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肠道健康指数的烘焙猫粮参数分析——从体外消化模型到60天喂养实验
1
作者 吕红萌 田维鹏 +2 位作者 王攀攀 邢树彪 殷国政 《中国动物保健》 2025年第4期235-238,共4页
本研究对市面上在售的添加天然植萃组合的烘焙猫粮进行了60 d饲喂试验,饲喂对象为8只家庭饲养的不同品种患胃肠疾病的猫和8只集中饲养的不同品种猫。结果表明:饲喂7 d后,粪便成型率100%;饲喂前后粪便s Ig A水平有明显变化,肠道微生态检... 本研究对市面上在售的添加天然植萃组合的烘焙猫粮进行了60 d饲喂试验,饲喂对象为8只家庭饲养的不同品种患胃肠疾病的猫和8只集中饲养的不同品种猫。结果表明:饲喂7 d后,粪便成型率100%;饲喂前后粪便s Ig A水平有明显变化,肠道微生态检测结果显示,肠道有益菌增多、致病菌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稳定性并未发生明显变化。经研究证实,该猫粮能有效改善猫腹泻,提高肠道免疫力和抵抗力,在确保肠道微生态稳定的情况下减少肠道致病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健康指数 烘焙猫粮 体外消化模型 喂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消化模型下香蕉果肉中铬元素的初级形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徐飞 黄茂芳 +2 位作者 李积华 叶剑芝 唐永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14-116,共3页
在香蕉果肉中Cr的初级形态分析过程中,引入体外消化模型进行预处理,采用SP220Z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Cr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经过体外模型消化处理后可溶态和不溶态Cr含量分别为0.0036mg/100g和0.0163mg/100g;Cr溶解率和残留率分别为1... 在香蕉果肉中Cr的初级形态分析过程中,引入体外消化模型进行预处理,采用SP220Z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Cr元素含量。结果表明:经过体外模型消化处理后可溶态和不溶态Cr含量分别为0.0036mg/100g和0.0163mg/100g;Cr溶解率和残留率分别为16.8498%和77.0932%,Cr主要以不溶态形式存在,说明香蕉经过体外消化后能沉淀一定的金属元素;Cr溶解率和残留率平行实验结果的RSD分别为2.1768%和1.9761%,引入体外消化模型,方法整体误差仅为6.0570%,表明在微量元素形态分析过程中引入体外消化模型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体外消化模型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外消化模型的香蕉果肉中可溶态Ca含量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积华 黄茂芳 +2 位作者 徐飞 唐永富 付调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20-1122,共3页
在香蕉果肉可溶态Ca含量分析过程中,引入体外消化模型进行预处理,采用AA700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Ca含量。结果表明:(1)八成熟香蕉果肉中Ca含量为1.479 mg.g-1,平行分析实验结果RSD为4.12%;(2)八成熟香蕉果肉经过体外消化模型处... 在香蕉果肉可溶态Ca含量分析过程中,引入体外消化模型进行预处理,采用AA700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量Ca含量。结果表明:(1)八成熟香蕉果肉中Ca含量为1.479 mg.g-1,平行分析实验结果RSD为4.12%;(2)八成熟香蕉果肉经过体外消化模型处理后,可溶态和不溶态Ca含量分别为1.108和0.412 mg.g-1,Ca溶解率和残留率分别为74.9%和27.8%,Ca主要以可溶态形式存在;(3)Ca溶解率和残留率平行实验结果的RSD分别为2.56%和9.10%,说明体外消化模型的引入并没有对实验方法精密度产生显著影响,且溶解率和残留率之和与理论值的误差仅为2.7%,进一步说明在食品微量元素形态分离分析过程中引入体外消化模型可行;(4)Ca测试方法的精密度和回收实验表明,样品回收率为99.2%,RSD为0.11%(n=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香蕉 体外消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消化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雯 王振南 +5 位作者 蒲仕文 杨燕 王慧 刘军 艾合买提江·艾海提 吕慎金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1-327,共7页
