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系辩证法与价值形式理论——阿瑟《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谢家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37,共11页
体系辩证法和价值形式理论是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两种新趋势。这两种新趋势可视为滥觞于20世纪末的黑格尔哲学在西方再度强势回归的理论产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当属提倡"新辩证法"的理论旗手克里斯... 体系辩证法和价值形式理论是近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出现的两种新趋势。这两种新趋势可视为滥觞于20世纪末的黑格尔哲学在西方再度强势回归的理论产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当属提倡"新辩证法"的理论旗手克里斯多夫·阿瑟的《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书。在这本书中,阿瑟试图将体系辩证法和价值形式理论二者内在地勾连起来,从而通过一种"价值形式的辩证法"来重新审视黑格尔逻辑学与马克思《资本论》的内在关联,进而开辟出一条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系辩证法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的辩证法 《资本论》 逻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辩证法”解读《资本论》的合理性考察——对阿瑟体系辩证法的批判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永杰 谭晓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32,179,共10页
"新辩证法"学派的克里斯多夫·阿瑟不满于对《资本论》的教条式解读,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出发对《资本论》进行了重建。阿瑟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系辩证法,以价值形式为载体建构起了"辩证必然性",以此阐明价值形式转... "新辩证法"学派的克里斯多夫·阿瑟不满于对《资本论》的教条式解读,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出发对《资本论》进行了重建。阿瑟创造性地提出了体系辩证法,以价值形式为载体建构起了"辩证必然性",以此阐明价值形式转换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生成过程。应当说,阿瑟的体系辩证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价值形式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然而,由于阿瑟是从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出发,并且仅仅局限于资本主义内部讨论价值形式的演进历程,忽略了马克思辩证法思想中所蕴含的否定性、批判性等历史性原则,因此阿瑟不能不陷入将辩证法囿于形式层面抽象解读的窠臼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体系辩证法 价值形式 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的再思考——新辩证法学派对恩格斯的误读剖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世军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58,共7页
新辩证法学派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逐渐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极具影响力的西方流派。新辩证法学派在批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流派的同时,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和马克思《资本论》的文本互释的... 新辩证法学派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逐渐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极具影响力的西方流派。新辩证法学派在批判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流派的同时,通过对黑格尔逻辑学和马克思《资本论》的文本互释的方式,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展开体系性的解读,建构起解释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科学工具:体系辩证法,对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做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但是,新辩证法学派对马克思《资本论》逻辑的解读,存在严重缺陷,主要体现在对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的误读上。对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阐释的误读呈现出系统性、复杂性与传播广泛性的新特点,新辩证法学派把恩格斯关于《资本论》的辩证法思想误读为旧辩证法;把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的阐释误读为线性逻辑方法;新辩证法学派反对恩格斯把《资本论》辩证方法延伸到自然领域。批驳新辩证法学派对恩格斯关于《资本论》方法的误读,实质上是捍卫恩格斯对《资本论》研究的历史贡献,对正确理解和把握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权威和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学派 逻辑学 恩格斯 《资本论》 体系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建立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的设想 被引量:1
4
作者 丛大川 《人文杂志》 1987年第4期13-18,共6页
一、关于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和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是建设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前提,因为对象不同,体系也必然不同。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讨论,有如下几种提法,一种意见认为对象是理论思维,哲学... 一、关于唯物辩证法研究的对象和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是建设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前提,因为对象不同,体系也必然不同。这个问题目前正在讨论,有如下几种提法,一种意见认为对象是理论思维,哲学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问;第二种意见认为对象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只是认识论;第三种意见认为对象是人类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主观辩证法 认识史 客观辩证法 对立面的统一 《哲学笔记》 否定之否定 构筑体系 三个规律 理性抽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的根据
5
作者 李怀君 《江汉论坛》 1985年第12期29-35,共7页
在唯物辩证法体系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联系”是一个最简单的规定,把它作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可以的。我也以为,通过一定的逻辑分析和历史考察,确认“联系”是唯物辩证法中最直接的范畴,这对确立联系之为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首要... 在唯物辩证法体系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联系”是一个最简单的规定,把它作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可以的。我也以为,通过一定的逻辑分析和历史考察,确认“联系”是唯物辩证法中最直接的范畴,这对确立联系之为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是首要的,也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这因为,只是抽象至极的范畴不见得一定就能成为起点,要成为逻辑起点的东西,还必须是整个体系得以建立的根据和基础,从它出发,可以而且必须逻辑地产生出理论的本质、逻辑的基项以至有机的体系;不具备这一条也就意味着它缺少成为逻辑起点的条件。同时,联系范畴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最直接的规定,是否已经毫无疑问了,同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成为这个体系由以建立和丰富的根据。因此,对联系范畴是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的根据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逻辑地 主体 相互联系 规律性 相互关系 逻辑起点 内在联系 普遍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史的启示——对康德“知性”范畴体系和黑格尔“本质论”范畴体系基本特征的分析及改革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的构想
