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体色发育及黑斑的形成过程
1
作者 林晓展 张俊鹏 +3 位作者 黄洋 石红娟 李广丽 田昌绪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74-1485,共12页
鱼类的体色图案作为外部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物种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体色发育及黑斑的形成过程,首先对成年金钱鱼鳍条中色素细胞进行显微观察,采用Olympus体视解剖镜观察了金钱鱼... 鱼类的体色图案作为外部形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物种间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探究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体色发育及黑斑的形成过程,首先对成年金钱鱼鳍条中色素细胞进行显微观察,采用Olympus体视解剖镜观察了金钱鱼从胚胎色素形成期到仔鱼后期体表色素细胞的种类与分布特征,并跟踪观察了金钱鱼从稚鱼期到成鱼期主要图案黑斑的形成过程,同时对成年金钱鱼的黑斑和非黑斑皮肤进行透射电镜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构成金钱鱼体色共四种色素细胞,分别为: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虹彩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在胚胎发育阶段最早发生,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次之,而虹彩色素细胞发生最晚,直到仔鱼后期阶段才观察到。金钱鱼体色仔鱼期(0-24 dph)出现了有趣的变化过程:在0 dph(day post hatching)仔鱼体色较浅到1 dph仔鱼体色明显加深,而2-7 dph仔鱼的躯干部体色出现明显的褪黑现象,在8-24 dph阶段金钱鱼体色又出现了明显的复黑现象,并且在24 dph时通体发黑,在30 dph时虹彩色素细胞在皮肤中的大量出现并形成隐约可见的色素条带,直到幼鱼阶段(50 dph)形成清晰的黑色纵带条纹后不断演变成多个黑斑并在成年金钱鱼中稳定沉积的过程。透射电镜结果发现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黑斑形成的关键原因是黑素小体和黑色素细胞大量聚集,虹彩色素细胞在其周围大量聚集并形成明显的包围界限。追踪观察了金钱鱼从胚胎色素发育、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幼鱼和成鱼共六个阶段的色素沉积和体色变化过程,为金钱鱼野生群体的年龄鉴定提供了参考,并为进一步的金钱鱼体色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鱼 体色发育 褪黑现象 复黑现象 黑斑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台湾种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及选育品系“赣红1号”(“Ganhong No.1”)体色早期发育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2
作者 胡艳 刘毅 +7 位作者 马爱军 王海华 孙志宾 蒋宇航 曹郡文 张皓 黄智慧 马本贺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25,共12页
为探究大鳞副泥鳅台湾种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 Taiwan,以下简称台鳅)和选育系“赣红1号”(“Ganhong No.1”,以下简称红鳅)体色发育形成过程中色素相关基因和通路的动态变化对体色发育及调控的影响,研究红鳅体色突变的形成机... 为探究大鳞副泥鳅台湾种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 Taiwan,以下简称台鳅)和选育系“赣红1号”(“Ganhong No.1”,以下简称红鳅)体色发育形成过程中色素相关基因和通路的动态变化对体色发育及调控的影响,研究红鳅体色突变的形成机制,实验通过显微观察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探究了台鳅和红鳅成鱼5种鱼鳍色素细胞类型、早期体色发育的过程,以及不同发育时期14个体色相关基因(tyr、mitfa、foxd3、oca2、dct、tbx2a、kita、slc45a2、pmela、asip1、edn3、creb3l2、gch1和apoeb)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台鳅5种鱼鳍含有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红鳅5种鱼鳍含有黄色素和红色素细胞两种色素细胞;台鳅和红鳅色素细胞均在出膜后形成;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在初孵仔鱼、仔鱼24 h和成鱼皮肤中,基因tyr、slc45a2在台鳅和红鳅中的表达差异不显著,在仔鱼24 h和成鱼皮肤中,基因mitfa和foxd3在台鳅和红鳅表达中差异极显著(P<0.001)。结果表明基因tyr、slc45a2不是“赣红1号”体色形成的关键突变基因,基因mitfa和foxd3可能与红鳅体色形成机制有关,研究为深入了解“赣红1号”体色突变发生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红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丰富了鱼类体色变异现象多样化的遗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台湾种群(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 “赣红1号”(“Ganhong No.1”) 素细胞 体色发育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锯脂鲤银膜及全透两个品系的体色及发育的对比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韶伟 李贝 +1 位作者 刘至治 刘志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79,共10页
细锯脂鲤(Pristella maxillaris)因其成鱼体色透明而越来越受到模式生物研究学者们的青睐.本研究从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学水平连续观察了银膜和全透两个品系细锯脂鲤不同发育时期眼睛、鳃部、腹部、背鳍、臀鳍及尾鳍的特征.结果表明:(1)银... 细锯脂鲤(Pristella maxillaris)因其成鱼体色透明而越来越受到模式生物研究学者们的青睐.本研究从组织形态学和细胞学水平连续观察了银膜和全透两个品系细锯脂鲤不同发育时期眼睛、鳃部、腹部、背鳍、臀鳍及尾鳍的特征.结果表明:(1)银膜系鱼中观察到3种色素细胞,发育时序为黑色素细胞、虹彩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全透系鱼中仅先后出现黑色素细胞与黄色素细胞2种色素细胞.(2)背鳍中部,银膜系鱼仅有树突状黑色素细胞,全透系鱼还具有颗粒状黄色素细胞;臀鳍中部,银膜系鱼的黑色素细胞均为树突状,但全透系鱼中黑色素细胞与黄色素细胞形态都为颗粒状;尾鳍中部,银膜系鱼均匀分布着散射状黄色素细胞,而全透系鱼黄色素细胞形态除散射状外还呈颗粒状形态.(3)银膜系鱼眼睛、背鳍与臀鳍上的黑色素细胞数量均多于全透系鱼,而黄色素细胞数量则相反.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相关鱼类体色发育机制及可视化模式生物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锯脂鲤 体色发育 素细胞 素细胞 虹彩细胞 素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刺参早期生长发育与体色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相堂 赵斌 +2 位作者 李成林 韩莎 胡炜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101,共7页
本研究对紫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测,比较分析了其幼体早期生长情况与体色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在水温 21.0±0.2℃条件下,紫刺参受精卵在受精 10~15min 后释放第一极体,5h 30min^6h 30min进入囊胚期, 18~20h发育成... 本研究对紫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测,比较分析了其幼体早期生长情况与体色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在水温 21.0±0.2℃条件下,紫刺参受精卵在受精 10~15min 后释放第一极体,5h 30min^6h 30min进入囊胚期, 18~20h发育成原肠胚;30~34h进入耳状幼体阶段, 8~10d变态发育为樽形幼体, 12~14d 发育成稚参;紫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时序与普通刺参无显著差异。(2)紫刺参早期发育中的樽形幼体发生率和附着变态率分别为 58.4±4.7%和 45.1±2.7%,高于普通刺参。(3)紫刺参浮游阶段后期随日龄增长表现出较普通刺参发育更快的优势,在日龄 6~7d 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4)紫刺参稚参在日龄 35d 前后自背部开始着色, 50d^60d 腹部开始着色, 110d 体表紫色转变近乎成参体色,完成变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刺参 早期发育 生长 体色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