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契与互融:辽代佛儒关系探论——以石刻文字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国庆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3-39,共7页
契丹建国之初,佛、儒地位经历了由儒重佛轻到"三教并举"的转变,而佛儒之间,亦出现了两者相互援引以求各自理论上的丰富与发展,于是,在佛、儒相契与互融的关系背景下,一些人既崇儒亦信佛,仁孝与慈悲相容于一身,人格塑造呈现出... 契丹建国之初,佛、儒地位经历了由儒重佛轻到"三教并举"的转变,而佛儒之间,亦出现了两者相互援引以求各自理论上的丰富与发展,于是,在佛、儒相契与互融的关系背景下,一些人既崇儒亦信佛,仁孝与慈悲相容于一身,人格塑造呈现出了多元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佛儒关系 相契与互融 石刻文字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佛关系及其对现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启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0-35,共6页
佛学作为一种异域文化,自传入之日始,即是对中国固有文化的一种挑战。将儒、佛两学挑战、应战的关系,置于社会历史的座标之上,才能理清其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佛学在永嘉之乱后,以填补儒学空白、迎合玄学思潮的形式,在传统文化中... 佛学作为一种异域文化,自传入之日始,即是对中国固有文化的一种挑战。将儒、佛两学挑战、应战的关系,置于社会历史的座标之上,才能理清其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佛学在永嘉之乱后,以填补儒学空白、迎合玄学思潮的形式,在传统文化中赢得了与儒、道鼎立的地位。儒家坚持排佛,促使佛学完成了其向儒、道靠近的中国化历程。宋儒调整了儒佛的关系,以“修本”为宗旨,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并融汇佛道两学,建构起天道性命合一的本体论理学体系,终于在学理上超越于佛道之上,完成了儒佛在社会角色、社会功用上的定位。儒佛关系的现代启示在于: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必须先确立自己的文化主体,然后才能达成主客融为新体、中西尽为我用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化建设 关系 本体论 《太极图说》 周敦颐 《中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华佛教对应儒佛关系的三个典型
3
作者 顾伟康 《哲学分析》 2010年第4期71-84,共14页
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 佛教来到中国,必不可免地要部分改变自身的形态,以求发展。佛教中国化,其关键之一,即是如何处理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关系。本文选择了《牟子理惑论》、庐山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禅宗三个典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佛教回应时代、处理同儒佛关系的三种不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 家意识形态 《牟子理惑论》 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 禅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儒者的“反佛"与“亲佛"纠结以李觏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70,153,共8页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是部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也深深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儒家思想立足于"礼法纲常",其应对的是世俗世界的等级秩序与相互关系,而佛教思想则立足于"缘起性空...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是部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也深深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儒家思想立足于"礼法纲常",其应对的是世俗世界的等级秩序与相互关系,而佛教思想则立足于"缘起性空"之说,其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最终解脱。因此,儒佛的不同向度与不同关切在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中表现为既融合又斗争的微妙关系。通过对宋儒李觏的"反佛"与"亲佛"纠结的个案分析,不仅可以展现古代儒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冲突,同时也可以此来观察作为古代儒者"精神妻妾"的儒佛二教的对立与融合关系。可以说,古代儒者展现的儒佛纠结关系,在一定意义上颇似于中国古代家庭的"妻妾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觏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蠡测——“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之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聪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34-140,共7页
儒佛关系是宋明理学研究中重要问题。比较"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的异同是重新研究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的具体切入点。"渐修顿悟"是中国佛教在探讨"渐次修行"和"直下了悟"的关系过程... 儒佛关系是宋明理学研究中重要问题。比较"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的异同是重新研究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的具体切入点。"渐修顿悟"是中国佛教在探讨"渐次修行"和"直下了悟"的关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渐修"为权、为方便,以"顿悟"为实、为了义的修行观;"格物贯通"是程朱在融合《大学》"格物"和西晋杜预"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认识天理的方法,而与佛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理论继承关系。"格物贯通"则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格物工夫,在求得"物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天理的整体性把握。通过辨析宋明理学与佛学相似概念的异同,有助于重新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关系 渐修顿悟 格物贯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刘宋儒学探析——以颜延之、宗炳思想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乐胜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5-702,共8页
根据六朝刘宋儒学的发展状况,儒学衰微的原因在于自身理论的内在困境。以颜延之、宗炳为代表的思想家面对当时儒学的状况及其困境,探索解决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由此而与儒学守旧者发生激烈的理论冲突。
关键词 六朝 颜延之 宗炳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佛教的宗法化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利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48,共7页
明代佛教既有"封闭""凝滞""衰败"的发展态势,又有"渗透""普及""定型"的历史作用,而这一切都与佛教在明代的全面宗法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明廷以儒教作为国家宗教的主导来定... 明代佛教既有"封闭""凝滞""衰败"的发展态势,又有"渗透""普及""定型"的历史作用,而这一切都与佛教在明代的全面宗法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明廷以儒教作为国家宗教的主导来定位和引导佛教服务于"孝子慈亲";另一方面明代佛教宗派传承发展不再以经文教义为要,而以拟宗法化的宗派传承为纽带,僧侣关系以父子兄弟相称,尽显"尊尊""亲亲"之宗法特点,而寺院组织也以十方丛林为主转变为宗法特色的子孙庙为主。明代佛教的全面宗法化,可谓佛教在宗法制传统社会中最彻底的"中国化"表达,加速并强化了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同时消解了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实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应有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明代及至近代佛教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宗法化 世俗化 教宗派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