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礼拜逝去的佛陀:无佛像时代象征物研究
1
作者 赵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公元前3世纪左右,佛教美术兴起于一个以象征物为中心的美术阶段,确立了以象征物为核心的佛传图。事实上,象征物的核心地位,是在释尊已逝的观念中形成的,从而得以纠正以往学界把象征物等同于佛像的看法。象征物作为释迦圣物的代表,在佛... 公元前3世纪左右,佛教美术兴起于一个以象征物为中心的美术阶段,确立了以象征物为核心的佛传图。事实上,象征物的核心地位,是在释尊已逝的观念中形成的,从而得以纠正以往学界把象征物等同于佛像的看法。象征物作为释迦圣物的代表,在佛传图中组合配置服务于特定情节,成为此后佛传叙事图式的典范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像 佛传图 象征物 古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敦煌报恩经变中的法界佛像
2
作者 易丹韵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102-109,共8页
本文考察了敦煌报恩经变中5例表现有法界佛像的实例。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确证这些报恩经变借用并改造内地单尊形式的法界佛像,以表现《报恩经》中释迦佛示现“五趣身”的神变场面;其次,通过分析示现“五趣身”的相关内容在《报... 本文考察了敦煌报恩经变中5例表现有法界佛像的实例。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之上,首先,确证这些报恩经变借用并改造内地单尊形式的法界佛像,以表现《报恩经》中释迦佛示现“五趣身”的神变场面;其次,通过分析示现“五趣身”的相关内容在《报恩经》整体中的定位,对法界佛像在报恩经变中的配置方式亦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恩经变 法界佛像 五趣身 挪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青州龙兴寺佛像艺术特征研究
3
作者 张立平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9期7-9,共3页
目的:文章研究山东青州龙兴寺佛像艺术的独特风格及历史背景,探讨青州佛像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演变,特别是“青州风格”在佛像造型、雕刻手法和彩绘技艺方面的表现。同时,通过对龙兴寺出土的佛像进行分析,揭示其在佛教文化传播中的重... 目的:文章研究山东青州龙兴寺佛像艺术的独特风格及历史背景,探讨青州佛像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演变,特别是“青州风格”在佛像造型、雕刻手法和彩绘技艺方面的表现。同时,通过对龙兴寺出土的佛像进行分析,揭示其在佛教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后期艺术的影响。方法:结合考古学和艺术学的理论框架,采用艺术史分析方法,通过对龙兴寺佛像的实地考察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解读佛像的雕刻手法、彩绘风格、面部表情和衣纹表现。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佛像样式,分析其艺术特征的演变和影响。结果:研究表明,青州龙兴寺佛像形成了独特的“青州风格”,主要体现在雕刻精细、面容慈祥、线条流畅等方面。北魏至东魏时期,青州佛像的背屏式造像、飞天题材和贴金彩绘技艺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性。佛像不再单纯追求威严感,而是更多地展现出和谐的美学特征,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形态。结论:青州龙兴寺的佛像不仅是北朝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佛教文化与地方文化融合的产物。这些佛像以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彩绘风格,展示了当时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入研究青州佛像,不仅有助于理解佛像艺术在中国的演变,还能更好地把握古代佛教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民众心理和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兴寺 佛像 艺术特征 雕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铜佛像表面残片的拉曼光谱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崔亚量 郑桂梅 +6 位作者 李建新 李现常 刘彦军 郑竞 王小华 童华 胡继明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1-434,共4页
本文利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CRS)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技术对唐代一铜佛像的表面成分、形态及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铜佛像主要是由Cu-Pb-Sn三元青铜合金组成,表面腐蚀物主要是由氧化铜,氧化亚铜,碱式碳酸铜,氧化... 本文利用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CRS)结合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技术对唐代一铜佛像的表面成分、形态及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铜佛像主要是由Cu-Pb-Sn三元青铜合金组成,表面腐蚀物主要是由氧化铜,氧化亚铜,碱式碳酸铜,氧化铅,氧化锡,碳酸铅和氯化铅组成,这些成分在空气中都比较稳定,不会再对铜佛像造成进一步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青铜佛像 拉曼光谱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估印度阿玛拉瓦蒂独立佛像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9-93,共5页
