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52篇文章
< 1 2 2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余热循环利用的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动力电池预热研究
1
作者 丁鹏 张美娟 +2 位作者 顾骁勇 张鹏博 高粱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6,共9页
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低温性能差、发动机起动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动力电池和发动机冷却余热耦合利用方法。利用发动机废热通过相变材料组成的中间换热器加热电池冷却液,动力电池冷却液流入发动机水套直接预热发动机。探讨了电池... 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低温性能差、发动机起动困难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动力电池和发动机冷却余热耦合利用方法。利用发动机废热通过相变材料组成的中间换热器加热电池冷却液,动力电池冷却液流入发动机水套直接预热发动机。探讨了电池和发动机冷却液传热规律,构建了余热回收模型,搭建了基于废热循环利用的双向预热模型,利用ANSYS进行了模拟仿真;设计了基于多级串联换热器的双向预热装置,实现了余热双向自动预热功能。开展了混合动力汽车的低温预热试验,结果表明:经电池废热预热后的发动机缸体温度保持在40℃,发动机冷却余热则可将电池内部温度保持在30℃,有效改善了其工作环境;同时发动机低温起动过程中,HC和CO排放量减少了40%以上,验证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 发动机 动力电池 预热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余热回收的固体氧化物电解槽影响机理及[火用]分析
2
作者 王洋 杨雁 +3 位作者 张伟 王红涛 张莉 曹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是一种电解高温蒸汽制氢的电化学技术,其性能受多个操作参数影响,需在合理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电堆以保证高效产氢。利用Matlab Simulink模块建立了基于电化学理论的SOEC电堆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电堆温度...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是一种电解高温蒸汽制氢的电化学技术,其性能受多个操作参数影响,需在合理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电堆以保证高效产氢。利用Matlab Simulink模块建立了基于电化学理论的SOEC电堆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电堆温度、电流密度和蒸汽浓度对SOEC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总电压和过电位减小,反应所需的总能耗略微增加,但对电能需求降低;电流密度增大导致过电位和电池电压增加;提高阴极蒸汽浓度可改善电堆制氢效率。当操作温度1173K、电流密度6000A/m^(2)和蒸汽体积分数90%时,电堆效率可达97%。以该工况为制氢流程模拟的初始条件,编写m文件建立了包括系统平衡组件和电气设备的热力学模型,便于对制氢系统整体效率进行分析。系统中工业废热为SOEC电解反应提供热能,对各废热回收设备进行夹点温差分析验证了换热布局有效性。[火用]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火用]破坏最大的为蒸汽发生器,其次为电堆,系统[火用]效率可达7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余热回收 制氢系统 夹点温差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收工业余热用于供暖的相变换热装置储能材料的研究
3
作者 闫全英 穆白 +1 位作者 潘利生 刘超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8-151,157,共5页
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利用相变换热器回收余热用于建筑供暖为清洁供热提供了可靠的新途径。按不同比例制备了石蜡和硬脂酸二元混合相变材料,并对混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热导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寻找适合回收... 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利用相变换热器回收余热用于建筑供暖为清洁供热提供了可靠的新途径。按不同比例制备了石蜡和硬脂酸二元混合相变材料,并对混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热导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旨在寻找适合回收余热用相变换热器的储能材料。研究结果表明,62~#石蜡与硬脂酸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在43~66℃范围内波动;当62^(#)石蜡与硬脂酸的配比为20∶80时,相变温度为62.73℃,相变潜热较大,为205.53J/g;二元混合物熔化潜热与凝结潜热相差不大,材料过冷度较小,是用于低温余热回收的相变蓄热换热装置的理想储能材料。将储能材料用于相变换热器中,储能材料熔化回收工业余热进行蓄热,蓄热量用于加热散热器回水,实现间歇性工业余热转变为连续输出热量进行供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余热 相变换热 储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核电余热高效回收的梯级相变填充床储热系统优化设计
4
作者 李梦杰 要可盈 +1 位作者 李明佳 刘占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6,共11页
