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眼巨鲶养殖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倪未 于凌云 +4 位作者 李伟 陈海港 朱新平 刘晓莉 刘毅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7-985,共9页
为探明华南地区不同来源引进低眼巨鲶(Pangas ianodon hypophthalmus)养殖群体的遗传背景,对华南地区不同区域养殖的4个低眼巨鲶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筛选出10个扩增效率高且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对广东省广州、湛江... 为探明华南地区不同来源引进低眼巨鲶(Pangas ianodon hypophthalmus)养殖群体的遗传背景,对华南地区不同区域养殖的4个低眼巨鲶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筛选出10个扩增效率高且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对广东省广州、湛江、佛山,以及海南省文昌的4个养殖群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个微卫星位点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其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702;10对引物在养殖群体内共检测出74个等位基因(N a),观测杂合度(H o)为0.482(Pab013)~0.841(Pab040),期望杂合度(H e)为0.555(Pab013)~0.883(Pab063);4个养殖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H o)分别为0.742、0.778、0.613、0.706,均值为0.710;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显示,4个养殖群体被分为两个遗传群体,海南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其余3个群体聚为一支,其中广州与佛山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小支;4个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为0.476(海南文昌/广东湛江),最小为0.117(广东广州/广东佛山)。研究表明: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高水平,在生产实践上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海南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远,有一定的遗传分化,丰富了低眼巨鲶的种质资源。本研究为低眼巨鲶养殖种质资源保育和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眼巨鲶 养殖群体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沙鱼低眼巨鲶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观察及其生长模型的确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倪未 陈海港 +5 位作者 刘晓莉 于凌云 李伟 洪孝友 刘毅辉 朱新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84-592,共9页
为研究巴沙鱼低眼巨鲶(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亲鱼体质量为4.0~8.0 kg)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特点,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观察其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时序特征,并在生化培养箱(SPM-50)进行了不同盐度、温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 为研究巴沙鱼低眼巨鲶(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亲鱼体质量为4.0~8.0 kg)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特点,采用干法授精获得受精卵,观察其胚胎发育和仔稚鱼发育时序特征,并在生化培养箱(SPM-50)进行了不同盐度、温度对其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眼巨鲶卵为黏性卵、透明,卵径为(1.60±0.23)mm;在水温为(30±0.5)℃时,其胚胎历经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出期7个阶段(共23个发育时期),22 h开始孵出仔鱼,28 h后全部孵出,初孵仔鱼全长为(4.38±0.23)mm;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的孵化试验显示,最佳孵化水温为27~30℃,在此温度下的孵化率最高(49.35%~44.33%),最适盐度为0,在此盐度下的孵化率最高(54.33%),随着盐度的升高,孵化率逐渐降低;在水温为(30±0.5)℃条件下,初孵仔鱼的生长发育历经前期仔鱼(0~2 d)、后期仔鱼(3~16 d)、稚鱼期(17~29 d)和幼鱼期(30 d);初孵仔鱼出膜后第3天卵黄囊完全消失。研究表明,低眼巨鲶孵化期短,最佳孵化温度为27~30℃,最适盐度为0,是典型的热水性淡水鱼类;仔鱼前期生长较慢,20 d后开始增速,属于快速生长的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眼巨鲶 胚胎发育 仔稚鱼 温度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