6
作者 孙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8-14,23,共8页
体制改革和科学的发展,期待着从哲学领域中获得伟大而崭新的认识工具。然而,在真理标准的讨论中曾处于精神生活中领先地位的哲学,近年来则由于步履迟缓而倍受冷落。为改变哲学现状,理论界或从自然科学的三论中寻求新方法,或从现代西方... 体制改革和科学的发展,期待着从哲学领域中获得伟大而崭新的认识工具。然而,在真理标准的讨论中曾处于精神生活中领先地位的哲学,近年来则由于步履迟缓而倍受冷落。为改变哲学现状,理论界或从自然科学的三论中寻求新方法,或从现代西方哲学中获得借鉴;或从现实入手概括新理论。这些方式无疑是合理的,但忽视了通过对哲学历史的反思来审视现行哲学。在唯物辩证法范畴领域中,人们虽倾注了大量精力,但多是争论于几对范畴的前后顺序问题,缺乏对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改革的整体思考和原则指导。我认为,从哲学史的角度,对康德的“知性”范畴体系及黑格尔“本质论”范畴体系的基本特征作分析比较,将会对于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的改革有所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康德 “本质论” 黑格尔 天范畴 哲学史 认识论 基本特征 判断形式 知性范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哲学观念和哲学精神时代性转变的力作──《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评介
7
作者 杨弘毅 刘锡升 《河南社会科学》 1995年第5期62-64,共3页
实现哲学观念和哲学精神时代性转变的力作──《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评介杨弘毅,刘锡升柳昌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以下筒称《范畴体系》),是近几年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部时代力作。... 实现哲学观念和哲学精神时代性转变的力作──《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评介杨弘毅,刘锡升柳昌清同志的《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以下筒称《范畴体系》),是近几年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部时代力作。在《范畴体系》中,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哲学精神 哲学观念 性转变 社会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立统一规律 社会运动规律 斗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评介
8
作者 杨弘毅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48-48,共1页
由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柳昌清同志经过十几年研究而完成的《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力作。该书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范畴和规律的补充方面,本书综合了当代科学、哲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概括了社... 由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柳昌清同志经过十几年研究而完成的《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力作。该书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范畴和规律的补充方面,本书综合了当代科学、哲学、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新的规律和范畴,从而使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和规律由原来的20几对增加到57对。在结构的完善方面,本书将唯物辩证法分为唯物辩证法本体、认识辩证法、社会辩证法三大部分,其中的每一大部分又分别由原理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系统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当代西方哲学 认识论 中国哲学 社会历史观 理论贡献 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柏修斯的隐身帽”:新辩证法学派解读《资本论》的理论局限评析 被引量:3
9
作者 丁燃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06-112,159,共8页
新辩证法学派提出“体系辩证法”,不仅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纯粹形式逻辑对《资本论》做出切合性的互文解读,而且以其严密的纯粹逻辑探寻了《资本论》中各种经济学范畴的内在关系,揭示出资本逻辑是一种具有自我规范的社会力量,提出这... 新辩证法学派提出“体系辩证法”,不仅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中纯粹形式逻辑对《资本论》做出切合性的互文解读,而且以其严密的纯粹逻辑探寻了《资本论》中各种经济学范畴的内在关系,揭示出资本逻辑是一种具有自我规范的社会力量,提出这种独特的社会力量能够发挥更好的协调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它与任何社会制度无关,以此拒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但实质上,新辩证法学派与马克思使用辩证法产生了认识论断裂,新辩证法学派以本体论看待资本逻辑,背离了马克思把资本逻辑纳入辩证法的方法论中进行认知的初衷,鉴于新辩证法学派对辩证法的误读,需要澄清马克思辩证法的本真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学派 体系辩证法 资本逻辑 马克思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瑟对马克思《资本论》“新辩证法式”解读及其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孔德臣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33,共10页
当今国外学界,阿瑟对《资本论》的“新辩证法式”解读颇为新颖。他的解读主要是一种哲学式的解读,旨在突出黑格尔的体系辩证法而非历史哲学与马克思的内在关联。阿瑟和“新辩证法学派”在国内学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过,当前对于他们... 当今国外学界,阿瑟对《资本论》的“新辩证法式”解读颇为新颖。他的解读主要是一种哲学式的解读,旨在突出黑格尔的体系辩证法而非历史哲学与马克思的内在关联。阿瑟和“新辩证法学派”在国内学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过,当前对于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核心概念的考察而缺乏对其解读原则的总体把握,以致相关研究未能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视域中去。大致看来,阿瑟对于《资本论》的解读原则主要包括:(1)强调黑格尔《逻辑学》对马克思的影响;(2)反对恩格斯开创的线性逻辑解释路线;(3)“颠倒”价值理论的出发点;(4)重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诸多概念。但是,由于阿瑟在解读中抛弃了社会历史过程性线索,而陷入了人本主义阶级斗争的解读思路,导致他错失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精义。对阿瑟解读《资本论》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既有助于加深对国外前沿思潮的理解,又有益于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学派 体系辩证法 资本论 逻辑学 颠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与部分”应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 被引量:2
11
作者 阳作华 《学习与探索》 1984年第1期36-42,共7页
整体与部分是否属于唯物辩证法成对范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六十年代初,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合编的《辩证唯物主义讲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曾把“全局与局部”纳入辩证法成对范畴之列。实... 整体与部分是否属于唯物辩证法成对范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六十年代初,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合编的《辩证唯物主义讲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曾把“全局与局部”纳入辩证法成对范畴之列。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整体与部分在辩证法中的地位。近年来各地新编的哲学教材有二十多种,都把整体与部分这对范畴从辩证法中拿出去。就是上面提到的上海版教科书,在1979年8月重版时,也把原来有的“全局与局部”这对范畴删去了。是疏忽吗?不是,是限于篇幅吗?也不完全是。究其原因是对整体与部分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引起普遍的足够的重视。本文意在提出此问题,以引起同志们的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全局与局部 基本范畴 整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 基本概念 形而上学 内容与形式 成对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对重要的辩证法范畴——系统和要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夏澍 李嘉南 《人文杂志》 1983年第5期22-29,共8页
