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温度体外循环对兔皮层超微结构和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建军 闵苏 +1 位作者 张光新 魏珂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600-60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对兔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cortical evoked potenlial,SCEP)和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雌雄不拘,体重(2.2±0.5)kg,随机分成3组(n=1...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对兔体感皮层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cortical evoked potenlial,SCEP)和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雌雄不拘,体重(2.2±0.5)kg,随机分成3组(n=10),常温组(A组,维持CPB温度36℃~37℃)、浅低温组(B组,维持CPB温度32℃~34℃)和深低温组(C组,维持CPB温度26℃~28℃)。维持Hct在20%~25%,建立开胸体外循环模型.转流量逐渐增加至160ml/min;转流2h后,经坐骨神经刺激,记录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经颈动脉灌注固定液,取顶叶皮层组织行电镜检查。结果:C组潜伏期高于B组,B组潜伏期高于A组,A、B、C 3组间两两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波幅值最低,A、B、C 3组间波幅值两两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脑皮层神经元细胞核肿胀,异染色质凝聚增多,核基质电子密度降低,核周间隙扩大,胞质肿胀。损伤程度3组间区别不明显。结论:体外循环温度越低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体感皮层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抑制越明显;深低温体外循环对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保护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转流术 温度 体感皮层诱发电位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新宇 王芳 +2 位作者 原所茂 翟永华 郑燕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岁,术中进行CSEP及TES-MEP联合监护;B组29例,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13~20岁,平均15.8岁,单纯采用CSEP监护作为对照组。术中持续观察CSEP及TES-MEP波幅及潜伏期变化,出现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或刺激强度高于初始刺激强度100V仍未引出者,停止手术并对症处理,术后给予激素治疗。结果:A组术中出现CSEP异常者4例(10.8%),TES-MEP异常者19例(60%)。术中CSEP及TES-MEP均异常者4例(10.8%),无术中CSEP异常而TES-MEP正常者。2例(陈旧性结核并后凸畸形1例,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1例)术中合拢截骨平面时,TES-MEP波形均消失,但仅1例出现CSEP异常,经术中积极处理,至手术结束时波形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余35例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假阴性率0%)。B组9例(21%)术中出现CSEP波形异常,其中2例虽经减少矫形角度及激素冲击治疗,术后仍出现双下肢瘫,余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3例术中监护未见异常者,术后出现重度不可逆性脊髓损伤(假阴性率10%)。结论:CSEP结合TES-MEP联合监护能较可靠、准确的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可降低监护假阴性率,为手术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监护 脊柱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孔令胜 靳峰 +4 位作者 郭强 张浩 韩光魁 胡亚伟 杨冬旭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866-3868,共3页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神经干细胞标记组(BrdU+NSCs组)。采...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神经干细胞标记组(BrdU+NSCs组)。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模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SCI后即刻进行NSCs移植。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NSCs的存活、迁移,CSEP监测大鼠神经电生理的变化。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并用四甲基联苯胺(TMB)呈色反应显示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情况。结果:BrdU+NSCs组在SCI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较SCI组明显增多(P<0.05),CSEP-P波潜伏期比SCI组明显缩短(P<0.05)。HRP标记皮质脊髓束神经元数目与CSEP-P波潜伏期变化呈负相关(r=-0.914,P<0.001)。BrdU+NSCs组与NS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可在SCI区域存活、迁移,并可减轻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逆行性损伤、缩短SCI后CSEP-P波潜伏期,从而促进大鼠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干细胞 皮质脊髓束 皮层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在脊柱手术中的监测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齐宗华 王德春 +1 位作者 季爱玉 胡有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技术的准确性。