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低碳技术进展 被引量:17
1
作者 谭厚章 王学斌 +2 位作者 杨富鑫 邓双辉 阮仁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2-1066,共15页
当前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10亿t,其中约40%的CO_(2)由燃煤机组产生,如何降低燃煤发电机组的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针对燃煤发电机组大规模减碳技术,重点介绍低碳/零碳燃料替代技术(生物质、污泥、氢/氨等)和CCUS技术的研究进展:燃... 当前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10亿t,其中约40%的CO_(2)由燃煤机组产生,如何降低燃煤发电机组的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针对燃煤发电机组大规模减碳技术,重点介绍低碳/零碳燃料替代技术(生物质、污泥、氢/氨等)和CCUS技术的研究进展:燃煤电厂耦合生物质包括直接耦合和间接耦合,但均受制于生物质原料供应和价格,生物质“种植—收割—转运—储存—预处理—燃烧”全链条控制掺烧模式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660 MW机组掺烧试验表明,CO_(2)排放可减少77.25万t/a;市政污泥含水率高达80%,进入锅炉前需干化处理,目前蒸汽或烟气干化均存在投资运行成本高、干化后的污泥水分较大且有臭气等问题,导致掺烧比例一般低于8%。基于生物质热源的污泥炭化技术可直接在污水厂生产无臭污泥炭,热值达10.26 MJ/kg左右,电厂掺烧比例可提高至20%~30%;掺烧氢/氨燃料需解决大比例掺烧下氨逃逸和NOx排放问题,国内已开展皖能集团300 MW和国家能源集团600 MW氨煤掺烧实验,通过燃烧调控可在NOx排放略微增加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NH3燃烬率,但商业化推广还受制于氢/氨成本;燃烧前脱碳技术(IGCC电站)的商业化运行案例极为有限,由于高居不下的成本,国外多个示范项目均已停运,推动该技术商业化需解决建设成本、发电成本和设备可靠性等问题。燃烧中碳捕集包括富氧燃烧和化学链燃烧,由于空分、再循环等过程能耗,常压富氧发电效率比空气燃烧低8%~12%,从常压富氧到加压富氧可进一步提高净发电效率;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 MW化学链燃烧示范装置,该技术也有望应用于气化领域;燃烧后碳捕集目前以溶液吸收技术为主,固体吸附技术的再生能耗更低,但大规模商业化需要继续降低能耗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CO_(2) 低碳/零碳燃料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花塞辅助甲醇发动机点火控制策略研究
2
作者 席晴 王忠诚 +1 位作者 赵子豪 王卢浩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7,共6页
甲醇缸内直喷点燃技术在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但存在中低负荷工况下燃烧不稳定及容易失火等问题,为此以MAN公司L23/30H型柴油机作为目标机型构建三维仿真模型,通过Converge软件建立原柴油机的缸内燃烧仿真模型,并... 甲醇缸内直喷点燃技术在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排放方面有着显著优势,但存在中低负荷工况下燃烧不稳定及容易失火等问题,为此以MAN公司L23/30H型柴油机作为目标机型构建三维仿真模型,通过Converge软件建立原柴油机的缸内燃烧仿真模型,并结合甲醇的理化性质和甲醇燃烧反应机理建立甲醇缸内直喷发动机燃烧仿真模型,分析火花塞位置、火花塞数量以及甲醇喷射时刻和点火时刻对缸内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火花塞安装在位置1(距燃烧室壁面40 mm)时,缸内压力峰值和燃烧放热率峰值较大;根据对燃烧效率、指示热效率和燃烧相位的分析,喷射时刻对应的上止点前曲轴转角(crank angle before top dead center,CA BTDC)为30°、点火时刻对应的CA BTDC为15°的喷射策略最有利于甲醇的缸内燃烧;使用多点点火策略会促进其余(未通过火花塞引燃)雾束的着火,但同时需要喷射时刻与点火时刻的优化匹配,不然会导致燃烧速率加快,燃烧相位提前,使热能转化成指示功的有效程度降低,指示热效率下降,不利于发动机高效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零碳燃料 甲醇燃料 缸内直喷 多点点火 指示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