梵志诗 佛教戒律 校释 寒山诗 住持 敦煌研究 事理 工匠 敦煌变文 校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