体外消化是对消化过程中生理条件的模拟,是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的有效工具。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植物次级代谢物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研究中。目前从静态的单室到动态的多室,各种各样的体外消化模型被开发出来,... 体外消化是对消化过程中生理条件的模拟,是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的有效工具。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植物次级代谢物等营养物质的消化研究中。目前从静态的单室到动态的多室,各种各样的体外消化模型被开发出来,但各模型的技术复杂性和体内外的生理相关性不同。该文从静态、半动态、动态的角度概述了几种常见模型的起源、结构、机制及局限性的研究进展,简述了体外消化在食品中的应用,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研究和功能性食品开发、生物活性物质消化后的抗氧化性评价以及食品过敏原研究等,分析了应用中矛盾结果出现的可能原因,重点强调了相似研究需求下体外消化模型应用时标准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消化模型 食品 过敏原 抗氧化 功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仔鸡体外消化模型评定不同添加水平β-甘露聚糖酶作用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辉 丁宏标 +1 位作者 高秀华 汤海鸥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0-135,共6页
本试验旨在采用实验室建立的肉仔鸡体外消化模型对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甘露聚糖酶的作用效果进行评定。分别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测定了添加0、300、600、1200、2400U/kgβ-甘露聚糖酶的肉仔鸡饲粮干物质、粗蛋白质、能量... 本试验旨在采用实验室建立的肉仔鸡体外消化模型对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β-甘露聚糖酶的作用效果进行评定。分别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测定了添加0、300、600、1200、2400U/kgβ-甘露聚糖酶的肉仔鸡饲粮干物质、粗蛋白质、能量的消化率和肉仔鸡生产性能,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肉仔鸡饲养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添加β-甘露聚糖酶的对照组相比,在肉仔鸡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可以提高干物质、粗蛋白质和能量的消化率,其中以β-甘露聚糖酶添加量为600U/kg组效果最好;体外消化试验结果与肉仔鸡饲养试验结果趋势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添加β-甘露聚糖酶后,干物质、粗蛋白质和能量的体外消化率与肉仔鸡平均日增重均存在相关性(R2=0.7923、0.8609、0.7730),与养分回肠表观消化率测定值之间存在强相关(R2=0.9899、0.9073、0.9852)。利用建立的肉仔鸡体外消化模型可以评定玉米-豆粕型饲粮中添加β-甘露聚糖酶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甘露聚糖酶 肉仔鸡 生产性能 体外消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消化模型中酸乳β-酪啡肽-7和β-酪啡肽-5的释放及阿片活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宁亚茹 李琪 +3 位作者 刘晓宇 智童心 刘晓涵 桑亚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204-209,共6页
酸乳经过人体消化可在胃肠中产生具有舒缓紧张情绪的β-酪啡肽(β-casomorphin,β-CM),为探究其在胃肠道中的释放量及其生物活性,本实验采用体外消化模型,模拟酸乳在体内的消化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β-CM-7、β-CM-5的释放;并用N... 酸乳经过人体消化可在胃肠中产生具有舒缓紧张情绪的β-酪啡肽(β-casomorphin,β-CM),为探究其在胃肠道中的释放量及其生物活性,本实验采用体外消化模型,模拟酸乳在体内的消化过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β-CM-7、β-CM-5的释放;并用NG108-15神经杂交瘤细胞体外实验和小鼠体内实验测定其阿片活性。结果:在模拟胃消化液、胰消化液中,酸乳经消化释放的β-CM-7质量浓度分别是40.24、47.81μg/mL,β-CM-5质量浓度分别是88.00、82.04μg/mL。两种酸乳消化液均能降低NG108-15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活力,且此作用可被纳洛酮逆转,体现了β-CM的阿片活性。小鼠在注射酸乳胃消化液30 min后达到最强的镇痛活性,痛阈提高率达到59.80%;注射纯化后的高剂量酸乳胃消化液使小鼠的平均游泳时间延长了18.94 min,表明酸乳胃消化液具有较好的抗疲劳作用。结论:人类在饮用酸乳后体内产生了β-CM,且酸乳β-CM具有阿片活性,能够对人体起到镇静舒缓、抗疲劳等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乳 β-酪啡肽-7 β-酪啡肽-5 体外消化模型 分离纯化 阿片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陈责 贾慧 《农产品加工》 2017年第5期61-64,68,共5页
