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抗诱发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体外细胞因子释放实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尉骁璐 孙建华 宫丽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85-1189,共5页
单克隆抗体引发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具有发病迅速、危害严重、难以预测和控制等特点。近年来,建立可靠的体内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因子释放实验(CRA)预测CRS的发生成为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热点。该文着重从CRA的适用对象、方法... 单克隆抗体引发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具有发病迅速、危害严重、难以预测和控制等特点。近年来,建立可靠的体内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因子释放实验(CRA)预测CRS的发生成为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研究热点。该文着重从CRA的适用对象、方法设计考虑因素、方法优化等方面进行综述,为CRA预测平台的优化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TGN1412 体外细胞因子释放实验 最低预期生物效应剂量 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化积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
2
作者 何丽君 陈晓菲 +1 位作者 闫陈昕 师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3-1152,共10页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探究扶正化积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扶正化积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在GeneCards、PharmGKB数据库获取NSCLC相关靶点,...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体外实验探究扶正化积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扶正化积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在GeneCards、PharmGKB数据库获取NSCLC相关靶点,与扶正化积汤活性成分靶点取交集。利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scape3.8.2软件CytoNCA插件筛选PPI网络核心靶点,利用DAVID6.8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549细胞开展体外实验进行靶点验证,CCK-8法检测扶正化积汤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含药血清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含药血清对关键通路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扶正化积汤活性成分共140个,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共707个,PPI网络核心靶点有TP53, AKT1,HIF1A, GAPDH,ALB,EGFR,CTNNB1,TNF等,GO分析显示主要生物学过程为转移酶、激酶、受体、水解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氧化还原酶等,KEGG通路富集显示主要信号通路为PI3K-AKT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有效成分与TP53、AKT1、HIF1A均有效对接。体外实验结果:CCK-8实验确定以2.5%、5%、10%为扶正化积汤含药血清的低、中、高浓度(P<0.05,P<0.01,P<0.0001)。细胞凋亡实验显示扶正化积汤含药血清不同程度促进A549细胞凋亡(P<0.01,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扶正化积汤下调A549细胞中HIF1A、p-AKT 308和TP53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P<0.01,P<0.001,P<0.0001)。结论 扶正化积汤可能通过调控HIF1A,p-AKT 308,TP53蛋白的表达,抑制A549细胞增殖,发挥治疗NSCLC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正化积汤 非小细胞肺癌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及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穿虎祛痛颗粒质量标志物
3
作者 蔡湾 范建伟 +4 位作者 李艳芳 魏瑞霞 孙成宏 张贵民 关永霞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50-1457,1464,共9页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及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穿虎祛痛颗粒(CQG)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建立10批CQG指纹图谱,并对其中的共有峰进行识别与归属分析;基于成分的可测性和可溯性进行活性成分的筛... 目的:基于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及体外细胞实验验证穿虎祛痛颗粒(CQG)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技术,建立10批CQG指纹图谱,并对其中的共有峰进行识别与归属分析;基于成分的可测性和可溯性进行活性成分的筛选,结合网络药理学构建CQG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其潜在的Q-Marker;通过体外细胞抗炎实验对潜在的Q-Marker进行验证。结果:建立了CQG的UPLC指纹图谱,并标定出2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了其中的12个共有峰,分别为升麻素苷、甘草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虎杖苷、新异落新妇苷、新落新妇苷、异落新妇苷、落新妇苷、白藜芦醇、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甘草酸、大黄素;网络药理学初步预测白藜芦醇、大黄素、落新妇苷、甘草苷、甘草酸5个成分可能为CQG潜在的Q-Marker,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得到了验证。结论: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验证了白藜芦醇、大黄素、落新妇苷、甘草苷、甘草酸5个成分为CQG的Q-Mark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虎祛痛颗粒 指纹图谱 网络药理学 细胞实验 质量标志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 白藜芦醇 大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葵胶囊预处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改善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姚雅韡 贺佳辉 +5 位作者 王浩 王誉潼 王睿妍 万幸雨 刘雨佳 吕兴华 《器官移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5,共9页