针对铅铋堆核电系统在事故工况下余热管理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变填充床储热技术(PLTES)的余热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受出口阈值温度约束的PLTES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层级中相变材料(PCM)熔点与填充比例对单级与梯级PLTES系统热性能的影... 针对铅铋堆核电系统在事故工况下余热管理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变填充床储热技术(PLTES)的余热管理方法。通过建立受出口阈值温度约束的PLTES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层级中相变材料(PCM)熔点与填充比例对单级与梯级PLTES系统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单级PLTES系统中,无论采用高熔点还是低熔点PCM,均难以充分发掘PCM的显热与潜热潜能,导致系统容量利用率的最高值ηma仅能达到74.17%。相比之下,采用梯级相变的PLTES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系统底层配置熔点低于红外探测阈值温度的PCM,并在顶层使用熔点高于放热出口阈值温度的PCM,可以在确保排放温度与环境温度相近的同时,显著提升系统的储能密度。通过精细调控顶层、中间层、底层PCM的无量纲熔点至0.480、0.260、0.012,并设定填充比例为0.52、0.44、0.04,优化后的梯级PLTES系统实现了高达97.9%的PCM固液相变参与率,并使得ηma达到了87.22%。该研究为相变填充床储热在核电余热高效回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充床储热 铅铋堆核电系统 余热管理 梯级相变 容量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熄焦余热发电系统节能效益分析与软件开发
5
作者 佟曦 刘骏 +3 位作者 薛小军 陈衡 徐钢 刘文毅 《能源科技》 2025年第1期83-87,96,共6页
以某焦化企业的125 t/h干熄炉及其配套发电系统数据为基础,对干熄焦余热发电系统进行节能量计算。结果表明:在干熄焦100万t/a、工作8 000 h/a的条件下,根据最新的折标系数进行折算后,干熄焦余热发电系统的能源收益为29 960.4 tce、能源... 以某焦化企业的125 t/h干熄炉及其配套发电系统数据为基础,对干熄焦余热发电系统进行节能量计算。结果表明:在干熄焦100万t/a、工作8 000 h/a的条件下,根据最新的折标系数进行折算后,干熄焦余热发电系统的能源收益为29 960.4 tce、能源支出为22 491.28 tce、节能量为7 469.12 tce,具有良好的节能效益。通过节能量的热力计算过程,应用MATLAB中的GUI界面进行程序设计,在编程中调用refpropm函数,设计出能够计算干熄焦余热发电系统节能量的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熄焦 余热发电 节能量 软件开发 GUI程序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低温余热回收利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吴维成 谷志卿 +2 位作者 鞠朋 彭贝贝 张静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96-1103,共8页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温余热通过烟气、冷却介质等形式散发到环境中,将这些热能回收利用对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详细回顾现有工厂利用低温余热的案例,对比不同热源条件下的换热方案及节能...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低温余热通过烟气、冷却介质等形式散发到环境中,将这些热能回收利用对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详细回顾现有工厂利用低温余热的案例,对比不同热源条件下的换热方案及节能效果,得出低温余热具有余热制热、原材料预热及防冻、余热制冷、余热发电等广泛用途;指出在利用低温余热资源时,应重点关注热源的特点及工厂需求等方面,选择与企业适配的余热利用方式;并对低温余热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工业低温余热 余热供暖 余热制冷 低温余热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中心冷却节能技术及余热回收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谢文韬 余承学 +3 位作者 谢昕言 吴怡敏 余波 代彦军 《暖通空调》 2025年第2期1-9,25,共10页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中心的高能耗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其能耗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冷却系统。除常规冷却方式外,近年来,数据中心开始关注自然冷却技术、液冷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等节能技术的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数据中心冷却...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据中心的高能耗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其能耗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冷却系统。除常规冷却方式外,近年来,数据中心开始关注自然冷却技术、液冷技术、余热回收技术等节能技术的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数据中心冷却技术及余热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对不同的冷却技术和余热回收形式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可为数据中心冷却技术的节能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冷却系统 自然冷却 液冷 余热回收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PG动力船碳捕捉与余热利用的耦合分析