阿玛拉瓦蒂作为古印度佛塔崇拜的中心,长期流行附属佛塔的浮雕佛像制作。但在佛教发展晚期的公元3世纪末,这里突然创制了独立佛像,迅速取代了原先的佛塔崇拜,并广泛影响南亚、东南亚地区。阿玛拉瓦蒂独立佛像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极... 阿玛拉瓦蒂作为古印度佛塔崇拜的中心,长期流行附属佛塔的浮雕佛像制作。但在佛教发展晚期的公元3世纪末,这里突然创制了独立佛像,迅速取代了原先的佛塔崇拜,并广泛影响南亚、东南亚地区。阿玛拉瓦蒂独立佛像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极不寻常,独立造像的源头不可能是阿玛拉瓦蒂。阿玛拉瓦蒂独立佛像在海路传播佛教美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重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佛像 浮雕佛像 阿玛拉瓦蒂 僧伽罗 海路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康模式”的形成及佛像样式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费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7-119,共13页
本文基于南朝佛教造像的样式特征,建立了"建康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从像容及佛衣样式的变化,"六朝的微笑",双髻在菩萨、飞天、世俗人中的应用,菩萨呈现蕨芽形披肩垂发,"南式飞天"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建康... 本文基于南朝佛教造像的样式特征,建立了"建康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从像容及佛衣样式的变化,"六朝的微笑",双髻在菩萨、飞天、世俗人中的应用,菩萨呈现蕨芽形披肩垂发,"南式飞天"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建康在五世纪末至六世纪中期的风格转变过程中,所引发的佛教造像的变化发展模式,并对不同阶段造像风格的创建者予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康模式 佛像样式 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印度佛像莲花座起源于龙树时代 被引量:8
7
作者 张同标 《艺术探索》 2016年第4期89-97,共9页
由于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262年)铜带饰佛像出现了莲花座,且在长江中下游的铜镜和堆塑罐上所表现的莲花座坐佛流行了50年左右,是当时具有主流特色的佛像造型,据此推测印度同时期也出现了佛像莲花座。印度同时期的佛像莲花座目前尚... 由于武昌莲溪寺东吴永安五年(262年)铜带饰佛像出现了莲花座,且在长江中下游的铜镜和堆塑罐上所表现的莲花座坐佛流行了50年左右,是当时具有主流特色的佛像造型,据此推测印度同时期也出现了佛像莲花座。印度同时期的佛像莲花座目前尚无法确认,但印度高僧龙树的经论认为莲花座是仿照梵天的形象而创制的。当时有梵天端坐莲花的传说,"诸佛随世俗"也端坐莲花说法,这说明龙树时代处于佛像莲花座的初兴时代。龙树主要活动于公元150~250年期间,认为印度佛像莲花座初步兴起于公元200年前后,放置在佛像莲花座初创并流传到中国的大框架中考察,这是合乎情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像莲花座 龙树 梵天造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石刻佛像造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文智 《艺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4期42-54,共13页
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佛像根据着衣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组,归为三期。第一组佛像年代最早,以北响堂第六窟主尊佛像为代表,着敷搭左肩式袈裟,衣装造型特征与河北中南部东魏佛像相似,此为第一期。第二组佛像创于北齐初,以北响堂第九窟中心... 响堂山石窟东魏至北齐佛像根据着衣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四组,归为三期。第一组佛像年代最早,以北响堂第六窟主尊佛像为代表,着敷搭左肩式袈裟,衣装造型特征与河北中南部东魏佛像相似,此为第一期。第二组佛像创于北齐初,以北响堂第九窟中心柱正面主尊佛像为代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装厚重,衣褶在第一组佛像基础上变为粗大的高低棱状线组合。第三组佛像为北响堂第九窟中心柱左壁主尊佛像,大体沿用了太原天龙山东魏佛像着衣形式,形成右肩半披中衣搭肘式佛装,质感依然厚重,衣褶雕刻与同窟第二组佛像类同。第二、三组佛像同为第二期。第四组佛像包括北响堂第四窟及南响堂、水浴寺的众多实例,身着中衣搭肘式佛装,衣装轻薄贴体,衣褶线雕刻存在多种样式,与河北中南部地区其他北齐佛像等同,此为第三期。这些石窟佛像基本延续了中原北方此前开窟造像的形式,与河北中南部流行以白石材质雕刻的单体造像在雕刻工艺上区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堂山石窟 东魏至北齐 佛像 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贵霜、笈多时期的佛像服饰 被引量:2
