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理范畴的审美现象学观照(审美论)——“体用一源”、“置心物中”与“诗意地栖居”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新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06-112,共7页
神理范畴审美论是建立在神理范畴本体论:自然性、铺叙性和过程的整体显现;神理范畴的创作论:随物赋形、返朴归真和回归事物本身的基础之上的。强调在艺术对象之中和诗意地栖居。这种栖居或是在虚静中超越,或者是以平常心的豁达与旷放。
关键词 体用一源 诗意地栖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对《论语》“仁”的体用诠释:以体用一源思想为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郭园兰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36,共6页
朱熹继承和发扬周敦颐、二程体用一源思想,既突出体用的同源与无间,又强调体用的不同,并将其贯穿于对《论语》“仁”的体用诠释之中。一方面,他分别体用释仁,强调仁是体,其逻辑理路为:性是未发,仁是性,仁是未发,未发为体,仁是体;情是已... 朱熹继承和发扬周敦颐、二程体用一源思想,既突出体用的同源与无间,又强调体用的不同,并将其贯穿于对《论语》“仁”的体用诠释之中。一方面,他分别体用释仁,强调仁是体,其逻辑理路为:性是未发,仁是性,仁是未发,未发为体,仁是体;情是已发,爱是情,爱是已发,已发为用,爱是用。仁作为体,与为用之爱层次有别。另一方面,他强调仁兼体用,突出仁之体用不离,“全德之仁”统体用,“专言”之仁兼体用。朱熹以体用一源思想进行仁的体用诠释,既驳斥了二氏“体用殊绝”之截然两分体用的思想,警惕了其不良影响,也对玄学以无为本的本体论进行了回应,彰显出坚定的儒学立场和现实关怀,推动了理学的全面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仁” 诠释 体用一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用一源 由用及体——论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功能性
3
作者 何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82-87,共6页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与西方古典美学范畴在思维方面的重要差异之一,是前者重功能、性质,后者重实体、元素,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更多侧重于指称审美事实的功能和性质,西方古典美学的大多数范畴称谓的是审美事实的实体和元素。那么,中... 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与西方古典美学范畴在思维方面的重要差异之一,是前者重功能、性质,后者重实体、元素,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更多侧重于指称审美事实的功能和性质,西方古典美学的大多数范畴称谓的是审美事实的实体和元素。那么,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功能性有哪些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 作为指称审美事实的美学范畴,可以侧重于审美事实的实体方面(如情节、性格、线索、黄金分割律等西方古典美学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学 审美主体 体用一源 审美对象 功能性 西方古典美学 “风骨” 审美客体 艺术本体 中国古典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秩序与体用:《太极图说》的法哲学思想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祖成 李四川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5-153,共9页
太极是用来统一阴阳、五行观念的最高范畴,它既是自然秩序的本体,又是万物生成的逻辑。作为混沌与有序的统一体,太极既是自然本体混沌的样式,也是自然秩序的样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太极图说》以"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 太极是用来统一阴阳、五行观念的最高范畴,它既是自然秩序的本体,又是万物生成的逻辑。作为混沌与有序的统一体,太极既是自然本体混沌的样式,也是自然秩序的样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太极图说》以"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哲学命题证成所谓"太极"是宇宙世界的本体,并明确人在道德秩序原则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太极图说解》还将"太极"与"二气五行"归结为"体"与"用"的关系,沿着"体用一源""体立而后用行"的逻辑顺序,不难发现"太极"既是自然秩序的源头,又是"二气五行"所推衍出的万物的各自法则。世界万物既蕴含着太极之"理",也蕴含了"二气五行"之"用",是中国传统自然法的最高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极 《太极图说》 自然秩序 道德法则 体用一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石涛“一画”论与传统本体论的哲学渊源 被引量:5
5
作者 黄培杰 郝文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04年第4期67-69,共3页
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中注重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关系,是深受传统哲学本体论中“体用一源”观点影响的结果。在形上本体的探讨上,他对“理一分殊”学说的内涵有深入的领会,同时又以道家“以无为本”及“无中生有”的宇宙本体观为基调,筑... 石涛的绘画美学思想中注重本体与现象的统一关系,是深受传统哲学本体论中“体用一源”观点影响的结果。在形上本体的探讨上,他对“理一分殊”学说的内涵有深入的领会,同时又以道家“以无为本”及“无中生有”的宇宙本体观为基调,筑构了他以“一画”为本的绘画哲学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画 体用一源 理一分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阳明“良知即是易”中的体用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钟纯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140,共9页
“良知即是易”作为王阳明“良知”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但以往的学者基本上是从王阳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此命题进行阐发,较少从体用范畴进行探讨,因而有必要从体用关系的视角深刻领会“良知即是易”的哲学... “良知即是易”作为王阳明“良知”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但以往的学者基本上是从王阳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对此命题进行阐发,较少从体用范畴进行探讨,因而有必要从体用关系的视角深刻领会“良知即是易”的哲学义理。在理论渊源上,“良知即是易”的提出与王阳明谪居龙场研读《周易》的经历有密切联系,是心学吸收易学本体思维的逻辑起点。在体用关系上,王阳明借助易学本体思维,从“体用一源”“心体发用”“体无用有”等方面建构起以“良知即是易”的体用论,从而对王门易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即是易 体用一源 心体发用 体无用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道本源与天理建构——反思牟宗三对伊川思想的解读
