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及对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段塔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3,共8页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 唐代佛教的世俗化是唐代佛教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佛教世俗化对唐代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择偶打破世俗门第观念,相信婚姻缔结乃系缘分;二是违背封建家庭伦理,死后不与丈夫合葬;三是出家为尼,不忘家庭责任,且与本家保持密切联系;四是居家事父母,以持戒祈福为行孝方式等。这些影响既含有增强唐代女性自主独立意识的积极方面;同时也存在着以"宿命论"制约女性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能力的消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佛教 佛教世俗化 唐代女性 婚姻家庭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菩提心”与“忠义心”——从九华山佛教看中国佛教的世俗化 被引量:6
2
作者 余秉颐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14,12,共3页
作者通过赴九华山进行考察 ,并且研读有关学术资料 ,提出如下见解 :九华山佛教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 ,是体现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九华山佛教堪称中国佛教世俗化最典型的代表。这种世俗化 ,表现在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两个方面。本文试... 作者通过赴九华山进行考察 ,并且研读有关学术资料 ,提出如下见解 :九华山佛教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 ,是体现了中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九华山佛教堪称中国佛教世俗化最典型的代表。这种世俗化 ,表现在宗教理论和宗教实践两个方面。本文试图通过对宋代九华山高僧宗杲禅师“忠君爱国”思想的分析 ,从宗教理论的角度 ,探讨九华山佛教对于中国佛教世俗化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华山佛教 中国佛教世俗化 宗杲 儒释调和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智慧到信仰:论晚明净土佛教的思想转向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永革 《浙江学刊》 CSSCI 1998年第2期96-102,共7页
晚明佛教丛林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加以圆顿整合的参究念佛禅,并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转向,既是明末禅学中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 晚明佛教丛林承续宋代以来禅净合流的历史趋势,盛行把禅宗参究工夫与净土持名念佛法门加以圆顿整合的参究念佛禅,并表现出从参究念佛论到摄禅归净的思想转向。这一思想转向,既是明末禅学中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晚明禅净合流的主要特色。另外明末佛教丛林同时还存在着从摄教归净到消禅归净的思想转向,从而走向对佛教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并藉此实现禅、教、净的合流。明末佛教丛林对净土信仰的全面皈依的二大思想转向,既是中国佛教圆融思想充分展开的理论结果,又是明佛教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表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是中国佛教世俗化进程的逻辑完成。晚明丛林对净土信仰全面皈依,表明佛教修持方法的有效性不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修行的信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究念佛禅 晚明佛教 净土信仰 佛教世俗化 禅净合流 思想转向 藕益智旭 中国佛教 禅宗 往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仇池政权民间文化与佛教探微 被引量:1
4
作者 樊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82,共8页
仇池杨氏政权于南北朝纷乱时期建立并自存绵延长达百年,其政权结构及其特点多为史学者所关注,但若仅从政治层面论述仇池国生存状态,则所得结果将无法完整还原仇池国人精神领域的诸项建设活动。从石窟考古线索入手,以仇池地区至今仍具生... 仇池杨氏政权于南北朝纷乱时期建立并自存绵延长达百年,其政权结构及其特点多为史学者所关注,但若仅从政治层面论述仇池国生存状态,则所得结果将无法完整还原仇池国人精神领域的诸项建设活动。从石窟考古线索入手,以仇池地区至今仍具生命力的民间巫傩文化积淀为背景,追溯仇池国人思维意识的渐进形成和发展过程,逐层揭示仇池国人思维意识与佛教行为发生的并性关系,进而对仇池国佛教世俗化做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仇池国 民间文化 石窟考古 民间巫傩文化 佛教 佛教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风论纲——从莫高窟看唐代艺术风格 被引量:3
5
作者 郎绍君 《敦煌研究》 1988年第2期77-78,81,共3页
唐风是7——10世纪中国文化奇迹的表征,其最大而可靠的遗存,当属莫高窟。作为时代风格,唐风超越于地域、派别与个人风格之上,亦超越于初、盛、中、晚各期风格之上。但其典型风貌,则在初唐后期和盛唐。莫高窟艺术如分为早、中、晚三期,... 唐风是7——10世纪中国文化奇迹的表征,其最大而可靠的遗存,当属莫高窟。作为时代风格,唐风超越于地域、派别与个人风格之上,亦超越于初、盛、中、晚各期风格之上。但其典型风貌,则在初唐后期和盛唐。莫高窟艺术如分为早、中、晚三期,恰可以北朝风、唐风、守风三种风格样态概括,这三种时代风格起落的曲线,又恰与佛教在中国的兴衰、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变异过程相一致。这里试从比较中略述唐风的特色及其成因与式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世俗化 南北朝 壁画 莫高窟 派别 唐风 艺术风格 时代风格 塑像 菩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俚语与禅趣:“远观”诗的传播与僧俗两界的话语互动
6
作者 卢翠琬 李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远观"诗,今人多认为它是王维的作品。后经学者考辨,它实际出自禅林。从禅籍的语料来源再往前追溯,此诗又可能源自唐代俚语。禅林素有以俗语证禅的传统,"远观"诗从民间进入禅林后广为传播,并衍生出丰富的禅趣;禅趣... "远观"诗,今人多认为它是王维的作品。后经学者考辨,它实际出自禅林。从禅籍的语料来源再往前追溯,此诗又可能源自唐代俚语。禅林素有以俗语证禅的传统,"远观"诗从民间进入禅林后广为传播,并衍生出丰富的禅趣;禅趣化后,它又从禅林反哺民间,对世俗生活及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并体现出俚语、禅趣、诗性三线并进或交融的情况。这一生动具体的个案,展示了古代僧俗两界话语互动的良性关系,反映出宋元以来佛教的世俗化、平民化及禅宗话语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观”诗 俚语 禅趣 僧俗互动 佛教世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祭祀与生天:宋金墓葬的“香花供养”图像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雯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21,共8页
香花是佛教重要的供养具,宋金墓室壁画中“香花供养”题记以及与佛教“花供”相似的图像,体现了佛教“花供”的世俗化。通过对“花供”与佛教丧葬仪式如释迦涅槃、瘗埋舍利、僧尼墓葬的关系,盂兰盆会花供对“祭祖仪式”的影响,花供的功... 香花是佛教重要的供养具,宋金墓室壁画中“香花供养”题记以及与佛教“花供”相似的图像,体现了佛教“花供”的世俗化。通过对“花供”与佛教丧葬仪式如释迦涅槃、瘗埋舍利、僧尼墓葬的关系,盂兰盆会花供对“祭祖仪式”的影响,花供的功德这三方面的讨论,认为宋金墓葬中出现的“香花供养”是佛教“花供”多层面影响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世俗化 花供 舍利瘗埋 佛教丧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