目的 探讨黄葵胶囊预处理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来源外泌体(Exo)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HUC-MSC分别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的黄葵胶囊培养基中培养24 h,测定细胞活力,选取适宜浓度进行后续实验。选取50μg... 目的 探讨黄葵胶囊预处理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来源外泌体(Exo)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HUC-MSC分别置于含有不同浓度的黄葵胶囊培养基中培养24 h,测定细胞活力,选取适宜浓度进行后续实验。选取50μg/mL的黄葵胶囊预处理HUC-MSC 24 h,使用Exo提取试剂盒提取Exo,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纳米粒径分析检测粒径大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Exo膜表面标记蛋白表达。将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随机分为缺氧/复氧组(M组)、缺氧/复氧+Exo组(E组)和缺氧/复氧+黄葵胶囊预处理Exo组(H组)。蛋白质印迹法测定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ERS相关基因信使RNA(mRNA)表达。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Exo组(E组)和缺血-再灌注+黄葵胶囊预处理Exo组(H组)。24 h后行肾脏组织学评估,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测定及炎症因子检测。结果 Exo和黄葵胶囊预处理Exo均具有双层膜结构,呈杯状形态;二者平均粒径大小分别为116.8 nm和81.3 nm;两者均表达CD9、CD63、TSG101。与M组比较,E组转录激活因子6(ATF6)、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C/EBP同源蛋白(CHOP)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与E组相比,H组ATF6、PERK、CHOP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ATF6、PERK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均为P<0.05)。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肾小管损伤评分升高,Scr、BUN、白细胞介素(IL)-1β、IL-10、IL-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升高;与I/R组比较,E组和H组肾小管损伤评分降低,Scr、BUN、IL-1β、IL-10、IL-18、TNF-α水平下降;与E组比较,H组肾小管损伤评分下降,Scr、BUN、IL-1β、IL-10、IL-18、TNF-α水平下降(均为P<0.05)。结论 黄葵胶囊预处理HUC-MSC来源的Exo可通过抑制ERS,改善肾脏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黄葵胶囊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内质网应激 急性肾损伤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relin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体外受精的影响
5
作者 李阔 王子馨 +6 位作者 赵高平 鲁静 孙伟 李云霞 李喜和 曹贵方 张传强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69,共6页
研究不同浓度生长激素释放肽(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peptide,GHRL)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发育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GHRL及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在牛卵和卵丘细胞中的定位,添... 研究不同浓度生长激素释放肽(growth hormone releasing peptide,GHRL)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发育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GHRL及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在牛卵和卵丘细胞中的定位,添加0、10、50、100 ng/mL的GHRL对牛卵母细胞进行体外成熟24 h后,检测卵丘细胞扩散程度;GDF 9、BMP 15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统计卵母细胞成熟及胚胎发育情况。结果表明,牛卵胞质区有GHRL的表达,且GHSR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与对照组相比,添加GHRL 50 ng/mL组卵丘细胞扩散程度显著增加(P<0.05),GHRL 100 ng/mL组显著减少(P<0.01);添加50 ng/mL组的极体排出率显著提高(P<0.05),且BMP 15和GDF 9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体外成熟16 h时,添加50 ng/mL组极体排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体外受精后,GHRL 50 ng/mL组卵裂率相比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GHRL 50 ng/mL体外成熟24 h和16 h受精后的卵裂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24 h囊胚率(63.24%)显著高于16 h(P<0.05)。在试验条件下,添加50 ng/mL可促进卵母细胞的成熟,但抑制了囊胚的形成。研究结果可为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激素释放 牛卵母细胞 成熟 受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泡灌洗液外泌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检测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杨昌恒 陈颖 +1 位作者 张中元 马庆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外泌体、血液和肺癌组织3种标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评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外泌体标本是否适合应用于临床靶向治疗前的患者筛检,为晚期NSCLC患者尽...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外泌体、血液和肺癌组织3种标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评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外泌体标本是否适合应用于临床靶向治疗前的患者筛检,为晚期NSCLC患者尽早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筛检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贵州航天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78例晚期NSCLC患者利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法(ARMS)检测支气管泡灌洗液外泌体、血液、肺癌组织标本EGFR基因突变的结果并以肺癌组织标本结果为标准进行相互比较。结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外泌体、血液、肺癌组织标本分别检出EGFR突变型33、25、38例,EGFR基因野生型分别42、53、40例,检测突变率分别为42.3%(33/78)、32.1%(25/78)、48.7%(38/78)。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无结果3例,假阴性率6.4%(5/78),血液检测假阴性率16.7%(13/78)。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外泌体标本EGFR基因突变的检测符合率86.8%(33/38),血液标本检测符合率65.8%(25/38)。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外泌体标本检测EGFR基因突变与血液、肺癌组织标本检测具有一致性(P>0.05),优于血液标本,适用于临床靶向治疗前的患者筛选,为晚期NSCLC患者尽早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筛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扩增阻滞突变系统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肺泡灌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因子刺激的间充质干细胞释放具有很强促血管新生功能的外泌体 被引量:11
