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株1S矮秆突变体 被引量:32
1
作者 刘选明 杨远柱 +3 位作者 陈彩艳 唐平徕 刘斌 符辰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1-325,共5页
以幼穗和成熟胚为外植体经组织培养成功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 ,结合愈伤组织多代培养和化学物质诱导 ,获得了高达 4 0 %以上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并从中选育出遗传稳定的株 1S矮秆突变体 SV5、SV10和 SV14。鉴定结果表明矮秆突变体 SV14... 以幼穗和成熟胚为外植体经组织培养成功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 ,结合愈伤组织多代培养和化学物质诱导 ,获得了高达 4 0 %以上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并从中选育出遗传稳定的株 1S矮秆突变体 SV5、SV10和 SV14。鉴定结果表明矮秆突变体 SV14是矮化了的光温敏核不育系 ,具有优良的光温敏不育特性 ,配合力强 ,杂种优势明显 ,较对照可以增产 10 %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无性系 筛选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 矮秆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RAPD评估 被引量:16
2
作者 达克东 金德敏 +3 位作者 伏建民 王斌 束怀瑞 李雅志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1-85,共5页
以苹果栽培品种Gala试管苗叶片为材料 ,将叶片刺伤后接种于附加了BA1mg L、2 ,4 D 0 5mg L和NAA 5mg L的MS培养基 ,黑暗培养 7d后转移至附加BA1mg L的MS培养基 ,继续暗培养 40d ,97%叶片发生直接类型体细胞胚胎 ,单位叶片平均再生体细... 以苹果栽培品种Gala试管苗叶片为材料 ,将叶片刺伤后接种于附加了BA1mg L、2 ,4 D 0 5mg L和NAA 5mg L的MS培养基 ,黑暗培养 7d后转移至附加BA1mg L的MS培养基 ,继续暗培养 40d ,97%叶片发生直接类型体细胞胚胎 ,单位叶片平均再生体细胞胚胎 2 5个。对来自同一植株上的前 3片展开叶中的 1片叶进行组织培养 ,再生得到 1 5株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后代。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技术 ,以供体 (原初供体 )为对照进行了供体和再生体间及再生体彼此之间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 ,没有观察到供体和再生体间及再生体彼此之间有DNA多态性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对上述 1 5株体细胞胚胎植株随机抽取 7个单株单叶进行培养 ,得到二代直接体细胞胚胎植株 ,分别从 7个单株单叶再生的二代植株中各随机抽取 1株 ,再次用RAPD方法进行原初供体和二代再生体间及二代再生体之间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分析 ,结果二代直接体细胞胚胎植株 5和引物OPF 0 6组合中出现一条多态带 ,其分子量约为 90 0bp,命名为OPF 0 690 0 ,重复 3次多态性稳定。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体细胞胚胎 体细胞无性系变革 RAPD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糖与激素对小麦幼穗体细胞无性系形成及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权军利 刘正全 +3 位作者 陈耀锋 韩德俊 李春莲 任慧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6期87-91,共5页
通过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蔗糖和激素 ,研究了蔗糖与激素对小麦幼穗体细胞无性系形成及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较高浓度的 2 ,4- D有利于小麦幼穗愈伤组织的形成与生长 ,但低浓度的 2 ,4- D更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 ;低... 通过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蔗糖和激素 ,研究了蔗糖与激素对小麦幼穗体细胞无性系形成及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较高浓度的 2 ,4- D有利于小麦幼穗愈伤组织的形成与生长 ,但低浓度的 2 ,4- D更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 ;低浓度的 KT能显著促进小麦幼穗愈伤组织的生长和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 ,而高浓度的 KT不利于小麦幼穗体细胞无性系的形成和生长 ;蔗糖有利于小麦幼穗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 ,在 2 .5%~ 5.5%浓度范围内 ,随蔗糖浓度的提高 ,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率也随之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 激素 小麦 幼穗 体细胞无性系 生长特性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895004与供体亲本的抗赤性、农艺性比较和RAPD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沈晓蓉 陆维忠 +2 位作者 许仁林 蒋宁 周淼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7-10,共4页
