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新的文化生命体对“体用之辩”的创造性破解
1
作者
陈绍辉
孙熙国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共9页
“体用之辩”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长期困囿于“本体优先性”与“功能工具性”的二元论窠臼。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革新,更催生出以实践为基底、以辩证互动...
“体用之辩”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长期困囿于“本体优先性”与“功能工具性”的二元论窠臼。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革新,更催生出以实践为基底、以辩证互动为特征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通过“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逻辑,突破传统体用观的“固态本体论”与“单向度功能论”,在文化图景上实现从“体用二元对立”到“明体达用”的范式转换,在方法论层面完成从“静态本体”“道器等差”到“动态生成”“辩证互构”的逻辑重构,在发展理路上达成从“抽象继承”到“守正创新”的形态跃升,形成兼具中华文明特质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文化样态,创造性地实现了对体用之辩的时代破解,彰显了中华民族以文明型国家姿态走向复兴的文化自信与历史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体用之辩
文化主体性
新的文化生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体用之辩”——对中国城市设计学说及话语体系的讨论
被引量:
6
2
作者
洪亮平
乔杰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2,共5页
学科建设离不开学说的发展,学说发展需要话语体系的建构。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追溯了中国城市设计学说的思想之源。在对中西方城市设计发展进行比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立足中国城市设计核心思想及价值观,从基本概念与理论入手,用现代话语...
学科建设离不开学说的发展,学说发展需要话语体系的建构。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追溯了中国城市设计学说的思想之源。在对中西方城市设计发展进行比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立足中国城市设计核心思想及价值观,从基本概念与理论入手,用现代话语重建当代中国城市设计话语体系;指出城市设计话语体系应遵循“体用一源”的法则,思想及理论是“体”,方法、策略及技术体系是“用”。城市设计学说不能被资本所绑架,关键在于学说应有独立的价值标准。人、自然和社会是城市设计价值观构建的三个基本维度,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才能真正把握城市设计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学说
话语体系
“
体用之辩
”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文化哲学构建的三大话语平台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允熠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41,共10页
文化哲学在中国不仅是一种新起的哲学思潮,而且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础。明清之际至19世纪末叶的中西文化的源流之辩,属于文化发生论的话题;清代晚期至20世纪初的中西文化体用之辩,属于文化的结构功能话...
文化哲学在中国不仅是一种新起的哲学思潮,而且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础。明清之际至19世纪末叶的中西文化的源流之辩,属于文化发生论的话题;清代晚期至20世纪初的中西文化体用之辩,属于文化的结构功能话题;自五四运动始,话题转移到东西文化的优劣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话题,这里牵涉面复杂,不仅是个文化价值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本土化和中国新文化的构建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中西文化之辩可归属于文化哲学的形态比较学范畴。历经百年不曾断裂的中西文化三辩,不仅成为百年来中国文化的不朽话语,而且已被夯实为当今中国文化哲学建构的三大历史和现实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中西文化
源流
之辩
体用之辩
优劣
之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的文化生命体对“体用之辩”的创造性破解
1
作者
陈绍辉
孙熙国
机构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出处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共9页
基金
2024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根基和创新实践研究”(2024EKS001)。
文摘
“体用之辩”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长期困囿于“本体优先性”与“功能工具性”的二元论窠臼。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革新,更催生出以实践为基底、以辩证互动为特征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新的文化生命体通过“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逻辑,突破传统体用观的“固态本体论”与“单向度功能论”,在文化图景上实现从“体用二元对立”到“明体达用”的范式转换,在方法论层面完成从“静态本体”“道器等差”到“动态生成”“辩证互构”的逻辑重构,在发展理路上达成从“抽象继承”到“守正创新”的形态跃升,形成兼具中华文明特质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文化样态,创造性地实现了对体用之辩的时代破解,彰显了中华民族以文明型国家姿态走向复兴的文化自信与历史主动。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体用之辩
文化主体性
新的文化生命体
Key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Substance-Function Debate
Cultural Subjectivity
New Cultural Living Body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体用之辩”——对中国城市设计学说及话语体系的讨论
被引量:
6
2
作者
洪亮平
乔杰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
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
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52,共5页
文摘
学科建设离不开学说的发展,学说发展需要话语体系的建构。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追溯了中国城市设计学说的思想之源。在对中西方城市设计发展进行比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立足中国城市设计核心思想及价值观,从基本概念与理论入手,用现代话语重建当代中国城市设计话语体系;指出城市设计话语体系应遵循“体用一源”的法则,思想及理论是“体”,方法、策略及技术体系是“用”。城市设计学说不能被资本所绑架,关键在于学说应有独立的价值标准。人、自然和社会是城市设计价值观构建的三个基本维度,保持三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才能真正把握城市设计的未来。
关键词
城市设计学说
话语体系
“
体用之辩
”
价值取向
Keywords
urban design doctrine
discourse system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stance" and "use"
value orientation
分类号
TU981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文化哲学构建的三大话语平台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允熠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
出处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41,共10页
文摘
文化哲学在中国不仅是一种新起的哲学思潮,而且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思想基础。明清之际至19世纪末叶的中西文化的源流之辩,属于文化发生论的话题;清代晚期至20世纪初的中西文化体用之辩,属于文化的结构功能话题;自五四运动始,话题转移到东西文化的优劣和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何去何从的话题,这里牵涉面复杂,不仅是个文化价值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外来文化本土化和中国新文化的构建问题。但从总体上来看,中西文化之辩可归属于文化哲学的形态比较学范畴。历经百年不曾断裂的中西文化三辩,不仅成为百年来中国文化的不朽话语,而且已被夯实为当今中国文化哲学建构的三大历史和现实的平台。
关键词
文化哲学
中西文化
源流
之辩
体用之辩
优劣
之辩
分类号
G12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新的文化生命体对“体用之辩”的创造性破解
陈绍辉
孙熙国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体用之辩”——对中国城市设计学说及话语体系的讨论
洪亮平
乔杰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国文化哲学构建的三大话语平台
张允熠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