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增强 朱莉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2,155,共5页
通过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概念分析,以陕西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案例,结合以往民俗学、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础,分析了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建设... 通过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概念分析,以陕西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案例,结合以往民俗学、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础,分析了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对策:(1)应克服反文化、伪民俗等现象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产生的消极影响,结合实际特定因素,保留体育的本质属性;(2)应冷静对待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非理性思想,把握其根本目的及问题核心;(3)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政策跟进;(4)在保护工作中应杜绝盲目跟风、并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对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晖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24,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全球化对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建议:扩大宣传,加强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关键词 体育管理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传统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建设中开发乡村体育旅游与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现成 苏秀艳 杨凯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3,27,共7页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新农村建设与开发休闲型乡村体育旅游的视角,以贵州省安顺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开发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 采用田野调查法,从新农村建设与开发休闲型乡村体育旅游的视角,以贵州省安顺市乡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认为开发乡村休闲体育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之一,对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文化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发过程中更应重视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注重乡村历史文脉的继承,以促进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体育旅游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 被引量:4
4
作者 马振川 万义 白晋湘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赋予新动能。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新引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数字技术为新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赋予新动能。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审视数字技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作用机理,并进一步提出推进策略。研究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新引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产生新效能,其作用机理表现为重塑体育非遗的保护方式、复建体育非遗的传承场景、拓展体育非遗的传播通路、改进体育非遗的产业样态。据此,从保护方式、传承场景、传播通路、产业样态4个方面提出推进策略:加快体育非遗数据体系完善,加快体育非遗虚拟空间开发,加快体育非遗数字传媒利用,加快体育非遗智能科技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作用机理 文化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三重结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彭文杰 高亮 周结友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1,共12页
在非遗数字化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文化接合理论,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核心在于体育非遗实践、体育非遗符号与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接合过程... 在非遗数字化的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基于文化接合理论,分析数字化技术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内在机理。研究认为:1)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核心在于体育非遗实践、体育非遗符号与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接合过程是否稳固和动态更新;2)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实践分为四个层面,制度层面促进体育非遗治理体系效率提高;经济层面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增长;社会层面促进体育非遗文化多样;环境层面促进体育非遗环境治理;3)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符号分为三个层面:数字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符号的记录与建档;复原与再现;传播与变现;4)数字化技术促进体育非遗知识结构分为两个层面:体育非遗知识结构的积累与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接合 数字化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转向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加豪 陈家起 +3 位作者 高奎亭 蒋全虎 尹作亮 郭振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3,共11页
推进体育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已是体育非遗于数字化时代进程中“活”下来、“传”下去以及“火”起来的必然趋势,数字游戏凭借独有特性为体育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数字游戏概念内... 推进体育非遗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已是体育非遗于数字化时代进程中“活”下来、“传”下去以及“火”起来的必然趋势,数字游戏凭借独有特性为体育非遗传承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对数字游戏概念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对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逻辑理路、关键障碍及实践转向展开探讨。研究认为,数字游戏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底层架构,通过算法逻辑与数字界面实现交互体验的文化娱乐形态,具有虚拟性、交互性、衍生性以及跨媒介性四大核心特征;数字游戏从“记忆、传承、创新、传播”四个层面赋能体育非遗活态保护、理解认同、开发利用、传播出海,成为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的内在逻辑;数字游戏赋能体育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仍面临法律框架薄弱引发知识产权纠纷、赋能导向失当引致文化偏颇失真、人才技术短缺制约行业持续发展等关键障碍。据此,提出了未来的实践转向,应从筑牢制度基石、革新保障举措,精准融合导向、确保文化本真,培育专才队伍、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游戏 文化数字化 活态传承 传承发展 文化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曹胡丹 潘怡 陈连朋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0,共7页
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的价值、问题,并提出路径。价值:发挥文化功能,塑造非遗认同;实现技术存真,助力非遗传承;推动组织参与,促进非遗发展;提升数智管理,营造非遗环境。问题... 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探析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生态建设的价值、问题,并提出路径。价值:发挥文化功能,塑造非遗认同;实现技术存真,助力非遗传承;推动组织参与,促进非遗发展;提升数智管理,营造非遗环境。问题:文化品质亟待提升,数字技术水平较低,组织协同有待加强,管理体系尚不完善。路径:复刻原生文化意涵,深挖非遗文化元素;推进数字基础建设,完善技术互鉴渠道;构建传播协同机制,提倡多元主体合作;加强非遗产权保障,提升数字监管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体育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悖论的现实表征、深层致因 与消解路径
8
