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余震序列荷载作用下地铁车站离心机振动台模型实验设计
1
作者 袁丽 崔振东 +2 位作者 张隆基 王苏扬 任国锋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4,共8页
目前关于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中,往往只考虑单次地震的影响,而实际上地震灾害大多伴随着余震的发生,余震对结构造成的增量损伤不容忽视。该文基于相似理论,推导了离心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关系并构造了主余震序列,设计了主余震序列作用... 目前关于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研究中,往往只考虑单次地震的影响,而实际上地震灾害大多伴随着余震的发生,余震对结构造成的增量损伤不容忽视。该文基于相似理论,推导了离心模型与原型的相似关系并构造了主余震序列,设计了主余震序列作用下地铁车站的离心机振动台实验并开展了实验研究。研究发现,余震的再次激励会导致车站顶板开裂以及中柱端部出现严重剪切破坏,中柱变形协调能力不足是影响地铁车站整体抗震性能的薄弱环节。相比饱和砂土场地,干砂场地中的地表沉降及地铁车站结构的破坏更为严重,砂土场地液化会阻碍地震剪切波的传播并减弱车站结构的动力响应。该研究成果为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丰富了土动力学实验教学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机振动台 地铁车站 余震序列 地震响应 模型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AS模型的余震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
2
作者 陈力波 陈良鹏 周健鸿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3,共12页
余震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对主震发生后的地震风险评估至关重要。经典的余震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框架基于Reasenberg-Jones(R-J)模型建立,但R-J模型对复杂的地震序列可能存在预测失效的问题,因此,将对真实余震序列描述较好的传染型余... 余震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对主震发生后的地震风险评估至关重要。经典的余震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框架基于Reasenberg-Jones(R-J)模型建立,但R-J模型对复杂的地震序列可能存在预测失效的问题,因此,将对真实余震序列描述较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pidemic-type aftershock sequence,ETAS)结合到余震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框架中,以2008年汶川7.9级余震序列和2014年鲁甸6.2级余震序列为例,评估余震危险性的重要性以及探讨ETAS模型相对于R-J模型在余震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差异。结果表明:余震危险性水平与主震震级大小有关,主震震级越大,余震危险性水平越高,持续时间越久,对于震级较大的强主震事件,主震发生后早期的余震危险性不容忽略。对于汶川7.9级和鲁甸6.2级地震事件,在余震发生率预测效能上ETAS模型优于R-J模型,而在余震危险性评估中,余震危险性的大小取决于余震发生率,基于R-J模型计算的余震发生率大于ETAS模型计算的余震发生率,因此,在余震危险性评估中使用R-J模型相比于ETAS模型会造成对余震危险性水平的高估,ETAS模型可用于改进余震概率性地震危险性评估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as模型 R-J模型 余震序列 余震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的“序列归属”问题与ETAS模型——以唐山序列为例 被引量:23
3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庄建仓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71-2981,共11页
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区的余震活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而余震序列在何时可被看作正常的"背景地震活动",即"序列归属"问题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物理中有重要意义.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可分离"... 历史上发生过强震地区的余震活动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而余震序列在何时可被看作正常的"背景地震活动",即"序列归属"问题在地球动力学和地震物理中有重要意义.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可分离"背景"地震和"丛集"地震,并用概率形式表示作为相应事件的可能性,为考察此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以1976年唐山MS7.8地震序列为例,对唐山地区1970年以来的ML4.0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ETAS模型拟合,并以2010年以来发生的3次MS4.0以上地震为例讨论了它们的"序列归属"问题.研究结果显示,3次MS4.0以上地震的背景地震概率分别为0.72、0.88和0.76,表明它们作为1976年唐山MS7.8的余震的可能性较低,更可能为背景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tas模型 时间相依的地震危险性 1976年唐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ETAS模型参数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余娜 蒋长胜 马玉虎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9-615,623,共8页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的参数进行了估计。为考察其结果的稳定性,设定不同的截止震级和不同的拟合截止时间分别进行序列参数估算。选用截止震级M_C=M_L...