体外消化模型是用于研究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消化吸收率及成分释放的系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健康和营养方面的研究中。其作为食品和药品分析中常用的工具,被用于分析食品及药品结构变化,以及生物利用度和消化率。相比于体内消... 体外消化模型是用于研究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消化吸收率及成分释放的系统,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健康和营养方面的研究中。其作为食品和药品分析中常用的工具,被用于分析食品及药品结构变化,以及生物利用度和消化率。相比于体内消化试验,具有成本低、试验周期短、结果可重复性强等优点。从模拟对象和发展历程等方面对已有的体外消化模型进行了归类和总结,分别介绍了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和细胞培养模型3类常用模型。静态模型只能简单模拟消化过程,动态模型可以同时模拟胃肠道中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另外细胞培养模型通常被制药工业用于评价潜在药物吸收机制的手段。最后,结合微型化和程序自动化2个方面分析了体外消化模型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消化模型 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 细胞培养模型 胃肠道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质体外消化过程中氧化评价模型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铭凯 李晓雯 +3 位作者 孟晨 陈亚淑 陈洪建 邓乾春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40,共10页
脂质是人体所需三大营养素之一,其全摄入链的安全和健康特性备受重视。胃肠道内含有羟基、活性氮族等多种促氧化因子,使脂质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易产生氧化反应。体外模拟消化相比体内消化评价具有耗时短、无伦理问题等优点,是研究脂质... 脂质是人体所需三大营养素之一,其全摄入链的安全和健康特性备受重视。胃肠道内含有羟基、活性氮族等多种促氧化因子,使脂质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易产生氧化反应。体外模拟消化相比体内消化评价具有耗时短、无伦理问题等优点,是研究脂质胃肠道消化的优选方法。同时,考虑到人体消化道环境的复杂性和脂质的多样性,消化后脂质氧化状态的真实评价也尤为关键。在研究脂质消化过程以及脂质在消化道中的氧化状态时,需要将这些方法整合利用以求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性的探索。作者介绍了脂质在体内的消化过程和目前研究脂质常用的体外消化模型,阐述了脂质消化过程中氧化产物的检测方法,对于系统研究特定脂质消化过程中的氧化机理、氧化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氧化 体外消化模型 氧化产物检测 氧化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 被引量:2
9
作者 雷激 张明秋 +2 位作者 张勇 黄承钰 白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6-239,共4页
采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对10种小麦粉进行锌生物利用率比较。以锌吸收率(Caco-2细胞中的锌含量占加入到细胞的面粉消化液总锌量比例)反映锌生物利用率(Zn bioavailability,Zn BV)。发现不同面粉间锌生物利用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对10种小麦粉进行锌生物利用率比较。以锌吸收率(Caco-2细胞中的锌含量占加入到细胞的面粉消化液总锌量比例)反映锌生物利用率(Zn bioavailability,Zn BV)。发现不同面粉间锌生物利用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粉率78%的安阳中优9507是面粉锌吸收率和可吸收锌量都高的品种,它将进入下一步人体实验进行营养功效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面粉 消化/Caco-2细胞模型 生物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分析发酵对面粉铁生物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雷激 黄承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99-103,共5页
中国居民膳食以谷物为主食,谷物中铁吸收率低是造成营养性贫血的主要原因,适当的加工方式可缓解谷物中植酸、多酚等物质对铁生物利用率(Fe bioavailability,FeBV)的影响。为考察酵母发酵对面粉FeBV的影响,采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 中国居民膳食以谷物为主食,谷物中铁吸收率低是造成营养性贫血的主要原因,适当的加工方式可缓解谷物中植酸、多酚等物质对铁生物利用率(Fe bioavailability,FeBV)的影响。