8
作者 赵立玉 孙瑞 +1 位作者 宋秀丽 杨泊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6,共6页
基于国际海事组织(IMO)碳减排要求,在使用LPG燃料驱动的船舶上,展开碳捕捉装置余热利用的可行性分析;设置一种新的工艺流程,选择使用N-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液的化学吸收法进行碳捕捉,将从解吸塔返回的高温贫液与LPG低温燃料通过管壳式... 基于国际海事组织(IMO)碳减排要求,在使用LPG燃料驱动的船舶上,展开碳捕捉装置余热利用的可行性分析;设置一种新的工艺流程,选择使用N-甲基二乙醇胺(MDEA)溶液的化学吸收法进行碳捕捉,将从解吸塔返回的高温贫液与LPG低温燃料通过管壳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并将从主机返回的高温LPG燃料用于加热吸收塔出口的低温富液后重新供给主机,据此展开换热分析和仿真计算;运算结果显示,返回LPG通过三通重新供给主机的设计可行,且采用贫液加热LPG后燃料进机温度在预设区间内;分析表明,第二、第三换热器采用管壳式换热器,选择高压LPG燃料走管程,醇胺溶液走壳程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且当设定LPG初始温度≥10℃、碳捕捉率≥20%和管程数≥8(L=2 m)时,碳捕捉系统的余热可用来对LPG系统进行有效调温,并将进机温度控制在25~45℃合格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PG燃料 碳捕捉 余热利用 耦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级燃机配套补燃型余热锅炉设计浅析
9
作者 白玲丽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6,共5页
介绍了补燃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的设计,重点分析了补燃对烟气参数、锅炉热力参数、脱硝性能、高压汽包选型和烟道设计的影响,同时基于锅炉截面特征和锅炉运行简单分析了烟道式补燃燃烧器选型要求,对同类型余热锅炉设计具有参考... 介绍了补燃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的设计,重点分析了补燃对烟气参数、锅炉热力参数、脱硝性能、高压汽包选型和烟道设计的影响,同时基于锅炉截面特征和锅炉运行简单分析了烟道式补燃燃烧器选型要求,对同类型余热锅炉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燃 补燃燃烧器 联合循环 余热锅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综合利用余热锅炉设计与应用
10
作者 刘强 《工业锅炉》 2025年第1期21-24,共4页
余热锅炉是污泥综合利用的重要设备,通过分析污泥焚烧烟气特点,对整个余热锅炉进行结构设计。列举了锅炉针对高温、多灰、腐蚀性烟气的设计措施,介绍了余热锅炉实际运行情况。
关键词 余热 污泥 清灰 腐蚀 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钢股份360 m^(2)烧结环冷机节能改造及余热烟气超温分析
11
作者 张灵君 《科学技术创新》 2025年第4期225-228,共4页
钢铁企业烧结工序中,环冷机冷却烧结矿的同时,会产生大量高品位余热余能,其中约30%烧结工序总能耗在冷却系统散失,利用好这部分能耗是烧结工序节能降耗的重点。本文通过改造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作业部二烧结415 m^(2)环冷机减少环冷机... 钢铁企业烧结工序中,环冷机冷却烧结矿的同时,会产生大量高品位余热余能,其中约30%烧结工序总能耗在冷却系统散失,利用好这部分能耗是烧结工序节能降耗的重点。本文通过改造首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作业部二烧结415 m^(2)环冷机减少环冷机的漏风,提升烟气温度,增加锅炉产汽量,并针对余热烟气超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采取了相应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冷机 余热 超温 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热利用烟风管道的数值模拟优化分析
12
作者 李炎鑫 赵利国 《矿业工程》 2025年第1期65-71,共7页
余热属于二次能源,它是一次能源和可燃物料转换过程后的产物,并且由于使用的生产方法、生产设备以及原料、燃料条件的不同和工艺上的需要,从而给余热利用带来很多困难。对某钢厂环冷机余热利用烟风管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综合考虑经济... 余热属于二次能源,它是一次能源和可燃物料转换过程后的产物,并且由于使用的生产方法、生产设备以及原料、燃料条件的不同和工艺上的需要,从而给余热利用带来很多困难。对某钢厂环冷机余热利用烟风管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综合考虑经济性、占地面积及烟风流速对回风管道进行优化处理,且优化后质量流率计算误差由10%以上降为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烟风管道 余热利用 优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钢余热锅炉灰斗结构分析及优化
13
作者 袁林 《工业加热》 2025年第2期75-80,共6页
