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褐煤焦选择性吸附CO_(2)/CH_(4)分离性能的研究
1
作者 周思宇 刘全生 +2 位作者 周华从 李娜 班延鹏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818,共11页
褐煤制备碳基吸附材料可以用于气体吸附分离领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在立式管式炉上对芒来褐煤进行热解(600、700、800和900℃)处理获得焦样,利用多组分竞争性吸附分析仪对所制样品进行CO_(2)/CH_(4)(模拟含CO_(2)天然气... 褐煤制备碳基吸附材料可以用于气体吸附分离领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在立式管式炉上对芒来褐煤进行热解(600、700、800和900℃)处理获得焦样,利用多组分竞争性吸附分析仪对所制样品进行CO_(2)/CH_(4)(模拟含CO_(2)天然气)吸附分离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25℃、0.1 MPa条件下,800℃恒温2 h处理所得焦样(ML-8002)在单位质量条件下对CO_(2)和CH4吸附量分别达到0.48和0.70 mmol/g、分离系数为6.12、单位质量的分离时间可达418 s/g,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提高压力可大幅度提高其吸附分离效果,其中,在25℃,1 MPa压力条件下,单位质量的样品对CO_(2)和CH4吸附量分别达到1.98和6.63 mmol/g,选择性吸附分离效果最好。热力学分析及Langmuir-Freundlich模型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CO_(2)/CH_(4)以物理吸附为主,ML-8002焦样因形成了对CO_(2)具有更好选择性吸附能力的微孔(0.6−1.0 nm)为主的结构,更有利CO_(2)/CH_(4)的选择性吸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热解 多孔炭材料 选择性吸附 co_(2)/CH_(4)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CoMnNa催化剂对合成气制低碳烯烃CO_(2)选择性的抑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海波 张煜华 +1 位作者 王立 李金林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0,39,共7页
FTO(Fischer-Tropsch to olefins)作为合成气制备低碳烯烃(C_(2)^(=)~C_(4)^(=))的代替路径在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CoMnNa作为FTO反应催化剂而备受关注,但由于反应过程中CO_(2)C活性相的形成,导致CO_(2)选择性较高。引入AlO(OH)载体,制... FTO(Fischer-Tropsch to olefins)作为合成气制备低碳烯烃(C_(2)^(=)~C_(4)^(=))的代替路径在工业上具有重要意义。CoMnNa作为FTO反应催化剂而备受关注,但由于反应过程中CO_(2)C活性相的形成,导致CO_(2)选择性较高。引入AlO(OH)载体,制备了Co_(1)Mn_(1)Na/AlO(OH)催化剂,通过XRD、STEM、EDX-mapping、N_(2)吸附-脱附等温线、孔径分布曲线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通过H_(2)-TPR对催化剂的还原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催化剂的FTO反应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载体与CoMn的相互作用,降低了CoMn氧化物的还原性,有效抑制了CoMn中Co的析出及CO_(2)C的形成,减少了CoMn体系中Co和CO_(2)C活性相;在低碳烯烃选择性高达32.4%的情况下,成功将CO_(2)选择性降至1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TO coMn co_(2)C 碳烯烃 co_(2)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砂砾岩油藏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 被引量:1
3
作者 汤勇 程民茂 +2 位作者 秦佳正 袁晨刚 洪迎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59,共9页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 低渗砂砾岩油藏具有强非均质性,注水开发困难、水驱采收率不高,单一气驱易引发气体窜流等问题,亟须研究适用于低渗砂砾岩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X油藏为例,明确了注CO_(2)+化学剂驱油机理。首先开展了注CO_(2)界面张力实验,随后开展了注化学剂界面张力实验,最后开展了注CO_(2)+化学剂提高采收率长岩心实验。结果表明:地层压力越大,CO_(2)-原油界面张力越小且随混相程度的提升而降低;化学剂可使相界面润湿接触角减小,并通过改变储层润湿性降低界面张力;注0.4 HCPV化学剂段塞+CO_(2)驱油效率最高,合理的化学剂段塞有利于抑制气窜,并扩大波及范围从而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为低渗砂砾岩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CO_(2)+化学剂驱提采技术在同类油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砂砾岩油藏 co_(2)+化学剂驱 驱油机理 提高采收率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低渗咸水层CO_(2)封存选址评价体系——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牟瑜 王浩璠 +4 位作者 赖学军 马劲风 罗少成 李琳 丁钊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12,共14页
