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静息态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洪顺达 顾丽丽 +5 位作者 刘佳琦 黄青 周福庆 何来昌 姜建 张达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rs-fMRI)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 VMHC)方法,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病人两大脑半球之间的同伦功能...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 rs-fMRI)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 VMHC)方法,探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病人两大脑半球之间的同伦功能连接改变。方法:利用3.0T MR采集18例右利手PHN病人(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59.67±8.41岁)和18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男性1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8.50±7.51)的rs-f MRI数据。然后采用VMHC方法分析数据。结果:与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 HCs组)比较,PHN组背外侧前额叶、楔前叶和后扣带回(prefrontal cortex and the precuneus and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UN/PCC)存在VMHC显著下降。楔前叶和后扣带回(PCUN/PCC) VMHC下降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 VA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ρ=0.651;P=0.006)。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显示前额叶和PCUN/PCC两个脑区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98和0.923,表明VMHC可以用来区别PHN和HCs组。结论:PHN病人两大脑半球间功能连接下降,而且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新的途径去探究和更好的理解PHN病人脑内源性功能构架断裂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素-镜像同伦连接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功能磁共振 静息态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针刺治疗后双侧楔叶的镜像同伦功能连接改变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亚男 刘璐 +5 位作者 张雅杰 刘大鹏 刘妮 汪振佳 王麟鹏 霍健伟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55,共6页
目的探讨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患者发作间期体素-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是否受损,以及针刺治疗后VMHC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54名MwoA患者和44名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被纳入研... 目的探讨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患者发作间期体素-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是否受损,以及针刺治疗后VMHC的变化情况。材料和方法54名MwoA患者和44名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被纳入研究。MwoA患者接受了为期4周的针刺治疗,而健康对照组没有任何治疗。收集所有受试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和临床资料,比较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基线、患者针刺治疗前后VMHC的差异。最后探讨针刺调节的脑区VMHC变化与临床评分改善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woA患者双侧小脑Ⅷ区、楔叶和中央后回的VMHC明显降低(体素水平P<0.001,组水平P<0.05)。针刺后,MwoA患者的临床指标明显改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双侧楔叶减低的VMHC明显增强(体素水平P<0.001,组水平P<0.05)。双侧楔叶VMHC的增强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改变呈正相关(r=0.291,P<0.05)。结论双侧小脑、视觉皮层和初级躯体感觉皮层的VMHC受损可能参与了偏头痛发作间期的中枢机制。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可增强双侧楔叶减弱的VMH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无先兆 发作间期 针刺 功能磁共振成像 -镜像同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痛经患者半球间镜像同伦功能连接的静息态fMRI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亚男 刘妮 +5 位作者 郝瑛 吴俊辰 张冰月 夏晶 黄怡然 霍健伟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10期872-876,共5页
目的本研究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rs-fMRI)中体素-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的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M)... 目的本研究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rs-fMRI)中体素-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的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M)患者大脑半球间VMHC的变化模式。材料与方法以PDM患者32例及健康女性志愿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人口统计学信息、疼痛及焦虑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的伴随症状评分,并行rs-fMRI检查,分析两组间VMHC值的差异及组间显著差异脑区的VMHC值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DM患者VMHC值显著增加的脑区位于双侧膝下皮层/眶额区(高斯随机场理论校正,体素水平P<0.001,组水平P<0.05,双侧),未发现此脑区与临床资料存在相关性。结论PDM患者双侧膝下皮层/眶额区同伦功能连接增强,有可能为原发性痛经产生及调节的中枢机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及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静息态 功能磁共振成像 -镜像同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HC方法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旻明 廖祥鹏 +2 位作者 赵智勇 范明霞 颜崇淮 《磁共振成像》 CAS 2019年第4期268-273,共6页
目的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技术研究网络成瘾青少年大脑半球功能连接的改变。材料与方法收集1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以及18名配对正常对照组被试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以及结构像数据,获... 目的基于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技术研究网络成瘾青少年大脑半球功能连接的改变。材料与方法收集18名网络成瘾青少年以及18名配对正常对照组被试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以及结构像数据,获取基于VMHC方法计算的被试大脑半球间的功能连接,分析组间VMHC差异以及差异脑区平均VMHC值与被试上网时间的关系,并分析VMHC对网络成瘾的诊断意义。结果网瘾组内侧前额叶VMHC显著增强(VMHC值_(网瘾组)=0.45,VMHC值_(对照组)=0.29,P<0.001),该脑区平均VMHC值与网瘾组被试周上网时间具有显著正相关(r=0.48,P=0.003)。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显示内侧前额叶平均VMHC值对于网瘾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86,最佳阈值=0.41,敏感度为72%,特异度为94%]。结论内侧前额叶增强的VMHC值提示网瘾青少年两半球间功能连接改变,并为网络成瘾的诊断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成瘾 青少年 功能磁共振成像 体素-镜像同伦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颞叶癫痫患者双侧大脑半球间的功能协同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慧华 郑金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16-622,共7页
目的研究单侧颞叶癫痫患者双侧大脑半球间同伦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纳入左侧颞叶癫痫(left temporal lobe epilepsy,LTLE)21例、右侧颞叶癫痫患者(right temporal lobe epilepsy,RTLE)22例以及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20例。采用体... 目的研究单侧颞叶癫痫患者双侧大脑半球间同伦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纳入左侧颞叶癫痫(left temporal lobe epilepsy,LTLE)21例、右侧颞叶癫痫患者(right temporal lobe epilepsy,RTLE)22例以及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20例。采用体素-镜像同伦功能连接(voxel-mirrored homotopic connectivity,VMHC)方法分析数据,计算出各组VMHC改变的脑区。结果与NC组相比较,LTLE组双侧辅助运动区(t=-3.35)、颞中回(t=-3.50)、内侧额上回(t=-3.20)、顶下小叶(t=-3.66)VMHC值降低;双侧角回(t=3.03)、枕下回(t=4.25)、顶上回(t=3.62)VMHC值升高(P<0.05,alphasim校正)。与NC组相比较,RTLE组双侧颞中回(t=-4.26)、中央前回(t=-3.29)VMHC值减低;双侧枕下回(t=3.22)、海马旁脑回(t=3.32)和小脑(t=3.50)VMHC值升高(P<0.05,alphasim校正)。结论单侧颞叶癫痫患者两侧半球间部分脑区的功能协同性发生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颞叶癫痫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镜像同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步行能力及跨半球可塑性机制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佳佳 陆晔辰 +3 位作者 华续赟 马书杰 单春雷 徐建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9-254,共6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和Granger因果分析(GCA)方法,探讨电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步行能力的作用及跨半球可塑性机制。方法:16只右侧坐骨神经横断外膜缝合模型大鼠,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电针治疗,...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体素-镜像同伦连接(VMHC)和Granger因果分析(GCA)方法,探讨电针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步行能力的作用及跨半球可塑性机制。方法:16只右侧坐骨神经横断外膜缝合模型大鼠,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电针治疗,对照组无特殊干预。于术后1月、4月行步态分析和静息态fMRI扫描。结果:治疗组术后1月、4月步态分析最大接触平均强度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术后1月两组VMHC差异无显著性,术后4月治疗组运动皮质、杏仁核、嗅皮质VMH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FDR校正,P<0.01)。GCA结果显示术后4月治疗组大鼠左侧运动皮质到右侧运动皮质的效应连接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改善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的步行能力,可能与电针调节了大鼠半球间功能连接和定向效应连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坐骨神经损伤 体素-镜像同伦连接 GRANGER因果分析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