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M_S7.1地震序列的参数进行了估计。为考察其结果的稳定性,设定不同的截止震级和不同的拟合截止时间分别进行序列参数估算。选用截止震级M_C=M_L1.5对玉树M_S7.1地震序列整体的参数进行拟合,计算获得α=0.948 2,p=1.059 6和b=0.817 3。与中国大陆M>7.0地震序列的平均序列参数相比较表明,玉树M_S7.1地震序列表现为触发次级余震的能力较弱,序列衰减速率较快。研究表明,截止震级M_C对α、k和p值有一定的影响。随截止震级逐渐增大,参数k值逐渐减小,α值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而对p值的影响较小。在地震序列的早期阶段,ETAS模型参数中的p值和α值在震后14天内随时间的变化幅度较为明显,其后各参数变化相对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MS7.1地震 余震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余震序列地震动谱加速度的空间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丁佳伟 吕大刚 曹正罡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88-1598,共11页
按照一定的挑选准则从NGA-West2地震动数据库中挑选了8个主余震地震事件,560条主余震序列地震记录,采用ASK14地震预测方程对主余震序列进行残差分析,并获得各台站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事件内残差,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依据地统计学半变异... 按照一定的挑选准则从NGA-West2地震动数据库中挑选了8个主余震地震事件,560条主余震序列地震记录,采用ASK14地震预测方程对主余震序列进行残差分析,并获得各台站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事件内残差,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依据地统计学半变异函数方法,采用指数半变异函数模型与手工拟合方法计算主余震序列的谱加速度的空间自相关性;鉴于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可以较好地衡量定距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系数计算不考虑空间信息的主余震序列地震动不同谱加速度周期间标准化事件内残差的互相关性;依据马尔可夫的假设原理,将空间信息引入到互相关性计算中,进而获得空间互相关性随空间距离(h)变化的表达式。结果表明:主震在空间自相关性、互相关特性等方面均与余震有明显不同,余震在长周期阶段普遍具有更高的空间相关性,忽略主震与余震的空间相关性或采用主震特性代替余震特性,将对地震危险性分析、损失评估以及主余震序列地震动的合成等方面的研究造成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半变异函数 空间自相关性 马尔可夫模型 空间互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TAS模型对青海地区余震预测效能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余娜 毕金孟 蒋长胜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96-704,共9页
为系统评估青海地区余震短期发生率的预测效能,以及构建适合地震活动特点的余震早期预测策略和预测指标体系,利用国际上当前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青海地区2009年以来的8个地震的早期余震序列参数进行拟合,并利用N... 为系统评估青海地区余震短期发生率的预测效能,以及构建适合地震活动特点的余震早期预测策略和预测指标体系,利用国际上当前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青海地区2009年以来的8个地震的早期余震序列参数进行拟合,并利用N-test检验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回溯性的效能评估。研究表明: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对青海地区的余震发生率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建议采用3天的预测时间窗,且对序列早期阶段进行应用,或可取得“最佳”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地震预测 N-test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条件谱匹配的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选择方法研究
7
作者 白治朋 文勇波 +3 位作者 贺秀儒 钟洪星 张晨阳 杜文琪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1,共11页
挑选合适的地震动记录是开展结构体抗震性能评估的重要前提。常用的地震动选择方法一般用于单次地震情景下的地震动挑选,而不适用于主余震序列情景。为此,基于2 268条余震记录分析了余震谱加速度相关性,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余震谱加... 挑选合适的地震动记录是开展结构体抗震性能评估的重要前提。常用的地震动选择方法一般用于单次地震情景下的地震动挑选,而不适用于主余震序列情景。为此,基于2 268条余震记录分析了余震谱加速度相关性,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余震谱加速度相关系数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条件谱匹配法建立了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选择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相关系数预测模型的预测误差较低,可以很好地表征余震谱加速度相关性;所提方法选出的地震动数据集在均值和标准差等多个指标上满足目标反应谱要求,表明该地震动选择方法准确性较好。基于条件谱匹配构建的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选择方法进一步完善了现有选波体系,可为开展主余震序列作用下结构的动态时程分析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地震动选择 条件谱 相关性分析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震后早期参数特征及其地震学意义 被引量:27
8
作者 蒋海昆 郑建常 +2 位作者 吴琼 曲延军 李永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78-1786,共9页