【目的】深部咸水层作为地下空间资源来实施CO_(2)注入与地质封存项目,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多为较宏观的盆地级、区域级,选址评价体系尚未考虑低孔低渗地层的适宜性。【... 【目的】深部咸水层作为地下空间资源来实施CO_(2)注入与地质封存项目,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及潜力评价多为较宏观的盆地级、区域级,选址评价体系尚未考虑低孔低渗地层的适宜性。【方法】基于鄂尔多斯盆地榆神地区192口测井资料,开展非油气层段地层划分与对比、岩性和物性解释并识别咸水层,在标定的优势咸水层地层特征、盖层封闭性、封存潜力、地表环境等研究基础上,提出并分级量化了考虑低孔低渗储层发育特征的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选址评价指标。【结果和结论】所提出的一级评价指标为地质封存条件、封存能力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分别表征咸水层可注入性、可封存性和地表可行性,其中地质封存条件包括储层岩性、储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二级评价指标,封存能力条件包括盖层封闭性、埋深、封存潜力、断裂等二级评价指标,社会环境条件包括地下资源开发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塌陷及灾害区、源汇匹配、公众接受度等二级评价指标。建立的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低孔低渗砂岩储层现状的靶区级、场地级CCS项目选址评价体系,将为进一步确定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工业化项目的落地和实施提供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co_(2)咸水层地质封存 选址指标 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成本高密度监测网在城市CO_(2)浓度监测中的可行性——以杭州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晋辉 肖薇 +3 位作者 陈亮 胡凝 王君 刘远泽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77-2389,共13页
基于杭州搭建的低成本CO_(2)分析仪高密度观测网络,对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完整一年的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野外观测条件下低成本仪器存在数据缺测,各站点一年数据收集量在38.58%~99.39%,两款非色散红外(NDIR)仪器MBE为(3.2&... 基于杭州搭建的低成本CO_(2)分析仪高密度观测网络,对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完整一年的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野外观测条件下低成本仪器存在数据缺测,各站点一年数据收集量在38.58%~99.39%,两款非色散红外(NDIR)仪器MBE为(3.2±1.4)μmol/mol,进行高密度组网时要提高站点的数据收集率.(2)基于NDIR的低成本仪器观测结果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机器学习的校正方案可有效校正,组网数据校正后与高精度观测相关性R2由0.33提升至0.77,MBE为1.2μmol/mol.(3)低成本的高密度组网可以观测到城市内部CO_(2)浓度的时空变异性,站点的日变化及空间浓度分布均反映出城市CO_(2)源汇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搭建的组网验证了低成本高密度网络在中国这种下垫面复杂的城市运行的可行性,为估算城市排放量和评估减排措施效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组网 成本仪器 杭州 co_(2)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CO_(2)驱原油动用特征及埋存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希良 陈浩 +5 位作者 李阳 祝仰文 廖海婴 赵清民 周显民 曾宏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 以江苏油田特低渗透油藏L区块为例,基于CO_(2)-原油体系长细管驱替实验、注入能力测试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驱替等实验,揭示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气传质规律和原油动用机理,明确CO_(2)驱替过程中CO_(2)埋存孔隙范围和混相程度对原油动用特征及CO_(2)埋存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O_(2)驱油过程划分为CO_(2)顶替阶段、CO_(2)突破阶段和CO_(2)抽提阶段,原油膨胀和黏度降低是CO_(2)驱顶替阶段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制,CO_(2)突破后通过抽提、萃取原油中轻质组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CO_(2)驱过程中,大孔内原油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率达46%以上,中孔内原油为增油的接替储备,CO_(2)突破后小部分抽提的原油被CO_(2)裹挟进入纳米级孔隙成为较难动用的剩余油;随着混相程度的提高,CO_(2)前缘推进更稳定,波及范围更广,CO_(2)埋存范围和埋存量更大。