7
作者 边素艳 刘宏斌 +1 位作者 刘宏伟 朱启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38-1542,共5页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经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刺激所释放的外泌体促血管新生的活性变化。方法:接种人脐带MSC,贴壁过夜后换用含EPO(1 U/ml)和/或PDGF-BB(50 ng/ml)的α-MEM培养,72 h后应用超高速...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经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刺激所释放的外泌体促血管新生的活性变化。方法:接种人脐带MSC,贴壁过夜后换用含EPO(1 U/ml)和/或PDGF-BB(50 ng/ml)的α-MEM培养,72 h后应用超高速离心法收集培养上清中外泌体,流式细胞术测定外泌体的表面分子以确定其来源,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状及大小。将不同来源的外泌体(10μg/ml)加入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体系中,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Matrigel培养技术观察网状结构形成情况,并计网状结构数量。结果: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人脐带MSC释放的微粒表达CD9、CD63和CD81,符合外泌体的表面分子特征。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外泌体呈囊性结构,直径为80 nm左右。未刺激组、EPO组、PDGF-BB组和EPO/PDGF-BB组外泌体蛋白含量,分别为256±124μg/10~8细胞、1021±392μg/10~8细胞、830±265μg/10~8细胞和2207±733μg/10~8细胞,经EPO或/和PDGF-BB刺激后,人脐带MSC释放外泌体的数量显著增加(P <0.01)。MTT实验结果显示,经过EPO和PDGF-BB刺激的MSC释放的外泌体,可明显促进人脐带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Matrigel实验发现,未刺激组、EPO组、PDGF-BB组和EPO/PDGF-BB组每视野网状结构数量分别为2.6±0.84、4.6±1.57、4.2±0.78和6.3±1.34,在细胞生长因子处理组均显著高于未处理组(P <0.01),而且在混合因子处理组均高于单因子处理组(P <0.01)。结论:EPO和PDGF-BB可刺激脐带MSC释放外泌体,而且这种外泌体具有更强的促血管新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促红细胞生成素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肺体外循环与常规体外循环对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对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林柏松 张秀和 +2 位作者 张柏民 姜亦忠 李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8-280,共3页
目的:探讨以自体肺取代人工肺的体外循环方法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在体外循环(CPB)期间使用膜式氧合器,实验组在CPB期间使用自体肺进行氧合,两组均阻断... 目的:探讨以自体肺取代人工肺的体外循环方法对犬体外循环相关性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2只杂种犬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6只)。对照组在体外循环(CPB)期间使用膜式氧合器,实验组在CPB期间使用自体肺进行氧合,两组均阻断主动脉90分钟、辅助循环30分钟,于CPB前(T1)、转流后60分钟(T2)、停机后60分钟(T3)、停机后120分钟(T4)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两组实验犬血浆TNFα-、IL-6、IL-8和IL-10的浓度,在T2-T4各时点与体外循环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1);T2-T4时点实验组血浆TNFα-、IL-6和IL-8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IL-10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肺体外循环可抑制体外循环过程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8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从而减轻常规体外循环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及细胞因子释放在体外循环炎性反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赵志勇 高永谦 +5 位作者 阎志军 冯光兴 何荣海 赵砚丽 李建立 于新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2期2030-2032,共3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黏附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对体外循环(ECC)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和意义。方法30例行ECC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ECC结束时、ECC结束后4h、ECC结束后8h、术后第1天晨5个时点采集静脉血。用全血细胞计...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PMN)黏附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对体外循环(ECC)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和意义。方法30例行ECC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后、ECC结束时、ECC结束后4h、ECC结束后8h、术后第1天晨5个时点采集静脉血。用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PMN数量,流式细胞仪测定PMN表面黏附分子CD11b表达水平,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水平。结果ECC前的PMN数量和其他时点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C前CD11b、TNF-α、IL-6、IL-8水平和ECC结束时、ECC结束后4h及ECC结束后8h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C导致PMN数量增多,CD11b表达增高,细胞因子TNF-α、IL-6、IL-8释放增多,从而加剧炎性反应扩散和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抗原 CD11b 细胞因子 循环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炼炼 丘彦 幸贵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2179-2181,共3页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将生殖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母细胞分别在EGF浓度为0(对照)、0.5、1、2.5、5、10ng/ml的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观...