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剂量安定致晕厥患者持续低血压状态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易绍东 向定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886-2886,共1页
患者男,68岁,入院前1d发生3次晕厥。每次晕厥发生均与体位有关,由蹲位或卧位变为立位时即出现头晕、恶心,继而晕倒,平卧休息后可逐渐缓解。第3次晕厥发作后,患者觉有持续性胸闷、胸痛、心悸、头晕,为进一步诊治而入科。
关键词 低血压状态 小剂量安定 晕厥 患者 持续性胸闷 发作后 头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血压的危害与对策
2
作者 李汝昌 《农家科技》 2003年第5期40-40,共1页
医学上把成人的收缩压长期低于9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长期低于60毫米汞柱者称为低血压。临床观察资料发现,约有7O%不明原因的头昏乏力、心悸胸闷、畏寒肢冷、年轻女性月经不调等虚弱症状就是多为低血压所引起。
关键词 低血压状态 毫米汞柱 不明原因 年轻女性 临床观察 对策 月经不调 舒张压 收缩压 体育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院外溶栓的治疗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宗琏 蒋小燕 房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746-748,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院外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生存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呼叫120后在院外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观察组, 80例未溶栓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并按发病至静脉溶栓...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院外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其生存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呼叫120后在院外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观察组, 80例未溶栓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并按发病至静脉溶栓开始的时间不同将观察组患者分为A组(30例), B组(34例), C组(36例)。观察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心功能、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及院内病死率有无差异。结果 观察组(A、B、C3组) 患者之间在再通率(分别为76. 67%、52 .94%、38 .89% ) 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 溶栓组与非溶栓组之间在再通率(分别为65. 00%、21 .25% ) 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结论 无禁忌证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适宜院外静脉溶栓, 静脉溶栓的时间越早, 冠脉再通率及生存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院外 早期静脉溶栓治疗 冠脉再通率 心肌梗死患者 低血压状态 观察组 方法选择 临床意义 心律失常 生存率 显著性 病死率 溶栓组 对照组 溶栓后 心功能 禁忌证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监控式颈动脉压迫训练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世栋 吕春堂 穆纪珍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9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对自动监控式颈动脉压迫训练器进行颈动脉压迫训练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实验犬分为低血压状态下训练组6只,低血压状态下直接结扎组6 只,对照组3 只。训练组在降低其血压后,利用压迫训练器进行压迫训练,1 天1 次,开... 目的:对自动监控式颈动脉压迫训练器进行颈动脉压迫训练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实验犬分为低血压状态下训练组6只,低血压状态下直接结扎组6 只,对照组3 只。训练组在降低其血压后,利用压迫训练器进行压迫训练,1 天1 次,开始为压迫30m in,以后每天延长10m in,直至第8天处死。结扎组除压迫训练经过与训练组相同的处理过程后结扎其颈动脉,结扎组训练组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SPECT值:在α= 0.01时,训练组与结扎组相比有显著提高,与其自身正常值相比,皆有显著差异。病理结果:结扎组组织学改变同前两组,训练组有4 只狗右侧出现了一些不可逆缺血改变的组织学变化,左侧未见异常,其余2 只未发现明显组织学异常。结论:经过颈动脉压迫训练后,训练组狗都不同程度提高了对缺血的耐受力,肯定了训练法的作用,但训练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还需进一步研究。SPECT值与病理结果相符,可以很好反映大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压状态 颈动脉结扎 脑缺血 颈动脉压迫试验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