作者 康博华 吉灿忠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1-528,575,共9页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探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悖论的现实表征、深层致因与消解路径。明确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悖论...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探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悖论的现实表征、深层致因与消解路径。明确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悖论的内涵。经调查发现,技术悖论呈现出保护主体认知局限、数字化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数字化保护存在负面效应、代表性项目文化引领遭遇挑战4个方面的现实表征,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在保护理念、保护制度、保护技术、保护机制方面存在深层致因。据此从深化数字化保护主体认识、加强数字化保护制度建设、强化数字化保护技术支撑、夯实数字化保护文化根基4个方面提出消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技术悖论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
9
作者 兰小明 赵浩含 +3 位作者 颜世伟 魏胜军 朱爱国 陈继康 《中国麻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78-188,共11页
麻类作物是人类最早驯化利用的农作物之一,其应用广泛涵盖纺织、造纸、漆器、塑像、建筑、食物、医药、饲料、宗教等领域。麻类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和文化脉络,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乡... 麻类作物是人类最早驯化利用的农作物之一,其应用广泛涵盖纺织、造纸、漆器、塑像、建筑、食物、医药、饲料、宗教等领域。麻类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和文化脉络,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受工业化、城市化、原料供应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推动下,麻类技艺的创新发展迎来契机。文章系统梳理国内外麻类技艺非遗资源,重点分析数字化技术对非遗保护的支撑作用,并提出了提升传播力、融合农文旅、加强政策支持等建议,旨在为麻类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承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梅山武术的田野调查
10
作者 张嘉信 谭志刚 谭清文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0-63,74,共15页
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是提升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与演化博弈理论,结合对梅山武术的田野调查,构建了政府、社会组织、传承人... 构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是提升体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研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与演化博弈理论,结合对梅山武术的田野调查,构建了政府、社会组织、传承人及民众的协同治理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参数的变动对博弈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府在协同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关键,消极调控难以实现协同治理;2)适当的激励和惩罚机制能有效调动相关主体积极性,但需精准平衡力度;3)收益共享和成本分摊机制能优化治理效果,提升协同治理的质量和资源整合效率;4)收益折减系数影响主体行为,需通过评价机制跟踪各方贡献,防止“搭便车”现象。研究建议:1)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驱动,健全体育非遗协同治理的制度机制;2)以利益联结为关键保障,完善体育非遗协同治理的影响机制;3)以主体共建为基础支撑,优化体育非遗协同治理的合作机制;4)以共同缔造为重要载体,细化体育非遗协同治理的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多元主体 协同治理 演化博弈 梅山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评《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维传承路径研究》
11
作者 陈志凌 任丽丽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I0009-I0009,共1页
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传承这些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已成为学界与业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议题。《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利用传承这些非遗文化,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已成为学界与业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议题。《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维传承路径研究》一书是李雨竹著,2025年由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06—2021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实证
12
作者 代刚 郭育竹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6,F0003,共14页
为进一步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涉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和... 为进一步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推动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综合利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涉及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5个区域的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异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这5个区域内的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量占全国总数量的76.7%,说明现阶段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基本满足我国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布局的需求。2)虽然现阶段我国国家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比较明显,并呈现出集聚的空间分布形态,但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尤其是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和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中上游区域呈现出的次冷区和冷区空间分布特征。3)长三角地区只有浙江省完成高效型区域的跃迁,京津冀地区中北京市和河北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黄河生态经济带以四川省、山东省和山西省为代表的区域实现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粤港澳大湾区只有广东省完成了高效型区域的跃迁。4)从影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差异的因素来看,整个民族文化因素影响力最大,其中地区国家级传统村落数影响力最大,自然地理因素中的地形地貌因素影响力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 区域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叙事体系构建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丰 朱大梅 +1 位作者 吴若熙 李平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4,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叙事构建的内涵、价值进行研究,并提出构建路径。价值: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状:叙事主体单一,叙事边界受阻,叙事缺乏内涵。构建路径:...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叙事构建的内涵、价值进行研究,并提出构建路径。价值: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状:叙事主体单一,叙事边界受阻,叙事缺乏内涵。构建路径:扩充叙事主体,构建多主体协同传播体系;拓展叙事渠道,形成体育非遗海外传播矩阵;丰富叙事内容,构建多元化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对外传播 叙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赜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戈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并提出保护路径。现状:完善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保障,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构建了多元化保护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困境:机制建设不完善,业态融合不足...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我国体育非遗保护现状、困境,并提出保护路径。现状:完善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政策保障,多样化的保护措施构建了多元化保护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困境:机制建设不完善,业态融合不足,保护场域受限制,传承主体难以为继。路径:加强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加强业态融合,全面激活动力;融入当代生活,展现时代价值;完善传承机制,增强存续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体育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基于GIS空间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红娣 吴志恒 +1 位作者 吕福祥 苏健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3,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是对新发展阶段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优势的现实审视。研究发现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GIS空间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是对新发展阶段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优势的现实审视。研究发现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一个高度核心密度圈和三个次级核心密度圈,属于聚合型分布特征;韩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一个高度核心密度圈和一个次级核心密度圈,属于分散型分布特征。综合来看,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受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较为显著。研究认为新发展阶段是中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实践与探索、回归与变迁的过程,需要破解人口密度、区域经济和地理环境等重要因素带来的不利条件,方能适应其在新发展阶段的发展之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韩国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与跨越: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洪珅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88,共10页