小麦高产抗赤霉病品系895004是宁麦3号通过幼穗培养得到的体细胞无性系。通过田间性状观察和室内考种,其农艺性状和赤霉病的抗性均比宁麦3号有明显的改善。用140个随机引物对895004及其亲本宁麦3号进行 RAPD 分析,发现6个引物在两个品... 小麦高产抗赤霉病品系895004是宁麦3号通过幼穗培养得到的体细胞无性系。通过田间性状观察和室内考种,其农艺性状和赤霉病的抗性均比宁麦3号有明显的改善。用140个随机引物对895004及其亲本宁麦3号进行 RAPD 分析,发现6个引物在两个品种间有多态性,因此认定895004在 DNA 分子水平上发生了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刁现民 王鹏 +3 位作者 智慧 陈振玲 段胜军 孙敬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0-485,共6页
本研究对谷子 (Setaria italica Beauv.) 7个品种的体细胞无性系性状变异和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以 R2株系为计算单位的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农艺性状变异频率平均为 13.0 % ,不同基因型的变幅为 4 .3%~ 32 .9% ;变异涉及株高、抽穗... 本研究对谷子 (Setaria italica Beauv.) 7个品种的体细胞无性系性状变异和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以 R2株系为计算单位的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农艺性状变异频率平均为 13.0 % ,不同基因型的变幅为 4 .3%~ 32 .9% ;变异涉及株高、抽穗期、穗粒重、出谷率、育性、抗病性、米色等多个性状 ;R1 代表现半不育的植株 ,其 R2 代出现变异的机率高 ;变异的性状多数能在 R3代稳定并遗传给后代。本文对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的计算方法、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育种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 育种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孙振元 韩蕾 李银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9-484,共6页
本文综述了有关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类型、机理、筛选与鉴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在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筛选 鉴定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体细胞无性系R_2代变异发生特点 被引量:7
7
作者 梁竹青 高明尉 +1 位作者 成雄鹰 刘国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9-56,共8页
小麦R_2代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存在4种发生方式,即全株性稳定变异,全株性分离变异,穗系嵌合稳定变异,穗系嵌合分离变异。其中稳定变异相当普遍、约占总变异的1/3。发生阶段较早的全株性变异多于发生较迟的穗系嵌合变异。不同的变异性状有... 小麦R_2代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存在4种发生方式,即全株性稳定变异,全株性分离变异,穗系嵌合稳定变异,穗系嵌合分离变异。其中稳定变异相当普遍、约占总变异的1/3。发生阶段较早的全株性变异多于发生较迟的穗系嵌合变异。不同的变异性状有不同的发生方式。株型、穗型、芒型和叶色变异多为分离变异,熟期为稳定变异,株高、腊质等兼有稳定及分离变异,其中某些性状是显性突变的结果。多数分离性状的分离均属简单分离,且很少见到基因突变的嵌合现象。R_2代的平均单株变异率要比理化诱变的相应突变频率高出一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体细胞无性系 全株变异 嵌合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APD技术快速鉴定番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继红 邵寒霜 郑学勤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08-312,共5页
从以镰刀菌酸为选择剂筛选的番茄再生植株和未经筛选的植株叶片中提取DNA,建立了适合番茄RAPD分析的PCR条件,进一步在60个随机引物中找到了4个可用于鉴定四个番茄品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引物。利用该法鉴定体细胞无性系... 从以镰刀菌酸为选择剂筛选的番茄再生植株和未经筛选的植株叶片中提取DNA,建立了适合番茄RAPD分析的PCR条件,进一步在60个随机引物中找到了4个可用于鉴定四个番茄品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引物。利用该法鉴定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不仅简单、迅速、可靠,而且因DNA的用量少,不影响被检植株的后期生长,可尽早淘汰那些生理适应性而非分子水平发生变异的再生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RAPD 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株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早恢402体细胞无性系及其杂种F_1谷粒性状的变异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谢戎 黄富 +2 位作者 李耘 吴丽君 刘成元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418-421,共4页