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向人们提出了不少哲学问题。比如,系统和要素能否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系统和要素是事物的两重普遍属性,它们的关系是对立同一的辩证关系。这对范畴,无论是... 现代科学中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向人们提出了不少哲学问题。比如,系统和要素能否成为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系统和要素是事物的两重普遍属性,它们的关系是对立同一的辩证关系。这对范畴,无论是对于认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应当成为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普遍性 对重 对立同一 相互联系 统一体 体性 相互转化 物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内在统一及其范畴关系
13
作者 孙运明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44,47,共5页
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内在统一性问题,对于建立科学的辩证法范畴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辩证法理论的整体分析入手,在将辩证法范畴和规律概括为具有关系量差别的不同质辩证联系形式的基础上,通过诸范畴的有规律运动,构成具有内... 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内在统一性问题,对于建立科学的辩证法范畴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辩证法理论的整体分析入手,在将辩证法范畴和规律概括为具有关系量差别的不同质辩证联系形式的基础上,通过诸范畴的有规律运动,构成具有内在联系和逻辑统一性的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一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理论,唯物辩证法是在对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全面否定中,建立自身的最一般理论规定的。在对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否定中,它将自身规定为客观世界辩证联系的理论反映,由此确定了自身理论性质及其理论内容的客观性。在对形而上学的否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理论体系 理论内容 普遍联系 发展规律 内在联系 形而上学 对立统一关系 内在统一性 逻辑起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系统与要素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永振 《中州学刊》 1985年第4期42-44,共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范畴体系。随着系统论科学的发展,系统与要素这两个范畴愈来愈具有普遍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哲学笔记》第90页)因此,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系统与要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范畴体系。随着系统论科学的发展,系统与要素这两个范畴愈来愈具有普遍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列宁:《哲学笔记》第90页)因此,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讨系统与要素这对范畴,确定它们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中的地位,是完全必要的,近几年来许多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发展了文章,本文拟作以下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 哲学思考 客体 结构信息量 系统观 运动量 整体与部分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系统论 系统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遍联系”辨
15
作者 李怀君 《中州学刊》 1986年第2期27-32,共6页
近几年来,针对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长期忽视或歪曲事物普遍联系的倾向,我们重新恢复和确立普遍联系学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的宣传和研究,成绩也是可观的,然而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探讨,诸如“普遍联系”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范畴... 近几年来,针对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长期忽视或歪曲事物普遍联系的倾向,我们重新恢复和确立普遍联系学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的宣传和研究,成绩也是可观的,然而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进一步探讨,诸如“普遍联系”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范畴?如何规定它的涵义?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它占有怎样的地位?等等。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再作本质反思,我们可以略陈如下管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联系 逻辑基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黑格尔 绝对理念 客体 研究对象 列宁 总体性 辩证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善美新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柳昌清 《河南社会科学》 1995年第6期45-48,共4页
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一书中,笔者曾经从社会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出发,提出了真善美的新定义,指出真善美是社会运动规律的不同方式的反映(真是理论式,善是实践式,美是象征式).进一步的研究使笔者认识到,从这些新定义出发,可以解决许多... 在《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一书中,笔者曾经从社会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出发,提出了真善美的新定义,指出真善美是社会运动规律的不同方式的反映(真是理论式,善是实践式,美是象征式).进一步的研究使笔者认识到,从这些新定义出发,可以解决许多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改变一些关于真善美的不完善的传统观念,建立起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这一工作涉及许多层次和方面.本文只就真善美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具体体现及其两种对立面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分析和推导.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动规律 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 社会理论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学说 真善 社会历史观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宗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校获1984—1985年广东省24项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17
作者 木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100-100,共1页
学术著作类二等奖2项:《东江纵队史》(黄慰慈、冯鉴川、张正)《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杨荣春)学术著作类三等奖5项:《认识论与决策科学》(张尚仁)《龚自珍研究》(管林、钟贤培、陈新璋)
关键词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广东省 决策科学 东江纵队 教育史 唯物辩证法范畴体系 戊戌维新派 认识论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商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