研究中国大陆地区中强地震序列震后早期阶段(震后15天)ETAS模型参数的平均统计特征,据此讨论不同统计条件下的序列衰减及余震激发问题.宏观而言,模型参数b、p、α数值分布较为离散,不同统计条件下模型参数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不十分突出... 研究中国大陆地区中强地震序列震后早期阶段(震后15天)ETAS模型参数的平均统计特征,据此讨论不同统计条件下的序列衰减及余震激发问题.宏观而言,模型参数b、p、α数值分布较为离散,不同统计条件下模型参数平均值的差异显著性不十分突出.详细对比不同统计条件下模型参数平均值的微小差异,b值随主震震级增大而增大,但b值随不同区域、不同主震断层类型或不同序列类型的变化不明显.p、α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西南、西北p值略低于新疆及华北,表明西南、西北序列衰减相对较慢而新疆、华北序列衰减相对较快,华北α较低而西北α相对最高,意味着尽管华北序列衰减相对较快,但其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却相对强,西北尽管序列衰减较慢,但序列结构单一,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弱.p与主震断层类型关系不明显,即主震破裂性质不是决定序列衰减快慢的主要因素;α与主震断层类型有一定关系,走滑-近走滑型破裂所导致序列的α值最小、斜滑型次之、倾滑-近倾滑型最大,表明走滑-近走滑型序列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最强、逆冲型最弱、斜滑型居中.p、α随主震震级增大而减小,意味着主震震级越高则序列衰减越慢、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越强.不同类型序列p、α有一定差异,主余型序列p最小、孤立型p最大,表明相对而言主余型序列衰减最慢、孤立型序列衰减最快、多震型序列衰减速率居中.孤立型序列与主余型序列α大体一致、大于多震型序列的α值,即多震型序列激发高阶余震的能力相对最强,孤立型及主余型序列则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as模型 中国大陆 地震序列 序列衰减 余震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计算结果 被引量:14
9
作者 蒋长胜 庄建仓 +2 位作者 龙锋 韩立波 郭路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1-669,共9页
为考察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进行了参数估计.设定截止震级Mc=ML2.0,拟合时段为震后0.31—24.12天,计算获得α=1.89,p=1.22,同时利用最大似然法估计... 为考察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利用"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进行了参数估计.设定截止震级Mc=ML2.0,拟合时段为震后0.31—24.12天,计算获得α=1.89,p=1.22,同时利用最大似然法估计获得b=0.72.与中国大陆地区其它中强震的余震序列参数的比较表明,芦山MS7.0地震序列参数表现为触发次级余震的能力较弱和序列衰减速率较快的特征,反映出余震区相对较高的应力水平.为检测结果的稳定性,设定不同的截止震级Mc以及不同的拟合截止时间,分别进行参数拟合和参数标准差估计.结果表明,Mc的选取对α值影响明显,对p值影响则较小.此外,震后10天内获得的参数拟合结果随时间变化较为明显,而其后各参数变化总体较为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s7.0地震 余震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地震科考工作的可操作性余震概率预测及检验——以西藏定日M_(S)6.8地震为例
10
作者 张盛峰() 张永仙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5-849,共15页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 2025年1月7日发生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对当地经济和群众生命造成了重大灾害。震后,中国地震局围绕此次地震,采用不同学科手段开展了跟踪式分析的科考工作,其中序列特征分析和震后余震概率预测分析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内容。为增进对此次地震序列的认识并及时为科考工作提供支撑,文中针对震后7.1d已经积累的余震序列数据,采用时间ETAS模型,以0.1d为间隔进行了跟踪式分析,对未来1d进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并使用描述概率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性的Brier评分方法对模型效能进行检验,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余震序列整体呈现贴近正常水平的衰减速率(p=1.06),触发产生的“子事件”比例不高(α=1.58),模型整体拟合情况与余震实际发生情况基本一致;2)模型参数从震后第2.8d开始趋于稳定,震后短时间内余震记录不全的问题会对模型拟合产生影响;3)该模型的预测曲线能够快速反映第6.5d发生的5.0级余震情况,显示出该模型对此类工作中余震短期预测较强的适应性和应用的潜在价值;4)针对以上跟踪式分析预测结果的Brier评分结果显示,该模型对3.5级、 4.0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优于随机预测(score<0.25),其中对4.5级和5.0级以上余震的预测效能随时间不断提升。文中探讨了将Brier评分方法应用于时间ETAS模型概率预测效能评估中的潜力,发现其在综合评估预测表现及预测能力随时间变化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该模型的可操作性预测框架对支撑地震科学考察和辅助地震决策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讨论了下一步开展此类工作需要解决的潜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M_(S)6.8地震 可操作的地震预测 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 余震概率预测 效能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序列早期参数估计和余震概率预测中截止震级M_c的影响:以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26
