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杨倩倩 郭凌川 +3 位作者 孙思思 郭霞 杨红丽 黄仁鹏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8-1063,共6页
目的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w-grade oncocytic tumor of kidney,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LOT,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Sanger测序,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 目的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w-grade oncocytic tumor of kidney,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例LOT,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及Sanger测序,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LOT中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57~70岁,中位年龄65岁,平均64.8岁。临床表现:仅例1出现尿频伴间断腰痛,其余患者无症状,为偶然发现。影像学特征:B超表现为占位性病变,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CT示中心见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缘明显强化。眼观:瘤体呈结节状,最大径2.1~7.6 cm,平均4.04 cm,切面实性。镜检:LOT界清,部分可见厚包膜,肿瘤细胞多构成致密区及稀疏区,新鲜出血灶及蛋白样分泌物常见,可见灶性淋巴细胞聚集、肝板样及肝血窦样结构、厚壁血管、胶原纤维束分割肿瘤细胞形成的假结节及陈旧性出血。肿瘤细胞温和较一致,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颗粒状,核大小一致,圆形、卵圆形,核膜清晰,为2级小核仁,可见核周空晕、双核细胞及核皱缩,未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CK7均弥漫强阳性,CD11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低。Sanger测序提示4例有mTORC1信号通路突变(3例MTOR,1例RHEB)。患者行局部或根治性肾切除,随访2~52个月,患者均存活、未见复发。结论LOT是一种低级别、嗜酸性且罕见的肾肿瘤,生物学行为惰性,目前随访结果显示局部手术完整切除即可,预后良好,需与其他嗜酸性肾肿瘤等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 形态学 Sanger测序 免疫组织化学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鑫 王璇 +7 位作者 叶胜兵 李学广 方茹 王小桐 章如松 陆珍凤 饶秋 夏秋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w-grade oncocytic tumor of kidney,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鉴别诊断,同时寻找敏感的客观指标辅助诊断。方法收集14例LO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其中8例送检... 目的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w-grade oncocytic tumor of kidney,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鉴别诊断,同时寻找敏感的客观指标辅助诊断。方法收集14例LO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其中8例送检了高通量靶向基因突变检测。结果14例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46~88岁,中位年龄57.5岁,平均61.1岁,平均随访6~90个月,1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余无瘤生存;镜下肿瘤以实性片状、小巢状结构为主,常兼有大片出血与疏松水肿区域;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细胞核圆,核仁不明显,常见核周空晕,不易见核皱缩、核多形。免疫表型:LOT免疫表型一致性较好,所有病例均呈现经典的CK7+/CD117-表型(14/14,100%);CD10、CK20、vimentin均呈阴性(0/14,0);Ki67增殖指数1%~3%;此外,新提出的鉴别抗体GPNMB(14/14,100%)弥漫强阳性;GATA3(14/14,100%)至少部分区域中等程度核阳性。高通量测序:8例送检NGS测序,均有MTOR或TSC1基因致病性/可能致病性突变(7例有MTOR基因突变,1例有TSC1基因突变)。结论LOT是一种低级别嗜酸性肿瘤,具有可辨识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偏向惰性生物学行为,是一种独立的嗜酸性肿瘤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NGS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1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梁雲资 陈冰 +4 位作者 陈敏 许琳斐 丁雯丽 孙晓东 韩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9-640,共2页
患者男性,58岁。因排尿困难入院,临床表现无肉眼血尿及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C)。超声示:左侧肾中部靠下极见一大小2.7 cm×2.1 cm实性回声。CT示:左侧肾占位,增强扫描后可见不均匀性强化影(图1),高度怀疑嗜酸细胞腺瘤... 患者男性,58岁。因排尿困难入院,临床表现无肉眼血尿及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C)。超声示:左侧肾中部靠下极见一大小2.7 cm×2.1 cm实性回声。CT示:左侧肾占位,增强扫描后可见不均匀性强化影(图1),高度怀疑嗜酸细胞腺瘤,遂行左侧肾根治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 级别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细胞管状乳头状肾细胞癌:特征性的低级别上皮性肾肿瘤36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磊 张仁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26-726,共1页
新近描述了几个低级别肾细胞肿瘤,与公认的2004年WHO肾肿瘤分类描述过的肾肿瘤不同,这些肿瘤具有相似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分期低具有囊性、管状腺泡状和(或)