方法:对78例颈、胸椎手术患者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 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术中监测,记录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重要手术步骤的CSEP变化,根据不同...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技术的准确性。方法:对78例颈、胸椎手术患者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 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术中监测,记录术前、术中、术后各个重要手术步骤的CSEP变化,根据不同阶段诱发电位的变化与术后临床脊髓功能改变相结合,判断CSEP的准确性。结果:78例患者中,CSEP未达到监护界值71例,术后无脊髓损伤;5例患者术中CSEP达到预警标准,告诫手术医生,注意手术操作,术后无脊髓损伤;另外,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各1例,术后恢复亦良好。结论: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体感诱发电位可较准确地对脊髓的功能状况进行监测,是较准确的脊柱外科手术监护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诱发电位 脊髓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电位时频参数在监护大鼠脊髓压迫损伤中的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卓豫 吴宝明 +1 位作者 廖维宏 陈鹏慧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74-776,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监护脊髓损伤新的参数。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20只,建立大鼠脊髓压迫模型,分别记录压迫前后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获得时频域的峰时间、峰频率和峰功率三个新的参数,并与诱发电位传统时域分析获得的参...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监护脊髓损伤新的参数。方法:选择成年SD大鼠20只,建立大鼠脊髓压迫模型,分别记录压迫前后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用连续小波变换分析获得时频域的峰时间、峰频率和峰功率三个新的参数,并与诱发电位传统时域分析获得的参数峰幅值、潜伏期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在脊髓压迫30%时,时域峰幅值平均降低35.5%,峰潜伏期平均延长8.6%,与压迫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用时频分析获得的3个参数与压迫前比较,峰时间延长36.0%,峰功率降低32.5%,峰频率增高53.9%,与压迫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诱发电位时频参数比时域参数能更灵敏地反映大鼠脊髓压迫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皮层诱发电位 时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慢性脊髓损伤的夹板固定造模 被引量:1
6
作者 孙鲁 张英泽 +1 位作者 马维 王庆贤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探讨脊柱的屈曲运动是否可以造成慢性脊髓损伤。方法 选用新西兰白兔 36只 ,随机分为 6组 ,即 1天、4月、8月对照组及造模组 ,使用自制夹板固定家兔于弯腰位 ,通过体感皮层诱发电位及组织形态学等技术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造模... 目的 探讨脊柱的屈曲运动是否可以造成慢性脊髓损伤。方法 选用新西兰白兔 36只 ,随机分为 6组 ,即 1天、4月、8月对照组及造模组 ,使用自制夹板固定家兔于弯腰位 ,通过体感皮层诱发电位及组织形态学等技术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造模动物白质出现了髓鞘变薄、水肿 ,粗大轴突的数量减少 ,细小的轴突相对增多 ,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等与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相同的病理变化。结论 慢性脊髓损伤不止由压迫引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脊髓损伤 夹板固定造模 脊柱屈曲 体感皮层诱发电位 组织形态学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移植在恢复损伤脊髓传导功能中的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成仁 李巍 +2 位作者 蔡文琴 苏炳银 陈德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 (NSCs)移植在恢复损伤脊髓传导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3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损伤组 (B组 )和移植组 (C组 ) ,每组 10只 ;将培养的大鼠NSCs悬液注入C组损伤脊髓处 ,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 目的 探讨神经干细胞 (NSCs)移植在恢复损伤脊髓传导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3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A组 )、损伤组 (B组 )和移植组 (C组 ) ,每组 10只 ;将培养的大鼠NSCs悬液注入C组损伤脊髓处 ,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CSEP)和HRP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①脊髓损伤后 ,B组的CSEP波消失 ,术后 2月C组的波形有所恢复 ,但潜伏期延长 ;②A组脊髓前角可见到许多HRP标记阳性神经元 ,B组未见阳性神经元 ,C组可见有阳性神经元 ,但数目较A组少。