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小鼠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将生殖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母细胞分别在EGF浓度为0(对照)、0.5、1、2.5、5、10ng/ml的培养液中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生殖泡破裂(germinal vesicle breakdown,GVBD)和第一极体(thefirstpolarbody,PB1)排出的情况。将达到MⅡ期的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观察原核和胚胎发育情况。结果EGF浓度为1、2.5、5、10ng/ml组GVBD发生率高于对照组;EGF浓度2.5、5、10ng/ml组PB1排出率高于对照组,其中EGF浓度5ng/ml组的GVBD、PB1发生率最高(P<0.01)。卵母细胞在1、2.5、5、10ng/mlEGF培养浓度下的退化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率、2-细胞和4-细胞胚胎的发生率在EGF浓度为5ng/ml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EGF可促进GV期卵母细胞的成熟,对其受精能力和胚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也可能有抑制卵母细胞凋亡的作用,而EGF以上作用与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卵母细胞 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析汉黄芩素治疗肝细胞癌作用机制和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安银 刘红丽 +3 位作者 陈妙洋 郑玉凤 徐志远 杨永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4040-4049,共10页
背景肝细胞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对新的肝细胞癌治疗药物进行探索研究具有科学意义。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汉黄芩素干预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汉黄芩素... 背景肝细胞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对新的肝细胞癌治疗药物进行探索研究具有科学意义。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汉黄芩素干预肝细胞癌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体外实验验证。方法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汉黄芩素的药物靶点,从TTD、Gen Card、OMIM、Dis Gent数据库中收集肝细胞癌的疾病靶点。将收集的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作为药物干预疾病的潜在靶点。对交集靶点运用R软件进行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对交集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和筛选核心靶点。在GIEPA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行进一步分析。最后通过体外实验对前期分析结果进行验证: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活性;采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测定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测定细胞迁移;采用Western-blotting(WB)实验测定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分析结果发现汉黄芩素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性符合小分子药物成药规则并且毒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毒性。收集到汉黄芩素靶点135个,肝细胞癌靶点8238个,两者交集靶点113个。通过对构建的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的前10位的核心基因进行分析,发现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DK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在肝细胞癌组织中m RNA水平较正常肝组织上调(P<0.05),并且在肝细胞癌患者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P<0.05)。KEGG富集分析发现交集基因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上最多,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汉黄芩素与CDK1、SRC结合构型活力较强。CCK-8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加入汉黄芩素75.0、150.0、300.0μmol/L组Hep G2细胞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加入汉黄芩素37.5、75.0、150.0μmol/L组Hep G2细胞克隆形成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汉黄芩素37.5、75.0、150.0μmol/L组Hep G2细胞迁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WB实验结果表明,加入汉黄芩素75.0、150.0μmol/L组PI3K、P-AKT/AKT、CDK1、SRC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汉黄芩素通过下调CDK1、SRC蛋白表达,减弱PI3K/AKT通路信号,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干预肝细胞癌发生和进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汉黄芩素 网络药理学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多西他赛脂质体的制备、体外释放及细胞毒作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林巧平 郭仁平 +3 位作者 王青松 王冬春 刘春晖 许向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7-421,共5页
目的:制备注射用多西他赛脂质体,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特性及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高压均质结合冻干工艺制备多西他赛脂质体,冻干曲线为预冻温度-45℃,保温4h,第1次干燥温度-30℃,保温30h,第2次干燥25℃,保温10h;考察脂... 目的:制备注射用多西他赛脂质体,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特性及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高压均质结合冻干工艺制备多西他赛脂质体,冻干曲线为预冻温度-45℃,保温4h,第1次干燥温度-30℃,保温30h,第2次干燥25℃,保温10h;考察脂质体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稳定性,过滤-超滤离心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以多西他赛注射液为对照,比较了体外释放、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其体外细胞毒作用。结果:多西他赛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85.3±4.8)nm,Zeta电位-(51.5±2.1)mV,包封率为(99.89±0.06),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8h内稳定;在1mol/L水杨酸钠-磷酸盐缓冲液中24h累积释放约85,血浆的存在使释放所有减少;多西他赛脂质体对肿瘤细胞(HepG2、BXPC-3、SK-OV-3)的IC50均较注射液低。结论:制得的注射用多西他赛脂质体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高,粒径均匀,稳定性良好,体外细胞毒作用较注射液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脂质 释放 细胞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外泌体诱导肿瘤特异性调节T细胞 被引量:14
