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字文化基因的体认语言学考察
1
作者 黄健平 张昕晗 赵春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3,共12页
王寅先生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必然会在许多方面影响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在“体”和“认”的共同作用下,本文主要考察了“连”字的文化基因,即文化特征及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研究发现:首先,《... 王寅先生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必然会在许多方面影响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在“体”和“认”的共同作用下,本文主要考察了“连”字的文化基因,即文化特征及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研究发现:首先,《连山易》是上古远祖在生产生活中创新和创造的成果,是中华民族集体哲学智慧的结晶;其次,“连”字原初文化信息揭示了华夏先祖彼时杰出社会治理能力和先进军事管理等历史情状;再次,“连”作为姓氏,是中华文明中血浓于水的家族文化的见证;最后,“连理枝”蕴含着兄友弟恭的孔怀之情和演绎着惊天动地但是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字 文化基因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体认文化 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识学习走向文化体认:深度学习的一种可能面向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芳玲 周玉忠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6-51,共6页
深度学习的知识论取向有助于学习者突破浅层学习的局限,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运用,但也容易使学习活动蜕变为塑造“知识人”的单向度实践,遮蔽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从知识学习走向文化体认是深度学习实现意义拓展和重构的一种... 深度学习的知识论取向有助于学习者突破浅层学习的局限,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批判性运用,但也容易使学习活动蜕变为塑造“知识人”的单向度实践,遮蔽学习的社会文化属性。从知识学习走向文化体认是深度学习实现意义拓展和重构的一种必要视角,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众望所归。这是打破知识论取向桎梏,批判、纠偏和克服工具性学习理性,使深度学习从学习之“形”向学习之“意”转变的应有之义,也是还原教育文化生态面貌,扩展深度学习的文化空间的重要契机。从文化立场出发,我们应不断深化深度学习的文化意向,思考文化与学习的关系以及文化之于学习的意义,进而在文化启蒙、文化交往以及文化实践中回归与彰显深度学习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文化 知识论取向 深度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考整本书阅读试题情境设置指向的备考策略
3
作者 魏吉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5,共4页
梳理近三年全国多省市中考卷发现,整本书阅读试题的情境设置增多,考查主要涉及学生的阅读方法、整体认知能力和文化价值探究能力。复习备考时,教师可从梳理阅读方法、提升思维能力、体认优秀文化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活用整本书... 梳理近三年全国多省市中考卷发现,整本书阅读试题的情境设置增多,考查主要涉及学生的阅读方法、整体认知能力和文化价值探究能力。复习备考时,教师可从梳理阅读方法、提升思维能力、体认优秀文化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在情境中活用整本书知识的能力,进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考整本书阅读 情境设置指向 梳理方法 提升思维 体认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落点及备考建议
4
作者 韩爱祥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3,共4页
当前中考文言文复习存在机械识记、刷题训练、学用割裂等问题,根据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特征和考查趋势,文言文复习应实现从文本理解到联系生活、从知识复现到迁移拓展、从文学体验到实践运用三方面的转变,在真实语言运用中实现文化传承,... 当前中考文言文复习存在机械识记、刷题训练、学用割裂等问题,根据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特征和考查趋势,文言文复习应实现从文本理解到联系生活、从知识复现到迁移拓展、从文学体验到实践运用三方面的转变,在真实语言运用中实现文化传承,提升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思维提升 素养发展 中考文言文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向深入理解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探析--以史传、史论类古代散文为例
5
作者 申龙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1,共4页
【教学缘起】史传、史论类古代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命题都强化了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强调整体理解、审美鉴赏、文化体认等多个方面。考查内容已突破字词理解层面,延伸至文本深意的开掘层面。这要求... 【教学缘起】史传、史论类古代散文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命题都强化了对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强调整体理解、审美鉴赏、文化体认等多个方面。考查内容已突破字词理解层面,延伸至文本深意的开掘层面。这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历史语境把握史家立场,并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然而,在高考复习阶段,学生仍存在“读不深”“析不透”的问题。基于此,可通过“解文意”“明史观”两种方法,有效推动学生实现从“读懂字句”到“深入理解”的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论类古代散文 史传 理解 文化 教学缘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行书写:发展演变与文学批评 被引量:3
6
作者 黄丽娟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共3页
作为一种文类,旅行书写的范畴宽泛而庞杂。人们通常将以实地旅行和想象的旅行为基本生产条件的书写统归为旅行书写。叙事者往往以第一人称形式记载所到之处的外在景观和文化体认,以一种介于科学发现和虚构小说之间的文学形式创作,因此,... 作为一种文类,旅行书写的范畴宽泛而庞杂。人们通常将以实地旅行和想象的旅行为基本生产条件的书写统归为旅行书写。叙事者往往以第一人称形式记载所到之处的外在景观和文化体认,以一种介于科学发现和虚构小说之间的文学形式创作,因此,旅行书写兼具科学性和自传性两种特点。旅行书写的形式包罗万象,如回忆录、游记、新闻记实、书信、指南、自白、虚构小说、诗歌、翻译、戏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书写 叙事者 自传性 文学批评 第一人称 回忆录 游记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