11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1 位作者 韩立波 郭路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48-4057,共10页
针对"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英文简称ETAS)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重点考察了不同截止震级Mc选取对结果的影响.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序列的震后1.677天内的早期阶段为例,考察了... 针对"时空传染型余震序列"(英文简称ETAS)模型在地震序列参数的早期特征和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研究中的应用问题,重点考察了不同截止震级Mc选取对结果的影响.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序列的震后1.677天内的早期阶段为例,考察了ETAS模型和修正的Omori-Utsu公式的适用性问题,发现ETAS模型AIC值在各截止震级Mc下均小于修正的Omori-Utsu公式的结果,表明其适用效果更好.设定Mc=ML1.0,1.1,…,2.5,分别考察了ETAS模型中α值和p值的稳定性,并与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序列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Mc对α值的影响相对较小,p值影响较大.此外,对基于ETAS模型和"瘦化算法"的余震短期概率预测结果进行了N-test检验,结果表明Mc的设定对余震短期概率预测影响较大,对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仅当Mc=ML1.0或ML1.1时可获得较好的预测结果.由此,在真正的"向前"的预测实践中,需要首先考察不同的Mc下的余震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震的序列参数稳定性和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效能的连续评估——以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为例 被引量:17
12
作者 蒋长胜 吴忠良 +3 位作者 尹凤玲 郭路杰 毕金孟 王亚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63-4173,共11页
为考察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对真实地震序列描述最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TAS)在主震后的序列参数拟合、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的效能,本研究以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为例,采用滑动连续拟合与预测的方式,考察了ETAS模型参数... 为考察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对真实地震序列描述最好的"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TAS)在主震后的序列参数拟合、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的效能,本研究以2014年云南鲁甸MS6.5地震序列为例,采用滑动连续拟合与预测的方式,考察了ETAS模型参数的动态变化和余震短期发生率预测的实际效能.连续滑动拟合结果表明,在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α值有明显的不稳定变化,在震后5.10天稳定在1.6~2.0;p值在震后25.00天内由1.07逐渐下降至0.78左右,其后稳定在0.72~0.85;b值在震后35.00天内逐渐由0.80增加至0.95,其后稳定在0.93~0.97.对连续滑动预测结果的N-test检验表明,余震发生率预测会出现部分失效现象,1天预测时间窗失效比例约为12%、3天预测时间窗失效比例为6%.建议可在震后早期采用1天的较短预测时间窗,而在序列参数较为稳定时段采用较长的3天预测时间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序列 etas模型 短期预测 统计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列衰减与余震激发研究进展及应用成果 被引量:8
13
作者 宋金 蒋海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59-571,共13页
着重于序列衰减与余震激发,系统介绍了修改的大森公式、ETAS模型及BASS模型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及应用成果。修改的大森公式是迄今为止对序列衰减的最好描述,据此可对序列衰减特征进行定量表述。大森公式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现象统计模型... 着重于序列衰减与余震激发,系统介绍了修改的大森公式、ETAS模型及BASS模型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及应用成果。修改的大森公式是迄今为止对序列衰减的最好描述,据此可对序列衰减特征进行定量表述。大森公式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现象统计模型,但由于其参数少、计算简单,并且确实能够反映序列衰减的总体特征,因而在实际中应用广泛。ETAS模型考虑了具有统计自相似特征的次级余震激发问题,次级余震激发强度与父地震强度有关,这在物理过程方面对大森公式进行了大大的拓展。由于考虑了次级余震的激发问题,ETAS模型不但在余震序列研究方面比修改的大森公式有了明显的进展,而且在诸如平静检测、余震群集剔除、背景地震活动评估、外因触发地震活动检测等方面也有诸多应用。BASS模型遵循修改的Bath定律,而ETAS模型遵循的是与父地震震级有关的相似率,这是BASS模型与ETAS模型的最大区别,因而相对ETAS模型而言,BASS模型是一种完全自相似的理想化模型,但目前基于BASS模型的应用研究尚不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列衰减 余震激发 修改的大森公式 etas模型 BAS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5.12”地震序列余震时空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忠芳 周廷刚 +3 位作者 张元华 王婷 张力 李成范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62-1666,共5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余震资料,通过GIS空间分析的准确定位和SPSS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余震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强度的特点和规律,制作了强余震分布图、余震频度图...