CO_(2)完全埋存阶段对整体埋存量贡献最大,CO_(2)逸散阶段埋存机理为部分原油在初始赋存孔隙范围的原位埋存和CO_(2)裹挟原油进入更小孔隙从而增大埋存量,CO_(2)泄漏阶段随着原油产出CO_(2)大量泄漏,埋存率急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驱替 混相程度 原油动用特征 埋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低碳转化技术及CO_(2)制化学品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文静 徐兴堂 +1 位作者 冯杰 李文英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9,共12页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根本在于提高煤中有效元素C、H和O的利用率。而煤富含C元素,势必在利用过程中产生CO_(2),因此在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耦合,将产生的CO_(2)再利用制成有机化学品(如醇、醚、酸和酯等),无论是在煤化... 发展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根本在于提高煤中有效元素C、H和O的利用率。而煤富含C元素,势必在利用过程中产生CO_(2),因此在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通过化学反应耦合,将产生的CO_(2)再利用制成有机化学品(如醇、醚、酸和酯等),无论是在煤化工技术领域,还是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从煤炭加工利用行业的碳排放特点出发,分别介绍了煤炭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及CO_(2)化学利用3种煤炭低碳转化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_(2)制成含氧化学品,不仅可以在保证原有工艺不被改变的基础上减少CO_(2)的直接排放量,还可以生产人类社会所需的高附加值化学品,变“废”为宝。为此,重点论述了基于Aspen Plus模拟CO_(2)制备甲醇、甲酸、二甲醚以及碳酸二甲酯等含氧有机化合物的最新化学工艺研究进展,总结了工艺流程的技术特点以及物质转化、能量利用和经济效益等性能参数,并根据先进的煤炭低碳转化技术提出了煤基CO_(2)低碳转化新路径,致力于推动煤炭清洁转化技术耦合CO_(2)化学再利用向工业应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高效转化 碳技术 co_(2)化学利用 含氧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CO_(2)辅助重力驱油开发效果参数评价
8
作者 王颖 屈亚光 +4 位作者 王斌 鲁明 蒋茜 李建新 巩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一般较差,采用CO_(2)驱油能有效提高原油采出程度。为分析影响CO_(2)辅助重力驱油效果的各种因素,从注气辅助重力驱油研究机理出发,建立一注一采的机理模型,分析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一般较差,采用CO_(2)驱油能有效提高原油采出程度。为分析影响CO_(2)辅助重力驱油效果的各种因素,从注气辅助重力驱油研究机理出发,建立一注一采的机理模型,分析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Shapley值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正韵律储层更适合CO_(2)辅助重力驱油;储层倾角、平均渗透率、注气速度与开发效果呈正相关;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渗透率级差与开发效果呈负相关;中上部位置注气及无因次水平井段长度比值设置为0.8可以有效提高CO_(2)辅助重力驱油效果;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对CO_(2)辅助重力驱油影响程度最高。该项研究成果为提高低渗油藏CO_(2)辅助重力驱油的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油藏 co_(2)驱油 地质因素 开发因素 正交实验设计 SHAPLEY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高效吸收CO_(2)的低共熔溶剂及其性能研究
9
作者 齐明 王文豪 +3 位作者 惠向伟 吴复忠 杨森 丁忠林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23-127,131,共6页