随着余热锅炉技术在炼钢行业余热回收中的推广,余热锅炉的安全显得至关重要。余热锅炉中的大型灰斗,属于大型焊接钢结构件。其作为锅炉中积灰的载体,满灰时含自重可达几百吨。灰斗几何形状复杂,在工作状态下承受多种荷载,受力状况较繁... 随着余热锅炉技术在炼钢行业余热回收中的推广,余热锅炉的安全显得至关重要。余热锅炉中的大型灰斗,属于大型焊接钢结构件。其作为锅炉中积灰的载体,满灰时含自重可达几百吨。灰斗几何形状复杂,在工作状态下承受多种荷载,受力状况较繁杂。传统设计中将其简化成一维的设计计算会导致结果有偏差。通过Staad.Pro软件建模仿真,准确分析灰斗在工作时的各构件应力分布情况,对每个受力单元构件按规范检验,了解该设备工作时的薄弱位置以推断其可靠性是可行的。分析结果表明:灰斗所用材料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且有安全裕量;受力最大处在灰斗的中下部,可增加支撑来改善受力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钢架结构的建议,增强其整体稳定性,以期为余热锅炉后续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锅炉 灰斗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企业余热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探索
14
作者 周玉龙 《石化技术》 2025年第1期379-381,共3页
该研究以某钢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企业在现有余热回收技术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与实施高温废气余热回收系统与热电联产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碳排放。该研究重点介绍了高温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细节,基于热电联产系统... 该研究以某钢铁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企业在现有余热回收技术基础上,如何通过设计与实施高温废气余热回收系统与热电联产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减少碳排放。该研究重点介绍了高温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细节,基于热电联产系统的配置,制定了联合循环锅炉与蒸汽发电系统的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实施余热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回收的热能有效用于蒸汽发电以及生产过程加热,减少了外购电成本,企业自供电能力大幅提高。在经济效益方面,优化系统后的投资回报周期较短,能源成本显著降低。该研究为工业企业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能源回收与梯级利用解决方案,具有很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热回收 梯级利用 热电联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的小型压水堆余热排出系统与净化系统集成设计
15
作者 李海阳 鄢梦琪 +2 位作者 赵剑刚 袁晓燕 张浩坤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年第7期1-4,共4页
该文以小型压水堆余热排出系统和净化系统的集成设计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这种方法包括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堆型总体设计要求、系统功能性要求、系统性能要求、接口性要求及经验反馈等多个方面。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更灵活... 该文以小型压水堆余热排出系统和净化系统的集成设计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模块化设计思路。这种方法包括考虑法律法规要求、堆型总体设计要求、系统功能性要求、系统性能要求、接口性要求及经验反馈等多个方面。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更灵活地应对不同的设计需求。该文以小型压水堆余热排出系统和净化系统为例,展示如何通过设备模块化分解与集成,实现系统的多功能集成。通过共用换热器、泵等设备,可以显著减少设备数量,简化系统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 余热排出系统 净化系统 集成设计 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装置余热锅炉高效运行策略
16
作者 赵敏 李稳定 +1 位作者 路军晓 刘家凯 《石化技术》 2025年第1期40-42,共3页
本文介绍DCC装置余热锅炉在装置运行后期出现反吹系统腐蚀堵塞严重、激波吹灰器工作效率降低、余热锅炉出口排烟温度高等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装置实施技术改造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余热锅炉排烟温度由最高210 ℃降低... 本文介绍DCC装置余热锅炉在装置运行后期出现反吹系统腐蚀堵塞严重、激波吹灰器工作效率降低、余热锅炉出口排烟温度高等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装置实施技术改造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余热锅炉排烟温度由最高210 ℃降低到180 ℃,自产中压蒸汽提高3t/h,实现余热锅炉吹灰系统高效、平稳、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余热锅炉 激波吹灰器 反吹系统 排烟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下水余热的小纪汗矿井能源清洁化改造研究
17
作者 范文亮 刘晖 刘小斌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5年第1期106-110,共5页