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发布的余震资料,通过GIS空间分析的准确定位和SPSS的统计分析研究了余震活动的空间、时间和强度的特点和规律,制作了强余震分布图、余震频度图;用回归分析和最小二乘法拟合了强余震发生与主震相隔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余震震中沿着龙门山断裂带呈带状分布,主要发生在汶川与青川之间断层的拐点、端点和交叉点上;余震的次数随主震后的时间推移"先快后慢"逐渐衰减,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余震的震级与时间基本上没有相关性;抛物线模型拟合出相隔天数与强震序数的回归方程可供余震预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序列 余震 时空分布 抛物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梁桥在主震-余震序列波下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袁万城 王征南 +1 位作者 庞于涛 钟剑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71-1676,共6页
地震通常以地震序列的形式发生,主震后通常会伴随余震。结构在主震中发生损伤后,即使较低震级的余震仍然会造成很强的结构破坏,并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研究余震对于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易损性方法,以一座三跨连续梁为例,利... 地震通常以地震序列的形式发生,主震后通常会伴随余震。结构在主震中发生损伤后,即使较低震级的余震仍然会造成很强的结构破坏,并产生严重的后果。为了研究余震对于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易损性方法,以一座三跨连续梁为例,利用Open Sees程序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选取并整合75条实测主震-余震序列波,分别在考虑余震及不考虑余震的情况下,使用云图法建立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并计算其地震易损性,通过对比分析得到余震对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余震会增大桥梁结构的地震需求及地震易损性,并且地震强度越大余震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忽视余震的影响往往会高估结构的抗震能力,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地震动输入应考虑主震-余震序列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震-余震序列 三跨连续梁桥 有限元分析 云图法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地震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青海门源M_S6.4地震余震序列参数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余娜 张晓清 袁伏全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62-68,133,共8页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序列参数进行估计。选用截止震级MC=ML1.0对门源地震余震序列整体的参数进行连续滑动拟合。结果表明:在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α值有明显... 采用时间序列的'传染型余震序列'(ETAS)模型和最大似然法,对2016年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序列参数进行估计。选用截止震级MC=ML1.0对门源地震余震序列整体的参数进行连续滑动拟合。结果表明:在主震发生后的早期阶段,α值有明显的不稳定变化,震后3天稳定在1.0~1.4;p值在震后第1~6天由0.98逐渐上升到1.77,其后逐渐下降到1.42,最后相对稳定在1.1~1.3;b值则在震后早期有缓慢升高的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由0.77增至0.82,其后稳定在0.81~0.82。门源M_S6.4地震后的早期阶段震源区的应力积累水平逐渐减弱,在序列衰减逐渐减缓的过程中,伴随着激发次级余震能力减弱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as模型 余震序列 稳定性分析 门源M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主震响应方向性及余震效应的离心模型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超 管龙华 +1 位作者 何健健 汪玉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85-1293,共9页
对含倾斜基岩面的砂土边坡开展50倍重力的离心模型振动台试验,探究主余震序列作用下边坡响应与变形的变化特征。首先通过响应的时程分析和谱分析讨论主震边坡加速度的放大效应,接着借助刚性楔形滑体模型解释主震响应方向性与放大系数的... 对含倾斜基岩面的砂土边坡开展50倍重力的离心模型振动台试验,探究主余震序列作用下边坡响应与变形的变化特征。首先通过响应的时程分析和谱分析讨论主震边坡加速度的放大效应,接着借助刚性楔形滑体模型解释主震响应方向性与放大系数的关系和截断效应产生的机理,最后通过累积变形探讨余震效应及其影响状况。研究表明,放大效应是一个与频率有关的量,随着高程的增加低频部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放大。而按照PGA定义的放大系数需要结合考虑边坡顺-逆坡向不同所导致的响应方向性问题,截断效应及其与响应方向性的关系则体现了边坡变形与响应的耦合作用。余震效应的分析指出某些部位因余震导致的总位移增量可以与主震引起的变形量相当,在工程设计中应当考虑余震的附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离心模型试验 砂土边坡 放大效应 截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两次强震序列活动特征及余震预测效能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毕金孟 宋程 马永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4-215,共12页