由于CO_(2)在全球范围内的排放量逐日剧增,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针对这一问题,通过一步合成法制备了一种可用于高效吸收CO_(2)的亲水型低共熔溶剂(DES),采用液体核磁和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探究了其对CO_(2)的吸收机理,同时对相关物化... 由于CO_(2)在全球范围内的排放量逐日剧增,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针对这一问题,通过一步合成法制备了一种可用于高效吸收CO_(2)的亲水型低共熔溶剂(DES),采用液体核磁和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探究了其对CO_(2)的吸收机理,同时对相关物化参数和不同因素对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测定和讨论。结果表明,在控制吸收时间为60 min的情况下,在30℃、气体流速为20 L/h、Urea-MEA摩尔比为1∶6时得到最大的CO_(2)吸收量为0.3397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熔溶剂 co_(2) 吸收性能 吸收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
10
作者 王彦伟 林利飞 王恒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4-671,共8页
CO_(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由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强非均质性,导致CO_(2)驱开发动态难以准确预测。针对该问题,在综合考虑喉道大小及分布、CO_(2)溶解降黏和界面张力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CO_(2)驱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 CO_(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由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强非均质性,导致CO_(2)驱开发动态难以准确预测。针对该问题,在综合考虑喉道大小及分布、CO_(2)溶解降黏和界面张力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CO_(2)驱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基于时间节点的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实现了考虑油藏微观非均质性的全过程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喉道半径对CO_(2)驱替初期的渗流阻力影响较大,同时CO_(2)驱替过程中伴随的扩散-溶解-降黏-降阻的作用不断迭代耦合,导致同一时刻不同半径的喉道中CO_(2)驱替前缘位置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在开发动态上表现为:储层孔喉半径越大、物性越好;油井见气时间越早,同一时刻油井的气油比越高。根据注采井间CO_(2)体积分数分布,可将驱替过程划分为纯CO_(2)区、传质扩散区和纯油区3个区域。当大喉道传质扩散区前缘到达采油井时油井开始见气,油井产量也逐渐增大,此后采出程度迅速增加;纯CO_(2)区前缘到达采油井时气油比迅速增加,油井产量迅速减小,采出程度曲线增幅减小直至趋于平稳。对比实验结果:模型预测采收率误差分别为5.7%和4.5%,气油比及采出程度曲线均比较吻合。运用该方法预测了H3试验区的开发动态,对分析CO_(2)驱开发动态、及时调整气窜井开发制度起到了关键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驱 溶解降黏 开发动态预测 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致密油藏CO_(2)-黏弹性流体协同驱油效果评价及矿场应用
11
作者 汤瑞佳 陈龙龙 +3 位作者 谢旭强 赵聪 王蓓蕾 江绍静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2-678,共7页
CO_(2)波及效率与气窜问题,是制约低渗致密储层CO_(2)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CO_(2)驱波及效率低、易气窜的技术难题,提出利用黏弹性流体体系(CMS)来改善低渗致密储层CO_(2)驱油效果,系统研究了CMS油藏条件下的黏弹性、界面活性、可... CO_(2)波及效率与气窜问题,是制约低渗致密储层CO_(2)驱油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CO_(2)驱波及效率低、易气窜的技术难题,提出利用黏弹性流体体系(CMS)来改善低渗致密储层CO_(2)驱油效果,系统研究了CMS油藏条件下的黏弹性、界面活性、可注入性及封堵和驱油性能,探索了CO_(2)-CMS的协同驱油作用,并开展了矿场试验。实验表明:油藏温度介于30~80℃时,质量分数为0.5%的CMS表现出一定的黏弹性,且以弹性为主,随温度升高,流体的黏性和弹性减弱;在油藏温度45℃时,CMS黏度为3.27 mPa·s,且弹性较强。此外,CMS能够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2.68×10-2mN/m,岩心在CO_(2)-CMS中浸泡后,水相接触角下降至8.75°,表明亲水性得到增强。CO_(2)-CMS在低渗致密岩心的注入性良好,且段塞尺度越小,注入效果越佳。在长岩心驱替实验中,采用0.3 PV段塞式CMS驱后再CO_(2)驱,采收率提高幅度可达27.79%。在双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中,CMS-CO_(2)交替驱效果最佳,可有效封堵高渗岩心,启动低渗岩心,采收率提高幅度达26.28%。现场试验井组的数据表明:应用CMS后,整体产液、产油量均有所上升,气窜井产出气中CO_(2)体积分数显著下降。这一研究成果为低渗致密油藏提升CO_(2)驱油效果提供了新的技术借鉴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油 黏弹性流体 界面张力 渗致密 协同 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CO_(2)复合封窜体系适应性研究