关键词 乳头状细胞 肿瘤 级别 透明细胞 管状 上皮 特征 临床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姬文莉 岳娜 +3 位作者 陈海霞 张焕 王翠翠 梁丽萍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48-651,共4页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嗜酸细胞腺瘤中1例侵及肾被膜纤维囊,1例侵透肾被膜纤维囊,2例侵及肾周脂肪;侵透肾被膜...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嗜酸细胞腺瘤中1例侵及肾被膜纤维囊,1例侵透肾被膜纤维囊,2例侵及肾周脂肪;侵透肾被膜纤维囊者局部区域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患者均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3个月~6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但部分具有侵袭性的组织学特征,属于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由于部分病例具有局部异型性及侵袭性组织学特征,容易误诊为肾细胞癌而被过度治疗。因此正确评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预后,有助于对组织学特征的全面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腺瘤 侵袭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嫌色性肾细胞癌和肾嗜酸细胞腺瘤中CK7、Claudin-7、Epcam、viment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敬 吴继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CK7、Claudin-7、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vimentin在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 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 目的探讨CK7、Claudin-7、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和vimentin在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 RCC)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检测24例Ch RCC和17例RO中CK7、Claudin-7、Epcam和vimentin的表达。结果 CK7、Claudin-7、Epcam和vimentin在Ch R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9.17%(19/24)、95.83%(23/24)、91.67%(22/24)、8.33%(2/24),在RO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53%(4/17)、41.18%(7/17)、29.41%(5/17)、0(0/17);CK7、Claudin-7和Epcam在这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vimentin在两种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它含有嗜酸性细胞的肾脏肿瘤表达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CK7、Claudin-7和Epcam可作为鉴别Ch RCC与RO的免疫标志物,vimentin有助于Ch RCC、RO与其它含有嗜酸性细胞的肾脏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嫌色细胞 细胞腺瘤 CK7 Claudin-7 EPCAM VIMENT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李丹慧 刘强 方建晨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65-1169,共5页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7例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14岁...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7例O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14岁(年龄范围42~75岁),男女比为3∶4。肿瘤多由于偶然体检发现,临床症状不明显。肿块境界清楚,切面灰白、灰褐色,质中,可呈囊实性。肿瘤最大径平均值为3.89 cm。肿瘤细胞表现为胞质嗜酸性的分支乳头状或齿槽结构,局部呈实性结构。肿瘤细胞呈单层排列,细胞核朝向腔面分布,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一般不明显,但核仁明显不能排除该疾病。肿瘤乳头轴心有时可见泡沫细胞聚集,可见出血。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AX8(5/6)、AMACR(5/7)、CK(5/7)、CK8(3/6)、CK7(2/6)、vimentin(3/7)、E-cadherin(2/7)均呈阳性;CD117、CK34βE12、GATA3、CAIX均呈阴性,局灶腔缘可有弱阳性。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复杂多样,OPRCC亚型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胞质嗜酸细胞性,细胞呈单层排列,细胞核朝向腔面分布,核圆形或卵圆形,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PAX8、CK8、CK7、vimentin、AMACR、E-cadherin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细胞乳头状细胞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例报道及93例文献复习表明极向翻转的乳头状肾肿瘤常为囊性
8
作者 方三高(摘译) 魏建国(审校) +2 位作者 Wei S Kutikov A Patchefsky A S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17-1317,共1页
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细胞癌的10%~15%,1997年Delahunt与Eble将乳头状肾细胞癌分为Ⅰ、Ⅱ型。Ⅰ型细胞小,单层,胞质泛白;Ⅱ型假复层,胞质丰富、嗜酸,预后较Ⅰ型差。2005年首次描述的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以细胞大而嗜酸著称,预后良好。WHO... 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细胞癌的10%~15%,1997年Delahunt与Eble将乳头状肾细胞癌分为Ⅰ、Ⅱ型。Ⅰ型细胞小,单层,胞质泛白;Ⅱ型假复层,胞质丰富、嗜酸,预后较Ⅰ型差。2005年首次描述的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以细胞大而嗜酸著称,预后良好。WHO(2016)将其归为伴大量颗粒状嗜酸性细胞质和单层低级别嗜酸细胞瘤样细胞核的乳头状肾细胞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细胞 细胞 细胞 预后良好 肿瘤 颗粒状 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