为考察酵母发酵对面粉FeBV的影响,采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结果表明,面团在发酵后pH值呈下降趋势,酸度呈上升趋势;多酚、植酸含量降低,植酸酶活性升高,以上各指标在发酵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酵后面粉样品的FeBV增加约5%~38%,大多数面粉FeBV发酵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酵可降低面粉的pH值,增加酸度,有利于面粉多酚和植酸的降解以及植酸酶活力的升高,可有效提高面粉Fe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面粉 铁生物利用率 发酵 消化/Caco-2细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在体外消化中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浩 管军军 +3 位作者 刘雪 郑建樟 冀旭阳 路新开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27-32,共6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作为原材料,制成稳定的水包油(oil/water,O/W)型和油包水(water/oil,W/O)型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研究植物乳杆菌对乳液的影响。通过分析乳液经唾液,胃液,肠液消化时粒径、电位、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发现在胃...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磷脂作为原材料,制成稳定的水包油(oil/water,O/W)型和油包水(water/oil,W/O)型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研究植物乳杆菌对乳液的影响。通过分析乳液经唾液,胃液,肠液消化时粒径、电位、稳定性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发现在胃中,乳液油滴不断变大,电位、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和乳化稳定指数(emulsifying stability index,ESI)下降;O/W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3405 nm降到1858 nm,加菌乳液粒径从3826 nm降到2204 nm,W/O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5269 nm降到1963 nm,加菌乳液粒径从5680 nm降到2449 nm;在小肠中,乳液油滴均一,EAI和ESI增加,O/W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1434 nm降到691 nm,加菌乳液粒径从1684 nm降到687 nm,不加菌乳液电位绝对值在7 h达到最大值(75.73),大于加菌乳液的最大值(70.66);W/O型不加菌乳液粒径从2317 nm降到1221 nm,加菌乳液粒径从2201 nm降到1314 nm,不加菌乳液电位绝对值在7 h达到最大值(75.66),大于加菌乳液的最大值(70.06)。O/W型乳液和W/O型乳液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植物乳杆菌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具有显著影响(P<0.001),说明O/W型乳液比W/O型易消化,植物乳杆菌加剧了乳液的破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乳液 体外消化模型 稳定性 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食物基质对纳米塑料的胃肠道行为与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12
作者 詹蕾卉 王星艳 +6 位作者 罗诗睫 罗丹 曾雅琪 李颖彬 易宇婷 郭智丹 陈澄宇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2-741,共10页
随着塑料产量的持续增加和回收率的低下,大量塑料进入环境,并通过机械磨损、光照和生物降解等途径分解为小于100 nm的纳米塑料(NPs).它们通过口服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生殖、神经和关节等多方面的毒性,严重威胁... 随着塑料产量的持续增加和回收率的低下,大量塑料进入环境,并通过机械磨损、光照和生物降解等途径分解为小于100 nm的纳米塑料(NPs).它们通过口服摄入、呼吸吸入和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生殖、神经和关节等多方面的毒性,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目前,NP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环境和胃液中的迁移转化,且大多数忽视了食物基质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NPs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并评估其安全风险,本研究拟建立人体胃肠道(GIT)体外消化模型,使用时间动态光散射法(DLS)探讨NPs在不同食物基质下的胃肠道行为和胶体稳定性.结果表明,食物基质会吸附在NPs表面,增大其初始粒径.在加入蛋白、淀粉、油类等食物基质后,NPs的水动力学直径(D_(h))从54.47 nm增加到405.17、89.03、618.22 nm.该变化受到消化过程中的pH、溶液电解质和消化酶的影响.在胃期阶段,zeta(ζ)电位接近0;而在肠期阶段,ζ电位表现为负电荷,范围从−21.29 mV到−28.02 mV.总体而言,NPs在胃期阶段表现为粒径增大和胶体不稳定,而在肠期阶段则表现为粒径减小和胶体稳定.食物基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蛋白质会被蛋白酶降解,在NPs表面形成蛋白冠,这使其在口腔阶段表现出独特的粒径增加,并在胃期呈现出更强的胶体不稳定性(ζ电位为−1.308 mV).淀粉作为中性分子,不影响体系中的静电相互作用,但能够通过增加粒径和降低ζ电位来更有效地降低胶体稳定性.从口腔到胃期,D_(h)由229.7 nm增加至30036.67 nm.油类物质在胰酶作用下被消化为脂肪酸,并吸附在NPs表面,与胆盐形成胶束,在肠期表现出更强的胶体稳定性,ζ电位为−28.017 mV,高于其它食物基质模型.本研究结果可为NPs在食物基质与消化道作用下的胃肠道行为提供新思路,对人体健康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 健康 食物基质 凝聚动力学 模拟体外消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级纳米乳液递送姜酮酚的体外生物可及率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甜 范伟 +3 位作者 覃静萍 肖航 郭时印 唐忠海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08-1916,共9页