12
作者 杨红 杨康 +4 位作者 刘瑛 沈振振 刘凯 刘芳娜 汪章超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2,共8页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 延长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储层渗透率低、非均质性强,天然微裂缝和人工裂缝交错,缝网复杂,同时受地层水矿化度高、Ca^(2+)质量浓度高和CO_(2)驱油过程中地层水呈弱酸性的综合影响,常规封窜体系难以适用,针对性开展了复合封窜体系性能评价、注入参数和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优化,并通过径向流注采模拟验证了体系的适应性。研究表明,质量分数为0.2%AOS+0.2%MX-20+0.4%HPAM泡沫体系综合性能最好,起泡体积为510 mL、半衰期为3940 s,较佳气液比、注入速度和注入量分别为3∶1、0.3 mL/min和0.4 PV;凝胶与CO_(2)配伍性良好,强度可满足对裂缝的封堵要求;复合封窜体系的较佳段塞尺寸及组合方式为0.1 PV凝胶+0.4 PV泡沫+0.1 PV凝胶。径向流模型验证实验表明复合体系在裂缝性低渗油藏的适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特渗透油藏 co_(2)驱 复合封窜 co_(2)泡沫 聚合物凝胶 延长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理工大学的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13
作者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5-185,共1页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铁钴合金碳化物催化剂FeCoK@C,在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反应中,CO_(2)转化率为52.0%,低碳烯烃选择性为33.0%,时空收率为52.9μmol/(g·h),具有超过100 h的催化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催...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铁钴合金碳化物催化剂FeCoK@C,在CO_(2)加氢制低碳烯烃反应中,CO_(2)转化率为52.0%,低碳烯烃选择性为33.0%,时空收率为52.9μmol/(g·h),具有超过100 h的催化稳定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催化学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催化剂 碳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T理论和MD模拟分析丙三醇-烷基乙二胺型低共熔溶剂吸收CO_(2)气体
14
作者 刘佳星 花儿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32,共12页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CO_(2)含量不断升高,高效、环保的CO_(2)捕集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探讨低共熔溶剂的结构特征对其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以丙三醇(Glycerol)为氢键供体,辛基乙二胺(Octen)或2-乙基己基乙二胺(EtHexen)为...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CO_(2)含量不断升高,高效、环保的CO_(2)捕集技术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探讨低共熔溶剂的结构特征对其CO_(2)吸收性能的影响,以丙三醇(Glycerol)为氢键供体,辛基乙二胺(Octen)或2-乙基己基乙二胺(EtHexen)为氢键受体,制备了直链型低共熔溶剂Glycerol-Octen和支链型低共熔溶剂Glycerol-EtHexen。对Glycerol-Octen和Glycerol-EtHexen的官能团、氢键、熔点和黏度等进行了表征,并对其CO_(2)吸收性能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结果表明,Glycerol-Octen和Glycerol-EtHexen的氢键供体和氢键受体之间存在较强的O—H···N型氢键作用,Glycerol-Octen和Glycerol-EtHexen分别与3个和4个CO_(2)结合时CO_(2)吸收性能最优,对应的氢键能分别为39 kJ/mol和47 kJ/mol。Glycerol-Octen和Glycerol-EtHexen在室温下的黏度较低,分别为409.0 mPa·s和231.4 mPa·s。相同条件下,Glycerol-EtHexen的CO_(2)吸收性能优于Glycerol-Octen,其CO_(2)吸收率分别为70.5%和63.5%。在25℃、0.1 MPa下,被吸收的CO_(2)主要分布在Glycerol-Octen和Glycerol-EtHexen的气液相界面处。该研究可为开发高效、环保的CO_(2)吸收剂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熔溶剂 密度泛函理论 co_(2)吸收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复合封窜体系的性能研究
15
作者 牛艳 李鑫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1-878,共8页