7
作者 胡振夏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5期15-22,共8页
牟宗三基于程颐(伊川)对理的论述未显活动义,判其理只能推证为所以然的理据,断定其对本源的了解仅为静态的存有。这一解读并未重视伊川关于天地造化的论述。伊川以生气不已为造化的根基,通过诠释生气不已为生理不息,揭示出理的本源维度... 牟宗三基于程颐(伊川)对理的论述未显活动义,判其理只能推证为所以然的理据,断定其对本源的了解仅为静态的存有。这一解读并未重视伊川关于天地造化的论述。伊川以生气不已为造化的根基,通过诠释生气不已为生理不息,揭示出理的本源维度。伊川对本源之理的思考有独特的逻辑:一方面,他立足天道观的思想进一步诠释生生造化,以乾道变化挺立生生本源,展示本源之理的内涵,由此将穷理的实质把握为贯通生生之道。但另一方面,他偏重理的当然之义,凸显理的价值本位,藉此给予工夫相应的保障;这一侧重致使他趋向理气、性情之辨,展开围绕理的形上诠释,构建“万理归于一理”的天理观念。伊川思想兼具天道本源与天理建构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用一源 天道 天理 伊川 牟宗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小说的雅俗之变及其文化精神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军均 曾垂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7-105,共9页
宋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大关键变局。俗小说的出现及雅俗共融的态势的发展,使宋代小说整体呈现如下三个特征:一是渐趋"言文合一"的独立语体,二是"体用一源"的小说思想,三是题材与读者意识的文化下移和由此... 宋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一大关键变局。俗小说的出现及雅俗共融的态势的发展,使宋代小说整体呈现如下三个特征:一是渐趋"言文合一"的独立语体,二是"体用一源"的小说思想,三是题材与读者意识的文化下移和由此带来的文体嬗变。这三方面的新变,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成熟之路,也奠定了明清小说美学思想基础,使宋代小说成为近代小说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小说 雅俗之变 言文合一 体用一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而皆中节”:武术功夫的主体生成及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国珍 段丽梅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114,共8页
“发而皆中节”是指武术功夫无过不及的身体权变能力或境界,这需要经历合规矩的习拳规之“中”、用规矩的查拳理之“中”、脱规矩的现主体之“中”的习拳历程。武术功夫习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而皆中节”的创新传承与实践,武术功... “发而皆中节”是指武术功夫无过不及的身体权变能力或境界,这需要经历合规矩的习拳规之“中”、用规矩的查拳理之“中”、脱规矩的现主体之“中”的习拳历程。武术功夫习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而皆中节”的创新传承与实践,武术功夫习练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在合文化规矩之“中”与合自我天赋天性之“中”的功夫技艺中实现身心改变并生成身体主体,身体能力成为武术主体自我确证的依据,这是武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也是武术研究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发而皆中节 身体能力 体用一源 武术主体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无间”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思潮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再林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1,共9页
在今天,“显体”即“本体”的现象学方法日益引起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被广泛而深入地引入中国哲学思想实质的分析里。实际上,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述,这种现象学方法也即中国哲学“显微无间”的方法。人们看到,这种“显微无间”的方... 在今天,“显体”即“本体”的现象学方法日益引起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被广泛而深入地引入中国哲学思想实质的分析里。实际上,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述,这种现象学方法也即中国哲学“显微无间”的方法。人们看到,这种“显微无间”的方法不仅贯彻于整个中国哲学思想里,一以贯之地成为我们进入中国哲学史的不二法门,而且还以不变应万变,其在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变革中同样存在,并表现得尤为突显。具体而言,它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的“用晦而明”之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道器关系的“体用一源”之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思想资源的内源性与外源性统一之中,并且还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治国理念的德法并举之中。无疑,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可以使我们从一种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出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得以领悟,而且亦有助于我们以一种“返本开新”的方式,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解读中走出“以西释中”的理论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思想 “显微无间” “用晦而明” 体用一源 “合内外之道” 德法并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程颐思想的个性特点
11
作者 刘仲宇 《求是学刊》 1984年第6期43-48,共6页
关键词 程颐思想 体用一源 个性特点 精神本体 阴阳 邵雍 理学 形而下 周敦颐 易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朱熹的理气观
12
作者 刘兴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41-43,40,共4页
朱熹是我国宋代理学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对于朱熹的理气观,过去不少的学者都有论述,并且有不少的独到的见解。怎样准确地表述朱熹的理气观呢?我认为,朱熹的理气观,借用程颐的一句术语,应称为“体用一源”的理气观。
关键词 朱熹 理气观 太极图说 体用一源 阴阳 《朱子语类》 君臣父子 育万物 天地 形而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