为解决姜酮酚辛辣刺激性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采用高压均质技术,以菜籽油为载体油、吐温80为乳化剂,制备了姜酮酚纳米乳液,考察了菜籽油质量分数对乳液粒径、Zeta电位、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和姜酮酚生物可及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 为解决姜酮酚辛辣刺激性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采用高压均质技术,以菜籽油为载体油、吐温80为乳化剂,制备了姜酮酚纳米乳液,考察了菜籽油质量分数对乳液粒径、Zeta电位、游离脂肪酸释放率和姜酮酚生物可及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菜籽油质量分数的提高,纳米乳液粒径显著增大,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各乳液小肠消化阶段游离脂肪酸释放率接近100%,油脂基本完全消化,当菜籽油质量分数过低(5%)时,乳液过于黏稠,油滴消化速度减缓。姜酮酚在不同纳米乳液(菜籽油质量分数5%、10%、15%和20%)中的生物可及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未包封姜酮酚)(11.50%±0.20%),分别为61.90%±1.14%、66.80%±1.56%、80.50%±2.50%和86.20%±5.40%,表明纳米乳液递送体系能有效提高姜酮酚的生物可及率,且提升效率与菜籽油质量分数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酮酚 纳米乳液 体外消化模型 生物可及率 食品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制后贝类中砷的形态转化及生物可及性研究
14
作者 冉茂霞 莫晓 +6 位作者 张晓莹 史永富 黄冬梅 方长玲 李思曼 田良良 吴双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6-485,共10页
砷的毒性效应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贝类热加工过程中砷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贝类膳食风险评价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蒸制处理贝类,并利用体外消化模型模拟胃肠道消化,分析了蒸制后贝类中砷的形态转化及生物可及性,同时评估了当地沿海居民... 砷的毒性效应与其化学形态密切相关,贝类热加工过程中砷形态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贝类膳食风险评价的结果。本研究通过蒸制处理贝类,并利用体外消化模型模拟胃肠道消化,分析了蒸制后贝类中砷的形态转化及生物可及性,同时评估了当地沿海居民长期食用贝类的砷暴露风险。结果表明,蒸制前花蛤、贻贝和扇贝中主要砷形态为砷甜菜碱(AsB),占比为14.77%~49.79%,砷胆碱(AsC)占比为0.68%~5.66%,二甲基砷酸(DMA)占比为0.86%~1.67%,而无机砷(亚砷酸盐AsⅢ和砷酸盐AsⅤ)仅占0.22%~1.59%,一甲基砷酸(MMA)仅在扇贝中检出;蒸制后贝类中的总砷和其他砷化合物含量与蒸制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蒸制未造成贝类中砷形态发生转化;经人工胃肠液消化后,扇贝中的AsC的生物可及性从5.71%降至2.40%,花蛤、贻贝、扇贝中AsB的生物可及性分别增加了12.14%、21.04%、13.17%,MMA、DMA、AsⅢ和AsⅤ的生物可及性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膳食途径摄入富砷贝类后低毒性有机砷没有转化为高毒性无机砷;当地沿海居民膳食摄入花蛤、贻贝和扇贝由As引起的健康风险都属于低关注级别。本研究可为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估膳食砷暴露的健康风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生物可及性 蒸制 三门湾 体外消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条件对大豆油O/W乳状液脂肪消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萌 蒋芸 +4 位作者 赵世豪 万刘灵 张文丽 伍娟 程宇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221-225,共5页
