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证和体验的方法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葛鲁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心理学的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科学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在特定的科学观的限定下,所谓的科学就是实证的科学。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传统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并不是实验的方法,而是体验的方法;所运用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法。那么,科学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在特定的科学观的限定下,所谓的科学就是实证的科学。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传统心理学所运用的方法并不是实验的方法,而是体验的方法;所运用的方法并不是实证的方法,而是体证的方法。所谓体证的或体验的方法,就是通过意识自觉的方式,直接体验到自身的心理,并直接构筑了自身的心理。实证与体证在心理学具体研究中的体现,就是实验与体验的分别与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证方法 实验方法 体证方法 体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新视角:立体式思维、体验式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华 付宜新 曹岚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7-29,共3页
20世纪后期,在高等教育中进行创业教育已形成世界潮流,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并形成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但在高职院校中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创业教育目前还在探索之中。文章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在借鉴国... 20世纪后期,在高等教育中进行创业教育已形成世界潮流,我国高校也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创业教育,并形成了多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但在高职院校中如何进行卓有成效的创业教育目前还在探索之中。文章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从立体式思维、体验式方法的新视角,探索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教育 立体式思维 体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语言交互视角下定制服务类产品体验设计方法探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石丽雯 顾天琳 +1 位作者 黄艳群 刘金剑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0-78,共9页
目的针对目前用户体验交互模态单一、获取用户需求的主观性强、对潜在需求挖掘不充分的问题,从用户多模态行为出发,探索用户体验设计的新方法。方法对多模态交互方式进行梳理,从用户KANO需求模型出发,挖掘能引发用户兴奋的潜意识需求,... 目的针对目前用户体验交互模态单一、获取用户需求的主观性强、对潜在需求挖掘不充分的问题,从用户多模态行为出发,探索用户体验设计的新方法。方法对多模态交互方式进行梳理,从用户KANO需求模型出发,挖掘能引发用户兴奋的潜意识需求,建立用户行为和思维模型并绘制用户旅程地图,结合鞋品定制平台案例进行交互设计应用与验证。结果在非语言交互视角下,建立鞋品定制平台的用户心智模型和行为模型,绘制体现多模态情绪变化的用户体验地图,并最终提出非语言交互用户体验设计标准。结论将非语言交互方法融入用户潜意识行为交互设计,可以更有效地感知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情绪的变化,探索交互环境等因素对用户“感知-行为-体验”设计模式的影响,为非语言交互设计方法在定制服务类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语言交互 KANO模型 潜意识需求 多模态 体验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控实训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1
4
作者 骆逵 饶彬彬 《湖北农机化》 2020年第1期69-69,共1页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体验式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式的差别,就在于体验式教学法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提升知识和技能,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验式教学在数控实训教学中能...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体验式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式的差别,就在于体验式教学法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提升知识和技能,同时开拓学生的思维深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验式教学在数控实训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也能够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沟通的机会。同时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能够感受到实践的乐趣,所以也可以说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因此,主要围绕数控实训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控实训教学 体验式教学方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个性还是文化象征——身心体验的信仰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周泓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42,共5页
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由神灵思想→社会、文化象征→内心、主观感验的探讨过程,即由神学本体论→社会、文化本体论→人性本体论的研究趋线和脉络。赋有主观能动的主体自我与间性之身心互动的体验方法,是内心信仰的人类学研究的适... 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由神灵思想→社会、文化象征→内心、主观感验的探讨过程,即由神学本体论→社会、文化本体论→人性本体论的研究趋线和脉络。赋有主观能动的主体自我与间性之身心互动的体验方法,是内心信仰的人类学研究的适合路径,阈限的反结构是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人类学 主观感验 主体意义 体验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终端的手感体验设计思考 被引量:4
6
作者 印秋萍 张凌浩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63-66,共4页
从生理与心理2个维度,对了手感体验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理解,针对当前移动终端设计严重同质化和缺乏情感体验的现状,分析了提升移动终端手感体验的重要性,并在综合现有感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研究用户对手感体验的需求和期望的方... 从生理与心理2个维度,对了手感体验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理解,针对当前移动终端设计严重同质化和缺乏情感体验的现状,分析了提升移动终端手感体验的重要性,并在综合现有感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研究用户对手感体验的需求和期望的方法,且结合案例提出了通过加强触觉刺激,唤起美好的内心感触和创造令人触摸的欲望,来提升移动终端的手感体验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感体验 移动终端 体验设计 手感体验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SM的情境主观数据收集实验研究