本文比较了早恢402的体细胞无性系与供体亲本、体细胞无性系杂种F1与供体亲本杂种F1在8个谷粒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体细胞无性系除千粒重及谷粒厚2性状显著小于亲本外,其余性状与亲本差异不显著;体细胞无性系杂种F1的长/厚比显著大于... 本文比较了早恢402的体细胞无性系与供体亲本、体细胞无性系杂种F1与供体亲本杂种F1在8个谷粒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体细胞无性系除千粒重及谷粒厚2性状显著小于亲本外,其余性状与亲本差异不显著;体细胞无性系杂种F1的长/厚比显著大于亲本杂种F1,而谷粒厚则相反。聚类分析将53个体细胞无性系及相应的杂种F1分别聚为4类,R3及R1F2各类别间8个谷粒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R3与R1F2谷粒性状间的相关性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熟恢复 体细胞无性系 谷粒性状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组织培养中Tos17诱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纯合体筛选技术初探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冰艳 吉万全 +5 位作者 海燕 康明辉 侯大虎 Fleming Joy 李忠谊 Rahman Sadequr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42,共3页
利用PCR技术对从日本引进的Tos17插入水稻极限糊精酶基因变异体后代进行了插入位点鉴定和纯合体筛选分析。结果表明,利用Tos17末端2 6bpDNA序列和插入位点上下游各2 0 0bp和30 0bp处的目标基因序列片段设计引物,可以有效地进行Tos17插... 利用PCR技术对从日本引进的Tos17插入水稻极限糊精酶基因变异体后代进行了插入位点鉴定和纯合体筛选分析。结果表明,利用Tos17末端2 6bpDNA序列和插入位点上下游各2 0 0bp和30 0bp处的目标基因序列片段设计引物,可以有效地进行Tos17插入突变纯合体筛选,为突变体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反转录转座子 Tos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军营 何盛莲 +4 位作者 陈新建 吕德彬 许海霞 程西永 殷存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对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小麦株高、熟性、产量、育性、品质、抗性等育种方面的应用及应用中存在的愈伤组织再生能力下降、变异类型复杂、表型变异能否稳定遗传、遗传分析相对缺乏等问题作了全面的综述,并对其在小麦育种中应用的前景... 对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小麦株高、熟性、产量、育性、品质、抗性等育种方面的应用及应用中存在的愈伤组织再生能力下降、变异类型复杂、表型变异能否稳定遗传、遗传分析相对缺乏等问题作了全面的综述,并对其在小麦育种中应用的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 小麦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Glu-1基因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怀刚 陈集贤 胡含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3-25,共3页
对Glu-1基因的Glu-A1和Glu-B1位点都发生突变的1个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后代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体细胞无性系发生了基因突变,且发现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易发生相同突变,突变体多是... 对Glu-1基因的Glu-A1和Glu-B1位点都发生突变的1个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后代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体细胞无性系发生了基因突变,且发现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易发生相同突变,突变体多是纯合基因型。认为这是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稳定快的遗传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体细胞无性系 基因突变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属间杂种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及双倍体的合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浚明 杨作民 +2 位作者 田慧琴 黄放 耿平田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3,共3页
通过将常规有性杂交,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培养,杂种试管苗无性繁殖,和杂种愈伤组织及试管苗的染色体加倍等环节相结合,由普通小麦×簇毛麦的极少数杂种幼胚在半年时间内获得了上万株杂种植株,并从中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双倍体种子。经人... 通过将常规有性杂交,杂种幼胚愈伤组织培养,杂种试管苗无性繁殖,和杂种愈伤组织及试管苗的染色体加倍等环节相结合,由普通小麦×簇毛麦的极少数杂种幼胚在半年时间内获得了上万株杂种植株,并从中产生了数以千计的双倍体种子。经人工接种鉴定,这个双倍体对白粉病免疫,已被用做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中间材料。与此同时,在实验室内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杂种愈伤组织和试管苗。前者已经过30余次继代,保存了近2年半的时间,仍具有良好的生长和分化能力;后者也已经历了20几次继代,保存了2年,仍可不断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杂种 体细胞无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及其遗传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朱秀英 陈璋 卢勤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1-4,共4页