以游离脂肪酸释放量为指标,通过pH-stat方法考察脂肪酶、胆盐、CaCl2浓度对大豆油O/W乳状液在静态胃消化和动态胃消化模型中脂肪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状液消化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y-y0=ae-kt。脂肪酶活性升高可增大脂肪酸释放速率... 以游离脂肪酸释放量为指标,通过pH-stat方法考察脂肪酶、胆盐、CaCl2浓度对大豆油O/W乳状液在静态胃消化和动态胃消化模型中脂肪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状液消化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y-y0=ae-kt。脂肪酶活性升高可增大脂肪酸释放速率,增加脂肪酸释放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胆盐和CaCl2浓度增加可提高脂肪酸释放速率,增大游离脂肪酸释放量。在相同消化条件下,乳状液中的脂肪在动态消化模型中的消化程度高于静态消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PH-STAT 体外消化模型 脂肪酸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市道路灰尘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生物可利用度及其毒性当量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晓丽 何雨恒 +3 位作者 张辉 王子淳 魏然 倪进治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23,共9页
以福州道路灰尘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粒径灰尘(>250μm、250—53μm和<53μm)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和组成,并利用体外消化模型结合固相萃取技术评估了不同粒径灰尘中PAHs的生物可利用度以及有效态PAHs的苯并(a)芘(BaP)毒性当... 以福州道路灰尘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粒径灰尘(>250μm、250—53μm和<53μm)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和组成,并利用体外消化模型结合固相萃取技术评估了不同粒径灰尘中PAHs的生物可利用度以及有效态PAHs的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BaP).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灰尘中PAHs总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250μm,0.597 mg·kg^(-1);250—53μm,1.235 mg·kg^(-1);<53μm,3.931 mg·kg^(-1)).不同粒径灰尘中PAHs组成基本相同,都为4环(58.5%±0.8%)>5环(21.5%±0.4%)>3环(13.3%±0.9%)>6环(4.8%±0.2%)>2环(2.0%±0.3%);(2)不同粒径灰尘中有效态PAHs总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但>250μm粒径灰尘中PAHs的生物可利用度显著高于250—53μm和<53μm粒径灰尘(P<0.05).总体上,低环(2环、3环和4环)PAHs生物可利用度要大于高环(5环和6环)PAHs;(3)不同粒径灰尘中有效态PAHs的总TEQBaP值随粒径减小而增大,且不同粒径灰尘中4环和5环PAHs的TEQBaP值都显著高于其他环数PAHs(P<0.05).由于不同粒径灰尘中4环PAHs含量都最高,且其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度和TEQBaP值,因而在人体内潜在毒性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组成 粒径 体外消化模型 生物可利用度 毒性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物血糖应答测试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丁方莉 柳嘉 +6 位作者 林静 高铭 王晴 苑鹏 韩晓峰 陈伟 段盛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5-362,共8页
血糖应答是指食物对血糖水平变化的影响,能够反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消化代谢状态,因此食物血糖应答的测定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膳食指导以及低血糖生成指数产品的研发过程等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最权威的测试食物血糖应答的... 血糖应答是指食物对血糖水平变化的影响,能够反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消化代谢状态,因此食物血糖应答的测定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膳食指导以及低血糖生成指数产品的研发过程等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最权威的测试食物血糖应答的方法是人体测试。此外,动物试验和体外消化模型由于具有简便易行、成本较低以及可大量测试食物原料等优势,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血糖应答测试的方法包括人体测试、动物试验以及体外消化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血糖应答 血糖指数 测试 动物试验 体外消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