边界是文化的一般属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界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统摄其在保护、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而深入探究问题的致因和纾解路径。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界的概念界定为基础,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界分为地理... 边界是文化的一般属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界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统摄其在保护、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而深入探究问题的致因和纾解路径。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界的概念界定为基础,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界分为地理边界、社群边界、代际边界、技术(艺)边界、价值边界和文化边界6个类型,并依据不同参照概括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界具有存在形态的抽象性、存续过程的长期性、类型之间的关联性、表现形式的动态性和实际影响的两面性5个特征。研究认为,明确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界问题,能够增强其主体认知的系统性,明晰其工作核心与边缘,理顺其利益相关者关系和维持其个性品格。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应理性对待不同类型、不同作用的边界,在坚守与跨越之间寻求平衡,以此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边界 特征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景理论视域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空间建构 被引量:7
17
作者 罗佳宁 罗亮 +1 位作者 石雪菲 孙晋海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1,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场景理论视域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空间建构、困境及策略。空间建构:社区空间提供生产和交流互动平台,基础设施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表现形式,多样性人群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活动是...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场景理论视域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空间建构、困境及策略。空间建构:社区空间提供生产和交流互动平台,基础设施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表现形式,多样性人群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力量,文化活动是参与体验的载体,文化价值观是传承的灵魂。建构困境:原始场域消失,传承空间狭窄;基础设施缺乏,传承载体受限;传承者流失,受众崇尚偏移;活动形态繁杂,传承项目失衡;社会认可度低,价值观趋于功利。建构策略:实体与虚拟相结合,加强场域的联动性;建设基础服务设施,提高设施的保障性;多元群体形成合力,促进参与的全员性;组织宣传文化活动,明确活动的指向性;挖掘非遗文化内蕴,把握价值的引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空间 场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视域下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动力机制及路径 被引量:5
18
作者 相金星 赵玉颖 郭振华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4,45,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社会资本视域下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传承价值、动力机制、困境,并提出传承路径。价值: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制度规范,塑造身体文化认同的信任机制,建构生活实践参与的关系网络。动力机制:制度规范是仪式...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究社会资本视域下对少数民族体育非遗传承价值、动力机制、困境,并提出传承路径。价值: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制度规范,塑造身体文化认同的信任机制,建构生活实践参与的关系网络。动力机制:制度规范是仪式秩序塑造的保障,组织框架是文化网络链接的基础,文化根基是情感认同形成的关键,实践参与是文化脉络延续的标识。困境:制度保障不完善,互惠规范体系不足;组织框架不健全,网络节点协同不畅;价值挖掘不深入,理念认同逐渐松动;实践参与不广泛,文化内涵感悟不强。路径:完善制度规范,建构传统文化保障体系;健全组织框架,搭建文化生态融合模式;深挖文化内涵,凝聚理念价值认同意识;拓展实践参与,实现文化底蕴具身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体育 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司马昊翔 戴俭慧 彭响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5,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非遗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推进困囿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是赋能体育非... 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非遗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推进困囿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工具和新型劳动对象是赋能体育非遗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具有高科技保护、高效能传承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存在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产业融合、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逻辑共契。面临的推进困囿:技术融合与技术应用的实践难题、数据采集与信息保护的平衡问题、人才匮乏与人才流失的现实挑战、产业融合与市场推广的阻滞困境以及文化剥离与文化复刻的再生困难。据此提出实践路径: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技术应用效能;精准采集数据信息,优化信息管理机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专业传承团队;深化产业融合进程,拓展市场开发路径;加大传播普及力度,探索数字场景交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转型 传统体育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保护与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策略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崔琪 王坤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9-65,96,共8页
随着大数据的生成并快速渗透、运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改变着体育非遗与广大受众之间的关系。随之而来的是体育非遗数字化建设以及智能化保护与传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针对体育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播的现实状况,全面... 随着大数据的生成并快速渗透、运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改变着体育非遗与广大受众之间的关系。随之而来的是体育非遗数字化建设以及智能化保护与传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针对体育非遗资源保护与传播的现实状况,全面认识其数字技术的执行特征,已经成为进行现代性保护与传播的关键。在对体育非遗资源数字技术智能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由田野调查向智慧数据分析拓展、提升体育非遗资源档案处理效率、缩小体育非遗传承人对数字技术认知差距角度,对体育非遗信息数字化赋权的合理逻辑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立非遗数字化分类体系、融入非遗虚拟现实技术、建立非遗展示与传播平台、确立“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等,是体育非遗资源智能化保护与传播的主要赋权路径。而随着大数据、虚拟现实和视觉搜索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融入,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体育非遗的高度融合,体育非遗资源的智能化数字保护与传播将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智能化保护 智能化传播 数字技术赋权 体育遗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