利用可充分考虑小震信息的Omi-R-J模型,对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和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序列活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芦山M_(S)7.0地震序列较芦山M_(S)6.1地震序列完备性随时间变化更加明显,震后早期检测能力较低,两次地震序列稳... 利用可充分考虑小震信息的Omi-R-J模型,对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和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序列活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芦山M_(S)7.0地震序列较芦山M_(S)6.1地震序列完备性随时间变化更加明显,震后早期检测能力较低,两次地震序列稳定时段检测得到的完整性震级均为1.8级左右。芦山两次地震序列p值差异较小,展示了相对正常的衰减过程;芦山M_(S)7.0地震序列k值明显大于芦山M_(S)6.1地震序列,这或许与芦山M_(S)7.0地震较为发育的余震或强余震有关;芦山M_(S)7.0地震序列b值小于芦山M_(S)6.1地震序列,表明M_(S)7.0地震之后芦山地区仍处于较高的应力状态,而M_(S)6.1地震之后应力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利用N-test方法开展效能评估,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序列初期阶段余震发生率展示了较好的预测效能,基于震后初期1天内的数据开展的未来1天的余震预测中,仅有1次预测失效,而在对未来3 d的余震预测中,不存在预测失效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Omi-R-J模型 检测率 序列参数 余震预测效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MW≥8.0浅源地震的前震序列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薛艳 解孟雨 +1 位作者 刘杰 庄建仓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33-1249,共17页
前震是短临地震预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文中系统研究了1976—2017年全球29次MW≥8.0浅源地震的前震特征,发现:1)共有8次大地震出现前震,占总数的27.6%,且最大前震的震级M>5.0。这8次大地震均为逆冲型,占逆冲型地震总数(23次)的34.8%... 前震是短临地震预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文中系统研究了1976—2017年全球29次MW≥8.0浅源地震的前震特征,发现:1)共有8次大地震出现前震,占总数的27.6%,且最大前震的震级M>5.0。这8次大地震均为逆冲型,占逆冲型地震总数(23次)的34.8%;2)前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集中,且集中在主震震中周围。最大前震与主震的震中距为10~53km,震级差为1.1~2.8级。87.5%的时间差(最大前震与主震的发生时间差)为2h~15d,仅2006年11月15日千岛群岛8.3级地震前45d发生6.6级最大前震;3)与背景地震活动相比,前震具有高频次活动的特点。在8次大地震中,5次在主震前15d内加速活动;3次加速活动的开始时间超过1个月(35~45d),但在主震前1d和6d又再次出现前震频次显著增多的现象;4)前震的震源机制解与主震一致,而余震的震源机制解比较复杂;5)使用ETAS模型计算前震和余震序列的参数α、p和b值。为了确保参数计算的可靠性,文中约定当前震序列满足计算样本量N≥30且最低计算震级Mj≥Mc(Mc为最小完备震级)时,才同时计算前震和余震序列参数。此外,文中约定余震序列的持续时间为主震后1个月。在8次大地震中,有4个可以进行对比计算。结果显示,对于反映激发次级余震能力的α值和序列衰减快慢的p值,前震和余震没有规律性差异;而反映应力水平的b值则共性特征明显,前震b值明显低于余震;与区域背景b值相比,前震b值低于区域背景b值的10%~24%。前震b值与区域背景b值之差是区域背景b值标准差的2.2~7.1倍,具有显著性。而余震b值高于区域背景b值或与其相当。为了讨论前震b值的稳定性,计算了2个资料丰富的前震序列的b值随样本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前震序列的开始阶段b值较低,之后逐渐增大,当计算样本量N≥70后,b值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序列 余震序列etas模型 B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组装铝合金抢修塔地震易损性分析
20
作者 王多智 李天池 +1 位作者 于广滨 Chizhik Sergei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9-530,共12页
以快速组装铝合金抢修塔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抢修塔数值模型,确定了与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 1)为地震动强度指标、节间位移角ISDR为结构地震需求参数,采用极限状态划分方法建立了抢修塔概率地震需求模型。从美... 以快速组装铝合金抢修塔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抢修塔数值模型,确定了与基本周期对应的谱加速度Sa(T 1)为地震动强度指标、节间位移角ISDR为结构地震需求参数,采用极限状态划分方法建立了抢修塔概率地震需求模型。从美国太平洋地震中心数据库分别选取20条余震、主余震序列地震动记录,采用IDA分析方法得到结构的地震响应,评估了在余震、主余震序列地震动作用下抢修塔的易损性,分析了地震动入射角为0°和90°时抢修塔的抗震承载力。结果表明:①余震作用下,当地震动入射角为0°时,抢修塔遭遇多遇、基本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概率很低,几乎为0,遭遇罕遇地震时的倒塌概率为43.9%;当地震动入射角为90°时,抢修塔遭遇多遇、基本及罕遇地震的倒塌概率都很低,几乎为0。②主余震序列地震动作用下,当地震动入射角为0°时,抢修塔遭遇多遇地震、基本地震及罕遇地震时的倒塌概率分别接近于0、2.8%和57.6%;当地震动入射角为90°时,抢修塔遭遇多遇地震、基本地震时的倒塌概率接近于0,遭遇罕遇地震时的倒塌概率为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组装铝合金抢修塔 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余震 余震序列 地震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