9
作者 费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62,共6页
本文依据律典及造像实物,对印度贵霜、笈多时期不同地区佛像衣着特征及风格演变予以分析,以揭示汉地佛像服饰之本源。
关键词 印度 佛像 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灵异记》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以佛像灵异故事为中心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九令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2-74,共3页
日本最早的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的编撰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内容方面,还体现在故事类型、故事情节、文学表现手法等方面。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考证对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日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日本灵异记》 《法苑珠林》 佛像灵异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至隋唐佛像背光纹饰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乐乐 《艺术探索》 2013年第5期96-98,共3页
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以来,佛教石窟艺术大力发展,佛像背光纹饰也随着不同历史时期而发展、变化,到魏晋隋唐时期,佛像背光纹饰达到辉煌。研究魏晋隋唐时期佛像背光图案,是佛像造像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石窟分期的重要依据之一。
关键词 佛像背光 装饰纹样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冈石窟佛像服饰样式及成因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俊芳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48-53,共6页
通过实地考察云冈石窟佛像的服饰,发现主要有印度风格、希腊风格、中国风格三种基本类型,具体表现为印度风格斜披络腋式、袒右肩式、偏袒右肩式;希腊风格通肩式;中国风格褒衣博带式。追溯了云冈石窟雕凿前印度佛像服饰的类别和形成原因... 通过实地考察云冈石窟佛像的服饰,发现主要有印度风格、希腊风格、中国风格三种基本类型,具体表现为印度风格斜披络腋式、袒右肩式、偏袒右肩式;希腊风格通肩式;中国风格褒衣博带式。追溯了云冈石窟雕凿前印度佛像服饰的类别和形成原因,并分析了云冈石窟雕凿的时代背景,认为褒衣博带的佛像服饰不仅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也是拓跋鲜卑文化自信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佛像 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莫高窟壁画中的“能量波纹”佛像背光 被引量:1
13
作者 仲星明 徐千善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7-118,共2页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佛像背光按类型可分为:几何纹、火焰纹、植物纹、人物纹、波纹。波纹富有流动的韵律,艺术特征很明显,迄今有多位专家将这种纹样称为"水波纹",但笔者推论这是一种表现能量场的纹样,是球形动态的"能量波纹...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佛像背光按类型可分为:几何纹、火焰纹、植物纹、人物纹、波纹。波纹富有流动的韵律,艺术特征很明显,迄今有多位专家将这种纹样称为"水波纹",但笔者推论这是一种表现能量场的纹样,是球形动态的"能量波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壁画 能量波纹 佛像背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阿玛拉瓦蒂佛像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3-119,共7页
阿玛拉瓦蒂(Amarāvatī)佛教艺术流派是南印度安达罗王朝(Andhra,约公元1-3世纪)的佛教艺术中心。在佛像起源时期,与犍陀罗(Gandhāra)、秣菟罗(Mathurā)并列为古印度佛像的三大起源点,确立了独具一格的阿玛拉瓦蒂佛像样式。本文就阿... 阿玛拉瓦蒂(Amarāvatī)佛教艺术流派是南印度安达罗王朝(Andhra,约公元1-3世纪)的佛教艺术中心。在佛像起源时期,与犍陀罗(Gandhāra)、秣菟罗(Mathurā)并列为古印度佛像的三大起源点,确立了独具一格的阿玛拉瓦蒂佛像样式。本文就阿玛拉瓦蒂大塔的基坛佛塔饰板,对阿玛拉瓦蒂佛像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玛拉瓦蒂 佛像 佛教艺术 萨塔瓦哈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晋写本《杂阿毗昙心论》背印佛像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晓阳 吴丹彤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1-7,17,共8页