特低渗透油藏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的裂缝网络,使得CO_(2)驱油过程中极易发生气窜现象,从而制约了驱油效果的提升。为了探究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开发出优异性能的封窜体系,本文通过细管实验在延长油田开展了最小混... 特低渗透油藏通常表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的裂缝网络,使得CO_(2)驱油过程中极易发生气窜现象,从而制约了驱油效果的提升。为了探究特低渗透油藏CO_(2)驱油效果及开发出优异性能的封窜体系,本文通过细管实验在延长油田开展了最小混相压力实验,通过岩心封堵及驱油实验探究了冻胶、泡沫及泡沫-冻胶复合封窜体系的封堵性能和驱油性能的差异,并对该封窜体系多轮次组合驱油性能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最小混相压力为31.1 MPa,在此条件下注入CO_(2)可实现与原油的完全混相。泡沫的注入性能最佳,冻胶的注入性能最差,最高注入压差为0.557 MPa,其封堵率最大为94.5%。泡沫-冻胶复合封窜体系的采收率优于单一泡沫体系和冻胶体系,其原油采收率最大可达77.5%。封窜体系多轮次组合驱油性能测试表明二轮调驱后泡沫冻胶-泡沫组合封窜体系的采收率达到了86.8%,采收率高于泡沫冻胶-冻胶体系的78.2%,最高注入压力不超过1 MPa,具有施工便利性和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油藏 co_(2)驱油 最小混相压力 泡沫-冻胶 封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修饰MoS_(2)催化剂用于CO_(2)高选择性加氢制甲醇
16
作者 杨菲菲 周维 +2 位作者 杨超然 张天雨 黄延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60,共3页
在CO_(2)加氢领域,MoS_(2)催化剂表现出独特的潜力。然而MoS_(2)的边缘S空位对CH_(4)的生成更有利,这限制了目标产物甲醇的选择性。本工作中,我们发现,通过掺杂K助剂可以显著提高MoS_(2)催化CO_(2)选择性加氢制甲醇的性能,而未修饰的MoS... 在CO_(2)加氢领域,MoS_(2)催化剂表现出独特的潜力。然而MoS_(2)的边缘S空位对CH_(4)的生成更有利,这限制了目标产物甲醇的选择性。本工作中,我们发现,通过掺杂K助剂可以显著提高MoS_(2)催化CO_(2)选择性加氢制甲醇的性能,而未修饰的MoS_(2)主要产生CH_(4)。通过一系列的表征研究,我们发现,K原子更倾向于稳定在MoS_(2)的边缘位点上,并向MoS_(2)转移电子,从而增强了MoS_(2)边缘位点的碱性。这有助于CO_(2)的吸附活化,并以较低的能垒解离为CO。此外,K助剂还有助于调控CO中间体定向转化为甲醇而非CH_(4)。这一发现拓展了MoS_(2)材料在CO_(2)合成甲醇中的应用。通过掺杂K助剂,我们能够更高效地利用MoS_(2)催化CO_(2)转化为甲醇,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和开发清洁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甲醇 甲烷 选择性调控 K-MoS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助剂调控Co/ZrO_(2)催化剂用于CO_(2)选择性加氢制CO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金标 陈杰 +2 位作者 胥月兵 刘冰 刘小浩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27,共7页
将CO_(2)通过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转化为CO能够有效缓解因CO_(2)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然而CO_(2)的有效活化以及抑制副产物CH4的生成是RWGS反应的关键难点。将不同掺杂量(质量分数,下同)的Sn引入5Co/ZrO_(2)(Co质量分数为5%)中进行修... 将CO_(2)通过逆水煤气变换(RWGS)反应转化为CO能够有效缓解因CO_(2)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然而CO_(2)的有效活化以及抑制副产物CH4的生成是RWGS反应的关键难点。将不同掺杂量(质量分数,下同)的Sn引入5Co/ZrO_(2)(Co质量分数为5%)中进行修饰,制备了5Cox Sn/ZrO_(2)(x=1、3或5,分别对应Sn掺杂量为1%、3%或5%)催化剂,并对5Co/ZrO_(2)和5Cox Sn/ZrO_(2)的催化CO_(2)加氢反应性能评价过程中的各项实验参数进行了调节和筛选,用于探究Sn助剂对活性组分以及催化性能的影响。其中,5Co5Sn/ZrO_(2)具有最佳的RWGS催化性能,其在600°C下预还原2 h后,在反应温度为500℃、压力为0.1 MPa和体积空速为36000 mL/(g·h)的反应条件下,CO_(2)转化率达到11.9%,CO选择性为99.4%。采用XRD、H_(2)-TPR和H_(2)-TPD等表征方法综合分析了Sn助剂在CO_(2)加氢反应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Sn助剂的引入将CO_(2)加氢反应从甲烷化调控为RWGS反应。经过还原预处理后,Sn与Co物种形成了Co-Sn合金,新的活性位点减弱了催化剂表面吸附CO_(2)、H_(2)和CO的性能。与5Co/ZrO_(2)相比,5Co5Sn/ZrO_(2)的H_(2)吸附和活化性能减弱,CO_(2)和CO吸附量大幅降低,降低了CO_(2)加氢的活性并抑制了CO_(2)深度加氢,使得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降低,CH4选择性降低,CO选择性升高至约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RWGS 选择性转换 co-Sn合金 化学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高选择性制低碳烯烃活性位结构新发现:Co_2C的晶面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鸣元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649-2650,共2页