13
作者 黄邵洪 覃杰 +3 位作者 李昀 安军 张军航 荣健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90-1095,共6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能否捕获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泌体并转化为成熟DC,诱导生成肿瘤特异性调节T细胞,及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作用。方法提纯NSCLC肿瘤标本中的外泌体并验证其有EGFR成分,通过外泌体诱导DC转化为免疫耐...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能否捕获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泌体并转化为成熟DC,诱导生成肿瘤特异性调节T细胞,及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作用。方法提纯NSCLC肿瘤标本中的外泌体并验证其有EGFR成分,通过外泌体诱导DC转化为免疫耐受型,观察后者诱导生成的调节T细胞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影响。结果 NSCLC样本中的EGFR阳性率为80%,而对照肺组织仅为2%。与外泌体共培养7 d后,DC呈现IDO表达高于对照组(80.8%±3.2%vs 65.6%±6.4%,P<0.05)。IDO+DC诱导生成调节T细胞亦明显超过对照组(24.1%±5.2%vs 4.2%±2.3%,P<0.01),进而明显抑制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5.4%±0.2%vs 86.7%±9.3%,P<0.01)。结论肿瘤细胞的EGFR能够通过外泌体形式排出细胞外,EGFR+外泌体能够诱导免疫耐受IDO+DC产生,进而诱导调节T细胞生成,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有强大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 树突状细胞 调节T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钢 柯以铨 +3 位作者 姜晓丹 徐如祥 王伟 邹雨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56-958,W004,共4页
为观察食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情况 ,分离食蟹猴的BMSC ,以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分化诱导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结果发现 ,分离得到的食蟹猴BMSC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 ,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BMSC能表达... 为观察食蟹猴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情况 ,分离食蟹猴的BMSC ,以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分化诱导因子进行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结果发现 ,分离得到的食蟹猴BMSC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 ,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BMSC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Nestin,并能进一步诱导分化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有GFAP和NSE抗原表达。提示灵长类BMSC是多分化潜能细胞 ,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多分化能力 ,在适当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形成具有神经系细胞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特征的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分化 实验研究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培养 培养 免疫细胞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P纳米粒子进入癌细胞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扈盛 闫玉华 +2 位作者 王友法 曹献英 李世普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2-485,共4页
目的验证羟基磷灰石(HAP)纳米粒子与癌细胞共同孵育后,细胞质内发现的大量颗粒物质,是HAP纳米粒子,以证实HAP纳米粒子能以纳米粒子形式进入癌细胞。为进一步深入探讨HAP纳米粒子在癌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BEL7402肝癌细... 目的验证羟基磷灰石(HAP)纳米粒子与癌细胞共同孵育后,细胞质内发现的大量颗粒物质,是HAP纳米粒子,以证实HAP纳米粒子能以纳米粒子形式进入癌细胞。为进一步深入探讨HAP纳米粒子在癌细胞内的代谢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BEL7402肝癌细胞与HAP纳米粒子共同孵育8h后,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进行了能谱检测和电子衍射图谱分析。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到癌细胞内外均有片状的颗粒物质;能谱显示这些颗粒状物质为含Ca、P的粒子;电子衍射图谱测试表明其d值符合HAP晶体的特征。结论进入到肝癌细胞内的颗粒物质即为HAP纳米粒子,说明HAP纳米粒子能以纳米颗粒的形式进入肝癌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P纳米粒子 细胞 实验 羟基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吻素子体外诱导人结肠腺癌LoVo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迟德彪 雷林生 +2 位作者 金宏 庞建新 蒋毅萍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911-913,共3页
目的探讨钩吻素子(Kou)体外能否诱导LoVo细胞凋亡。方法以Kou(50 μmol/L)作用于LoVo细胞,经光镜、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状态。结果通过光镜、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均证实Kou可诱导LoVo细... 目的探讨钩吻素子(Kou)体外能否诱导LoVo细胞凋亡。方法以Kou(50 μmol/L)作用于LoVo细胞,经光镜、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状态。结果通过光镜、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均证实Kou可诱导LoVo细胞凋亡,且凋亡百分率随Kou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经Kou作用后的肿瘤细胞,细胞周期状态发生明显变化,G0/G1期细胞从31.3%上升到42.3%,S期细胞从62.0%下降到38.7%。