对东晋写本《杂阿毗昙心论》背面的佛像从印制地点、时间、工艺、模拟实验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佛像印制地点为敦煌,印刷时间为北周,印刷工艺为雕版印刷。初步推定该佛像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关键词 东晋 《杂阿毗昙心论》 佛像 北周 雕版印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新疆的木雕佛像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雯雯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5年第5期45-47,共3页
自从佛教传入新疆,当地的木雕佛像便开始发展繁荣起来。不同的区域与时代,其佛造像的特点都会有所不同,以图木休克、克孜尔、高昌等地区为代表的木雕佛像,是研究新疆木雕佛像的重要对象。
关键词 新疆 佛像 木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画像石中之佛像艺术风格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汪小洋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9-151,共3页
佛像是佛教艺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佛教艺术形式之一,汉画的大宗是画像石,佛像在其中却反映甚少,目前仅有的几幅佛像还存在着争议,这一现象为佛教的流传提供珍贵资料的同时也使人产生许多疑问。
关键词 汉画像石 佛像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佛教进入巴蜀的途径——以摇钱树佛像为中心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世平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13,共10页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早期佛教系指佛教初传时期,即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这个时期的佛教不仅有僧史和历史文献作为依据,而且有相关文物的发现。早期佛教文物的发现地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一、洛阳、徐海地区:二、江南地区;三、巴蜀...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早期佛教系指佛教初传时期,即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这个时期的佛教不仅有僧史和历史文献作为依据,而且有相关文物的发现。早期佛教文物的发现地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一、洛阳、徐海地区:二、江南地区;三、巴蜀西南地区。不同地区的佛教图像各有特色,呈现出与当地习俗杂糅的依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物 摇钱树佛像 早期 巴蜀 三国时期 历史文献 江南地区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公开的敦煌南齐写本上的捺印佛像 被引量:6
19
作者 石云里 《中国印刷》 2000年第10期64-65,共2页
雕版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这一点目前已成定论。然而,关于这种印刷术的发明年代,迄今尚有诸多争论。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展览中,展出了该馆收藏的一件佛经写本。写本背面有一... 雕版印刷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这一点目前已成定论。然而,关于这种印刷术的发明年代,迄今尚有诸多争论。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展览中,展出了该馆收藏的一件佛经写本。写本背面有一组捺印佛像,为这个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文物依据。这份写本佛经内容为《杂阿毗昙心论》卷十,所用为麻纸,卷轴装,纸厚0.09~0.15毫米,卷长135.1厘米,高27.9厘米,首尾残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印刷史 雕版印刷术 敦煌南齐写本 捺印佛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田”衣与金色相——以青州龙兴寺出土北齐佛像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邱忠鸣 《饰(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 2006年第1期8-11,共4页
本文解读一件出土于山东省青州龙兴寺的北齐佛像雕刻,以这件典型作品为中心,讨论了学者们较为忽视的“外在的”问题——服饰和佛身的表现,探讨了这些“外在的”视觉因素与背后的义理之间的关系,指出绘有方形界格的薄衣袈裟和佛头、手、... 本文解读一件出土于山东省青州龙兴寺的北齐佛像雕刻,以这件典型作品为中心,讨论了学者们较为忽视的“外在的”问题——服饰和佛身的表现,探讨了这些“外在的”视觉因素与背后的义理之间的关系,指出绘有方形界格的薄衣袈裟和佛头、手、足部贴金的表现手法分别与“福田”和佛三十二相中“金色相”的观念与义学背景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州佛像 金色相 义学背景 “福田”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