低碳烯烃是一类最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说当代各种石油化工产品均源自低碳烯烃和芳烃。传统的低碳烯烃的制取主要基于石油裂解路线。近年来,为缓解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国内外研究工作聚焦于以非石油路线,即利用煤炭或天然气资源直接或间... 低碳烯烃是一类最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说当代各种石油化工产品均源自低碳烯烃和芳烃。传统的低碳烯烃的制取主要基于石油裂解路线。近年来,为缓解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国内外研究工作聚焦于以非石油路线,即利用煤炭或天然气资源直接或间接制取烯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烯烃 co_2C 合成气 石油裂解 转化制 石油化工产品 活性位 天然气资源 石油资源 混合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CO_(2)选择性的合成气制轻烯烃双功能催化剂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伟东 郑和平 +3 位作者 郭玉静 毛璐瑶 袁浩 唐建华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92-2098,共7页
为开发高活性、高收率的合成气制轻烯烃(STO)双功能催化剂,以六水合硝酸锌、九水合硝酸铬和九水合硝酸铝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非化学计量尖晶石Zn-Cr-Al氧化物{ZCA-x,其中x为锌用量,x=n(Zn)/[n(Cr)+n(Al)]},对其织构性质、晶体结构... 为开发高活性、高收率的合成气制轻烯烃(STO)双功能催化剂,以六水合硝酸锌、九水合硝酸铬和九水合硝酸铝为原料,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非化学计量尖晶石Zn-Cr-Al氧化物{ZCA-x,其中x为锌用量,x=n(Zn)/[n(Cr)+n(Al)]},对其织构性质、晶体结构、形貌特征以及表面电荷性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添加过量锌能够促进晶体粒径减小,表面氧空位增多。ZCA-1.25中锌含量较为适宜,将其与SAPO-34沸石分子筛结合为双功能催化剂用于STO性能研究,在进气组成n(H_(2))/n(CO)=2、空速3000 mL/(g_(cat)·h)、3.2 MPa、400℃反应条件下,实现46.9%的CO转化率,C_(2-4)^(-)烯烃收率高达15.9%,副产物CO_(2)选择性仅为29.2%。催化剂运行100h后活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转化 轻烯烃 双功能催化 co_(2)选择性 氧空位 催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四区”的低渗透油藏CO_(2)埋存量计算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香增 陈小凡 +3 位作者 李剑 陈芳萍 范庆振 王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8-84,共7页
CO_(2)驱油和埋存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碳中和目标,已有的CO_(2)埋存量计算方法主要针对CO_(2)的静态埋存量进行粗略计算,未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CO_(2)埋存量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运用CO_(2)溶解、CO_(2)波及体积和驱油机理,将C... CO_(2)驱油和埋存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碳中和目标,已有的CO_(2)埋存量计算方法主要针对CO_(2)的静态埋存量进行粗略计算,未考虑实际生产过程中CO_(2)埋存量的变化。针对上述问题,运用CO_(2)溶解、CO_(2)波及体积和驱油机理,将CO_(2)驱油与埋存过程分为气相区、两相或近混相区、扩散区和油相区,并基于“四区法”计算CO_(2)埋存量,得到了不同烃类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注入压力、注气速度下的CO_(2)动态埋存量的变化规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W油田低渗储层,结果表明:注入烃类孔隙体积倍数、压力、注气速度与总埋存量呈正相关性,当压力由12 MPa升至30 MPa,CO_(2)埋存总量增加15.53×10^(4)t;当注气速度由5 t/d增加至30 t/d,峰值CO_(2)埋存总量由3.51×10^(4)t提高至12.62×10^(4)t。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油藏开展CO_(2)驱油与埋存项目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co_(2)埋存 “四区”法 渗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