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体外血管模型应力测量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妍 张帆 +1 位作者 赵冠棋 初大平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7-1014,共8页
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会对血管壁产生周向应力,周向应力与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测量体外血管模型的周向应力是生物力学研究中较重要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光纤光栅测量血管周向应力的方法,基于微流控技术利用钢针模具建立了集成光纤... 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会对血管壁产生周向应力,周向应力与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测量体外血管模型的周向应力是生物力学研究中较重要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光纤光栅测量血管周向应力的方法,基于微流控技术利用钢针模具建立了集成光纤光栅的三维圆形血管模型,通过仿真研究了不同流动速度与应力的关系。仿真结果得到流速在8 mm/s~75 mm/s范围内,应力随速度的改变呈线性变化。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测量了流体流动时产生的周向应力,根据实验得到了光栅波长改变量与速度的关系,流速范围在8 mm/s~75 mm/s之间变化时,速度引起波长的变化为0.173 nm。结合仿真实验得到了应力与光栅波长改变量的关系,为血液流动时产生周向应力的体外测量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血管模型 光纤光栅 周向应力 微流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的构建及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硝酸镧诱导HepG2细胞死亡中的比较
2
作者 付大维 付于津 +6 位作者 闫赖赖 陈洁 刘芷毓 付娟玲 姚碧云 郝卫东 赵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5-295,I0001,I0002,共13页
目的以硝酸镧﹝La(NO_(3))_(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 目的以硝酸镧﹝La(NO_(3))_(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的染毒装置,采用蠕动泵软管连接各室以单向和定速传输液体,根据预设的吸收半衰期(T_(1/2a))和消除半衰期(T_(1/2))等毒动学参数构建La(NO_(3))_(3)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染毒室中La(NO_(3))_(3)含量。采用PKsolver和Graph Pad Prism 8.0软件对La(NO_(3))_(3)浓度-时间曲线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和根据假定的T_(1/2a)和T_(1/2)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对染毒模型进行评估。以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和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对Hep G2细胞给予La(NO_(3))_(3)染毒处理,采用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染色测定细胞死亡率。结果在峰值浓度(Cmax)3.91~1000.00μmol·L^(-1)范围内,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染毒模型实测的La(NO_(3))_(3)浓度-时间曲线几乎与相应理论曲线一致,测量值与理论值呈良好线性相关性(r均>0.9980);包括消除速率常数(Ke)、T1/2、吸收速率常数(Ka)、T_(1/2a)、达峰时间(T_(max))、C_(max)、清除率(CL)和曲线下面积(AUC_(0-∞))在内的各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均与相应理论值接近;各实验组浓度-时间曲线拟合系数R2均>0.9900,符合单室血管外给药的房室模型。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中,La(NO_(3))_(3)各剂量组均未观察到Hep G2细胞出现明显死亡。经典体外染毒模型中,La(NO_(3))_(3)0.500 mmol·L^(-1)组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0.119和0.243 mmol·L^(-1)组未见明显细胞死亡。Cmax或C染毒为0.500 mmol·L^(-1)时,经典体外染毒诱导Hep G2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AUC相等时,2种染毒模型间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染毒装置可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使体外毒性测试更接近体内情况,为优化体外毒性测试染毒方法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模拟的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方式和经典体外染毒方式间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存在差异,提示不同体外染毒模式可能影响毒性测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单室血管给药染毒模型 经典染毒模型 毒动学 曲线下面积 硝酸镧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FGF基因表达探讨缺氧条件下补阳还五汤促进体外血管三维模型的血管新生分子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卢斌 李虎虎 +5 位作者 吴旦斌 张同 袁晓捧 范英昌 姜希娟 杨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2195-2198,共4页
目的:基于bFGF基因表达情况调控缺氧条件下补阳还五汤促进体外血管三维培养模型中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方法:于Matrigel基质胶上种植腹主动脉血管段构建体外血管三维培养模型,常氧条件下培养5 d后,给予24 h缺氧干预,平行进行补阳还五汤... 目的:基于bFGF基因表达情况调控缺氧条件下补阳还五汤促进体外血管三维培养模型中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方法:于Matrigel基质胶上种植腹主动脉血管段构建体外血管三维培养模型,常氧条件下培养5 d后,给予24 h缺氧干预,平行进行补阳还五汤和辛伐他汀治疗,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新生血管的生长情况,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bFGF、PDGFB、Ang1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各实验组均有新生血管形成,其中模型组生长最为旺盛,但杂乱无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新生血管规则有序。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FGF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 <0. 01)、PDGFB基因表达上调(P <0. 05),Ang1基因表达下调(P <0. 05);基于补阳还五汤治疗后,bFGF基因表达上调(P <0. 05)、PDGFB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 <0. 01),Ang1基因表达上调(P <0. 05)。结论:缺氧条件下,经补阳还五汤治疗后,上调体外血管三维模型的新生血管相关基因水平表达,进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三维模型 补阳还五汤 血管新生 BF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