面对日益凸显的能源危机,为了提升能源效率实现能源的环境友好型,研究采用井下水余热回收技术,对小纪汗矿井进行能源系统的清洁化改造。该技术通过利用矿井内部存在的温度相对稳定的井下水作为能源,使用水源热泵系统实现热能的有效回收... 面对日益凸显的能源危机,为了提升能源效率实现能源的环境友好型,研究采用井下水余热回收技术,对小纪汗矿井进行能源系统的清洁化改造。该技术通过利用矿井内部存在的温度相对稳定的井下水作为能源,使用水源热泵系统实现热能的有效回收与利用。研究通过将传统加热系统替换为高效的涌水源热泵机组,以实现对其能源系统的清洁化改造。改造实施后,污染物排放量下降达98.6%,全年运行费用降低至922.7万元,降幅为48.56%。对比改造之前,SO_(2)、NO_(x)的排放量最低值均在80 mg/m^(3)之上,颗粒排放量高于35 kg/h;年运行费用高达1793.5万元。此外,综合热效率也由改造前70%提升至330%~450%。此次改造的实施,不仅显著提高了矿区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大幅度减少了环境污染,能够有效推动能源密集型行业的绿色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可持续发展 清洁能源 水源热泵 余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PID控制器的炼钢电弧炉烟气余热回收控制系统
18
作者 刘小明 《工业加热》 2025年第2期55-59,共5页
专注于炼钢电弧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估。通过实验数据的详细分析,探讨了烟气流量、温度以及系统响应时间等关键参数对热交换效率和余热回收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引入了模糊PID控制器,以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控制精度。通... 专注于炼钢电弧炉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优化设计和性能评估。通过实验数据的详细分析,探讨了烟气流量、温度以及系统响应时间等关键参数对热交换效率和余热回收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引入了模糊PID控制器,以提高系统的适应性和控制精度。通过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偏差,评估了系统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性能变化,并提出了针对热交换器设计和控制策略的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控制系统和热交换器设计,可以显著提高余热回收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并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余热回收 模糊PID控制器 热交换器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形式的数据中心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19
作者 张炳华 郭震 +2 位作者 王舜 陈健 陈建林 《暖通空调》 2025年第2期120-125,共6页
针对数据中心行业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系统没有可落地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现状,分析了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系统采用余热回收技术存在的难点问题,并给出了2种解决方案。分别采用磁悬浮相变冷却技术及水源热泵技术,对热回风中的余热进行充分回... 针对数据中心行业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系统没有可落地的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现状,分析了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系统采用余热回收技术存在的难点问题,并给出了2种解决方案。分别采用磁悬浮相变冷却技术及水源热泵技术,对热回风中的余热进行充分回收,同时利用建筑结构特点,通过设置独立的余热回收场所,将余热回收与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实现物理隔离,互不影响,在解决了传统间接蒸发冷却系统余热回收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同时,提高了系统制冷冗余安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间接蒸发冷却系统 余热回收 电能利用效率(PUE) 节能降耗 “双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系统+三维CFD”耦合方法的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自然循环特性的数值模拟
20
作者 陆道纲 宋海洁 +3 位作者 郭劲松 赵海琦 张钰浩 隋丹婷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3-1843,共11页
池式快堆采用了新型非能动堆内直接余热排出(DRACS)方式,提升了快堆的安全性。目前针对池式快堆自然循环开展的数值模拟研究中,系统程序难以准确预测池内复杂自然循环路径,难以准确模拟池内三维热工水力现象,如果采用三维CFD计算建模及... 池式快堆采用了新型非能动堆内直接余热排出(DRACS)方式,提升了快堆的安全性。目前针对池式快堆自然循环开展的数值模拟研究中,系统程序难以准确预测池内复杂自然循环路径,难以准确模拟池内三维热工水力现象,如果采用三维CFD计算建模及网格划分难度较高,且所需计算资源较大。为此本文开发了“一维系统+三维CFD”耦合方法,用于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自然循环特性计算分析。利用日本大型钠回路实验台架(PLANDTL)DRACS自然循环模式对该耦合方法进行验证,稳态工况关键位置参数相对误差小于3%,瞬态工况关键位置参数与实验值变化趋势吻合较好,相对误差小于10%,验证了该耦合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利用该耦合方法,开展了中国实验快堆(CEFR)自然循环及余热排出特性计算分析,识别了池内自然循环流动路径,揭示了池内温度分层以及盒间流现象。本文方法可为大型钠冷快堆自然循环三维瞬态特性分析提供重要数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系统+三维CFD”耦合方法 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 自然循环 堆内直接余热排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