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藏中南低速低阻层与成矿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金高 王全海 +3 位作者 周祖翼 李志 姚鹏 杨成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38,共12页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青藏高原热”的地学研究对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的积累 ,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形成演化模式及地壳层圈结构模式 ;2 0世纪末至今 ,喷流型矿床的发现和国土资...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青藏高原热”的地学研究对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的积累 ,建立了青藏高原大地构造体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形成演化模式及地壳层圈结构模式 ;2 0世纪末至今 ,喷流型矿床的发现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的全面实施 ,使得“青藏高原”再次成为新的热点研究区。笔者试图将前人的基础地学研究成果与矿床的最新研究成果融为一体 ,进一步探讨全国重点成矿片区“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 ,年楚河 )成矿带的成矿动力学与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笔者认为 ,该区地壳深部区域性展布的低速低阻层 (部分熔融状态的高温热源体 )是导致“一江两河”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矿床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低速 成矿作用 地质构造 成矿动力学 形成演化模式 时空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变形机制的讨论:来自数值模拟结果的限定 被引量:20
2
作者 姚琪 徐锡伟 +2 位作者 邢会林 张微 高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63-874,共12页
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结构是两种主流青藏高原隆升模式争辩的焦点之一.中下地壳流曾经被认为是高原东缘隆升的主要构造驱动力,但是中上地壳之间低阻低速层的发现及其与2008 MS8.0汶川地震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高原东缘具有向东刚性挤出的... 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结构是两种主流青藏高原隆升模式争辩的焦点之一.中下地壳流曾经被认为是高原东缘隆升的主要构造驱动力,但是中上地壳之间低阻低速层的发现及其与2008 MS8.0汶川地震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高原东缘具有向东刚性挤出的可能性.然而大部分关于龙门山断裂的数值模拟仍建立在下地壳流的基础上,仅将低阻低速层作为断裂的延续或是弱化地壳物性参数的软弱层,而非能够控制块体滑动的"解耦层",也没有考虑到刚性块体变形中的断裂相互作用.本文建立了包含相互平行的龙门山断裂与龙日坝断裂的刚性上地壳模型,用极薄的低阻低速层作为块体滑动的解耦带,采用速率相关的非线性摩擦接触有限元方法,基于R最小策略控制时间步长,计算了在仅有侧向挤压力作用下,低阻低速层对青藏高原东缘的刚性块体变形和断裂活动的作用.计算结果显示,低阻低速层控制了刚性块体的垂直变形和水平变形分布特征.在侧向挤压力的持续作用下,在低阻低速层控制下的巴颜喀拉块体能够快速隆升,而缺乏低阻低速层的四川盆地隆升速度和隆升量均极小,隆升差异集中在龙门山断裂附近,使其发生应力积累乃至破裂.龙日坝断裂被两侧的刚性次级块体挟持着一起向南东方向运动,但该断裂的走滑运动分解了绝大部分施加在块体边界上的走滑量,使得相邻的龙门山次级块体的走滑分量遽然减少,也使得龙门山断裂表现出以逆冲为主,兼有少量走滑的运动性质.本文所得的这些计算结果显示了在缺乏中下地壳流,仅在低阻低速层解耦下刚性块体隆升过程及相关断裂活动,提供了青藏高原东缘刚性块体挤出的可行性,为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研究讨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低阻低速层 有限元 龙门山断裂 龙日坝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