研究以20种不同基因型水稻的成熟或未成熟种胚为外植体,探讨了影响种胚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植株再生的主要因素,建立了1191个(丛)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大多数体细胞无性系(SC_1)的育性正常,而SC_2则有14.9%的株系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穗数... 研究以20种不同基因型水稻的成熟或未成熟种胚为外植体,探讨了影响种胚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植株再生的主要因素,建立了1191个(丛)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大多数体细胞无性系(SC_1)的育性正常,而SC_2则有14.9%的株系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等性状发生变异,大多数株系的主要性状劣于供体品种,倾向于迟熟、多蘖、每穗实粒数少、株谷重降低,但株系之间差异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体细胞无性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早恢402体细胞无性系及其杂种F_1的粒形与碾米品质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戎 黄富 +2 位作者 李耘 吴丽君 刘兴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2-387,共6页
比较了水稻早熟恢复系 4 0 2的体细胞无性系及其杂种F1 的粒形及碾米品质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 ,R3株系与供体亲本籽粒间及体细胞组培杂种R1 F2 与亲本杂种F2 籽粒间米质性状的总体差异达极显著水平。R3的粒宽、粒厚、糙米率、精米率倾... 比较了水稻早熟恢复系 4 0 2的体细胞无性系及其杂种F1 的粒形及碾米品质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 ,R3株系与供体亲本籽粒间及体细胞组培杂种R1 F2 与亲本杂种F2 籽粒间米质性状的总体差异达极显著水平。R3的粒宽、粒厚、糙米率、精米率倾小值变异 ;R1 F2 的粒长、长 宽比、长 厚比及整精米率等指标倾大值变异。R3代的糙米率及精米率与整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 ,而 5个粒形性状与整精米率相关不显著 ;R1 F2 代的精米率、粒宽及粒厚与整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 ,粒长、长 宽比及长 厚比与整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 ;R3代与R1 F2 代的粒宽、长 宽比、长 厚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聚类分析表明 ,体细胞组培系R3米质性状的变异类型较体细胞组培杂种R1 F2 多 ,但粒形及碾米品质均较好的R1 F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体细胞无性系 杂种F1 粒形 碾米品质 早熟恢复4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体细胞无性系(Clone)的变异与优良品系筛选 被引量:4
16
作者 母秋华 原亚萍 +5 位作者 王金余 贾玉峰 赵明 田立国 杜娟 张新生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42-247,共6页
本研究以栽培大豆辽豆85-38γm2、九农15及半野生大豆公野交2246等10个品种为材料,通过茎节培养从辽豆85-38γm2中获得了可以继代培养的体细胞无性系(Clone)并再生植株。不同继代培养世代(SC1、SC... 本研究以栽培大豆辽豆85-38γm2、九农15及半野生大豆公野交2246等10个品种为材料,通过茎节培养从辽豆85-38γm2中获得了可以继代培养的体细胞无性系(Clone)并再生植株。不同继代培养世代(SC1、SC2、SC3)的再生植株在株高、叶形、分枝数、百粒重等重要农艺性状上均产生了变异。通过二年的田间产量鉴定与产量比较,从SC2中筛选出4个高产、虫食率低的优良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 优良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鸢尾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与变异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青林 吴涤新 田砚亭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267-272,共6页
本文以德国鸢尾、马蔺、拟鸢尾和鸢尾等几种宿根鸢尾为试验材料,通过花器培养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在多次继代培养过程中,研究了离体培养对鸢尾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影响。并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分析了试管苗叶片的过氧化... 本文以德国鸢尾、马蔺、拟鸢尾和鸢尾等几种宿根鸢尾为试验材料,通过花器培养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在多次继代培养过程中,研究了离体培养对鸢尾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影响。并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分析了试管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离体培养已经改变了鸢尾的遗传基础,但在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观赏性状等方面未发生明显的表型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尾 体细胞无性系 变异 观赏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体细胞无性系雄性不育突变 被引量:5
18
作者 范树国 梁承邺 刘鸿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82-489,共8页