结论 NSCs脊髓内移植能促进损伤脊髓传导功能的部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移植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皮层诱发电位 HRP 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雷 裴福兴 +3 位作者 唐康来 杨柳 许建中 李起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0-93,F005,共5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的70%后,于损伤平面以下经蛛网膜下隙置细导管,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的70%后,于损伤平面以下经蛛网膜下隙置细导管,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0.5、1、2、3、4、8、12及24h经细导管注入bFGF溶液20滋l(含bFGF20滋g),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于术后1d、4d、7d、14d及21d处死取材(n=4)。采用流式细胞仪及TUNEL法观察脊髓细胞凋亡情况,采用行为学评分及CSEP检查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4、7、14、21d,bFGF治疗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的凋亡率及TUNEL法染色示细胞凋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神经行为学评分及皮层体感诱发电位也显示出大致相同的趋势。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抑制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凋亡,并能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性 脊髓损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皮层诱发电位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影响的研究
9
作者 刘雷 裴福兴 +2 位作者 唐康来 许建中 李起鸿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观察bFGF对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70%后,于损伤平面以下经蛛网膜下腔置细导管,治疗组分别于即刻、1、2、3、4、8、12、24h经... 目的:观察bFGF对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70%后,于损伤平面以下经蛛网膜下腔置细导管,治疗组分别于即刻、1、2、3、4、8、12、24h经细导管注入bFGF溶液20滋l(含bFGF20滋g),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1、2、3、6周进行联合行为评分及CSEP检查。结果:bFGF治疗组大鼠CBS评分、CSEP波幅及潜伏期恢复均好于对照组。结论:bFGF对大鼠牵张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张性 脊髓损伤 皮层诱发电位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肽酶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10
作者 李锋涛 程斌 贺西京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82-688,共7页
目的:观察抑肽酶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抑肽酶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月龄国产大耳白兔39只,随机分为A组(15只)、B组(15只)和C组(9只)。A、B组动物于左肾动脉下用主动脉环扎器环扎腹主动脉... 目的:观察抑肽酶预处理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抑肽酶治疗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6月龄国产大耳白兔39只,随机分为A组(15只)、B组(15只)和C组(9只)。A、B组动物于左肾动脉下用主动脉环扎器环扎腹主动脉,缺血60min后开放,再灌注24h。A组于缺血前10min静脉注射抑肽酶3×107IU/kg,继而用Graseby3500微量泵持续注入抑肽酶1×107IU/(kg·h)至处死动物时;B组用生理盐水代替A组的抑肽酶,其余同A组;C组只暴露不夹闭腹主动脉,不给药。A、B组缺血前,缺血5、10、20、60min及再灌注后8h、24h,C组相应时间点,测定各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A、B组缺血前,缺血再灌注后8h、24h,C组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取L2~L4脊髓行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测定,取L3~L4脊髓灰质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结果:A、B两组缺血5min时CSEP的P1波和N1波潜伏期较缺血前延长、波幅降低(P<0.05),缺血20min时两波潜伏期及波幅消失,缺血再灌注后8h两波潜伏期及波幅有所恢复,但较缺血前及缺血后5min、10min时明显延长和降低(P<0.01),缺血再灌注后24h两波潜伏期及波幅较前面各时间点延长和降低(P<0.01);缺血再灌注后8h、24h,A组较B组P1波和N1波潜伏期短、波峰高(P<0.05),而C组较A、B组潜伏期短、波峰高(P<0.01)。A、B两组NO、总NOS及诱导型NOS(iNOS)在缺血再灌注后8h明显升高,24h时更高(P<0.05),在缺血再灌注后8h、24h时A组的NO、总NOS及iNOS较B组低(P<0.01)。各时间点C组P1波和N1波潜伏期及波幅不变,NO、总NOS及iNOS量均不变(P>0.05)。A、B组脊髓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均有损伤,但在再灌注后8h、24h时A组神经元损伤程度均较B组为轻;C组神经元正常。结论:抑肽酶预处理可以改善脊髓缺血再灌注早期的CSEP,减少NO含量,从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缺血再灌注 抑肽酶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皮层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