结论Kou可诱导LoVo细胞凋亡,且存在时间依赖关系,Kou可抑制细胞DNA的合成,阻止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癌 钩吻素子 诱导 LOVO细胞 细胞凋亡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体外循环围手术期细胞因子IL-6、IL-8及细胞黏附分子ICAM-1、VCAM-1的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邵永丰 陈广明 +2 位作者 朱秉智 陈亦江 陈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并对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对16例行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主动脉开放、CPB结束、术后24 h抽血检测血浆IL-6、I... 目的:探讨儿童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围手术期细胞黏附分子及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并对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讨论分析。方法:对16例行心脏直视手术患儿,分别于麻醉诱导后、主动脉阻断、主动脉开放、CPB结束、术后24 h抽血检测血浆IL-6、IL-8、细胞间黏附分子-1(IE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变化。结果:血浆IL-6、IL-8、ICAM-1、VCAM-1均在CPB结束时达到高峰,显著超过CPB前水平(P<0.01)。结论:低温CPB可以引起术后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增多。使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加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 心脏直视手术 细胞因子 细胞黏附分子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体外侵袭实验分离侵袭性人原代肾细胞癌细胞 被引量:5
18
作者 谭晓洁 侯建国 +2 位作者 贺松琴 陈北川 曹广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18-321,共4页
目的:体外分离肾细胞癌原代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细胞。方法:消化法或植块法对32例临床新鲜肾细胞癌进行原代培养。在预实验确定铺胶浓度、消化回收时间的基础上,采用涂有M atrigel的Transwell对3例原代培养的肾细胞癌细胞进行体外侵袭实验... 目的:体外分离肾细胞癌原代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细胞。方法:消化法或植块法对32例临床新鲜肾细胞癌进行原代培养。在预实验确定铺胶浓度、消化回收时间的基础上,采用涂有M atrigel的Transwell对3例原代培养的肾细胞癌细胞进行体外侵袭实验,分离回收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细胞。结果:(1)原代培养成功率为90.6%(29/32)。(2)以1.0 mg/m l、20μl/孔对Transwell铺胶,固定细胞悬液密度(5×105/m l),第5天消化回收细胞较为理想。非侵袭性细胞散在生长,侵袭性细胞多呈克隆样生长。侵袭性细胞倍增时间为36.1 h,非侵袭性细胞为50.6 h。结论:Transwell可体外快速分离及回收、培养不同侵袭性的肾癌原代细胞群。用原代肿瘤细胞进行体外侵袭实验代表性好,但难以突破肿瘤细胞的有限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细胞分离 侵袭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伟 姜晓丹 +2 位作者 徐如祥 李钢 邹雨汐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950-952,W003,共4页
为研究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 (BM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 ,分离恒河猴BMSC ,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因子进行诱导分化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 ,恒河猴BMSC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和表... 为研究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 (BMSC)体外培养及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 ,分离恒河猴BMSC ,在体外应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和细胞因子进行诱导分化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发现 ,恒河猴BMSC能在体外培养中增殖、分化和表达干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巢蛋白 (Nestin) ,并最终能分化为胶质细胞样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可见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 (GFAP)抗原表达 ;未发现维甲酸 (RA)、表皮生长因子 (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具有明显影响作用。提示恒河猴BMSC是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 ,在一定条件下 ,可分化为表达神经系细胞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抗原的细胞 ,可作为神经细胞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分化 神经干细胞 实验研究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培养 培养 免疫细胞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冲击波对大鼠膝骨关节炎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刘洪柏 张鸣生 +1 位作者 区丽明 朱洪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8-211,217,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对大鼠膝骨关节炎(OA)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ESW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治疗组和模型组采用单侧...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对大鼠膝骨关节炎(OA)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ESW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对照组,每组各10只。治疗组和模型组采用单侧后肢跟腱切除法建立膝OA模型,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治疗组造模后立即给予ESW治疗1次,能流密度0.1mJ/mm2,冲击次数1000次。各组大鼠分别于治疗后4周处死,取膝OA关节液和关节软骨,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组化技术法,检测各组膝关节中IL-1β和TNF-α的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采用ELISA法行关节液IL-1β和TNF-α含量测定,治疗组和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较模型组下降(P<0.05)。免疫组化法关节软骨IL-1β和TNF-α测定,治疗组和模型组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阳性率较模型组下降(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中IL-1β和TNF-α水平上升,而ESW能下调膝OA大鼠IL-1β、TNF-α的表达,提示可通过降低关节软骨的炎症因子水平,对膝骨关节炎起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波 骨关节炎 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