7
作者 刘迪 刘正捷 刘伟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106,162,共8页
移动体验抽样方法(mobile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mESM)已被广泛用于即时临场的移动健康数据收集,从而克服了临床评估的回忆偏倚问题。尽管使用mESM在许多研究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使用mESM获得高质量数据仍然是一个挑战。通过智能... 移动体验抽样方法(mobile 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mESM)已被广泛用于即时临场的移动健康数据收集,从而克服了临床评估的回忆偏倚问题。尽管使用mESM在许多研究中具有很多优势,但是使用mESM获得高质量数据仍然是一个挑战。通过智能手机传感器数据提取出情境特征,探讨广泛情境因素对参与者响应率的影响,实现和评估两阶段机器学习模型,根据情境特征预测mESM触发时的参与者的响应率和响应延迟。通过实例研究,研究结果突出了一些对参与者的响应率相关的情境因素。旨在设计一个智能mESM系统,以提升参与者的参与度并提高数据收集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体验抽样方法 情境感知 移动计算 移动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verse 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model parameter of soils using real-coded genetic algorithm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守巨 邵龙潭 +1 位作者 王吉喆 刘迎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6期1764-1770,共7页
The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is utilized to facilitate model parameter estimation.The tri-dimensional compression tests of soil are performed to supply experimental data for identifying nonlinear constitutive model of... The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is utilized to facilitate model parameter estimation.The tri-dimensional compression tests of soil are performed to supply experimental data for identifying nonlinear constitutive model of soil.In order to save computing time during parameter inversion,a new procedure to compute the calculated strains is presented by multi-linear simplification approach instead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The real-coded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i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normal genetic algorithm with gradient-based optimization algorithm.The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conditioned soil are compared.The forecast strains based on identified nonlinear constitutive model of soil agree well with observed ones.The effectiveness and accuracy of proposed parameter estimation approach are valid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meter estimation real-coded genetic algorithm tri-dimensional compression test gradient-based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lculations of stability of alloyed cementite from valance electron structure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红军 刘宏玉 +4 位作者 刘礼 曾晓宇 卢建夺 林冲 徐红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59-269,共11页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lectronic theory of solids and molecules (EET), the actual model for unit cell of cementite (0-FeaC) was built and the valence electron structures (VES) of cementite with specified site 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lectronic theory of solids and molecules (EET), the actual model for unit cell of cementite (0-FeaC) was built and the valence electron structures (VES) of cementite with specified site and a number of Fe atoms substituted by alloying atoms of M ( M=Cr, V, W, Mo, Mn ) were computed by statistical method. By defining P as the stability factor, the stability of alloyed cementite with different numbers and sites of Fe atoms substituted by M was calculated.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nsity of lattice electrons, the symmetry of distribution of covalent electron pairs and bond energy have huge influence on the stability of alloyed cementite. It is more stable as M substitutes for FeE than for Fe1. The alloyed cementite is the most stable when Cr, Mo, W and V substitute for 2 atoms of Fe2 at the sites of Nos. 2 and 3 (or No. 6 and No. 7). The stability of alloyed cementite decreases gradually as being substitutional doped by W, Cr, V, Mo and 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lence electron structure alloyed cementite stability density of lattice electrons symmetry of bonds bond ene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