对 5个类型的水稻不育系进行了幼穗培养 ,在红源 A、包源 A和 W6154s中 ,共获得了 10例雄性不育变异株 ,水稻花粉败育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四种类型。发现了不育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现象。对雄性不育变异株用一批现... 对 5个类型的水稻不育系进行了幼穗培养 ,在红源 A、包源 A和 W6154s中 ,共获得了 10例雄性不育变异株 ,水稻花粉败育可分为无花粉、典败、圆败和染败四种类型。发现了不育花粉败育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现象。对雄性不育变异株用一批现有 CMS不育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测交和回交 ,有的变异株其恢保关系发生了变化 ,由包台型变成了野败型 ;有的变异株找不到恢复系 ;而有的变异株则找不到保持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体细胞无性系 幼穗培养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4-8抗条锈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炜 杨随庄 +4 位作者 谢志军 欧巧明 叶春雷 曹世勤 罗俊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751-1759,共9页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以用于植物品种改良及种质创制。本研究以陇春21号、宁春4号和花培9355三个不同基因型材料为供试材料,取其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继代愈伤组织培养6个月后进行分化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这些无...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以用于植物品种改良及种质创制。本研究以陇春21号、宁春4号和花培9355三个不同基因型材料为供试材料,取其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继代愈伤组织培养6个月后进行分化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这些无性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鉴定筛选,从R5中筛选出了12份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材料。同时,为明确体细胞无性系4-8的抗条锈性的遗传基础,对试验材料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及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表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具有较好的抗条锈特性,尤其对当前甘肃省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3号(CY33)表现免疫;且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系对条中33号的抗性基因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这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抗锈新种质的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体细胞无性系 抗条锈病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组培苗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分子检测 被引量:10
20
作者 聂琼 文晓鹏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27-1536,共10页
【目的】了解火龙果离体快繁体细胞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并揭示变异系间的遗传关系。【方法】以单粒种子萌发的丛芽扩繁第1代和第4代再生幼苗为材料,分析繁殖系数及棱的形态变化,并采用ISSR、SRAP和IRAP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 【目的】了解火龙果离体快繁体细胞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并揭示变异系间的遗传关系。【方法】以单粒种子萌发的丛芽扩繁第1代和第4代再生幼苗为材料,分析繁殖系数及棱的形态变化,并采用ISSR、SRAP和IRAP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繁殖系数为14.9。快繁第4代试管苗中有3棱、4棱等6种形态学变异,其中5棱丛芽最多(50.54%),8棱丛芽最少(1%左右);3棱和4棱丛芽在RNA水平上(SRAP标记)表现出差异。24条ISSR引物、11对SRAP引物和17条IRAP引物在70个样品中共产生40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9条。扩繁第1代植株未发生DNA水平的变异,第4代植株的DNA条带出现了增加或缺失现象,植株变异频率为24.2%。16株变异株与原始植株(种子萌发植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7~0.97。在相似系数为0.90时,可将16个变异株分为4类,其中第Ⅰ类包括原始植株和12个变异株,第Ⅳ类与原始植株的差异最大,是GA3缺陷型矮化突变体。采用IRAP、SRAP、ISSR标记检测出的变异植株数量及多态性位点均存在差异。【结论】建立的火龙果快繁体系的繁殖系数为14.9,随快繁次数的增加,繁殖系数、生长势及遗传稳定性有下降的趋势。快繁第4代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为24.2%,主要表现在DNA水平和棱茎形态上的变化。获得的16个变异株与原始植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7~0.97,被分为4类,第Ⅳ类是GA3缺陷型矮化突变体。3棱和4棱丛芽差异可能是基因差异表达的结果。新开发的IRAP标记是检测火龙果无性系变异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ISSR SRAP I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